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黃埔區,隸屬于廣東省廣州市,位于廣州市東部,東至東江與東莞市麻涌鎮相望;東北部與增城區新塘鎮接壤,南部臨珠江與番禺區相鄰;西部與天河區、白云區相連,北部與從化區毗鄰。介于東經113°27′39″—113°27′51″,北緯23°2′25″—23°9′55″之間,總面積面積484.17平方千米。
黃埔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南海神廟、“中國將帥搖籃”的黃埔軍校及華南第一大港——廣州港所在地而聞名。
【行政區劃】
黃埔區下轄14個街道:蘿崗街道、夏港街道、聯和街道、東區街道、永和街道、黃埔街道、紅山街道、魚珠街道、大沙街道、文沖街道、南崗街道、荔聯街道、穗東街道、長洲街道,1個鎮:九龍鎮
【歷史沿革】
歷史上黃埔屬番禺縣管轄。從秦代始直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時,黃埔均屬番禺縣管轄。現區屬的南崗鎮、大沙鎮、夏港街、魚珠街、黃埔街、紅山街一帶在清末時期屬番禺縣鹿步司管轄,深井、長洲一帶屬番禺縣茭塘司管轄。民國10年(1921),廣州正式建市,黃埔仍屬番禺縣。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3日,黃埔隨番禺縣解放而解放。解放后,建制幾經變動。建國初期,黃埔仍屬番禺縣管轄。1951年,廣州市調整行政區域,原屬番禺的黃埔車陂、魚珠、文沖等一帶四十五個自然村劃入市郊 [4] ,黃埔劃為廣州市管轄,同年12月開始籌建黃埔區。 1953年1月,黃埔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這是黃埔第一次建立區級建制。區黨政機關設于魚珠鎮,管轄范圍:東至廣州冶煉廠,南至黃埔新洲,西至員村,北至吉山,下轄16個鄉、2個鎮和45個自然村。 1954年6月12日,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將新區的新洲鎮、官洲鄉、黃埔鄉劃入黃埔區,至此,黃埔區屬下有18個鄉、3個鎮、1個辦事處。 1961年8月,中共廣州市委對市區和郊區區域進行調整,將原東山區管轄的五山街辦事處和沙河、龍洞、石牌人民公社劃歸黃埔區管轄,至此,黃埔區共有5個辦事處機構和7個農村人民公社。 1973年2月,黃埔第三次建區。至1977年3月,黃埔區管轄2個人民公社、2街1鎮。 1979年12月,中共廣州市黃埔區第一屆委員會成立。1980年7月,廣州市黃埔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成立。1986年1月,魚珠街成立。1987年底,黃埔區下轄3鎮、3街。1989年1月7日,夏港街成立。至此,黃埔區下轄3鎮、4街。 2014年2月12日,省政府將《國務院關于同意廣東省調整廣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轉發至廣州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同意撤銷廣州市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廣州市黃埔區,以原黃埔區、蘿崗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黃埔區的行政區域。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末,黃埔區戶籍人口戶數為68261戶,戶籍總人口20.9297萬人(含未落常住戶口人員418人),比2013年增加2861人,增長1.4%。戶籍人口出生率為12.78‰,死亡率5.2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54‰。
民族 黃埔區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17個: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黎族、畬族、水族、納西族、京族,另有1個未界定民族。
【經濟概況】
2016年,黃埔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6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1909億元,增長2.3%(工業增加值1792億元,增長1.7%);第三產業增加值1090億元,增長12.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03452元,增長-5.2%。
【社會事業】
科技 2016年,黃埔區22.7%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了市級以上研發機構,一家企業被國家工信部評為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兩家企業入選中國機器人企業十強。全年安排財政科技創新扶持資金13億元,設立2億元瞪羚基金,為352個項目提供科技創新券2431.56萬元。全年新增孵化器13家,總數達到58家,孵化面積達到398萬平方米。累計建成創客空間25家,一家入選首批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示范名單。打造中國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大會等高層次創新交流平臺,廣東省8大機器人技術支撐平臺有3個在區內設立,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及機器人產業聯盟獲批成為廣東省工業機器人創新中心。獲國務院批準在全國率先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被列為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國家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實驗區。引進了中歐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啟動中歐新材料示范基地等4個合作園區建設,中以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基地、中以機器人研究院進入運作階段。 2016年,黃埔區獲評全省首批“互聯網+小鎮”,金發科技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廣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清華珠三角研究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等產學研項目加快建設。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31家,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047家。新引進和培養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12名,省“特支計劃”領軍人才9名,實訓技能人才1.1萬人次。實施專利滅零倍增工程,全年專利申請量13863件,增長69.7%;專利授權量6796件,增長25.6%。
教育 截至2016年末,黃埔區擁有區屬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196所,其中,幼兒園100所(公辦35所,民辦65所);中小學校共93所(其中:公辦小學49所,民辦小學(不含九年一貫制)10所,公辦初中11所,民辦初中(不含九年一貫制)5所,公辦完中6所,民辦九年一貫制學校9所);特殊學校2所,職中1所。此外,教育培訓機構36所,社區學院2所,社區學校15所,社區教育工作站73個。區轄高校1所(廣州航海學院),民辦高等職業院校6所(其中本科類2所、專科類4所)。
文化 2016年,黃埔區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成為廣東省試點建設單位,黃埔區圖書館新館正式投入使用,玉巖書院修繕保護工程主體完工。舉辦第12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黃埔區第八屆“蘿崗香雪”文化旅游節,吸引超過120萬人參觀游覽,全年舉辦惠民演出活動370場。完成《南海神廟文化旅游產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和報審工作。
體育 截至2014年末,黃埔區有體育系統體育場地使用個數2個。一年來黃埔區運動員在市級以上各項體育競賽中獲金牌42枚,銀牌27枚,銅牌35枚。2014年黃埔區業余體校培訓各類體育人才551人,其中輸送到體育運動學校、競技體校7人。
衛生 2016年,黃埔區為8344名35至64歲戶籍婦女免費提供“兩癌”篩查,為3130名孕產婦提供免費產前醫學檢查服務,為10030名適齡兒童提供口腔保健服務。落實2016年廣州市大腸癌防控項目實施方案,對主動接受腸鏡檢查的常住居民一次性給予100元補貼。廣醫五院臨床教學綜合樓主體工程封頂,廣州七喜血液病專科醫院動工建設。全區每萬居民擁有全科醫師數2.6名。
【交通運輸】
公路:黃埔區交通干線密集,有107國道、東二環高速公路、廣深高速公路、廣惠高速公路、廣河高速公路、廣汕公路、廣深公路、廣園快速路、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廣深快速路等路網體系。
鐵路:廣深鐵路貫穿全境,連接廣州市中心及深圳、九龍。
軌道交通:黃埔區有地鐵6號線二三期、7號線二期、13號線、14號支線知識城線、21號線、5號線及東延段。其中,6號線二期已于2016年12月28日開通,13號線、知識城線、21號線等4條線路均已動工,全區范圍內共有29個車站。5條有軌電車線路:蘿崗至花果山、蘿崗至天鹿湖、魚珠至南崗、蘿崗至黃埔客運港和夏埔圍、鎮龍至馬頭莊,總長度約84.2千米。串聯西區、東區和廣州科學城等經濟帶。
水運:黃埔區位于廣州市東南部珠江口內,是華南第一大港——黃埔港的所在地,是廣州市的港口城區。黃埔港出海可通航大陸沿海各大城市,通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內河航運沿珠江而上通達東江、西江、北江。穗港客運碼頭通過珠江航道到香港約65海里。
【風景名勝】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成立于1984年6月,是以陸軍軍官學校為中心內容的紀念館。陸軍軍官學校是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創辦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孫中山任校總理,蔣中正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軍校以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形成了“親愛精誠,團結合作,為國愛民,不怕犧牲”的校風,軍校師生在大革命時期為掃除軍閥及其封建勢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北伐戰爭中,英勇作戰,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戰功。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于黃埔南崗鎮廟頭村。南海神廟是古代帝皇祭海的場所,創建于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典,留下不少珍貴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南海神廟又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重要史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廟內現存文物眾多,廣州市古樹名木的第1至第8號均在神廟內 ,如位于廟西的一棵皂莢樹已有390年歷史,其它幾株木棉、海紅豆等樹齡均在200年以上。南海神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農歷二月的“波羅誕”廟會是廣州地區最大的民間廟會之一。
扶胥浴日 是宋代至元代羊城八景的第一景。黃埔地處珠江之濱,土地肥沃,交通(當時主要是航運)方便,開發較早。據史料記載,在晉朝,今黃埔港附近已成村落。隋唐時代,逐漸形成較繁榮的貿易集市—扶胥鎮。《隋·禮儀志》記載:“開皇十四年閏十月,詔……東海于會稽縣界,南海于南海鎮南,并近海立祠。”說明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始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至唐代,已具規模,成為游覽勝地。隨著航海事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唐、宋時代的扶胥鎮(今廟頭村),已成為經濟繁榮的集鎮,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辛亥革命紀念館 位于廣州長洲島,主體建筑面積18228平方米、總投資3.19億元人民幣,和長洲島黃埔軍校、黃花崗烈士陵園、廣州起義舊址紀念館等形成一個展示中國近代革命歷史歷程的建筑群。廣州辛亥革命紀念館是為紀念辛亥革命而建的一座具全國性題材的專題紀念館,成功征得文物6602件(套),展覽物品采取征集、借展和復制等辦法,征集到孫中山女兒孫婉的照片、生活用品、書籍、首飾等文物700多件。還有李湛的同盟會證書、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杜鳳書烈士的照片、民國元年革命軍功牌、民國元年華僑炸彈隊紀念章以及致公堂文獻等珍貴文物一批。
香雪公園 香雪公園位于廣州市黃埔區蘿崗街,距市區30千米,占地80公頃,公園以擁有著名的舊羊城八景“蘿崗香雪”而得名。蘿崗香雪公園內最高峰為蘿峰,山石突兀,樹木蔥茂,果樹滿山,美景眾多。山麓有玉巖書院、與玉巖書院一墻之隔的蘿峰寺,依山而建,寺內收集有歷代名人海瑞、朱熹、鄭板橋、文天祥等人的字畫,顯示了一般寺院所沒有的書香氣息。
天鹿湖森林公園 廣東天鹿湖森林公園位于廣州市區東北部,黃埔區西部,規劃總面積880h㎡(13200畝),公園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距離廣州市中心城區約10km,是廣州市東部重點生態安全保障區,素有“廣州東肺”之稱,公園內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環境幽靜,植被良好,樹種繁多,林相豐富,是一處景觀資源條件良好的近郊森林公園,為新黃埔區唯一的省級森林公園。公園規劃設置麻鷹嶺野生植物游賞區、牛頭山登山攬勝區、慕園生物多樣性保育區、鳳凰山野外拓展活動區、文武廟綜合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其中麻鷹嶺野生植物游賞區為開放區域,牛頭山登山攬勝區為半開放區域,其他功能區暫未對外開放。
龍頭山森林公園 地處廣州市黃埔區穗東街廟頭社區,因山間有一清溪蜿蜒而流,如飛龍起舞,故名龍頭山。龍頭山有山峰十余座,最高峰海拔198.8米,是沿黃埔東路至廣州的最高峰,由于四周為平野,顯得雄偉高峻。森林公園總面積5028畝,林業用地面積3907畝,山上土地肥沃,樹種繁多,喬木、灌木、草本、蕨類、藤蔓等植物有100多種。龍頭山森林公園于2000年10月黃埔區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公園面積4500畝,位于黃埔區穗東街廟頭社區的北面,距黃埔東路約兩千米,交通便利。龍頭山是古代造山運動形成的蛋石地貌,是廣州臺地的一部分。斑紋狀的花崗巖石塊,奇形怪狀,民間傳說這些石頭是張果老趕羊到南方時,仙羊拉屎灑落變成。
黃埔云檣 是1986年評定的羊城新八景之一。指從黃埔舊港至新港連綿數千米的珠江及兩岸景觀。黃埔自古以來是國際聞名的港口。古代的扶胥鎮(今南崗廟頭附近),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古羊城重要的衛星城。浩浩大江云集著數不清的船只,遠洋巨輪往來不絕;珠江岸邊,萬噸級碼頭一個接一個;碼頭上排列著數百臺龍門吊。
丹水坑風景區 廣州市新興風景旅游區之一,位于廣州市黃埔區南崗鎮內,南海神廟的東面3千米處,是國家2A級旅游景區。風景區占地1200畝,自然景色優雅。自古以來,佛跡嶺、佛跡洞、丹水八景、銅鼓鳴石、楊四將軍等寺廟,就是宗教文化游覽勝地,楊四將軍廟和佛跡洞分屬道、佛兩教,信徒眾多,兩建筑極具明清時期嶺南古建筑的風味。楊四將軍廟被廣州市文化局內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共規劃為銅鼓山景區、休閑度假區、丹水湖景區、體育活動中心區、商業服務區和娛樂活動區等六個功能區。位于銅鼓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楊四將軍廟人文景區已于1995年10月重修并對外開放。
茅崗鶴林 位于廣州市黃埔區大沙鎮茅崗村。茅崗鶴林共有2處:一處是元貝鶴林,位于茅崗村委會側旁,占地約30畝,有鶴2000多只;一處是坑頭鶴林,位于茅崗坑頭倉下村后背的小山丘上,占地約40畝,有鶴1000多只。茅崗鶴林是對這2處鶴林的統稱。1978年,鶴林被列為廣州市風景保護點。 據說,一百多年前,有位歸僑從海外帶回一對白鶴,籠養家中,后因疏忽,白鶴離籠而去,投向村外林中棲息,繁衍后代,形成鶴的世代家族,茅崗人視為吉祥,奉為“仙鶴”。村人約定俗成,把鶴林列為“風水地”,嚴加保護,不準伐木和行獵,因此形成頗有名氣的茅崗鶴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