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新會,古稱岡州,現為廣東省江門市轄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潭江下游,東與中山、南與斗門相鄰,北與江門、鶴山,西與開平、西南與臺山接壤,扼粵西南之咽喉,據珠江三角洲之要沖,瀕臨南海,毗鄰港澳,陸地面積135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75.8萬。
新會是中國著名僑鄉,也是大量海外華人華僑的祖籍地,海外僑胞人數超過70萬,因此有俗話說海外也有一個新會。新會是廣東歷史上文風最鼎盛的地區之一,有“東莞拳頭新會筆”之美譽,嶺南大儒陳白沙、維新領袖梁啟超、歷史學家陳垣等均出自新會,是嶺南學派和嶺南琴派的發源地,有“海濱鄒魯”之稱。
【行政區劃】
新會區轄1個街道、10個鎮:
街道:會城街道
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
【歷史沿革】
今新會地,新石器時代已有百越人聚居,戰國時為百越地,秦、漢屬南海郡。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官府以今司前鎮河村鄉附近為治所置平夷縣,這是新會地設立行政區劃的開始。晉恭帝元熙二年(420)置新會郡,新會之名自此始。隋開皇十年(590)撤新會郡置新會縣。隋唐間置岡州,歷經廢興,貞觀十三年(639年)重置岡州后移治于今會城。新會境域最廣時為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面積約8419平方公里。此后近1600年間,先后劃地置(歸)香山(今中山)、順德、恩平、新寧(今臺山)、開平、鶴山、斗門、江門等。清末,新會境內開始修筑新寧鐵路。民國時又修筑新鶴、江佛等多條公路交匯在縣城東北10千米的江門鎮,新會縣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由江門鎮取代。1925年11月26日,江門正式脫離新會獨立成市,直到1931年2月26日才復歸新會管轄。
1951年1月12日,江門重新設市。1977年9月22日,外海公社及荷塘公社的潮連島劃歸江門市,結束新會縣域包圍江門市的歷史。1984年3月,全縣撤公社建區。1986年11月24日,全縣20個區全部撤區建鎮。1992年撤縣設市。2002年6月2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56號):(1)撤銷縣級新會市,設立江門市新會區。新會區轄原縣級新會市的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區人民政府駐會城鎮。(2)原縣級新會市的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管轄。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公安戶籍人口75.7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0.07萬人,鄉村人口35.7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912人,死亡人口5104人。人口比例構成:男性占49.77%,女性占50.23%。
民族 各鎮均有少數民族人口,境內沒有少數民族人口相對聚居點。
語言 新會方言是以會城話為代表。新會全縣方言除大多數地區和人口講會城話外,還有部分地區講司前話、沙田區話、棠下話、客家話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會地處北緯22°5′15″~22°35′01″和東經112°46′55″~113°15′43″之間,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潭江下游。東與中山市、東南與珠海市斗門區毗鄰,南瀕南海,西南與臺山市、西與開平市、西北與鶴山市相接,北與蓬江區、江海區相連。地呈三角形,北闊南窄,東西相距48.8千米,南北相距54.5千米。2012年,全區土地面積1354.71平方公里。
地形 新會地表顯露地層,自老至新主要有寒武系八村群、泥盆系、白堊系、下第三系、第四系全新統,其中以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分布最廣,出露面積898.19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4.72%。火成巖分布廣泛,多為燕山旋回的巖漿巖。區內褶皺屬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構造不大發育,有新會背斜、杜阮向斜、睦洲向斜。斷層形成發育在寒武系、中泥盆統、白堊紀地層及燕山三、四期巖體中,其中北西300°方向斷裂規模最大,由睦洲、大鰲往東南延至斗門,往西北延至鶴山、四會,長度大于170公里。新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區境西北、西南部,面積882525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5.84%,有大雁山地、圭峰山地、古兜山地、牛牯嶺山地。其中古兜山主峰獅子頭海拔982米,是全區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區境東南、中南、中西部,顯示海灣沉積特征,面積107.19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43.53%,有海灣沖積平原、三角洲沖積平原、山谷沖積平原。全區水域面積507930畝,占全區總面積的20.63%。
水文 新會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水系,河道縱橫交錯。過境河流除西江、潭江等大干流外,還有天沙河、石步河、沙沖河、田金河4條小河。境內河流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雙水下沙河、崖西甜水坑;另外還有天等河、天湖水、田邊沖、古兜沖、古井沖、火筒滘、橫水坑、沙堆沖等8條。
氣候特征 新會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均氣溫為21.8℃。最暖為2015年,年均氣溫23.8℃; 最冷為1984年,年均氣溫21.2℃。6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高溫期,日均溫度27℃以上;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是低溫期,日均溫度15℃以下。歷年平均日溫差6.9℃,秋冬季最大,春夏季最小。年極端最高氣溫38.3℃,出現在2004年7月1日,年極端最低氣溫0.1℃,出現在1963年1月16日。年均降水量1773.8毫米,最多為1965年,年降水量2826.9毫米;最少為1977年,只有1127.9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784.6毫米,最多年為2829.3毫米,最少年為1103.2毫米。4月至9月是雨季,10月至次年3月是旱季,降水量分別占全年降水量的82.75%和17.25%。年均降水量從南向北逐漸減少。新會極少降雪,從宋代有記載以來一共僅有9次,在清朝以后僅有兩次,分別是民國18年(1929年)和2016年1月24日。 年均日照時數為1731.6小時,占年可照時數的39%。年均太陽輻射總量為110千卡/平方厘米,7月輻射量最大,2月最小。霜期出現于12月至次年2月,其中以1月出現最多,年均無霜期為349天。年均蒸發量為1641.6毫米。常見災害性天氣有早春低溫陰雨、龍舟水、暴雨、臺風和寒露風。
【經濟概況】
2015年,全區生產總值519.94億元,比上年增長8.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17億元,增長3.51%;第二產業增加值308.92億元,增長7.88%;第三產業增加值171.85億元,增長10.19%。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53∶59.42∶33.0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3.94億元,增長11.7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2.91億元,增長30.79%。國、地稅總額109.27億元,增長11.62%。
2016年,農業總產值69.39億元,增長3.2%。其中農業產值增長3.5%,林業產值增長48.5%,牧業產值增長3.3%,漁業產值增長0.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增長47.4%。同年糧食種植面積47.13萬畝,糧食總產量15.19萬噸,肉類總產量5.81萬噸。
2016年,新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3.03億元,增長4.1%。其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111.9億元,增長10.10%;高技術產業增加值3.69億元,增長6.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非公有企業增加值231.64億元,增長5.02%;民營企業增加值73.4億元,增長9.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157.1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4.67%;重工業增加值85.8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5.33%。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新會有各類學校245所。其中普通中學39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高級技工學校1所,小學65所,幼兒園137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2016年,新會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4.09萬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4.4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在校學生9570人,小學在校學生6.21萬人。高考上省大專線以上5626人。高考被各類大中專院校錄取人數5788人。普通高校錄取率92.8%。
文化 2013年末有文化事業機構3個,鎮文化站12個,村文化室345個。舉辦群眾性文化活動127場次,營業性演出160場次。鎮級以上公共圖書館6間。公共圖書館藏書57萬冊。新會景堂圖書館位于會城街道仁壽路16號,是廣東省文明圖書館,全國文明圖書館,以及國家一級圖書館。全區有線電視用戶13.85萬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100%。
醫療 2013年末有醫療衛生機構23個,其中醫院10間,衛生院11間。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812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754人。其中醫師1287人,執業助理醫師217人,護師(士)1588人。人口出生率9.97‰,自然增長率2.19‰。
體育 截至2012年,新會區有體育館1座、體育館副館1個、體育訓練館16座、田徑場128個、足球場64個、籃球場3709個、排球場60個、羽毛球場213個、網球場11個、門球場1個、游泳池35個、乒乓球室(場)347間、桌球室36間、健身室42間、健身廣場110個、健身路徑75條。全區人均體育用地面積達1.46平方米,城鄉萬人人均體育設施用地面積達2.73平方米。成功舉辦2012國際女子沙灘排球精英賽、新會區第十一屆運動會、第十一屆“萬勝杯”龍舟賽、第十七屆“彩艷杯”冬泳賽、第十四屆“千色花杯”迎春足球賽、倫敦奧運會男籃熱身賽等競賽運動。
【交通運輸】
新會水陸交通相連,地理條件優越,內河外海相通,匯集了高等級航道、貨運鐵路、城軌、高鐵以及高速公路等現代交通方式,且城區公路網基本完善,鄉鎮公路較為完備,高等級公路初步成網,是珠三角通往粵西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西部沿海高速,新臺高速,江珠高速,以及江中高速等貫通境內,水翼船及豪華汽車直達港澳,廣珠城軌讓新會半小時直通佛山、中山,一小時直通廣州、珠海。另外,廣珠鐵路和規劃的多條軌道交通、高速路橫跨境內,交通方便快捷。 [28]
2014年末實有公路里程1494.6公里,公路密度107.8公里/百平方公里。貨運量2431萬噸,增長5.6%。貨物周轉量167867萬噸公里,增長13.19%。客運量1750萬人,增長5.11%。港口吞吐量2780萬噸,增長9.02%。
【風景名勝】
小鳥天堂 小鳥天堂是廣東新會聞名中外的生態旅游景點,天然賞鳥勝地,位于會城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380多年前,河中一個泥墩、一棵榕樹長期繁衍,形成枝葉覆蓋1萬多平方米,樹上棲鳥千萬只。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乘船游覽后嘆為觀止,寫下優美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從此得名。在2002年重新規劃擴建,并對動、植物自然生態群落加以悉心保護和優化,形成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以獨特的鳥類生態風景為主題,集生態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休閑旅游于一體,充分展現旅游新時尚的園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區。
圭峰山 圭峰山于1989年被定為廣東省著名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定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AAAA級旅游區,它坐擁青山翠嶺,旅游資源豐厚奇趣,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于一體,融高山湖泊森林于一身,旅游環境得天獨厚。圭峰山森林覆蓋率達98%,山勢雄偉,秀峰挺拔,因形似圭璧而得名,方圓55.1平方公里,峰巒疊起,錯落起伏,相對高度在300-400米之間,主峰云峰,海拔545米,傲視群峰。近年,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致力開發森林生態旅游,開辟多條生態旅游線路。在圭峰山玉臺坑,空氣負離子的含量每立方厘米達4萬多個。
古兜溫泉 古兜溫泉度假村國家AAAA級旅游區,位于新會崖門鎮,是一個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娛樂休閑、健身活動、商務會議于一體的旅游度假勝地。度假邨內建有占地10萬平方米,由唐式、歐式、日式三大溫泉區和服務配套設施組成的溫泉谷;建有面積13萬平方米,水流日夜不息的山泉泳場;還建有8.8萬平方米的高級別墅、7800平方米的國際會議中心,內設有大大小小的會議室和康體中心占地6000平方米,其中2個網球場、2個籃球場和2個羽毛球場均按國家標準建設,為游客提供鍛煉身體的好地方。 新會八景 至明朝以來,新會就有八景,舊八景為古岡獨松、象山秋月、黃云樵笛、紫水漁舟、江門晚渡、熊子歸帆、崖門春浪、圭峰瀑布。在1988年4月19日,新會縣人民政府重新命名了“新會八景”,亦即“新八景”:圭峰疊翠、小鳥天堂、叱石松濤、公坑雀花、象山秋月、葵湖春曉、銀洲塔影、崖門覽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