【地區概況】
東城區,隸屬于北京市,位于北京市東部中心區域,東、北與朝陽區接壤,南與豐臺區相連,西與西城區毗鄰,東西最大距離5.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3千米,總面積41.84平方千米。東城區下轄17個街道。東城區常住人口70.4萬人。
東城區是北京文物古跡最為集中的區域。轄區內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占北京市的37%;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0處,占全市的24%;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7處。著名的新北京十六景中的“天安麗日”、“紫禁夕暉”,古老而又神秘的秘宗禪林雍和宮、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左祖右社”的太廟、社稷壇、探索天空奧秘的北京古觀象臺、鳴金擂鼓報時臺的鐘鼓樓、正氣浩存的文天祥祠、北大紅樓等早已名揚海內外,此外還有毛澤東、茅盾、老舍、宋慶齡等一批名人故居。此外還有北京居民四合院。
【行政區劃】
東城區轄17個街道:
東華門街道 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6.42萬,政府駐東安門大街55號,下轄10個社區
景山街道 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40308,政府駐皇城根北街社區美術館東街1號,下轄8個社區
交道口街道 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5.45萬,政府駐福祥社區雨兒胡同乙15號,下轄7個社區
安定門街道 面積1.8平方千米,人口4.58萬,政府駐安定門內大街方家胡同19號,下轄9個社區
北新橋街道 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82273 ,政府駐北小街草園胡同6號,下轄12個社區
東四街道 面積1.53平方千米,人口44605,政府駐東四六條社區東四六條17號,下轄7個社區
朝陽門街道 面積1.24平方千米,人口42318,政府駐新鮮社區西水井胡同3號,下轄9個社區
建國門街道 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34185,政府駐趙家樓社區趙堂子胡同16號,下轄9個社區
東直門街道 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46017,政府駐工人體育館社區新中街66號,下轄10個社區
和平里街道 面積5.02平方千米,人口112058,政府駐和平里社區和平里6區5-1,下轄20個社區
前門街道 面積1.1平方千米,人口12173,政府駐南蘆草園胡同1號,下轄3個社區
崇文門外街道 面積1.1平方千米,人口34793,政府駐西花市南里東區14號,下轄12個社區
東花市街道 面積2.05平方千米,人口52775,政府駐東花市北里西區3號樓,下轄8個社區
龍潭街道 面積3.1平方千米,人口58856,政府駐光明西街1號,下轄10個社區
體育館路街道 面積1.84平方千米,人口40303,政府駐體育館西路1號,下轄9個社區
天壇街道 面積4.03平方千米,人口5.45萬,政府駐珠市口東大街16號,下轄12個社區
永定門外街道 面積3.3平方千米,人口44605,政府駐民主北街社區安樂林路85號,下轄20個社區
【歷史沿革】
東城區區境周初屬薊,后屬燕。
秦置薊縣。
王莽時期改名伐戎縣。
東漢復名薊縣。秦漢至隋唐區境屬薊縣、伐戎縣。
遼會同元年(938年),改名薊北縣,屬薊北縣。開泰元年(1012年),改名析津縣,屬析津縣。
金貞元二年(1154年),改名大興縣。
1914年,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同時設京都市政公所,統轄城區,郊區部分屬京兆地方大興縣。1925年,設郊四區,城郊部分屬東郊、南郊、北郊3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設北平特別市,20個城區合并為11個,轄區屬內一區、內三區、外一區、外三區全部,內五區、內六區與外五區的東半部,城郊部分仍屬東郊、南郊、北郊3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增設內七區,東半部在今轄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郊四區改為郊八區,城郊部分分屬郊一區、郊二區、郊三區、郊八區。按數字排列,城區屬第一、第三、第八、第十4區全部,第五、第六、第七、第十二4區東半部,郊區屬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二十4區。
1949年后,治安區改行政區。1950年5月,內城并為5個區,外城并為4個區,轄區屬第一、第三、第七3區全部,第五、第六、第九3區東半部。1952年7月,撤第五區,東部劃歸第一區、第三區;9月,第一區改名東單區,第三區改名東四區,第七區改名崇文區,第六區改名前門區,撤第九區,東部劃歸崇文區。1954年12月,東單區劃分為15個街道;東四區劃分為21個街道;崇文區劃分為18個街道。1958年5月,東單、東四區合并,成立東城區,轄10個街道;撤前門區,其東半部劃歸崇文區,崇文區轄7個街道。
2010年6月,東城區、崇文區合并,仍名東城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城區位于北京市城區東部。北部、東部與朝陽區相連,南部同豐臺區接壤,西部與西城區相接。東西最寬處5.2千米,南北最長處13.0千米,總面積41.84平方千米。
氣候特征
東城區氣候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1.5℃,1月平均氣溫-4.6℃,極端最低氣溫-20℃;7月平均氣溫25℃,極端最高氣溫40℃。最低月均氣溫-10℃,最高月均氣溫25.9℃。平均氣溫年較差29.8℃,最大日較差24.2℃(2000年3月26日)。年平均日照2556.9小時,年總輻射4937.6兆焦/平方米。年平均降水量為62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71.2天,降雪最多達24天(1986年冬季),最少為3天(1982年冬季)。極端年最大雨量813.2毫米(1994年)。極端年最少雨量266.9毫米(199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7—8月,尤其7月下旬、8月上旬多大雨、暴風雨。
水系水文
東城區境內河道屬海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級河1條,即通惠河,為跨區縣河流,境內長6.1千米;三級河有亮馬河、前三門護城河、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4條,均為跨區縣河流,境內總長12.7千米;四級河只有金水河1條,為區縣內河流,總長2.1千米;五級河為筒子河,境內長2.3千米。河流總長度23.1千米,河網密度0.55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通惠河,從永定門橋入東城區,沿南二環流經景泰橋、王蜓公園,至玉蜓橋進入豐臺區,再從左安門橋西匝道橋入東城區,沿東二環流經龍潭公園、廣渠門橋、東便門橋向東入朝陽區,全長56.3千米,流域面積297.1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前三門護城河、北護城河、東護城河等。境內還有龍潭東湖、龍潭中湖、龍潭西湖、青年湖和柳蔭湖5個湖泊,總蓄水面積0.4平方千米。
【交通運輸】
東城區擁有全國重要鐵路樞紐北京站和全市重要的綜合換乘樞紐東直門交通樞紐;南部毗鄰亞洲最大的火車站——北京南站;已建成的地鐵1、2、5、6、7、8、13、14號線和首都機場線貫穿東城。
東城區實有道路1050條,道路總里程425千米,道路總面積(不含步道)474萬平方米。其中,快速路9條,快速路里程16千米,快速路面積29萬平方米。截至2022年末,東城區實有步道長度652千米,步道面積16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東城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61所,在校學生141277人。東城區教育部門辦學校共計119所,其中,普通中學36所,在校學生44436人,招生15779人,畢業12522人;職業高中2所,在校學生751人,招生249人,畢業182人;小學45所,在校學生72695人,招生12165人,畢業9266人;特殊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182人;工讀學校1所,在校學生18人;幼兒園31所,在園幼兒11305人;成人教育單位2所,在校學生3356人。2022年,東城區另有民辦、其他單位辦學校42所,其中,普通中學1所,在校學生397人,招生192人,畢業23人;職業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5人,招生4人,畢業0人;幼兒園39所,在園幼兒8150人。
文化事業
東城區共有區級公共圖書館1個,建筑面積2.55萬平方米,公共圖書館總藏書數169.8萬冊(件),閱覽座席1432個,全年外借人次23.5萬人次,外借冊次17.3萬冊次。2022年,東城區共有文化館1個,建筑面積0.82萬平方米。
體育事業
東城區共有體育場館204個,其中,體育場14個,體育館13個,游泳場館66個,健身房111個(不包括學校和駐區中央、北京市單位的體育場館)。體育設施2586件,全年舉辦體育活動25次,參加體育活動人次34萬人次。
衛生事業
東城區共有衛生機構544個,其中,醫院57個,實有床位10027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780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1086人,注冊護士11503人。全年診療人次數1969.78萬人次,其中,門診人次數1878.86萬人次。
【歷史文化】
東城區是北京文物古跡最為集中的區域。轄區內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占北京市的37%;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0處,占全市的24%;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7處。著名的新北京十六景中的“天安麗日”、“紫禁夕暉”,古老而又神秘的秘宗禪林雍和宮、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左祖右社”的太廟、社稷壇、探索天空奧秘的北京古觀象臺、鳴金擂鼓報時臺的鐘鼓樓、正氣浩存的文天祥祠、北大紅樓等早已名揚海內外,此外還有毛澤東、茅盾、老舍、宋慶齡等一批名人故居。此外還有北京居民四合院。
文物保護
東城區共有文物保護單位37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9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192處。
文化街區
東城區的歷史街區有18.5片,面積達10.35平方千米,這就占到了全區總面積的1/4,是全市歷史文化街區最多的地區。除了擁有故宮、天壇、大運河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國家、市、區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64處,其中國家級35處,市級71處,區級58處,另有普查登記項目193處。各種掛牌保護院落413處。北京的中軸線,7.8千米都在東城區的轄區之內。
【風景名勝】
景山前街
位于故宮紫禁城筒子河與皇家園林景山之間,全長740米。明清時,景山與故宮之間建有北上門、北上東門、北上西門。民國二十年(1931年)各門拆除辟路,劃分三段:中為景山前街,東為景山東前街,西為三座門大街,1965年統一定名為景山前街。
景山后街
位于景山公園北側,東起景山東街,西至景山西街,中與地安門內大街相連,全長482米。元代為大都御苑;明清為皇城。臨街南側古建筑是清乾隆年間所建壽皇殿,為清代皇家供奉先祖神像之所。街北東、西兩側建國后建設的辦公樓,屋頂采用中國傳統建筑坡屋頂形式,立面為傳統建筑形式的裝飾,與南側景山相互呼應、襯托,形成對景,是保持古都歷史風貌的范例。
景山東街
位于景山公園東側,全長546米。街旁明代曾設有司禮監、都知監、印綾監等衙署。因西鄰景山,清末稱景山東大街,1956年定現名。街兩側綠樹成蔭。街東有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辦的中國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吉安所左巷8號是毛澤東民國七年(1918年)在北京時住過的地方。
五四大街
東起東四西大街,西至景山前街,全長740米。1965年曾定名漢花園大街,后改五四大街。街北側為“北京大學紅樓”。民國八年(1919年)5月4日的游行隊伍,即從“紅樓”北邊的廣場集合出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被命名為“民主廣場”。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蔡元培、胡適等革命先輩和文化巨匠曾在此任教。共產黨北京小組誕生于此。“紅樓”內現保存李大釗工作室。“紅樓”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街東段北側的中國美術館是20世紀50年代著名的大型文化設施。“紅樓”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南池子、東華門
位于北京皇城內,故宮東南側,北起東華門大街,南至長安街,西臨筒子河、勞動人民文化宮、東接東黃城根南街,總用地面積34.5公頃,主要胡同17條,院落290多處、4600多間;總建筑面積約17.18萬平方米。
北池子
緊鄰紫禁城東側,規劃范圍東以東黃城根南街為界,西以筒子河為界,北至五四大街,南鄰東華門大街,東與東黃城根北街相連。總用地面積39.22公頃,主要胡同18條,院落330多處,4600多間,總建筑面積18.14萬平方米。就北京舊城整體而言,其低矮、平緩、勻質的建筑格局也是風貌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交民巷
位于天安門東側,東接崇文門內大街,南臨前門東大街,西至天安門廣場東側,北面東長安街。總用地面積62.84公頃,主要胡同7條,院落64個,1500多間;總建筑面積75.78萬平方米。該地區建筑多為西式風格,現以機關辦公為主,兼有辦公與居住的混合使用形態,在整體上保持了歷史文化街區原有的異域風貌特色。
東四三-八條
位于朝陽門內大街以北、東四十條以南、東四北大街以東、朝陽門北小街以西。包括整個頭條至九條廣大地區。總用地面積65.70公頃,主要胡同21條,院落1200多處,1800多間;總建筑面積45.25萬平方米。該地區是典型傳統的四合院落為主的居住性成片街區,從“一進院”到“四進院”都有留存,風貌與質量相當完好能夠展示傳統四合院。
雍和宮-國子監
位于舊城東北部,西至安定門內大街、北至北二環、東至東直門北小街西側的育樹胡同、炮局頭條、后永康北條、東城煤炭一廠和華僑飯店用地東邊界、南至北新橋三條、方家胡同。總占地面積約74公頃,總建筑面積約34萬平方米,院落1200多處、16000多間。其中國子監片總用地36.03公頃,主要胡同13條,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雍和宮片38.31公頃,主要胡同14條,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兩片均不計雍和宮大街現狀道路用地)。該地區是北京舊城內重要寺廟建筑和重要文物集中的街區,包括國子監、孔廟、國子監街、雍和宮、柏林寺等。
南鑼鼓巷
位于北京北中軸東側,四至為地安門外大街、平安大街、地安門東大街、鼓樓東大街。總用地面積83.80公頃,主要胡同24條,院落1200多處、21000多間;總建筑面積39.54萬平方米。該地區是北京最老的街區之一,與元大都同期建成,現仍保持了傳統的胡同結構和大量的傳統四合院,是北京舊城保存最完整、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區。
北鑼鼓巷
南至鼓樓東大街,北至車輦店、凈土胡同,西至什剎海保護區東界,東至安定門內大街。總面積約45.27公頃,主要胡同12條,院落790多處、11000多間;總建筑面積32.27萬平方米。該地區與什剎海、南鑼鼓巷、國子監等三個歷史文化保護區相鄰,是皇城的重要背景,也是保護舊城整體風貌和沿中軸線對稱格局不可缺少的地段。
張自忠路北
南至張自忠路,北至香餌胡同,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總面積約為42.11公頃,主要胡同14條,院落580多處、9700多間;總建筑面積25.42萬平方米。該街區集中了和敬公主府、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孫中山逝世紀念地、歐陽予倩故居等多家文物保護單位。
張自忠路南
南至錢糧胡同,北至張自忠路,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美術館后街。總用地面積約為62.81公頃,主要胡同18條,院落940多處、15000多間;總建筑面積62.54萬平方米。該區域處于皇城與東四三條至八條保護區之間,現有胡同格局完整,有馬輝堂花園等文物保護單位。
新太倉
南至東四十條,北至東直門內大街,東至東直門內南小街,西至東四北大街。總用地面積約為56.88公頃,胡同23條。院落1300多處、18000多間。該區域現有胡同格局完整,有梁啟超舊居、當鋪遺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四南
南至干面胡同,北至前炒面胡同,東至朝內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總面積約為34.32公頃,院落650多處、9600多間;主要胡同14條。該區域是以典型傳統的四合院落為主的居住性成片街區,風貌與質量相當完好是展示傳統四合院的極佳場所。現有禮士胡同129號院;內務部街11號院;史家胡同51、53、55號四合院等文物保護單位。
皇城
是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的重點區域,包括景山地區、北池子、南池子。內含紫禁城、太廟、社稷壇、北海、中南海及14片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占地面積約6.8平方千米。
鮮魚口
保護區范圍:西至前門大街,北至經西打磨廠、長巷四條路東至西興隆街,東至草場十條,南至薛家灣胡同、北蘆草園胡同、青云胡同、得豐東巷、得豐西巷、小席胡同、大席胡同。
什剎海(鐘鼓樓屬此片,東城占半片)
位于北京舊城中軸線北部,屬東城區的部分四至為草廠胡同一線以西、舊鼓樓大街以東、鼓樓東大街以北、北二環以南,總用地面積26.96公頃。
【榮譽稱號】
2016年,東城區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區
2017年,東城區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度北京市健康城市建設排名第一位
2019年,被列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19年8月13日,入選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2020年1月9日,入選“2018年度健康城市建設示范市”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名單
2020年10月20日,入選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名單。
2020年12月25日,入選“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名單。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
2021年5月27日,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
2021年8月,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公示名單。
2021年9月2日,入選全國首批30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
2021年9月,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名單。
2021年12月2日,入選2017—2020年度擬授牌命名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名單。
2021年12月,被全國愛衛辦表彰為“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2020年度各省份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
2022年4月17日,授予北京市東城團區委建團100周年“北京市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2022年4月,入選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市、區、旗)名單。
2022年10月10日,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縣、區)名單。
2022年11月,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2年12月,獲評“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 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