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連平縣,廣東省河源市轄縣,地處廣東省北部,新豐江上游;介于北緯24°度06′至24°36′,東經114°14′至114°56′之間;縣境東西長72.4公里,南北寬55.6公里。東與和平縣接壤,南與河源市東源縣、新豐縣相連,西與翁源縣毗鄰,北與江西省的龍南縣、全南縣交界;距離廣州市217公里、河源市107公里、深圳市278公里、贛州市263公里。全縣總面積2365平方公里,是105國道入粵第一縣;連平資源豐富,素有粵北“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行政區劃】
連平縣轄13個鎮:元善鎮、上坪鎮、內莞鎮、陂頭鎮、溪山鎮、隆街鎮、田源鎮、油溪鎮、忠信鎮、高莞鎮、大湖鎮、三角鎮、繡緞鎮
【歷史沿革】
據出土文物考證,連平縣地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群居住。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連平屬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連平屬南海郡,為龍川縣地。秦二世元年(前209),連平屬南越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至三國時期,連平屬南海郡龍川縣、桂陽郡湞陽縣地。東晉時期,連平屬東官縣。南朝齊高帝建元二年至明正德十二年(480-1517),連平先后屬河源縣、湞陽縣、龍川縣、循州、翁源縣地。明正德十三年至崇禎六年(1518-1633),連平分屬河源、翁源、長寧(新豐)、和平縣地。清宣統三年(1911)九月,連平改州為縣,屬惠州府,下轄4個圖:惠化圖、銀梅圖、長吉圖、忠信圖。民國38年(1949)6月2日,連平縣人民政府在忠信長安旅店(現忠信供銷社舊址)成立。
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連平屬東江專區(區址:惠州)。1952年,改屬粵北行政區(區址:韶關)。1956年,改屬惠陽專區。1958年11月,連平、和平兩縣合并,仍稱連平縣,隸屬韶關專區。1959年11月,陂頭(包括貴東)劃給翁源縣轄。1960年4月,隆街(包括田源、崧嶺、溪東)劃給新豐縣轄。7月初,惠化、上坪劃給新豐縣管轄。連平縣委、縣人委機關遷往和平陽明鎮辦公,連平縣改稱和平縣,隸屬韶關專區。1962年6月,原劃給新豐、和平兩縣的社(鎮)重歸連平,恢復連平縣建制,仍屬韶關專區,縣人委設在元善鎮。1963年6月,改屬惠陽專區轄。1967年6月,陂頭(包括貴東)從翁源劃歸連平縣轄。自此,原連平縣境復原。1983年冬,撤社設區(鎮)。1987春,撤區建鄉(鎮)。1988年1月,河源市成立,連平改屬河源市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連平縣地處廣東省北部,位于北緯24°06'至24°36',東經114°14'至114°56'之間。縣境東西長72.4公里,南北寬55.6公里。東與和平縣接壤,南與河源市郊區、新豐縣相連,西與翁源縣毗鄰,北與江西省的龍南、全南兩縣交界。全縣總面積236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連平縣地處粵北九連山區,地形復雜,起伏較大,地勢自北向東南和西南方向傾斜,平均海拔為693.5米。九連山脈在境內自北分別向西和西南方向延伸,兩大水系(東江水系、北江水系)六條主要河流(連平河、大席河、忠信河、大湖河、陂頭河、貴東河)縱橫全境,北、中部多為中、低山,西南部大多是丘陵地帶,東南部以谷底盆地為主。
氣候特征 連平縣地處廣東省北部,南嶺山脈的南麓,位于東經114°14'至114°56',北緯24°06'至24°36'之間,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主要特征是:夏冬長、春秋短,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降水季節明顯。
【經濟概況】
2014年連平縣地區生產總值106.1億元,增長11.3%,工業增加值79.4億元,增長16.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4.6億元,增長17.5%。
【旅游景點】
連平名勝古跡、旅游勝地眾多,是生態旅游的理想之地。“連平八景”自古享有盛名。“西山瀑布”、“龍潭噴雨”、“戈羅聳翠”、“梧峰樵唱”等自然奇觀令人陶醉。“圣跡蒼巖”、“上洋溶洞”、“觀音坐蓮”等天然溶洞千姿百態。“內莞風光”、“陂頭小桂林”等景觀令人流連忘返。內莞圣跡蒼巖景區已初具規模,溶洞分為三層,其中旱洞兩層,洞頂通天,水洞一層,景觀奇特,在粵北山區喀斯特地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