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豐順縣,梅州市管轄,位于廣東省東部,梅州市南端,東毗潮州,南鄰揭陽,西連梅州市五華縣、興寧市,北接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大埔縣,廣梅汕鐵路、梅汕高速公路和國道206線貫通南北,縣城南端有火車貨運站 、客運站。2015年轄16個鎮、1個國有農場,行政區域面積2710.22平方千米。總人口70萬人。
是泰國前總理他信和英拉兄妹的祖居地,是洋務運動領袖丁日昌、華夏女杰李堅真的故鄉,同時也是中國溫泉之城、中國長壽之鄉、中國金融生態縣、中央蘇區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廣東電聲之都。豐順縣旅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達50萬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尤以泰國為多,是著名的華僑之鄉。
【行政區劃】
豐順縣轄16個鎮:北斗鎮、湯西鎮、湯南鎮、埔寨鎮、建橋鎮、龍崗鎮、潘田鎮、黃金鎮、小勝鎮、砂田鎮、八鄉山鎮、豐良鎮、潭江鎮、湯坑鎮、留隍鎮、大龍華鎮
【歷史沿革】
豐順縣建置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歸潮州府管轄。民國時先后屬廣東省第五、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屬興梅專區、粵東行署、汕頭專區。1965年屬梅縣地區,1988年屬梅州市。
【人口民族】
2015年,豐順縣總人口70萬人。
豐順縣地處客家方言和閩南方言的交界地帶,縣境內通行客家話和潮州話二種漢語方言。東部黃金鎮還有數千操福建漳州“福佬話”的居民。全縣使用客家話的人約占居民總數的百分之八十,講潮州話和漳州“福佬話”的占不到百分之二十。除此之外,在東部的潭山鄉(今潭江鎮鳳坪村)還有數百畬族同胞,操本民族語言,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均能操客家話或潮州話或兩者都能講。其民族語畬語,當地客家人稱之為“畬佬話”。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豐順縣地處蓮花山脈中段,山體龐大,地勢高峻,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7座。北部銅鼓峰海拔1559.5米,為全縣最高點,也是粵東第一高峰。主要山脈有:蓮花山脈、釋迦崠山脈、鳳凰山脈、韓山山脈。
氣候特征 豐順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宜人。縣城年平均氣溫21.4°C ,年日照時數1938.8小時,全年無霜期322天。縣城平均降雨量為1776.1毫米。
水文 縣內河流由韓江、榕江兩大水系組成。兩水系支流流域面積達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11條。
【經濟概況】
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2010年58.28億元增加到2015年94.35億元,年均增長11.9%,分別高于全省、全市3.4個和1.5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從12244元增加至19328元,年均增長11.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5億元增加到7.4億元,增長2.96倍,年均增長26.43%;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56.96億元,年均增長2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15億元,年均增長11.6%;進出口總額3.4億美元,年均增長11.2%。2013、2014年連續兩年獲得全市工業經濟發展考核第一名;2013年至2015年連續三年生產總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一;2013、2014年市對縣科學發展觀或振興發展綜合考評得分連續前移一位。
2014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6.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022元,分別增長4.2%、8.1%。優質稻、茶葉、水果、無公害蔬菜和水產養殖等五大萬畝示范基地建設扎實推進。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增各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農業專業合作社7家,全縣累計分別達到28家和296家。培育省級著名商標、名牌產品6個,認證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11個。小勝鎮被評為省級油茶專業鎮,馬圖綠茶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韓山綠茶、紅茶在2014年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上分別獲得特等金獎和金獎。新南方青蒿公司被納入全國首批中醫藥服務貿易先行先試骨干企業建設名錄。縣糧食局在全市首次獲評“全國糧食流通監督檢查示范單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供銷社綜合改革省級試點有效推進。完成新農村公路路面硬化改造工程80公里。
豐順商業,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末年,已有萬江圩(今留隍鎮)。1978年冬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體制實行改革、開放。調整商業結構,允許個體經濟發展,開放農貿市場,疏理商品流通渠道,擴展對外貿易,并相繼取消了棉布、糧油、蔗糖、生豬等多類物資的統購統銷,改為議購議銷。1979年至1985年,豐順的物流商貿活動還受計劃經濟模式的禁錮、約束,缺乏活力。1985年后,進行購銷體制改革,通過抓改革促發展,放開搞活,逐步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流通格局。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平遠高度重視市場建設,積極籌集資金投入市場設施建設,先后建成了一批大市場。至2000年,市場繁榮,商品供應充裕,銷售平穩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總額5.77億元。工商集市貿易成交額35604萬元,工商“兩費”收入327.43萬元。由于城鄉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居民消費價格穩中有升。2000年,全縣對外貿易和“三資”企業發展形勢良好。全年外貿出口總額2343萬美元,“三資”企業產值1.94億元,出口創外匯1082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74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72萬美元。
【交通運輸】
汕梅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縱貫南北,直達揭陽潮汕機場、廈深高鐵潮汕站和揭陽、潮州、汕頭港口分別僅需半小時、1小時的車程。隨著梅汕高鐵、大豐華高速公路動工建設,豐順成為對接珠三角、融入汕潮揭、借力海西區的重要節點 。
206國道 省道224線、省道S233線、省道334線 X072線韓江東岸潮安區歸湖鎮、豐順縣留隍鎮、豐順縣潭江鎮、大埔縣高陂鎮、梅縣區松口鎮(省道升級中)
【風景名勝】
堅真公園 堅真公園位于豐順縣城湯坑鎮金甌山西側,是中共豐順縣委原辦公樓。2003年1月,豐順縣委搬遷到新世紀工程辦公后,豐順人民為紀念李堅真而把原縣委舊址改建而成。公園總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內有堅真活動廣場、壁面廊、主題雕塑園區、堅真紀念大樓、公園大門及配套附屬設施等。其中,堅真廣場、休閑娛樂活動區9500平方米;堅真紀念大樓5000平方米;主題雕塑園3000平方米。2008年5月堅真公園為梅州市紅色愛國廉政教育基地。
黃花村鄉村游 黃花村鄉村游景區位于廣東省豐順縣東北部,距縣城80公里,距梅城55公里;全村有1100多人口,共有30多名專家、教授,是名符其實的教授村。整個村內古樹、民居、溪流、小橋構成一幅秀麗客家山村的田園風光。該村主要景點有:李國平院士故居、客家特色民居(下山虎)、原始森林公園、水口生態美景、黃花天池等。
豐良中山紀念亭 豐良中山紀念亭,位于豐良鎮普濟橋北端。又名和平紀念亭。坐西南向東北,建筑占地面積25平方米,北至豐良居委,東至路,西至女湯湖,南至普濟橋(溪、河)。距離鎮政府2公里。 1937年,曾參加辛亥革命及跟隨孫中山的老同盟會員、國民黨政府銓敘簡任官張鑒初(豐順建橋人),旅暹后獨資興建中山紀念亭于豐順縣城中山公園山巔上。當時,縣長張際清(廣東五華人)撰寫了《中山紀念亭記》一文,描豐城勝概,述公園荒狀,贊張鑒初之熱心社會事業。碑石長2米,寬0.76米,厚0.11米,碑記共374字,字體俊逸清晰。1993年4月,被列入豐順縣文物保護單位。 志揚革命烈士紀念碑 志揚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留隍鎮志揚村,1979年由豐順縣人民政府撥款建成。占地面積235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碑高約9米。紀念碑正面碑文寫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中共豐順縣委員會、豐順縣革命委員會,一九七九年春立。兩側碑文“永垂不朽,萬古長青”;背面碑文寫有在各時期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陳維揚、陳鵬志、詹才琴、林江、許池、林國、邱迎群、邱標、謝泰、張建梅、邱千得、阿本、魏鐵梅13位烈士名單。此碑紀念閩粵贛邊縱支隊在解放戰爭期間,為革命事業犧牲先烈而建。1995年6月,被列入豐順縣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