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清新區,清遠市市轄區,位于粵北地區南部。清新區原為清新縣,2012年12月撤銷清新縣,設立清遠市清新區,以原清新縣的行政區域為清新區的行政區域。位于廣東省的西北部,北江中下游,隸屬廣東省清遠市,是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過渡地帶距廣州68公里,與香港、澳門距離不足200公里。總人口70萬人,總面積2353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清新區轄8個鎮:太和鎮、山塘鎮、太平鎮、三坑鎮、禾云鎮、龍頸鎮、浸潭鎮
【歷史沿革】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地級),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1992年撤銷清遠市清郊區,設立清新縣。2012年12月,撤銷清新縣,設立清遠市清新區,以原清新縣的行政區域為清新區的行政區域。
【人口特征】
人口 2012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67.24萬人,常住人口約70.8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7萬人。
民族 全區居民絕大部分為漢族,占99%以上,2011年末,全區常住人口70.6萬人,戶籍人口69.3萬人。全區有姓氏300多個,其中,萬人以上的姓氏約20個,5千人以上的姓氏約30個,以陳、黃、李、梁、劉、羅、朱、曾、潘、何等姓人數較多,其中陳姓人數約8萬人,為區內第一大姓。居民絕大部分是漢族。
語言 大多數居民以粵語清遠話為日常交際語言,另有小部分居民講客家話及鶴話,講客家話及鶴話的人絕大部分也能講流利的清遠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清新區境位于北緯23°32′46"—24°19′04",東經112°23′41"—113°20′55"之間。區境南北長約85公里,東西寬約55公里。 [6] 地處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是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過渡地帶。全區總面積2353平方公里,東鄰英德和清城區,西連廣寧、四會,北接陽山,南面緊靠清城區。
地形地貌 清新區北部是典型的石灰巖山區,中部是中低山區,南部以平原為主。最高峰是位于龍頸鎮和浸潭鎮之間的平坑頂,海拔1181米。
氣候特征 區境靠近北回歸線,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20℃—22℃之間,無霜期330天以上。降水豐富,是廣東省三大降雨量高值區之一,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139mm,降雨量時空變化不均勻,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的汛期,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而且多為暴雨。全區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的變化幅度不大,約在1200—1300mm之間,變化趨勢為由南向北遞減。多年平均干旱指數為0.6—0.7,年降雨量大于年蒸發量,一般只有30%左右的年降雨量消耗于地表水體蒸發、土壤蒸發與植物蒸騰,70%左右的年降雨量可以形成徑流。
【經濟概況】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GDP)167.2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5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74.5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69.2億元,增長15.5%。按常住人口計算,當年人均GDP達到23789元,比上年增長6.5%。
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22.5%,拉動經濟增長2.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69.7%,拉動經濟增長6.0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4.1:46.7:39.2變化為2011年的14.1:44.5:41.4。
2011年財政總收入26.2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6億元,增長33.4%;工商稅收收入5.9億元,增長20.8%;財政總支出24.7億元,增長26.8%,其中教育支出6.1億元,增長30.2%。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基礎教育“五項工程”有效實施。太和、山塘、太平、三坑等鎮創建教育強鎮工作成效顯著,太和鎮順利通過市教育強鎮督導驗收組的督導驗收,成為該區第二個市級教育強鎮。規范化學校的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全區已有24所中小學校達到廣東省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標準。“新裝備”工程建設共投入450多萬元,建成了一批多媒體電教室和理化生物實驗室。農村義務教育學校C、D級危房改造已基本完工,拆除D級危房112幢,維修加固C級危房66幢。制訂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規劃方案,區一中擴建工程順利推進,何黃玉湘中學新校區建設全面啟動。職業教育有新發展,區職校創“國家重點”已進入實質性創建階段。
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公共衛生應急機制不斷完善,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逐步加強;薄弱衛生院改造力度加大,配備醫療器械7批次,總金額362萬元。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卓有成效。“鬧元宵”大型文藝晚會、“公益助殘”文藝聯歡活動、“蓮花初綻·廉政文化進校園”、“喜迎十七大文藝晚會”等文化活動辦得有聲有色,農村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日趨活躍。全民健身活動和“體育三下鄉”活動廣泛開展,成功承辦了“清新古龍峽杯·2007年全國自然水域漂流大賽”。
其它事業取得新成績。曾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以鞏固“創優”成果和創建省一類縣為目標,認真落實計劃生育層級動態管理責任制,深入開展創建“兩無”活動,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人口控制計劃。出生率為11.69‰,計劃生育率為85.6%。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穩步推進,全年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34848人次,完成全年任務的108.9%。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4397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區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20023人,占農村常住人口的99.3%,比2006年提高了38.9個百分點。
【交通運輸】
清新區四通八達,鐵路有京廣復線穿境而過。公路有107國道、清連高速公路、銀英公路、清四一級公路貫通全區;車站:清遠市城北客運車站(有多個發往廣州、佛山、連州、陽山、連南、區里各鎮等的班車);水路有北江航道與珠江水系相連,貨輪可直達廣州及港澳地區,是珠三角連結粵北山區的主要物流配送通道。郵電通訊快捷,已形成城鄉一體化,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移動電話、圖文傳真、視聆通等已全面開通。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新臺階。新“八路一站”重點項目建設扎實推進,清遠市城北汽車客運站于2006年12月15日通過省道路運輸協會站場級別驗收專家組驗收。地方公路建設完成投資1.3億元,新建改建公路236.4公里,其中農村公路200多公里。到2006年底止,農村公路硬底化累計完成700多公里,全區224個行政村已全部修通了水泥路,提前一年完成省下達的農村公路硬底化建設任務。曾在全省山區縣中率先完成“縣通鎮”項目建設。
【風景名勝】
清新縣是中國旅游強縣和廣東旅游強縣,并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名縣、中國縣域旅游品牌百強縣、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縣、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廣東省國民旅游休閑示范縣等稱號。全縣各類旅游資源有60多處,溫泉、漂流、體育、生態等旅游項目較為著名。清新溫礦泉旅游度假區、玄真古洞生態旅游度假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太和古洞旅游風景區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其它旅游景區有:清新名將體育俱樂部、薰衣草世界、筆架山度假村、金龍洞、明霞古洞、清遠桃源生態旅游區、碧沙洲旅游風景區、新華鴯鹋文化園、西沙野趣島、五星漂流旅游度假區、古龍峽漂流旅游度假區、田園牧歌旅游度假區、清泉灣生態旅游度假區等。
清新區旅游資源有聞名省、港、澳,日涌水量8000~10000立方米,水溫為28~60℃,含多種人體所需用微量元素,具有較高醫療保健價值,已成為度假、觀光、休閑、體育、娛樂、購物的旅游勝地清新溫礦泉(國家AAAA級溫泉旅游度假區)。有始建于清末咸豐年間,歷史悠久,山清水秀,古跡繁多的太和古洞;還有風光明媚,景色怡人的筆架山度假村和筆架峽谷漂流;有奇花異木、千姿百態的明霞古洞、世外桃源桃花湖、燕子巖等一批正在開發的游覽景點。區內還有一批具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如玄真洞自然生態區、英吉利珍禽生態園、北伐名將陳可鈺將軍故居、新洲金礦遺址和清新峰林(喀斯特地形)以及大量適宜于開發生態觀光農業的土地資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