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端州區,廣東省肇慶市市轄區,位于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屬于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范圍,是肇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臨西江,北靠北嶺山,東鄰鼎湖山,西與高要市小湘鎮接壤。端州,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風景旅游城市,其中星湖風景名勝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范點”。
【行政區劃】
端州區轄4個街道:黃崗街道、睦崗街道、城東街道、城西街道
【歷史沿革】
端州,歷來是西江中下游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設置中央集權管轄下的政治機構始于漢代。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首設高要縣,以今端州城區為縣治,一直沿襲至1988年(是年高要黨政機關遷往南岸)。自南朝梁開始至辛亥革命前,本地為郡治、州治、府治、路治。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為高要郡治。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設立端州,為州治。宋元符三年(1100年),端王趙佶(宋徽宗)登帝位,將端州升格為興慶軍。重和元年(1118年)改稱肇慶府,為府治。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肇慶府改為肇慶路,為路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肇慶路復稱肇慶府,其后至清末不變。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本地監國、稱帝,以肇慶府署為行宮。端州成為南明政權首都。
1949年11月20日,肇慶從高要縣劃出,建立肇慶市(縣級)。隸屬廣東省西江專員公署管轄。市政府機關駐肇慶市城中路(現市第十五小學部分地方)。1950年3月8日,撤銷肇慶市,恢復原建制,隸屬高要縣。縣市合并后,原肇慶市改為高要縣城關區,建立城關區公所。是年9月城關區改稱高要縣肇慶鎮,建立鎮人民政府。1958年3月,中共高要地委批準第二次組建肇慶市人民委員會。同年4月12日,肇慶鎮正式改制為肇慶市。隸屬廣東省高要專區。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肇慶地區,將肇慶市升格為地級市,原肇慶市改為肇慶市端州區。1988年3月2日,肇慶市端州區黨政機關掛牌辦公。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端州區地處北回歸線南側。位于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南臨西江,北靠北嶺山,東鄰鼎湖山和肇慶市鼎湖區,西與高要市小湘鎮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3′至34′,北緯23°2′至11′之間。
地形地貌 端州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是構造剝蝕山地,以東西走向為主體, 中部為沖積平原,大小湖塘低洼呈半球分布,石山巖溶出露在星湖北部,構成具有特色的風景名勝區;南部是堤外江岸的河漫灘,呈狹長的帶狀分布。
氣候特征 端州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9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為1613.72毫米,年日照量1815.72小時,陽光充裕,雨量充沛。
【經濟概況】
2012年,端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億元,比2011年增長1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3萬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23億元,比2011年增長13.1%。財政收入質量位居全市前列。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226.4億元,比2011年增長20.6%;規模工業增加值49.5億元,比2011年增長19.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9億元,比2011年增長18%。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7億元,比2011年增長17%。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9.85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1.9%,其中出口總額7.29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0%;實際吸收外資1.31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3.5%;完成服務外包離岸合同1030萬美元,離岸合同執行金額531萬美元,實現全市服務外包離岸合同和離岸合同執行金額“零”的突破。農村兩級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3.2億元,比2011年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6100元,比2011年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6元,比2011年增長14%。
2012年,端州區列入市“六個一批”的8個重點增資擴產項目總投資額2.23億元。維科特真空、珊瑚食品機械、綠寶石電子、振華真空機械等一批現代產業項目相繼投產或進入試產階段。加快推廣普及公共照明領域LED照明,以立得電子、鴻信科技為代表的LED照明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迅猛發展。全年組織實施國家、省級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項目24項,推動技改創新項目爭取國家和省資金扶持2000多萬元,其中振華真空、捷成電子申報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基地項目獲1000萬元扶持。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5.2億元,增長57%。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端州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廣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成立區政府金融工作局和區土地儲備中心,大力推動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工作,區屬中小微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獲得50億元授信,195家中小微企業成功融資,融資金額達16.3億元。2012年“肇慶金秋”經貿洽談會簽約、奠基動工、投產剪彩項目34宗,投資總額248億元。
【社會事業】
科技 2012年,端州區實現高技術產品總產值58.45億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29%;端州區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為0.68%。端州區共有(全國)高新技術企業22家;民營科技企業46家,其中省級18家;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1家,其中省級1家、市級10家;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3個,分別是黃崗端硯技術創新專業鎮、睦崗電子元器件技術創新專業鎮和城東現代服務專業鎮。成為廣東省以信息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驗區。
教育 2012年,端州區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97.65%,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學學生輟學率0.03%,初中階段入學率100%、初中學生輟學率0.1%。推進廣東省信息化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驗區建設,各學校科學設置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和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調整小學抽測方案,進一步減輕學生學業負擔。鞏固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成果,制定“十二五”期間創建高中階段等級學校的目標和計劃。肇慶市第一中學通過國家示范性普通高中評估。制定《端州區高考獎勵方案(試行)》,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79%。發展特殊教育,把殘疾兒童少年教育納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總體規劃,部分學生隨班就讀,加強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被廣東省政府授予教育強區稱號。
文化 2012年,端州區舉辦“龍獅起舞賀新歲肇慶幸福歡樂年”牌坊廣場大型猜謎、五四征文比賽、“4·23”世界讀書日、“書香硯都”全民讀書、第三十四屆“迎春書畫攝影展”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完成為時5年的文物普查工作各項任務,拍攝《端州文物歷史瑰寶》專題片,編撰《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報告》和《端州不可移動文物名錄》。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對市二級文物保護單位余漢謀圖書館進行搶險維修。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宣傳工作。“疍家糕制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送“端硯制作技藝”傳承人梁滿雄、“肇慶裹蒸制作技藝”傳承人梁偉明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進文化強區建設,舉辦第二屆文學藝術創作年活動、肇慶文化之旅啟動儀式,參加北京第29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編輯出版《肇慶市端州區志》、《和美端州》、《印象新端州》畫冊。啟動“南粵幸福活動周”,一批基層文化設施得到升級改造,城西文化站入選國家公共電子閱覽室示范點,并獲得省一級文化站、省百佳文化站稱號。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
衛生 2012年,端州區屬6個醫療單位在崗總人數156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253人,占職工人數的80.22%。區屬醫院共開設病床693張,端州區醫院病床平均使用率為98.41%。端州區醫院門診總量152.94萬人次,出院人數22484人次。按照人均25元標準落實公共衛生服務經費1072萬元,并按計劃落實到每個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基層醫改工作,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藥物價格平均下降14%。城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使用,以街道為單位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端州婦幼保健院成功創建三級乙等婦幼保健院。
【交通運輸】
鐵路 三茂鐵路位于廣東省西南,東與廣三鐵路相連,西與河茂鐵路銜接。其途經肇慶81.5公里,沿線有肇慶、高要等八個車站。肇慶火車站位于市區北部的火車站路,就在七星巖景區對面。火車站每日都有多趟列車駛往全國各大城市。火車站還專門開有直達香港九龍的列車。
公路 廣州至成都的國道321線,福州至昆明的國道324線縱貫肇慶全境;500公里環市路連接肇慶全市8個縣市區和半數以上鄉鎮,全是高等級的水泥公路。區內共有5個長途汽車客運站,分別為:肇慶市汽車客運站、恒盛客運站、長途汽車客運總站、橋西客運站以及順利客運站。轄區的各縣市均有長途客運站。
水運 端州臨近西江,水路客運也較為發達。八十年代,省政府先后批準開設二類口岸6個:高要南岸、德慶康州、封開江口、四會馬房、肇慶進出境貨運車輛檢查場和四會進出境貨運車輛檢查場。 肇慶已開設口岸9個,其中:一類(客運)口岸2個,二類(貨運)口岸7個;形成客貨運、水陸運并進,布局合理的口岸開放格局。肇慶港口客運站位于江濱中路,碼頭有直通香港、廣州、梧州的客輪,十分方便出行。
公交 端州區內開設有20多條公交線路,涵蓋整個市區,往來交通便利。
【風景名勝】
端州區是國家級風景旅游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端州城區一江(西江)繞城,兩湖(星湖和鼎湖)相連,三峽(三榕峽、大鼎峽、羚羊峽)爭險,四塔(崇禧塔、文明塔、元魁塔、巽峰塔)對峙,五樓(閱江樓、披云樓、麗譙樓、波海樓、綠瓦樓)斗麗。還有梅庵、宋城墻、肇慶府學宮等文物古跡。星湖風景區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范點”。它位于城區北部,以峰巖、湖泊、巖溶地貌為主要特色,具有“五湖六崗七巖八洞”之美景,享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盛譽。
【名優特產】
端硯 端州區是端硯的故鄉,2006年5月20日“端硯制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唐代已成為貢品的端硯列于“四大名硯”之首,并享有“國之瑰寶”的美譽。端硯的發源地在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黃崗鎮白石村、賓日村一帶。白石、賓日兩村相鄰。端硯的原料端溪石產于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據記載,端硯創興于唐初,唐代中期已風行全國,因下墨如風、發墨如油、不耗水、不結冰、不朽、護毫等優點而聞名于世,被稱為眾硯之首。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端硯藝人不斷總結經驗,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嚴謹的制作工藝。端硯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主要有采石、選料制璞、設計、雕刻、配盒、打磨、上蠟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來端硯生產的各個環節均為手工制作。端硯制作中的采石很關鍵,古代硯坑洞高約80厘米,采石工人只能蹲著、坐著或斜躺著采石,所用開采工具往往因石材所處環境而制,雕刻工具則因硯石的硬度、雕刻的技巧和題材需要而制。20世紀70年代前,這些工具多由采石工或硯匠自制。采石工具主要包括粗細不等的尖口鐵鑿、鐵筆、鐵錘、炮鑿及燈等,雕刻工具主要包括錘、鑿、鑿卡、木鉆、鋸、滑石及工夫臺等。
劍花 劍花,因其產于該市景區七星巖,故名七星劍花。劍花是一種攀緣植物,大都植根于土壤之中。而七星劍花卻與眾不同,它有一種奇異的特性,喜好生長在沒有水份、沒有土壤的七星巖懸崖峭壁之上,又稱霸王花。七星劍花屬仙人掌科,莖狹長,三棱有節,狀如節鞭,向四處蔓延,一節一節地向上攀登,所以又稱量天尺。在每年的小暑到中秋為劍花盛開季節,尤其是風雨之后,繁花競放,民間又稱風雨花。劍花,在夏天開白花,日閉夜開,因而又有神仙劍花之美譽。七星劍花有去痰火和止咳的功用,民間多用以煲湯,味清香、湯甜滑,實乃用以佐膳之美料。
肇實 肇實,正名芡實,因肇慶所產之芡實顆粒大、藥力強,故名。 據傳,明朝中葉,仙掌巖上一姓邵道士,以芡實入藥為附近村莊的小孩治病,并教村民們廣為引種。不久,小孩的病痊愈了,所引種的芡實也獲得了好收成。村民們對邵道士感激不盡,但芡實為何物,他們全然不知,認為是邵道士教引種的,于是就以邵作為果實之名叫邵實。后來,因邵與肇同音,而肇慶所產之芡實顆粒大、藥力強,遂改稱為肇實。肇實屬睡蓮科,是一種一年生的水草植物,生長在湖泊和水塘之中。肇實的莖和葉都長有刺,開紫色花,所結之果外殼堅硬,亦有刺。肇實有收斂、滋養、強壯之功效。 肇實多用來燉肉、煲湯、或入藥,能健脾止瀉、固腎去濕,是難得的滋補佳品。
紫背天葵 紫背天葵,別名丹葉、散血子,作為夏天清涼飲料中的佳品,久已名聞中外了。 紫背天葵屬秋海棠科,是一種矮小的草本植物,性喜潮濕,多攀緣在陰暗濕潤的山崖上。這種植物無地上莖,基生葉一片,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狀,葉面有毛,呈深綠色,葉背紫色,故名紫背天葵。紫背天葵能清熱解毒,潤燥止咳。 紫背天葵用開水沖泡,其色紫紅,味微酸,清香可口,若加入少許白糖,其味更佳,能消署除熱,又有助消化、健胃、解酒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