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茂南區是廣東省茂名市轄區,位于廣東省西南部的粵西地區,因地處原茂名縣(今主體分屬高州市、茂南區)之南部而得名。地處于東經110°44′—110°58′和北緯21°32′- 21°49′之間,東毗電白,南鄰吳川,西接化州,北連高州。該區共管轄8個街道、9個鎮(2017年9月羊角鎮劃入,另增設城南街道),共轄133個村委會和85個居委會(不含羊角鎮),區域總面積達526平方公里(不含羊角鎮)。截至2011年底,茂南區有33個民族成分,8千多少數民族人口。
【行政區劃】
茂南區轄8個街道、9個鎮:
街道:城南街道、紅旗街道、河西街道、河東街道、露天礦街道、新華街道、官渡街道、站前街道
鎮:金塘鎮、公館鎮、新坡鎮、鎮盛鎮、鰲頭鎮、袂花鎮、高山鎮、山閣鎮、羊角鎮
【歷史沿革】
秦代屬于南�?さ亍N鳚h時,設立高涼縣,屬于合浦郡高涼縣地康。唐貞觀八年(634年)將南宕州更名潘州,州治所在茂名,領茂名、潘水、南巴3縣,今茂南屬潘水縣地(部分屬南巴縣)。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潘州,潘水、南巴兩縣并入茂名縣,今茂南屬茂名縣地,后略有變動。清順治四年(1647年)高州府屬于高雷陽道,領化州和茂名、電白、信宜、吳川、廉江1州5縣,府治在茂名縣高州城。明清兩朝,今茂南屬茂名縣地。中華民國時期,撤高州府,1936年省設置的省第七區領轄8縣1局的機構常駐茂名縣城(1947年改為省第八區轄7縣1局),今茂南區屬茂名縣南部的二區五區和后改的鄉(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茂名縣先后屬南路專區、高雷專區、粵西行政區、湛江專區,今茂南屬這地區的茂名縣地。1958年8月26日國務院批準成立茂名工礦區市,1959年5月9日成立茂名市,茂名縣南部的公館、袂花、金塘、新坡、高山、鰲頭、鎮盛、山閣等鎮先后劃歸茂名市,茂名縣改名高州縣。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1985年建置茂南區,屬茂名市轄區。
【人口特征】
人口 2011年,茂南區戶籍人口84.39萬人,22.92萬戶,其中男性44.14萬人,女性40.25萬人。18歲以下22.2萬人,18—35歲24.96萬人,35—60歲26.31萬人,60歲以上10.92萬人。截至2011年末,茂南區常住人口82.82萬人,人口平均密度1688人/平方公里。2011年出生人口8799人,人口出生率11.03‰,人口自然增長率6.6‰。
民族 截至2011年底,茂南區有33個民族成分,8千多少數民族人口。其中包括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語言 截至2012年,茂南區的方言主要有白話、雷話。白話是粵方言的次方言,是茂南區分布最廣、使用最多的方言。分布面積約占茂南區面積的70%。約62萬人(占茂南區總人口的75%)的母話是白話。雷話(當地稱黎話,當地“雷”、“黎”諧音,與黎族無關)人口約16萬人,約占茂南區總人口的20%,集中分布在袂花江流域的鰲頭、袂花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茂南區位于廣東省西南部、茂名市南部,東毗電白,南鄰吳川,西接化州,北連高州。地處于東經110°44′—110°58′和北緯21°32′— 21°49′之間。區域總面積48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茂南區是鑒江平原的一部分,地貌屬于臺地平原,臺地和平原共482.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99.02%。地勢平緩,北部、中部油頁巖為低丘,南部為河漫灘平原。西北部錫塘嶺,海拔152.0米,為境內最高點。西北是低丘臺地,東南為平原。巖層有凝灰巖、砂巖、礫巖、油頁巖、片麻巖和零星的花崗巖。
氣候特征 茂南區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短夏長,陽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900小時),熱量豐富,年均氣溫23℃,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600毫米)。有洪澇(汛期5—9月,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1%)、有寒露風、臺風、干旱等氣象。
水系 流經茂南區的河流有:袂花江、梅江、白沙河、小東江、大坑(山閣鎮境內最長的河流)。境內河流長度80公里,河流水量豐富,有力農業生產發展。
【經濟概況】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5億元,增長18.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4億元,增長111.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2億元,增長69.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08億元,增長33%,其中稅收收入3.85億元,增長18.7%。實際利用外資825萬美元,增長14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8億元,增長30%;外貿進出口總額9555萬美元,增長4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3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217元,分別增長11.9%和12.1%。市考核的六項經濟指標,綜合排名由上年末位晉升到第3位。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末,茂南區現有中小學168所,職業中學、教師進修學校、德育學校各1所。學生65516人,教職工4704人。幼兒園139所,幼兒21009人。
醫療衛生 2011年,茂南區衛生系統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72間,其中區人民醫院1間、中醫院1間、骨傷科醫院1間,鄉鎮衛生院8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1間,鄉村衛生站168間,撤村改居衛生站12間,各類門診部(診所)53間,衛生室5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間,衛生監督所1間。茂南區衛生系統在編干部職工704人(不含退休人員175人),共有注冊醫師(助理)679人,注冊護士378人。茂南區編制病床861張。
【風景名勝】
茂名森林公園 廣東茂名森林公園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是茂名市唯一的省級森林公園,公園位于茂名市茂南區西郊,距市區12公里。公園總體規劃本著“以森林為主,以引進新、奇、特南亞熱帶植物為主,以科普教育為主”的原則,分為森林休閑區、科普教育區和文化娛樂區。
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 茂名露天礦,位于金塘鎮東南部,是茂名市區西北角一個面積達10.07平方公里、最深處距地表超過百米——中國第二大、南方最大的露天礦坑,為共和國石油工業做出重要貢獻的油頁巖礦,從衛星上俯瞰茂名,在城區西北角呈現出一塊巨大的“疤痕”。2013年12月31日,茂名露天礦移交茂名市政府。2014年初,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建設拉開序幕。引水工程在2014年10月動工,2016年3月31日正式通水,將高州水庫、鑒江水源注入礦坑湖,將持續引水200多天,到2016年10月份礦坑湖庫容逐漸達到1.6億立方米,使礦坑湖水體面積達6.8平方公里。在引水的同時,開始了修路。2017年年底,環公園路網已建設里程34.68公里,含環繞好心湖主線15.29公里、支線19.39公里。2017年年底露天礦生態公園已初具規模,逐漸展現出碧波蕩漾、蒼翠欲滴、繁花似錦、鳥兒啾鳴、文化薈萃、游人如織的休閑娛樂美景。
鰲頭古鎮 鰲頭古鎮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建制已有500多年,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也是茂名市著名的革命老區。鰲頭鎮文物古跡眾多,現存文武帝廟、觀音閣、多善堂、古井、古衙門、東南古城門、四大當鋪等文物一大批。
鰲頭水鄉桃花島 桃花島是鰲頭鎮風景如畫的袂花江段上的一座江心小島,桃花島有著古老美麗的傳說,而島上有一件彌足珍貴的鰲頭老區革命文物——“革命船”。據記載,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共地下黨為便于經常護送地下黨領導和飛馬武工隊隊員到江中桃花島進行革命活動而造此船,此船還多次運送傷病員轉移到桃花島避敵,為革命事業立下大功。因此,該船被當地群眾譽為“革命船”。隨著“革命船”紀念碑的建成,桃花島成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靈惠寺 靈惠寺為唐代古剎,始建于公元714年,毀于明清,是粵西地區歷史悠久的寺廟,建成后是粵西地區最大的寺廟之一。六祖寺方丈大愿大和尚應廣大信眾祈請,于2004年承接重建靈惠寺。重建后的靈惠寺位于茂名市森林公園后側,占地面積200多畝,于2010年1月1日舉行全堂佛像開光法會,現已寶殿莊嚴,佛身成就,大雄寶殿、功德堂、鐘樓、鼓樓、方丈樓、僧寮、客堂、齋堂、山門、居士樓等拔地而起,古色古香,盤龍繞柱,高大雄偉。
福德境 福德境是歷代村民敬奉神靈祈福之圣地,坐落在古代瓦窯——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山閣鎮瓦嶺村內西南部古榕樹旁。相傳清朝茂名縣南部有個曾氏聚居燒瓦為商的地方叫瓦窯嶺(今瓦嶺),當地生長了一棵榕樹(今古榕樹),在某日樹底下出現了一塊疑似三角形的石塊(稱神石),石前點燃著三支香,從此當地居民在此敬奉神靈,從此這里祈者福蔭,拜者庇佑,丁財昌盛,人才輩出,老少康寧。于是當地居民集資在古榕樹旁修建了福德境廟,并將神石接入廟內敬奉。
年代記憶收藏館 年代記憶收藏館位于茂南區高山鎮黃竹村村民張錫全家中,這個農家院子里收藏陣容龐大、琳瑯滿目,藏品重點是體現“中國革命和社會生活變化的年代記憶”和充滿園林氣息的“奇雅盆景”。年代記憶收藏品有全套開國郵票、第一代紅燈收音機、第一代懷表、清朝外國進口衣車、清朝木制織布機、民窯青花瓷、早期通訊器材和電器、歷代錢幣、竹簡書、書報以及草袋、麻袋、谷斗、農具等早期生產生活用品,大批文革時期年畫、人民英模事跡系列圖片以及各種早期珍稀票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