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南海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連廣州市芳村區、番禺區,南接順德區、鶴山市、新會區,西鄰三水區、高明區,北鄰花都區,環抱佛山禪城區,地處北緯22°48′03″、東經112°49′55″之間。南海區總面積1073.82平方公里。2015年,南海區轄1個街道,6個鎮,67個村,182個居委會,截至2015年總人口300萬。主要景點有:西樵山、南國桃園、南海仙湖旅游度假區、南海影視城、千燈湖等。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7年12月7日,南海區被推選為“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首批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示范單位。
【行政區劃】
南海區轄1個街道、6個鎮:
街道:桂城街道
鎮:里水鎮、九江鎮、丹灶鎮、大瀝鎮、獅山鎮、西樵鎮
【歷史沿革】
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南海境內的西樵山一帶已經有先民在該地繁衍生息。先秦時期南海區屬百越諸部之南粵。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海郡,郡治設于番禺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十年(590年)以原南海郡治中心番禺縣改置南海縣,屬廣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廢南海郡置廣州,唐武則天長安三年(703年),分地復置番禺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滅趙,改翔龍府為廣東道廣州路,南海縣屬廣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廣州路為廣州府,南海縣屬廣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裁撤府級建制,南海縣直隸廣東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時縣直隸于省,省分區設派出機關以管理各縣。分管南海縣的廣東省派出機關,1950年1月至1952年11月為珠江專員公署,1952年11月至1956年2月為粵中行政公署,1956年3月至1958年11月為佛山專員公署,1958年11月至1959年1月為廣州專員公署,1959年1月至1967年1月為佛山專員公署,“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7年3月至1968年3月屬佛山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軍管,1968年3月至1979年4月為佛山專區(1970年10月改為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文化大革命”結束后,1980年1月至1983年6月為佛山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6月,廣東省實行市管縣制,省、縣間增設市一級行政區劃;地、市合并后佛山市為地級市,南海縣隸屬于佛山市。1992年9月23日,南海市人民政府掛牌,全市分3個街道、15個鎮。2002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將南莊鎮劃入佛山市禪城區。2005年1月10日,經省民政廳和市政府同意,將南海原有的17個鎮、街道調整為2個街道辦事處和6個鎮。
【人口特征】
截至2015年,南海區常住人口接近300萬,戶籍人口128萬人。
南海區主要民族為漢族,其中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黎族、瑤族、苗族、布依族、、彝族、朝鮮族、侗族、京族。
南海縣境古在百越(或作百粵)雜居中心地區。早期的土著大多說壯侗語系的語言,后來隨著先是楚人、后是中原漢人的不斷南移,原有的壯侗系語言與楚語、中原漢語不斷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諸方言。現南海境內除和順鎮魯崗管理區北洲村(溫姓、麥姓)、猛沖村(麥姓),松崗鎮唐聯管理區燕溪村(黃姓、鄧姓)及顯子崗管理區大坑莊(黃姓、蔡姓),總數不足一千人操客家方言以外,其余所操都屬粵方言,但內部卻存在頗大差異,甚至個別地方相互通話也存在困難。建國以來,全國推廣普通話,南海話也受到了普通話的影響。特別是近年商品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社會交往大大增加,加上電視、廣播事業的迅猛發展,作為粵方言標準語的廣州話對南海方言的影響越來越大,年青人所說的話都在向廣州話靠攏,南海話中一些有特色的土音日漸消磨,形成了明顯的新(青年一代)老(老一輩)差異。這里記錄的是老派的語言特點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海區位于廣東省中部,地處北緯22°48′03″、東經112°49′55″之間。東連廣州市芳村區、番禺區,南接順德區、鶴山市、新會區,西鄰三水區、高明區,北瀕花都區、三水區,環抱佛山禪城區。南北最大縱距56.85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1.85公里。總面積1150.5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南海區地勢大致西北、西南部高,中、東南部低。最高峰為高明楊梅鎮的皂幕山,海拔高程805米。三水大塱渦地勢低洼,高程1.7米,為最低點。地貌單元主要有三角洲平原、丘陵、低山。占全市約2/3的是西、北江三角洲平原及其支流的河谷三角洲平原,幾乎遍布順德和南海大部分及高明東北部,海拔多在0.7米~2.5米之間。
氣候特征 南海區的氣候特點可概括為;季風明顯,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干濕分明,日照偏少,夏長冬短,春陰寡照。境內累計年平均氣溫為22.4℃,全年0℃以上的積溫平均為8067℃,年際變化在7700℃~8500℃之間。最冷月1月氣溫不低,平均氣溫為14.0℃。夏季時間長,冬季時間短。以候(每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統計,南海區的夏天始于4月16日,持續至10月25日,長達6個多月,多年平均為193天。最長為1998年“夏”,從3月26日持續至11月20日,長達240天,為有氣象記錄的40多年中最長的一個夏天。南海區的冬天平均每年只有10.3天,平均出現日期為1月21~30日,有將近兩成的年份為無冬年。
【經濟概況】
2015年,南海區生產總值2226.97億元,比2014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46億元,比2014年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1323.28億元,比2014年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854.22億元,比2014年增長10.1%。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比2014年增長7.1%,住宿和餐飲業比2014年增長1.8%,金融業比2014年增長7.7%,房地產業比2014年增長19.5%,營利性服務業比2014年增長5.4%,非營利性服務業比2014年增長15.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2014年下降7.1%。一、二、三產業比例為2.2:59.4:38.4。
2015年,南海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137畝,比2014年增加0.3%;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3029畝,比2014年減少6.9%;花卉播種面積51288畝,比2014年減少20.4%;其他作物播種面積367441畝,比2014年減少13.4%。2015年糧食產量7001噸,與2014年持平;油料產量135噸,比2014年減少38.1%;蔬菜產量509761噸,比2014年增加4.6%;水果產量648噸,比2014年減少50.1%。2015年肉類總產量2.18萬噸,比2014年增加20.4%,其中豬肉產量1.26萬噸,比2014年增加50.0%;禽肉產量0.92萬噸,比2014年減少6.1%;水產品產量18.52萬噸,比2014年減少5.8%。
2015年,南海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17.56億元,比2014年增長8.0%。其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408.40億元,占規上工業比重的36.5%,占比提高0.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136.35億元,占規上工業比重的12.2%,占比提高3.2%;民營工業增加值718.23億元,比2014年增長5.5%。按經濟類型分,集體企業增加值15.55億元,比2014年增長8.4%;股份合作企業增加值0.51億元,比2014年增長12.5%;股份制企業增加值662.49億元,比2014年增長6.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394.46億元,比2014年增長11.5%。其它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44.55億元,比2014年減少1.7%。輕工業增加值411.15億元,比2014年增長2.9%;重工業增加值706.41億元,比2014年增長10.7%。
2015年,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3.15億元,比2014年增長16.6%。其中工業投資260.22億元,增長46.6%;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業投資37.29億元,增長6.5%;房地產開發投資360.88億元,減少0.4%。2015年商品房銷售額557.37億元,增長32.3%;商品房銷售面積572.24萬平方米,增長38.2%。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5年,南海區普教總投資63.09億元,比2014年增長8.7%。南海區共有普教專任教師22402人,普教校舍建筑面積520萬平方米。全區共有普通中學70所,在校學生111186人;小學128所,在校學生172058人;幼兒園321所,在校學生102099人。全年初中升學率99.25%,比2014年提高0.1%,高中升學率94.50%,比2014年下降0.1%。中等職業教育學校9所,在校學生17681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261人。
文化 截至2015年,南海區有文化館1間,鎮文化站7個,農村文化室349間,博物館4間,紀念館8間,圖書館18間,影劇院2間,數字影院33間,圖書館藏書量198.5萬冊。電影觀眾640萬人次。2015年南海文藝創作展演共獲國家級獎項45項、省級125項、市級137項。文化盛事塑造活動品牌。2015年區鎮開展活動近3000場次,2015珠三角休閑文化節?躺縝?文化節、“樂活南海燈湖周末”系列活動、西樵山觀音文化節、“夢里水鄉”百合花文化節等品牌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衛生 截至2015年,南海區共有衛生機構405個,其中醫院21間,門診部75所,婦幼保健院1所。衛生機構實有床位8019張,衛生機構人員數1047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9936人。戶籍人口中,嬰兒死亡率1.93%,比2014年下降0.78%;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99.99%,與2014年持平;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69%,比2014年下降1.0%。
【交通運輸】
南海區擁有的公路里程(含國道、省道及地方公路)525.8公里,其中地方公路361.4公里,公路密度45.7公里/百平方公里。2002年,擁有的公路里程1938.7公里,其中有等級公路(含高速公路)1854公里,公路密度168.58公里/百平方公里。
南海區建公路,修建高速公路,擴建改造國(省)道、地方公路。繼1987年動工興建桂江公路、桂瀾公路,1989年建佛平路新線公路。1991年進行縣內交通“五縱四橫”規劃,1992年9月,動工興建東西一線(桂丹公路);1993年3月,興建南北一線(桂和公路)。
高速公路廣州佛山高速公路,廣州三水高速公路,佛山開高速公路,廣州環城高速公路西環段,廣州珠海西線高速公路。
【風景名勝】
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故居位于丹灶鎮銀河村蘇村,原名為“涎香老屋”,始建于清代中葉,正屋面積81平方米,為一廳二廊二房的青磚“鑊耳屋”,為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農村住宅。附屬建筑有惟卿康公祠、康氏宗祠和由澹如樓、藏書樓、七松軒、九曲橋、觀魚亭、七株老檜樹組成的七檜園。戊戌變法運動領袖康有為在這里出生,并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部分原建筑在抗日戰爭及“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1983年,縣政府撥款修復“涎香老屋”。1986年,康有為故居被定為佛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縣撥專款在故居旁的“惟卿康公祠”原址建的“康有為紀念館”竣工,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陳列展出有康有為各個時期的遺墨、舊物、照片等。1989年,康有為故居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定為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康有為堂侄女陳康靜瑜捐資450萬元,按原貌重建康氏宗祠、藏書樓、澹如樓、九曲橋、七松軒等建筑。
朱九江(朱次琦)紀念堂 朱九江(朱次琦)紀念堂位于南海市九江中學內,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始建,是一座紅墻綠瓦、建筑獨特的小禮堂。原部分建筑毀于抗日戰爭時期,1994年由市政府撥款及國內外熱心人士集資重建,1995年4月22日落成。重建后的紀念堂為重檐歇山頂、琉璃瓦、回廊巨柱建筑,氣勢莊嚴,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紀念堂高三層,首層為會場,二層為奉祀朱九江的禮堂,第三層文物館內,設有《朱九江先生生平史跡展覽》,展出朱九江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的墨跡和著述。
崗公園 桂城城區北部有一海拔63.3米、名為崗山的山坡,公園依山而建,分南北兩部分,總占地面積41.9公頃,市政府斥資3億元興建,1996年9月23日建成開放。公園南部以山為主,山體面積為14.6公頃,建有滑車道、動物園、燒烤場等游樂項目,山頂上南海電視塔的觀光臺,可俯瞰桂城。公園北部以湖為中心,橋廊曲徑,垂柳依依,還建有表演中心、兒童樂園、水上樂園等,占地27.3公頃。
千燈湖公園 千燈湖公園位于桂城城區北部,與崗公園北門相對,占地面積26.6公頃,系開放式公園。由人工湖、大掩體、歷史觀測塔、水上茶亭、景觀塔及千盞燈排布組成,并因此得名。千燈湖是人工湖,1999年,市政府斥資1.64億元興建,是南海市新時代的標志性景觀之一。2002年7月正式開放。
九江璜磯“鷺鳥天堂” 九江璜磯“鷺鳥天堂”位于九江璜磯東風村,當地村民稱為“鶴巢”。東風村方圓350公頃,為廣東省生態示范村。從清代道光年間起,簕竹林中就棲息著2萬多只灰、白鷺鳥。1985年,縣政府將此地列為鷺鳥保護區。
金沙灘 金沙灘位于金沙鎮內,原是北江河中的沙洲,1985年起,金沙灘被辟為游泳場和度假村,翌年全面開發,在沙灘游泳區設置安全欄,配備救生員;在翠竹林建造燒烤爐、臨江長廊、野味園林餐廳等。
九江海心沙 九江海心沙為九江境內西江江心小島。沙洲面積86公頃,。1993年開始開發建設為海心沙度假村,村內設有沙灘泳場、燒烤場、溜冰場等娛樂休閑設施。
【地方特產】
西樵大餅 西樵大餅最早出品是官山圩的天園餅家,曾暢銷省港各地。其特點是松軟、香甜,入口松化。這是用西樵山清泉才能制成此餅,其它地方仿制,不及此味,所以被稱為西樵大餅。西樵山的大餅,已有300年歷史,外型圓大,大者有2市斤,一般也重半斤,也一兩左右的小餅。它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松軟,清香甜滑,食后不覺干燥,可與雞蛋糕比美。制作過程是,選上等白面粉,白糖、豬油、雞蛋,配以山上甘泉水,以發酵,作成餅性,在爐中烘制而成。
大頂苦瓜 譚邊大頂苦瓜是廣東省特色蔬菜地方品種,在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譚邊村已有60多年的種植歷史。
鹽步秋茄 鹽步秋茄呈瘦長狀,不似我們平時見到的茄瓜一樣肥大,茄身碧綠通透,像一根纖細修長的手指,瓜尾還向上翹,故又有“觀音手指”之稱。
九江魚宴 九江的十大魚宴最初以四大家魚(大頭魚、鳊魚、鯪魚、鯇魚)為原材料,隨著漁業的發展,桂花魚、加州鱸、福壽魚、蔬鱸、仙骨魚等高值魚都可以做原料,現魚宴菜式已經花樣百出,演繹出70多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