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東莞市,簡稱“莞”,廣東省轄地級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珠江三角洲東岸中心城市。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西北接廣州市,南接深圳市,東北接惠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雨量充沛。東莞市下轄4個街道、28個鎮,總面積2542.67平方千米,東莞市常住人口1043.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62.81萬人,城鎮化率92.25%。
東晉,立寶安縣。唐,更名東莞縣。宋,分東莞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明,將東莞縣守御千戶所、編戶五十六里立新安縣(今深圳市)。1985年9月,東莞縣改設為東莞市(縣級),仍屬惠陽地區。1988年,東莞市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管轄,是中國4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東莞市是嶺南文明、廣府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重要根據地、改革開放先行地,有蠔崗貝丘遺址、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東莞可園、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東莞千角燈、龍舟制作技藝、莞香制作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粵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的粵劇之鄉。
【行政區劃】
東莞市轄4個街道、28個鎮:
街道:東城街道、南城街道、萬江街道、莞城街道
鎮:石碣鎮、石龍鎮、茶山鎮、石排鎮、企石鎮、橫瀝鎮、橋頭鎮、謝崗鎮、東坑鎮、常平鎮、寮步鎮、樟木頭鎮、大朗鎮、黃江鎮、清溪鎮、塘廈鎮、鳳崗鎮、大嶺山鎮、長安鎮、虎門鎮、厚街鎮、沙田鎮、道滘鎮、洪梅鎮、麻涌鎮、望牛墩鎮、中堂鎮、高埗鎮
【歷史沿革】
東莞,因地處廣州之東,盛產莞草而得名。
春秋戰國,東莞屬百粵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二世元年(前209年),東莞屬南越國地。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東莞屬南海郡,縣境西南屬番禺縣地,東北屬博羅縣地。東漢順帝,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
三國吳黃武中,分增城另立東官郡。
晉,廢東官郡,其地分屬番禺、增城。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立寶安縣,隸屬東官郡。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改東官郡為東莞郡。陳禎明二年(588年),復改東莞郡為東官郡。
隋,廢東官郡,其地隸屬南海郡。開皇十年(590年),廢郡置州,寶安縣隸廣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廣州總管府,寶安屬之。 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乾元元年(758年),南海郡復歸廣州,東莞屬之。咸通三年(862年),分嶺南為東、西道,賜嶺南東道為清海軍節度使。唐末,東莞縣隸清海軍節度。
五代越乾亨元年(917年),以廣州為興王府,東莞屬之。
宋開寶五年(972年),改興王府為廣州中都督府,廢東莞縣入增城縣,隸廣州中都督府。六年,復置東莞縣。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
元代,設廣州路總管府,東莞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廣州府,東莞隸之。洪武十四年(1381年),于東莞置守御千戶所。 [6]萬歷元年(1573年),將東莞縣守御千戶所、編戶五十六里立新安縣(今深圳市)。
清,沿明制,東莞縣仍隸廣州府。
民國2年(1913年),東莞縣隸廣東省粵海道。民國14年,東莞縣隸粵中行政區。民國21年,東莞縣屬中區綏靖公署。民國25年,東莞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抗戰期間(1938一1945年),東莞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又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期間,東莞縣先后隸屬廣東省粵海道、粵中行政區、第一行政區和第四行政區。
1949年10月,東莞縣全境解放,屬東江行政區管轄。
1950年3月,屬珠江專區。
1952年,珠江專區撤銷,屬粵中行政區。
1956年2月,粵中行政區撤銷,屬惠陽專區。
1958年11月,東莞縣短期隸屬廣州市。
1959年1月,劃歸佛山專區。
1963年6月,復屬惠陽專區。
1985年9月,東莞縣改設為東莞市(縣級),仍屬惠陽地區。
1988年1月,東莞市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莞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東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東與惠州市惠陽區接壤,西與廣州市番禺區、南沙區隔海交界。北與廣州市黃埔區、增城區、惠州市博羅縣隔江為鄰,南與深圳市寶安區相連。東西長70.45千米,南北寬46.8千米,總面積2460.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東莞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臺地、沖積平原為主,丘陵臺地占全市陸地面積的44.5%,沖積平原占43.3%,山地占6.2%。東南部多山,尤以東部為最,山體龐大,分割強烈,集中成片,起伏較大,海拔在200~600米,坡度約30°,其中銀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為東莞市最高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為丘陵臺地區;東北部接近東江河濱,崗地發育,陸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坡度小,地勢起伏和緩,多為易于積水的埔用區:西北部是東江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多為地勢低平、水網縱橫的圍田區;西南部是瀕臨珠江口的江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響較大的沙咸田地區。
氣候特征
東莞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氣候溫暖,溫度變幅小,雨量充沛,干濕季明顯。東莞市年總降水量1426.0毫米,年平均氣溫24℃。年日照時數2052.9小時,全年高溫日數(≥35℃)為24天。
水文水系
東莞市,地處東江下游,96%屬東江流域,境內較大的河流有東江干流、石馬河、寒溪水及東引運河等。東江干流由惠州市惠城區、博羅縣流入東莞市橋頭鎮,再沿北部邊境西流至石龍鎮石龍頭分為北干流和南支流。東江干流從橋頭鎮至石龍鎮石龍頭境內長35千米,北干流由石龍頭繼續西流至麻涌鎮大盛口注入獅子洋,境內長42千米;南支流由石龍頭經峽口斜向西南,至沙田鎮泗盛口注入獅子洋,長39.5千米。北干流與南支流之間,形成以石龍鎮為頂點的東江三角沙洲,面積319.5平方千米。
海洋資源
東莞市海域主要分布在獅子洋和伶仃洋,面積78.5平方千米,海岸線長92.95千米,分布在濱海灣新區、麻涌鎮、沙田鎮、洪梅鎮、道滘鎮、虎門鎮和長安鎮。有威遠島、泥洲島、木棉山島、涌口沙、蝦繒排5個海島,海島面積24平方千米,其中涌口沙、蝦繒排為無居民海島。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東莞市共有幼兒園1269所,比上年末增加25所;其中省、市一級幼兒園693所。全市小學341所,在校學生83.27萬人;本市戶籍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100%。全市初中211所(不含完全中學),在校學生28.31萬人;本市戶籍適齡少年初中入學率100%。全市普通高中56所,在校生12.10萬人;中職學校27所(含技師、技工學校7所),在校生8.63萬人。全市普通高等院校8所(含校區),在校學生15.29萬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專科學生5.41萬人,畢業生3.67萬人。
文化事業
東莞市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33個,公共圖書館658個,公共電子閱覽室582個,公辦博物館18個,民辦博物館35個,文化廣場756個,電影放映單位135個。全市公共廣播節目43套,公共電視節目30套。
國家一級圖書館:東莞圖書館
醫療衛生
東莞市醫療衛生機構3696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7個(不含婦幼保健院),門診部、診所、醫務室、衛生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基層醫療機構3554個。全市衛生技術人員6.46萬人,醫療機構實有病床3.51萬張。

【交通運輸】
公路
東莞市有107國道、廣園快速路、東部快速干線、環莞快速路、廣深高速公路、廣深沿江高速公路、莞佛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和從莞深高速公路貫穿東西南北,境內4條主干公路和13條聯網公路均為一級公路。
鐵路
東莞是中國南方重要的鐵路城市,擁有多條干線鐵路和城際鐵路,設有國家一類客貨口岸常平站。2024年2月,廣東城際完成莞惠城際運營交接,東莞市境內的莞惠城際鐵路站點將支持羊城通刷卡乘車、廣州地鐵乘車碼。
航運
東莞市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門歷來就是中國南方的重要門戶,溯珠江而上,可分別通達粵東、粵北、粵西乃至廣西等地。主要港口——虎門港是國家一類口岸,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每天都有客貨輪直達香港,虎門港已建成2000噸級至35000噸級泊位11個,設計能力600萬噸,同時,還有莞城港區、石龍港區和中堂、望牛墩、麻涌、新民、洪梅等一批水路進出口貨物裝卸點。
東莞市境內擁有航道82條,可通航里程798千米。主要航道有東江干流、東莞水道、太平水道、麻涌水道、中堂水道、倒運海水道、大汾北水道和寒溪水水道。其中東莞水道1993年由7級航道改造為4級航道,可通航500噸級以下船舶。擁有河口海岸線53千米,萬噸級輪船可沿珠江口獅子洋水道進入虎門、沙田、麻涌三鎮。
航空
東莞市的服務機場是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與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根據遠期規劃,將完善以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為國際復合型門戶樞紐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及粵西國際機場為區域性樞紐機場,其他支線機場為補充的全省民用機場布局。
【風景名勝】
粵暉園旅游景區
粵暉園旅游景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道滘鎮粵暉路1號,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具有濃郁珠江流域水鄉風情的東江之畔。以仿明清建筑風格設計建造的,并靈活利用嶺南建筑元素,增添江南的婉約和雅致之感,傳承古老文化的瑰麗寶庫,重現嶺南古建筑神韻和恢弘壯闊的歷史畫卷。
粵暉園旅游景區占地面積50公頃,是古典私家園林,擁有全國最大的磚雕—“百蝠暉春” 照壁;全國最長的長廊—繞翠廊(3200多米),曲徑通幽,整體布局精妙,樓館、亭臺、水榭、曲廊、石橋、假山等一百零八個園林景點。景區巧引東江活水,河、湖、溪、瀾縱橫交錯,蕩漾在2000多米的榕蔭水道,極盡婉約柔美。
粵暉園旅游景區是集觀光度假、休閑娛樂、藝術鑒賞、拓展培訓、大型會議為一體的旅游避暑勝地。
松山湖
松山湖原本是位于東莞市大朗鎮境內的一個大型天然水庫,后被政府部門以湖泊為中心,將大嶺山、寮步和大朗三鎮靠近松山湖的部分邊緣地帶劃分出來與湖泊區域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國家級技術產業開發區。
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以下簡稱松山湖)位于大朗鎮、大嶺山鎮、寮步鎮三鎮之間,地處東莞市的幾何中心,控制面積72平方公里。2004年,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緊緊圍繞“一城三創五爭先”的發展戰略和工作思路開展工作,堅持“一手抓產業,一手建新城”, 積極招商選資,促進產業聚集;落實工作重點,完善配套設施,促進新城建設。
園區規劃面積72平方公里,坐擁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是一個生態自然環境保持良好的區域。
鴉片戰爭博物館
鴉片戰爭博物館又名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海戰博物館,坐落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解放路88號,是紀念性和遺址性相結合的專題博物館,管理面積約80萬平方米。鴉片戰爭博物館始建于1957年,館名為“林則徐紀念館”;1958年1月1日,建成了“林則徐公園”和“林則徐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1985年,重新定名為“虎門林則徐紀念館”,又增加館名“鴉片戰爭博物館”;1999年12月,海戰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與鴉片戰爭博物館、虎門林則徐紀念館合為一個單位。
鴉片戰爭博物館藏品類別包含石質類、玉石器、陶器、瓷器、銅器、鐵器、其他金屬器、竹木漆器、紡織品、皮質類、牙骨器、林則徐書法、通草畫、銅版畫、其他類展品。涉及銷煙池的木樁、木板;林則徐手書的對聯、條幅;抗英時用過的武器;當年繳獲英軍的洋槍、洋炮等珍貴的實物資料。歷史圖照1310幅,油畫、工筆畫等藝術品120幅,鴉片戰爭博物館共有藏品數8045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58件/套。
2004年1月,鴉片戰爭博物館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旅游景區”。2020年12月,鴉片戰爭博物館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東莞市樟木頭境內,東莞觀音山是粵港澳地區知名的網紅打卡旅游目的地,飛天威亞、龍鳳天梯、冰雪樂園、網紅山地越野車等網紅項目更是成為了年輕人拍照打卡、嗨玩娛樂的熱門打卡點;除此以外,東莞觀音山還成為了親子家庭放松休閑、寓教于樂的自然課堂,同時也是情侶約會的姻緣福地和市民游客接福許愿的福山勝境。
東莞觀音山景色秀美,森林廣袤,森林覆蓋率達92%以上,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是優良的養生之所。山水相依、森林密布的自然風貌造就了它清涼屬性。園內繁衍著近千種野植物和300余種野生動物,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健康養生創造了良好的天然條件。
東江縱隊紀念館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位于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大嶺村委會大王嶺村(厚大公路旁)。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面積占地面積53319平方米,建筑面積3965平方米,展覽面積近2000平方米。展館內設基本陳列展廳、臨時展廳、報告廳、貴賓室等,樓頂設觀景臺。是社會科學類革命史專題紀念館。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身之一)第三大隊在東莞創建大嶺山抗日根據地。2005年9月,建成開放。共有館藏文物779件/套。
2006年5月,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2008年4月,被評為東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4月4日,被評為國家級4A旅游景區。2015年8月24日,被國務院公布納入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2020年12月21日,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東莞可園
東莞可園,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莞城可園路32號,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是嶺南園林的代表,與清暉園、余蔭山房、梁園合稱清代“嶺南四大園林”。
東莞可園以“小巧玲瓏、設計精巧”著稱,將住宅、庭院、書齋等藝術地揉合在一起。在三畝三土地上,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應俱全。園林布局高低錯落,曲折回環,空處有景,疏處不虛,是嶺南園林之珍品。東莞可園是保存較完整的嶺南四大名園之一,具有嶺南園林的代表性。東莞可園孕育了一批藝術家和文化名家,對莞邑文化乃至嶺南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東莞寶貴的文化資源。園內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園林建筑、嶺南畫派文物作品,設有嶺南建筑文化和嶺南畫派藝術的專題性博物館,陳列展覽《嶺南傳統園林與民居》《居巢、居廉與可園》《莫伯治與嶺南建筑藝術》及不定期更新的流動展覽。
2001年6月25日,東莞可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銀瓶山森林公園
東莞市銀瓶山森林公園位于東莞市東部,謝崗鎮境內,距莞城64公里,距謝崗鎮府14公里,南距深圳市60公里,東距惠州市30公里。東面和東北面與惠州市瀝林鎮接壤,南面與清溪鎮邊接,西面和西南面分別與常平鎮和樟木頭鎮相連,北面與橋頭鎮相鄰。自然保護區范圍包括南面管理區、窯山管理區和謝崗鎮林場,總面積為2518.3公頃。
2021年,入選2021年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名單。
【歷史文化】
語言
東莞話屬粵語莞寶片,以莞城話為標準。東莞話也是莞寶粵語的代表方言之一。東莞話與廣州話在詞匯上區別不大,在韻母發音上有差別,且有規律可循。很多廣州人聽不明白東莞話,而很少接觸粵語的東莞老人也很難跟廣州人溝通。 莞城話主要是城區與周邊鎮區,比如高埗、茶山、道滘、洪梅等鎮街講的方言,稍微有不同程度的方音差異,但也不妨礙相互交流。不過很多年輕人交流都用粵語,一講地道的莞城話會覺得比較困難。
東莞市本土方言包括粵方言和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粵方言區域面積、人口均占全市大部分。在32個鎮街中,石龍鎮、長安鎮、沙田鎮、洪梅鎮、道滘鎮、麻涌鎮、萬江街道、中堂鎮、望牛墩鎮、石碣鎮、高埗鎮、大朗鎮、寮步鎮、茶山鎮、企石鎮、石排鎮、常平鎮、橫瀝鎮、東坑鎮、橋頭鎮等20個鎮街純使用粵方言,莞城街道、東城街道、南城街道、厚街鎮、虎門鎮、大嶺山鎮、塘廈鎮、黃江鎮、謝崗鎮等9個鎮街大部分或者絕大部分使用粵方言(其中莞城街道只有1個300多人的羅沙社區上嶺村使用客家方言),清溪鎮和鳳崗鎮大部分使用客家方言,樟木頭鎮則純使用客家方言。
飲食
東莞菜屬于粵菜中的廣州菜系,是具有濃郁廣東地方特色的漢族飲食文化,分丘陵、埔田、水鄉、沿海片菜系等,且各有代表美食,如埔田片有大朗欖醬炒飯、水鄉片有中堂魚鮑、沿海片有虎門大寧蟹黃粥、山區片有樟木頭客家咸雞、土特產有荔枝、麻涌香蕉、厚街瀨粉、厚街臘腸、白沙油鴨、虎門麻蝦、虎門膏蟹、庾家粽子。東莞人愛飲茶,除了喝綠茶等常規茶外,民間喝草本茶的習慣由來已久,如:莞香茶、清明茶、米碎花茶、老耳水等。東莞人飲茶注重“食”,往往是邊喝茶邊吃點心。
服飾
東莞服飾文化源遠流長,不同時代不同區域各有特色。城區片的廣府服飾、山區片的客家服飾、水鄉片的疍家服飾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已經形成各自獨特的地域風格。東莞市文化館主辦的“古風今韻”之傳統服飾展集中展出了東莞市多個與服飾相關的非遺項目,包括廣府、疍家和客家傳統服飾、以及“百歲”、木屐、涼帽等傳統制作技藝。
書畫
明代東莞茶山人張穆是嶺南歷史上杰出的畫家,少年時倜儻任俠,工詩畫,性好養馬,曾用百金買名馬,取名曰“銅龍”、“雞冠赤”,飲食坐臥不離馬側,深諳馬的生理習性,故擅長畫馬。他曾多次游衡岳,泛湖湘,入留都,歷吳越,所作的紀游詩多奇杰可誦,海內很多名士都曾與他交游。張穆不但擅于畫馬,還擅于畫鷹、畫蘭、竹、水仙,旁及篆刻。廣州美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均藏有他的畫幅,東莞博物館也藏有他的十二開雜冊,皆為傳世珍品。明末清初是嶺南書壇大放異彩的時期。崇禎年間東莞的王應華,書風獨特,于雄肆之中,極抑揚頓錯之致,是明代嶺南書壇一大家。清代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曲藝
東莞的戲曲文化歷史悠久,曲藝人才層出不窮。主要有粵劇、粵曲、等傳統曲藝類型。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府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
戲劇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藝術之一。粵劇在東莞同樣深受群眾的喜愛,著名粵劇大老倌盧啟光等廣東粵劇名家常到東莞城鄉登臺演唱和傳藝。長安鎮業余粵劇團還于2002年赴京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大型粵劇《思源》。作客東莞,可不要錯過一睹“南國紅豆”風采的機會。
民歌
東莞清溪、樟木頭等鎮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節日,經常舉行各類山歌表演或比賽,熱鬧非凡。
咸水歌在東莞又稱疍歌、艇歌、蠻歌 [87]。據古籍記載,東莞的咸水歌大致可上溯到明清時期,明末清初屈大均所撰《廣東新語》中引述的三首采茶歌,即為明代疍歌,現仍在東莞地區傳唱,唱詞僅有很少的差異。
東莞咸水歌沒有固定的曲譜,基本上是一個調,但可隨意加入拉音、震音、嘆音、哼音、諧音等等,故不同的人演唱常常有著不同的韻味。因演唱場合不同分為兩類,一類叫“歌堂歌”,又稱為“坐堂歌”,一般在婚禮酒席中或者宴會喜慶場合演唱;另一類叫“大板歌”,是在勞動生活中或日常閑暇時的娛樂性演唱。目前東莞咸水歌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亟需采取措施進行搶救。

【民俗文化】
傳統節日
東莞特色的傳統節日比較多,有賣身節(潑水節)、東莞荔枝節、“石龍杯”龍舟競賽、香港人旅游節,其中賣身節是東莞的第一大節,每年節日期間都有成千上萬的人趕來參加,場面十分熱鬧。
嫁娶習俗
結婚按照當地的結婚習俗來進行并不是迷信,而是寓意著幸福美滿,所以要充分的尊重這些老的結婚習俗。東莞結婚習俗和流程:擇偶、定親、報日、開廚、成婚程式、番面(返面)、回門、滿月、探新年。 東莞結婚傳統環節:嫁女餅、搶新娘、敬茶。
舞麒麟
舞麒麟是東莞客家人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據說,麒麟與鳳凰、龜、龍并稱“四靈”,并居四靈之首。它是古代傳說中的巨獸,外型奇特,生有龍頭、鹿角、馬蹄、牛尾、狼額,身上披五彩鱗甲,身長一丈二(約3米多),客家人視麒麟為吉祥物,在客家傳說中凡麒麟踩過的地方,就會給那里的人們帶來幸運,故有“麒麟吉祥”之說。
東莞醒獅
東莞醒獅始源于明代,每遇喜紅慶典、逢年過節,民間必舞獅祈求平安吉祥,但主要分布在東莞市的石排、大朗、長安、虎門等鄉鎮,尤以石排鎮中坑村的醒獅為代表。東莞的獅具造型,特別注重不同色彩的裝飾,寄寓不同的象征意義。如早期有黑獅、紅獅、銀獅,據說分別代表張飛、關公和劉備,并顯示三人的不同性格,黑獅威猛,紅獅凝重,銀獅溫和。后來又增添了金獅,也叫太獅,用于迎賓或隆重的交往禮儀以象征祥和。中坑村則以紅獅象征喜慶,黃獅象征和諧,銀獅象征財富,黑獅象征武術功夫,而且都裝飾得十分鮮艷華麗。
東莞獅舞主要采用南拳武功的步法,落地穩固,剛勁有力。動作刻意模仿真獅,走、跑、跳、滾及抖毛、洗須、舔身等,均顯得生動逼真;有出洞、下山、過橋、飲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頭佛戲獅等多個舞段,其中采青是高潮,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有富于地方色彩的水青、蟹青、橋底青、拆字青等多種。近10多年來,又發展了“高樁獅”、“梅花樁獅”和“獅子走鋼絲”等高難度的獅舞表演。
東莞獅舞在石排鎮有著最為廣泛的群眾性,是當地歷久不衰的民間藝術活動,而中坑村又最能體現東莞獅舞的特色和傳承發展。該村醒獅隊在1996年全國第六屆“群星獎”廣場舞蹈大賽中表演的“踩高樁”,一舉獲得了唯一的特別大獎。1997年中坑村被省文化廳授予“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稱號,2000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醒獅舞蹈)之鄉”。
龍舟
東莞中堂“龍舟景”,指的是龍舟場景,是當地人對重大民俗活動的描述和稱謂,也叫“趁景”。中堂鎮每年的“龍舟景”民俗文化活動始于農歷五月初,收“景”于月底。在“龍舟景”期間,鎮內20個村(社區)中,先后已成“景日”的就有9個村(社區)。500年來,扒龍舟這一民俗傳承了龍的脈息,龍舟滿載著吉祥之愿,在東江上游弋生輝,已成為這里最重要的大型民俗活動。2006年,中堂鎮被中國龍舟協會授予“中國龍舟之鄉”稱號。2008年,中堂的龍舟制作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使這項民俗活動更加持久和進一步傳承下去,2004年,中堂鎮政府一次性投入3000多萬元興建了龍舟廣場,2008年又投入近千萬元興建了一個國家級龍舟賽場。
花燈
洪梅廣東花燈節入選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文化活動,花燈不是只有東莞才有,但廣東省花燈節就永久落戶東莞洪梅鎮。洪梅鎮是中國花燈之鄉,有著悠久歷史。花燈節著重發動群眾參與,大力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花燈文化建設和傳承,引導人民弘揚和傳承花燈文化。廣東省花燈文化節創辦于2012年,已經是頗具規模的花燈展了,成為東莞市春節最具特色的活動。在東莞洪梅舉辦的省花燈文化節上,我們可以一次性看到來自全國各地不一樣的花燈,活動現場還會有猜燈謎及現場體驗制作花燈的樂趣。花燈節是在洪梅鎮文化廣場舉行,一般是農歷年正月十三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喜歡花燈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了。
莞草種植技藝
東莞沙田鎮莞草種植與編織工作站入選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作為疍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莞草文化滿載疍家人艱苦、質樸、勤儉的生活記憶。為保護傳承莞草文化遺產,近年來,沙田鎮探索恢復莞草種植,并開展編織手工藝傳承工作。除組織具有莞草種植知識的熱心愛好者從事專門的種植外,還把莞草破草、晾曬、編織等傳統手工藝再次復原,把美術、時尚等元素注入莞草編織工藝中,讓有著悠久歷史的莞草文化重新煥發活力。與此同時,沙田鎮還將莞草種植技藝立項申請為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地方特產】
麻涌香蕉
麻涌香蕉,廣東省東莞市麻涌鎮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麻涌香蕉果梳整齊端正,皮色呈黃色或金黃色,有光澤,果肉細滑,口感清甜,香味濃郁。
2016年11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麻涌香蕉”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東莞荔枝
東莞荔枝,廣東省東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東莞荔枝產區地處南亞熱帶,北回歸線以南,面臨海洋,常在季風控制下,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差振幅小,夏季高溫,年平均氣溫22.8℃,利于荔枝生長。元代,《元一統志》、《南海志》均有東莞荔枝的記載。東莞荔枝品種繁多,以桂味和糯米糍為主。桂味荔枝,果肉厚且呈乳白色,肉質爽脆,清甜多汁,有桂花香味。糯米糍荔枝果肉軟滑多汁,味濃甜微香。
2017年4月2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東莞荔枝”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莞香
莞香,廣東省東莞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莞香,是以莞香樹為載體,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一種沉香。由于產地主要集中于東莞地區,因此被命名為莞香。據史料記載,莞香樹早在東漢時期已有種植,唐代時莞香已成東莞最負盛名的皇家貢品。明萬歷年間,東莞已形成眾多莞香的主要交易市場,是當時廣東著名的香市,無數的莞香在這里交易,再從香港出海,分散到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國。
2015年8月1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莞香”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