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蓬江區,廣東省江門市市轄區,江門的中心城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翼,毗鄰港澳,北連廣州、佛山,東接中山、珠海,南向南海 。轄區面積324平方公里,下轄3個鎮和6個街道,總人口80萬人(2012年),約有30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
【行政區劃】
蓬江區轄6個街道、3個鎮:
街道:環市街道、潮連街道、北街街道、堤東街道、倉后街道、白沙街道
鎮: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
【歷史沿革】
元末明初之間(1363年左右)蓬江區境內已形成圩集。江門墟原在蓬萊山西山坡上,舊稱“墟頂”。至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已初具規模。清康熙元年、三年(1662年、1664年),清政府頒布兩次“遷界令”,強迫沿海居民內遷50華里,江門劃為界外,江門居民被迫徙遷。清康熙八年(1669年),“遷界令”廢除,江門居民回歸復業。鴉片戰爭以后,根據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將江門辟為對外通商口岸。1925年8月6日,當時的廣東省政府決定將江門埠定為廣東省直轄市,當年11月26日,江門市政廳(即后來的市政府)正式成立。1931年撤消江門市建制,改為鎮復歸新會縣轄。先后編為新會縣第二區、第十二區。1933年改為鎮。設保甲制,有29個保,345個甲。
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25日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江門成立,會址設在江門,代行江會區一切行政職權,后因地點不適中,新會四鄉難以照顧,于1950年5月,將原江會軍管會遷至新會會城,江門便成立“江門辦事處”,代行江門區內行政職權,當時只按區級鎮建制,各部門設股,江門自解放日起屬粵中專區領導。1950年前,江門未設郊區行政建制。1974年7月1日經上級同意江門市重為省屬市,受省和佛山地區雙重領導。1977年江門市區域再次擴大,新會縣原轄外海、潮連并入江門市郊區(蓬江區)。1994年8月10日,城區更名為江海區,郊區更名為蓬江區。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蓬江區公安戶籍總人口47.35萬人,人口出生率9.43‰,人口死亡率5.57‰,人口自然增長率3.86‰,人口密度1499人/平方公里。
民族 2004年,蓬江區仍然有30個民族居住。漢族人口有43.57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98.67%;少數民族有29個,共3565人,占全區總人口的0.81%。按數量多少依次是:壯族1292人,土家族625人,瑤族441人,苗族418人,蒙古族136人,回族87人,侗族79人,土族77人,布依族71人,滿族60人,彝族57人,朝鮮族40人,藏族38人,維吾爾族33人,黎族25人,仫佬族21人,畬族19人,仡佬族11人,白族8人,鄂溫克族6人,佤族4人,毛南族4人,撒拉族3人,水族2人,達斡爾族2人,羌族2人,哈尼族2人,景頗族1人,拉祜族1人。另外,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0人,其他未識別民族6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2002年6月,新會的荷塘、棠下、杜阮3鎮劃入蓬江區轄后,地理位置擴展至北緯22°05′~22°48′,東經112°47′~113°15′。土地面積增至324平方公里。轄區東南隔西江江門段分別與佛山市的南海、順德兩區和中山市古鎮相望;南與江海區隔河為鄰,陸地與新會區接壤;西北與鶴山市的沙坪、雅瑤鎮接壤。
地形地貌 蓬江區為半圍田、半丘陵地帶,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由西北向東南呈波浪起狀,逐漸傾斜。西北部多為丘陵和山地。山地海拔標高小于500米或切割深度小于200米,山岳多分布于西江流域,山頂渾圓“V”字形谷不發育,多為“U”字形谷。最高峰為位于杜阮鎮的叱石山,海拔457.4米。東南多平原和河流階地。區內以一級階地為主,廣泛分布于各河谷中,由近代沖積物組成。下部為基巖接觸的礫石或砂層,向上顆粒變細,一般厚數米,最厚達20米。分布寬0.2公里~6公里,形成寬闊的沖積平原,多為上疊或內疊階地,高出正常水面1米~3米。在寬闊的階地上,河曲發育。在西江江門段,有荷塘、潮連和古猿洲3個江中島。
氣候特征 蓬江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短夏長,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在360天以上,全年無雪。1984~2004年平均氣溫21.8℃。
【經濟概況】
初步核算,201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0.85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48.34億元,同比增長13.5%;第三產業增加值173.04億元,同比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為2.2:57.64:40.16。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21.2%,住宿和餐飲業增長6.2%,金融業下降0.9%,房地產業下降1.9%,其他服務業增長15.1%。人均GDP 59749元,增長9.3%。
2011年,蓬江區農業總產值17.56億元,增長0.9%。其中種植業產值21148.30萬元,增長3.4%;林業產值1742.15萬元,增長138.1%;牧業產值106892.79 萬元,增長0.4%;漁業產值44494.61萬元,下降1.8%。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6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043畝,蔬菜種植面積39416畝。全年糧食產量4600噸,下降17.12%;油料產量429噸,增長0.02%;蔬菜產量65814噸,增長0.05%;水果產量1166噸,下降15.63%;水產品產量19653噸,增長0.02%;肉類產量43488噸,上升0.01%,其中豬肉產量34599噸,下降0.01% 。
2011年,蓬江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57.84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56.09億元,增長11.7%;重工業增加值101.75億元,增長15.7%。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7.4%,集體企業增長0.1%,股份合作企業下降28.9%,股份制企業增長22.1%,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6.8%,民營企業增長21%。分行業看,食品制造業增長11.5%,紡織業增長20.2%,服裝鞋帽制造業增長17.8%,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增長17%,家具制造業增長8.3%,造紙及紙制品業增長7.9%,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增長20.7%,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7.9%,塑料制品業增長10.4%,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6.7%,金屬制品業增長20.9%,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0.1%,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7.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長20.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0.6%,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增長3.6%。
2011年,蓬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7.7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34.61億元,增長19.0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3.11億元,增長8.54%。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126.56億元,增長16.77%;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21.16億元,增長26.3%。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增長52.64%,日用品類下降12.12%,化妝品類下降15.56%,石油及制品類增長33.78%,金銀珠寶類增長28.3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7.12%,家具類下降33.51%,中西藥品類增長7.98%,汽車類增長25.47%。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蓬江區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478人,在校學生1133人,畢業生1881人。普通高中招生1337人,在校學生3762人,畢業生1314人。初中招生6499人,在校學生19260人,畢業生6211人。小學招生8583人,在校學生48958人,畢業生8037人。幼兒園入園兒童5736人,在園幼兒17585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升學率100%,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100%,初中升學率100%,普通高中升學率82.01%。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蓬江區衛生機構(含各類門診,下同)89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機構床位745張。衛生機構人員130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125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300人,執業助理醫師118 人,執業護士463人,藥劑人員74人,檢驗人員25人。
【交通運輸】
江中高速、江珠高速、江肇高速先后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廣珠鐵路、江順大橋動工建設,江番高速、江珠高速北延線、江門大道即將動工建設,坐擁西江黃金航道,有高沙港、荷塘口岸碼頭。
【文化古跡】
蓬江區內保留有眾多古代建筑、古墓、遺址以及碑刻等文化古跡。江門墟、三桁瓦埗頭等遺址最早出現于元末明初時期(1341~1368年),建筑物多建于明清時期。祠堂是區內古建筑一大特色。陳白沙祠在設計、建筑結構、規模等,既有獨到之處,又具有代表性。荷塘祠堂居多,仍保留40余座。潮連洪圣殿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經歷次修繕,至今保留完好。區內文物古跡在各個朝代得到修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轄區多處文物單位得到省、市政府保護。1979年,陳白沙祠被批準為江門市首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釣臺故址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區屬共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