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江海區,隸屬于廣東省江門市,地處江門市東南部,是江門中心城區之一,北接蓬江區,南面和西面與新會區相連,東與“世界燈飾之都”中山古鎮隔江相望。轄區瀕臨南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中江、江鶴、江珠三條高速公路在區內交匯,廣珠城際輕軌穿境而過。2014年,轄外海、禮樂、江南等3個街道,總面積109.16平方千米 ,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5萬,流動人口約10萬。2013年6月17日,江門國家高新區與江海區合署辦公,按照“一套人馬、兩個牌子、交叉任職”模式,設立13個副處級黨政機構,形成了大經濟、大建設、大規劃、大衛生、大監管等大部門格局。
【行政區劃】
江海區轄5個街道:外海街道、禮樂街道、江南街道、滘頭街道、滘北街道
【歷史沿革】
1994年8月,城區更名為江海區。
【人口民族】
人口 2004年末,江海區常住戶數增加至50345戶,常住總人口150786人,占江門市區人口11.33%。暫住人口39994人。常住戶數比1994年增加11619戶;常住人口增加18924人。
民族 境內人口以漢族為主。1964年前是純漢族人口地區。據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只有禮樂登記壯族1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個數增加,但人口極少。其中禮樂有壯族、藏族、滿族、瑤族各1人。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務工或干部調動,少數民族人口明顯增長。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區有27個民族,其中漢族185279人,占全區人口的98.02%;有少數民族26個,共3745人,占1.98%。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海區地處北緯22°29′23″至22°36′23″、東經113°03′45″至113°10′50″之間,是西江下游出�?诘囊獩_。陸路距廣州101公里、香港265公里、澳門107公里;水路距廣州106公里、香港95海里、澳門53海里。水陸交通縱橫,十分方便。2003年,面積110.5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2.3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3%;水域面積7.6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水陸面積比例為1:13.36。
氣候特征 江海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近臨南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常吹西南季風,冬季東北季風居多。全年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夏長冬短,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常青。日平均氣溫21.8℃~23.2℃,年降雨量1600~2700毫米之間。
【經濟概況】
江海區是江門市新興的制造業基地,是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廣東省電子信息材料專業區,廣東中小型電機產業基地。全區已形成電子信息、機電、化工等優勢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0家,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有43家。一是摩托車及其零配件制造業。有整車生產企業和零部件生產企業30多家,具有年產100萬輛摩托車整車和150萬臺發動機的生產能力。二是電子信息制造業。該行業共有企業100多家,主要產品有覆銅板、電路板、電子器件等。三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2009年,實現產值50.31億元,同比增長7.36%。四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2009年,該行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1.83%。以江晟電機為核心的工業園區,已聚集了20多家同類企業,該工業園區2009年實現工業總產值、產品產量約占廣東省同行業的35%以上。五是現代物流業。位于禮樂的江門市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產業園區規劃占地9660畝,按照“市區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逐步開發建設,預期2015年建成。另外,我區還有中岸保稅物流、廣東德隆國際物流等較大規模的物流服務公司。
【社會事業】
教育 區教育局現有公辦學校29所(小學23所、初級中學4所、完全中學2所),目前為止在校學生總人數22508人,(其中:小學14657人,初中5664人,高中2187人)。專任教師1066人,(其中:小學611人,初中322人,高中133人)。另外,我區現有民辦學校1所,幼兒園所。我區現有等級學校10所。(其中:省一級學校1所,外海鎮中心小學;市一級學校4所,外海中學、禮樂中學、禮樂中心小學、禮樂鎮新民小學;區一級學校5所,華興小學、滘頭小學、外海鎮沙清陳伯壇紀念學校、外海鎮麻一小學、禮樂鎮禮東小學)。
醫療衛生 截至2013年,江海區有醫療機構54個,其中直屬綜合門診部5個,鎮級醫院2個,街道衛生院3個,農村衛生站30個,廠企醫療室5個,個體和社會醫療機構9個。全區衛生系統有從業人員45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01人,管理人員和后勤人員44人。
【交通運輸】
江海區是江門市的區域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毗鄰香港、澳門,交通便利。水路距澳門53海里,離香港96海里,有高速豪華客輪航班往返港澳,單程只需2個小時。附近有廣州、深圳、珠海、澳門等大機場。區內的貨運港口是國家級口岸,廣東省第二大內河港、國家一級港口——新會港,距江海區僅12公里。江中、江鶴、江珠三條高速公路交匯于區內,年內通車的廣珠城際輕軌穿境而過并在區內設有三個站點,江海區已成為江門的東大門。
【風景名勝】
茶庵古寺 茶庵寺又名六祖寺,坐落于江門市江海街道五馬歸槽山麓,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唐代高僧一行禪師,曾結庵小住,名曰“茶庵”。茶庵建成后,經過大小修繕不下十余次。歷來供著六祖惠能大師、觀音、伽藍等塑像。寺前筑有“洗衲池”、“關刀池”、“拜佛亭”、“化字爐”以及一石門牌坊。牌坊前面刻有“小朱明洞”四字,后面刻有“佛境”二字,都出自清代名人手筆。茶庵寺后山,有辛亥革命四杰之一陳少白先生之墓。20世紀80年代初期,市政府十分重視這一文物古跡的保存,把茶庵風景區命名為“茶庵公園”,列為江門市風景區之一。1981年以來,江門市市政府、江海區政府不斷撥出款項作修葺和擴建茶庵。經過幾年的努力,原有的古跡已經修葺一新,且還新建了一批亭臺樓閣,開設了茶廳餐館,又開辟了一個可供劃船玩樂的人工湖。
白水龍光 白水帶旅游度假區有一溪、三泉、五山環抱,總面積有700余畝。一溪即麻溪,三泉即紅桃泉、龍口泉、滌凈泉。五山即大華山、鋤頭山、松仔山、紅桃山、葫蘆山。白水帶旅游度假區有40余座山峰,風景區內有溪旁山麓、姻緣石及密密麻麻的鴨腳木、相思樹、山松樹等百年以上的老樹,濃密遮天。江門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撥款新建混凝土公路,并豎起雄偉的前后門樓牌坊,增建了亭臺石橋,還建起了一座有現代化設備的餐廳及抱翠畫廊。景區除了原建有的水月宮、三圣廟、龍母廟、江天一覽涼亭、青云橋、姻緣樹、采蓮船等遺址古跡,還增建了香港回歸亭、澳門回歸廊、龍光塔、餐廳等景點和旅游設施。
江南雅韻 江南文化廣場位于東海路與江海路交叉口東側,是江海區重要的文體設施建設項目之一。廣場規劃用地面積3.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該工程主要包括表演舞臺、健身廣場、活動場地、休閑步道及廣場四周環路等,并配套路燈、園林景觀、停車場、公廁、化妝間等設施。工程于2005年11月28日正式開工,2006年春節前完成并投入使用。
羽林春秋 江海區禮樂街道禮東主灌河沿岸遍種落羽杉,具有“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田園風光的現代生態旅游景觀。全長4公里的主干河,將禮東分為東西兩邊,支長30公里,使禮東呈現河直、路直、基直、林帶直的田園林網化新貌。早在1995年,禮東主灌河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人與大自然的最佳結合”。主灌河生態林帶由3萬多株杉樹和少量蒲葵組成,株距不足0.5米,株高平均超過10米,組成了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抗擊臺風、龍卷風和暴潮的侵襲,保障當地農業生產。主灌河沿線,蔬菜新鮮,水產豐富,花木奇異,水果飄香,被廣東省評為“省級農業生態示范區”
江海綠化廣場 江海綠化廣場。主灌河旁邊,有豐澤園、桂花園、楊桃園、順水樓、荷花世界、吉田美食等10多家田園美食企業連綿十里,成行成市。
綠海丹心 綠海丹心即江海綠化廣場,位于東海路與金甌路的交匯處,規劃總面積262.65畝,交通便利,規劃將設置中心廣場、圖書館、會議中心、產品展示中心等配套設施。
五祠澤香 外海五大祠是外海陳氏宗親的祖祠,建于赤嶺山下,朝列莘隱陳公祠(始祖)、泉石祠(4世)、桃溪祠(5世)、定息祠(6世)、筠軒祠(3世),統稱五大祠。五大祠始建于清朝咸豐年間,五大祠堂緊密相連,橫列成排,面積約4100平方米。2000年9月25日,五大祠被市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4月27日,五大祠由江海區政府移交給外海鎮管理(現為外海街道)。外海街道計劃將五大祠內的朝列大夫祠作為陳氏的紀念館;將桃溪祠建為外海發展史展館;定息祠建為民俗風情館;筠軒祠作為外海文化展覽館;泉石祠建為愛國主義教育展館。
釜山明珠 釡山明珠即釜山公園,位于美麗的蓬江河東南岸,倚鄰秀美的白水帶風景區,從江門大橋至白水帶公園入口處,規劃面積為10.34公頃,是集生態、景觀和休閑于一體的濱江公園。釜山公園建筑格調為開放式的休閑性公園,由釜山景觀瀑布、景觀平臺、中心廣場、航�;亍I江大道及“七大星月”等組成。內設園林小景、濱江走廊、親水平臺、噴泉步道、景觀廊、休息廊、花架等,配備了高級的音響和路燈燈飾。
少白故居 少白故居位于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里,由中國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自行設計。故居分兩處,一橋(白橋)相隔。橋的一邊是“白園”,另一邊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于1929年,1931年落成。自陳少白逝世后,其家人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1991年春,外海鎮政府(現外海街道)對“白園”和園內的“莎蘿坪”、“粥鍋亭”、“瞻云臺”等建筑,以及“三合院”和院內的“亞字樓”等都進行了修復,并在故居內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
外海沿江海鮮食街 位于西江河岸,總用地面積230畝。上世紀90年代,以生猛河鮮作招徠,曾被海內外譽為外海的“柬埔寨”。據一位“老江海”回憶說,2000年時,如今的外海沿江海鮮食街所在之處還是一片荒地。2000年后,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引導下,外海沿江海鮮食街逐漸形成,不僅越做越旺,更吸引了不少中山古鎮的人到這里吃飯。政府已投入數千萬元資金,完成了食街主干道路及下水道、綠化、街燈、休閑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計劃興建臨江觀景臺6個,停車位1000多個,公共綠化休閑區15萬平方米,發展海鮮酒樓、娛樂休閑中心13家。
江海路滘北食街 10多年前,因滘北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環境,海鮮城酒家、南海漁村、順德漁村、同樂酒家、江灣大酒店、黃鱔飯等10多家飲食企業便先后落戶江海路沿線。經過10多年來的滾動發展,這些酒樓不斷增加投資,擴大經營規模,南海漁村、順德漁村、假日農莊、同樂酒家等已經成為聞名遐邇的飲食企業,滘北也成為江門頗負盛名的飲食業聚集地。2005年,滘北又引入了三星級的江灣大酒店,建設了南粵酒店,江海路沿線的飲食服務業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