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臨高縣,海南省直轄縣,位于海南島西北部,是北部灣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陸地面積1299平方千米,海域面積674平方千米。臨高縣地處低緯度,在北回歸線以南,陽光充足,季風明顯,溫度高且多雨,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終年無霜凍。臨高縣下轄11個鎮、2個開發區、1個國營農場。 縣人民政府駐臨城鎮文明東路。臨高縣常住人口42.35萬人。
隋大業三年(607年),設毗善縣,唐開元元年(713年),改臨機縣為臨高縣,1988年4月,臨高縣隸屬海南省管轄。臨高縣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形成了“兩鐵兩高兩國道”為主要大動脈貫穿東西和東南的交通格局。粵海鐵路西環線、環島高速公路和225國道(海榆西線)穿過境內。 臨高縣是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
臨高縣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有臨高角、高山嶺、古銀瀑布、多文嶺、百仞灘、后水灣、馬裊灣王佐故居、孔廟、冼太夫人廟、彩橋紅樹林等旅游景點;有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彩橋紅樹林濕地公園、臨高角風景名勝區3處自然保護地,有椰級鄉村旅游點14個;有自駕車旅居車營地2處,即臨高角、彩橋記憶(納蘭小寶);有2處環島旅游驛站,即臨高峽角飛渡驛站、臨高彩橋遺夢驛站;有共享農莊9處,即華雨共享農莊、天地人水果長廊共享農莊、金晨共享農莊、臨高耕讀山房共享農莊、新盈鎮新紅共享農莊、東英國際慢城蘭劉共享農莊等。
【行政區劃】
臨高縣轄11個鎮:臨城鎮、波蓮鎮、東英鎮、博厚鎮、皇桐鎮、多文鎮、和舍鎮、南寶鎮、新盈鎮、調樓鎮、加來鎮
【歷史沿革】
漢代,元封元年(前210年),海南立珠崖、儋耳二郡,臨高地屬儋耳郡。
隋代,大業三年(607年),始設毗善縣,縣治所在今臨高縣西北的東英墟那在村,屬珠崖郡;大業六年(610年),毗善縣屬儋耳郡。
唐代,武德五年(622年),改毗善縣為富羅縣,隸儋州,治所在富羅鄉東塘都;同年,析富羅縣,增設臨機縣,屬崖州,縣治所在馬裊;貞觀五年(631年),臨機縣屬瓊州;貞觀十三年(639年),廢瓊州,臨機縣屬崖州;開 元元年(713年),臨機縣改為臨高縣,縣名自始于此;貞元五年(789年),臨高縣屬瓊州。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乾和十五年(957年),廢富羅縣,并入臨高縣。
宋代,臨高縣隸屬瓊州。
元代,臨高縣隸屬瓊州路安撫司,后改為瓊州路軍民安撫司。
明、清代,臨高縣隸屬瓊州府。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7月,臨高縣隸屬瓊崖綏靖處;民國三年(1914年),復置瓊崖道,臨高縣隸屬瓊崖道。
1949年4月,臨高縣隸屬海南特別行政區;同年7月,臨高縣民主政府改稱臨高縣人民政府,隸屬瓊崖臨時人民政府。
1950年5月,臨高縣人民政府隸屬海南軍政委員會。
1951年4月,隸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
1958年12月,臨高縣與澄邁縣合并,稱金江縣;同月21日,縣名定為澄邁縣(1959年1月1日的《南方日報》發表縣名為金江縣)。
1959年3月,經國務院決定,縣名定為澄邁縣,縣城設在金江鎮。
1961年5月,從澄邁縣分出臨高縣,恢復臨高縣行政建置,臨高縣人民政府駐在臨城鎮。
1968年4月,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10月,隸屬廣東省海南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2年10月,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1月,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公署。
1984年5月,隸屬海南行政區。
1988年4月,臨高縣隸屬海南省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高縣位于海南島西北部,東鄰澄邁縣,西南與儋州市接壤,西北瀕臨北部灣,北瀕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全境東西寬34千米,南北長47千米,陸地面積1299平方千米(行政區域土地面積1299平方千米),海域面積674平方千米,內陸海域5.66萬畝,可利用淺海灘涂6萬畝。
地形地貌
臨高縣地域屬瓊北熔巖臺地的一部分,整個地勢較為平緩,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傾斜,由低丘陵、臺地、平原、濱海沙灘逐級遞降,呈不對稱的新月形層狀結構。臺地上高出部分為火山區。河流多由南向北流入海。全縣可分為北部沿海、中部平原、南部和東部丘陵3個地區。臨高縣境內的山嶺,南部有馬鞍嶺、大寒山、美郎嶺、黑嶺,中部偏東有多文嶺,北部有高山嶺。
臨高縣北部沿海地區有新盈、調樓、東英、博厚等村鎮,海岸線長114.7千米。新盈地區東高西低,東南為臺地顯半丘陵狀,西部為沙灘平原,近海是后水灣。調樓地處沿海沙灘地帶,有一突入瓊州海海峽的岬角稱臨高角。博厚鎮的馬裊灣是馬裊河入海口,灣口向北,東南是馬泉鹽場。東北為金牌港經濟開發區。高山嶺是臨高縣北部的最高點。文瀾江中下游的南寶、加來、波蓮、臨城處于中部平原。南寶鎮四周偏高,中間平坦,形似盆地。加來農場除蘭脈、雅正地區有坡地外,其余都是洋田地帶。波蓮鎮南北高、中間低,東北部為平原、西南部為丘陵。南部的和舍、多文地區為丘陵區,地面高低不平,坡地多,大寒嶺是南部最高點,多文嶺是東南部最高點。
氣候
臨高縣地處低緯度,在北回歸線以南,陽光充足,季風明顯,溫度高且多雨,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終年無霜凍。
臨高縣年平均氣溫為23℃—25℃之間。氣溫最高的是7月,月平均氣溫為28.3℃;氣溫最低的是1月,月平均氣溫為16.9℃。除了2月和12月月平均氣溫在17℃—18℃之間外,其余各月月平均氣溫在21℃以上。日平均氣溫大于或等于10℃的年積溫為8562℃。在季節分配上,夏季(6—8月)積溫最多,占年積溫的32%。春季(3—5月)和秋季(9一11月)積溫基本相同,各占年積溫的26%。冬季(12—2月)積溫最少,占年積溫的16%。1986—2010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3℃,出現在2003年5月7日;極端最低氣溫為2.6℃,出現在1999年12月24日。
水文
臨高縣河流整體自南向北入海,河網水系較發達,按河流流域劃分為濱海平原水系、文瀾江水系、大塘河水系、馬裊河水系和文科河水系五片水系。除濱海平原水系外,其余四片水系共同構成了以文瀾江(干支流)為中心軸,以西側的文科河為左翼,東側的大塘河及馬裊河為右翼的水系格局,主要有文瀾河、加來河、務龍河、東江河、馬裊河、文科河和博厚水等大小河流95條,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15條。
【交通運輸】
臨高縣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形成了“兩鐵兩高兩國道”為主要大動脈貫穿東西和東南的交通格局,交通區域優勢明顯,粵海鐵路西環線、環島高速公路和225國道(海榆西線)穿過境內,縣城距海口市86千米、洋浦港50千米。新盈、頭咀、調樓、黃龍等港口可通航貨輪直達廣州、湛江、海安、北海、海口、三亞等港口。
公路
臨高縣有公路84條,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735.57千米,較“十二五”末提升60.8%,縣城通往各鎮、主要港口和各經濟開發區的道路全部建成柏油路面。
2022年,臨高縣境內文臨高速臨高段和博厚互通全面通車,臨高從此邁入“雙高速”時代,環島旅游公路臨高段基本貫通。
鐵路
臨高縣以海南環島鐵路(海南西環鐵路)、粵海鐵路西線為依托,其中,海南環島鐵路在該縣內設有臨高站及臨高南站。
航運
臨高縣境內有新盈港、金牌西港、金牌東港等港口3個,昆社渡口、青龍渡口和頭咀渡口等渡口3個,其中金牌港東作業區有具備簡易靠泊使用的5千噸級生產性泊位3個,金牌港西作業區500噸級泊位一個,吞吐量11.7萬噸(2020年),主要貨種為水泥。2010年,全縣有民營航運公司6家,共有32艘鋼質船,運力51984噸,其中3艘為多用型,運力21945噸。
公共交通
臨高縣有公交線路32條,其中開通7條縣城區公交線路,投放35輛純電動公交車;開通21條鎮墟到村委會公交線路,投放23輛純電動公交車,全縣157個行政村村村通公交。
【風景名勝】
海南解放公園
海南解放公園位于臨高縣北部海岸,距離臨高縣城11公里,是解放軍渡海登陸戰主要登陸點。為紀念解放海南渡海登陸戰,在登陸點建起了臨高角解放公園,公園已被確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園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重大的革命歷史紀念意義,是海南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和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2022年,海南解放公園被確立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臨高古銀瀑布
臨高古銀瀑布位于海南臨高縣皇桐鎮居仁村西部附近,距縣城以東20公里。史稱“古銀瀑布”,這一個大潭,有“三潭九曲”之美稱。瀑布系平川落差而致,落差20米,幅面20米,幅寬400平方米;周圍怪石林立,形狀各異,千姿百態。后面樹木茂密,宛如碧海,屹立在怪石上,枝繁葉茂,覆蓋如亭。錯節盤根,透出倔強的生命力。處處花香鳥語不斷
。
【生活習俗】
飲食
臨高菜肴以清淡、生脆、爽口見長。臨高人以大米為主食,肉、魚、雞蛋、蔬菜是主要副食,普遍一日三餐,習慣用筷子吃飯。臨高人的早飯一般都比較簡單,常常只是吃稀飯或饅頭、大餅、油條、豆漿、粉條之類食品。午餐吃飯一般以米飯、肉、魚、炒菜為主要食品。臨高人熱情好客,請客吃飯時往往都準備充足的飯菜。主人請客人入座后,先陪客人喝酒。臨高地瓜酒、臨高米酒、臨高海馬酒等都是招待貴客嘉賓的常用佳釀。下酒菜常是臨高烤乳豬、蒸乳豬、炒魷魚干、炒沙蟲、白切雞、白斬鵝、牛排、炒蛋、燉羊肉、魚、蟹、蝦、洋白菜、炸花生等。最后常用混合湯結束宴席。宴席上,主人總要勸客人多吃一些,不斷給客人斟酒、搛菜、添飯,在客人吃飽之前,主人即使吃飽了,也要陪著客人吃,不能放下筷子,更不能離開飯桌。飯后常常還要泡茶品嘗。客人走時,主人送一瓶臨高地瓜酒,以表謝意。
服飾
臨高漁女服飾是臨高漁民的衣冠禮儀的傳統。臨高漁家婦女喜歡衣著色彩艷麗的衣服,頭戴尖斗笠或高鬢配上簪、夾子,腳穿木屐。臨高漁女們的服飾左襟衫是“大襟衫”,名為“大襟”,衣服上的身后其實緊身狹窄。左襟衫是漁民們在生產勞作中不斷改進的,左開襟式是為了避免衣服在海風吹來時被漁網鉤住;而緊身露臂是為了勞作方便,另一方面是為了能顯出女人的身段,既要展示美,上衣又要不顯山露水,體現男女授受不親之意。
居住
臨高人喜歡同姓聚居,每個村一般有幾十戶至幾百戶人口,規模普遍不大,當然也有少數人口多達千余戶的村莊,但一個村莊往往只有一個姓氏,每個村莊都會在村前或村后立一個小型的土地公廟。當地村莊的房屋構造和建筑材料與當地漢族大體相同,但使用狀況則有所區別。房屋一屋分做三間,中間為堂屋,不住人,后上方存放祖宗靈牌,左右兩側房間,一間住人,一間做廚房和牛欄(有的地區兩間都住人,另建廚房和牛欄)。臨高人非常注重屋頂瓦壟的數目,壟數一般分為十一、十三、十五三種,每間房都必須相等。如果出現不等的情況時,則認為此屋不吉祥,不宜住人。多數地區喜歡建筑單家獨院式住房;少數地區,如臨高縣博厚公社建有串堂屋。
生育
1986—2010年,臨高農村依然存在“入籃”和“對歲”習俗。“入籃”是指嬰兒出生13天時,舉辦將嬰兒抱入搖籃儀式。“對歲”是指幼兒1周歲時,舉辦儀式慶賀。舉辦“入籃”“對歲”時,均請娘家親戚參加,一般以女眷居多。
交際
臨高人處世立身,講究以善為根,以仁為本,性情淳樸,誠摯好客。有客人時,拿出好酒好菜招待嘉賓。熟人親朋在路上相遇,常常互打招呼,敬問“您好”等。如同路,則讓長輩先行;如逢喜事,親朋好友間互送紅包,喝喜酒,以示祝賀;學生在路上遇見老師,自覺肅立,敬學生禮,等老師答禮后才離開;干部職工相見或告別時,相互握手道“歡迎”或“再見”;沖撞人家或做錯了事,常說“對不起”或“請原諒”,對方則說“沒關系”;得到別人幫助時,常常說“謝謝”或“感謝您的幫助”,對方則說“不用謝”或“這是我應該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