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四會市因境內四水(西江、北江、綏江和龍江)會流之地,故名“四會”。位于廣東省中部、肇慶以東,珠江三角洲西北邊緣,地處西、北、綏三江下游,北回歸線將全境南北一分為二。東與佛山市三水區交界,南與肇慶市鼎湖區相連,西北與廣寧縣接壤,東北與清遠市清新區毗鄰,屬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范圍。
1993年和1994年連續兩年分別跨進全國農村經濟百強縣(市)和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市)行列,1996年實現了小康。2014年四會市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97位和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第76位。2016年12月7日,四會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7年,四會市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
【行政區劃】
四會市轄3個街道、10個鎮:
街道:東城街道、城中街道、貞山街道
鎮:龍甫鎮、地豆鎮、威整鎮、羅源鎮、逕口鎮、大沙鎮、石狗鎮、黃田鎮、下茆鎮、江谷鎮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遣任囂、屠雎略取嶺南,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并置四會縣,轄區包括現四會、廣寧、懷集等市縣的全部或部分,隸南海郡。漢高祖四年(前203),趙佗據嶺南立南越國,四會縣為其屬地。隋開皇九年(589),廢郡,撤銷新招、樂成、化成3縣并入四會縣。唐武德五年(622),以四會、化蒙三縣地置南綏州。北宋熙寧六年(1073),四會割屬端州(后改肇慶府)。明洪武八年(1375年),在縣治東建分巡嶺西道行署。清初沿明制。肇慶府為廣肇羅道治所,隸廣東省。民國九年 是年秋,取消縣以下的都、鋪行政區劃制,改用區、鄉(鎮)建制。
在1952年和1958年間,四會曾與廣寧縣合并過,合并后稱廣四縣。1954年和1961年兩次分設,四會縣分別屬粵中區行政專員公署和肇慶地區專員公署。1993年11月25日,四會撤縣設市。
【人口特征】
2016年末常住人口49.12萬人,比上年增長0.7%,城鎮人口比重為63.03%,比上年提高0.91個百分點。年末戶籍人口42.69萬人,比上年增加1917人,其中城區三個街道戶籍人口17.62萬人,比上年增加175人,10個鎮戶籍人口25.07萬人,比上年增加1742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1.96‰,死亡率6.60‰,自然增長率5.36‰。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會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為平原與山區結合部,屬珠江三角洲經濟圈。東與佛山市三水區交界,南與鼎湖區相連,西北與廣寧縣接壤,東北與清遠市清新區毗鄰,因“四水會流”而得名。全市總面積1163平方公里。距廣州市68公里,距肇慶市42公里,水路距香港123海里。
地形地貌 地形似豎立的桑葉,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寬約30公里,南北長約45公里,北部和西部多為山地,約占總面積44.3%;中部多為丘陵與河谷盆地,約占總面積31.2%;南部和東部多為沖積平原,約占總面積24.5%。最高山峰是三桂山,海拔為888米。
氣候特征 四會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3℃。極端最高氣溫38.5℃,出現在2003年8月4日;極端最低氣溫-1.2℃,出現在1963年1月15日。年平均降雨量1803.6毫米,50年一遇最大日雨量為253.5毫米;年平均日照1702.3小時;年平均雷暴日89天。
水系 河流有綏江、龍江、漫水河、曲水河和何禮河,河流全長約434公里,其中市境河長149.6公里。
【經濟概況】
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2.49億元,同比增長(以下簡稱增長)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2.77億元,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336.3億元,增長9.1%,增速高于上年3.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75億元,增長10.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82億元,增長13.31%,其中非稅占比28.92%;外貿進出口總額125.2億元,增長2.8%,增速高于上年15.6個百分點;實際吸收外資5428萬美元,完成總量排肇慶首位。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普通高中招生3111人,下降6.44%,在校生9319人,下降1.85%,畢業生3070人,下降3.94%;高考應屆上省大專線上線人數2283人,同比增長6.48%,三A上線率為58.63%,比上年增加3.41個百分點。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583人,下降6.11%,在校生3778人,增長0.16%,畢業生986人,下降20.99%。初中招生5251人,下降1.65%,在校生16376人,下降8.91%,畢業生67335人,下降6.94%;初中升學率為96.05%。小學生招生7191人,增長10.41%,在校生36607人,增長7.14%,其中,女生人數15511人,畢業生5438人,下降0.62%;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幼兒園在園幼兒14615人,增長5.93%。
文化 2013年末四會共有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各1間,影劇院4間,電影放映隊7個,文化站13個,廣播電視站12個,圖書館藏書量31.3萬冊,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100%,有線電視用戶10.46萬戶,全年組織大型文藝演出25場,送戲下鄉35場,送電影下鄉1476場,共送書籍下鄉1200冊,流動圖書下鄉9.7萬冊。
衛生 2013年末共有各類衛生機構89個,其中醫院6個,鎮(街)衛生院1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診所、醫務室、衛生所43個。醫院、衛生院擁有床位1058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98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19人,注冊護士766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技術人員52人,專科疾病防治技術人員22人,衛生監督技術人員11人。四會已建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1個。四會嬰兒死亡率3.63‰,人均期望壽命76.27歲。
【交通運輸】
四會市的水陸交通便利,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以321國道和四清、四連線省道及三茂鐵道、三(江(綏江、西江、北江)航道為骨架,以300多公里的鎮、村水泥公路為分支的水陸交通網絡。
【風景名勝】
銀帶瀑布 銀帶瀑布位于四會北部,是廣東省落差最大的瀑布。
貞山 貞山位于四會市城區的西南面3公里處,山高649米。唐朝年間,貞山原名廣正山,因有“文氏貞女在此升仙”之說而改名貞山。
柑鄉觀光大橋 被譽為“中國柑桔之鄉”的四會市,在城區橫跨東西兩岸建設了“柑鄉觀光大橋”。這座大橋全長420米,橋寬15.5米。其中行車道8米、觀光道6米、行人道1.5米。在下游的觀光道上建成古色古香的觀光亭5座,每座觀光亭為3層。
天光墟 玉器天光墟每天早上5時至8時營業,800多個小攤檔吸引著各地客商。2006年被省旅游局評為最街商業名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