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陽區,隸屬于海南省三亞市,位于三亞市中東部,總面積372平方千米。吉陽區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降雨季節分布均勻,干濕季節明顯。吉陽區下轄21個社區、16個行政村。區人民政府駐迎賓路。吉陽區常住人口447322人。
吉陽區前身是河東區和吉陽鎮;2014年2月,設立吉陽區。吉陽區境內有三亞繞城高速公路(屬G98海南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及海口—榆林(東)公路(G223)等主要干線貫穿全境,海南環島鐵路穿過境內,設亞龍灣站。吉陽區先后獲得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吉陽區轄21個社區、16個行政村、1個南新居:
社區/居:月川社區、臨春社區、榕根社區、鹿回頭社區、港門村社區、商品街社區、下洋田社區、紅郊社區、紅沙社區、丹州社區、大東海社區、春光社區、卓達社區、新月社區、荔枝溝社區、新村社區、月河社區、南新居社區、海瀾社區、六道社區、紅土坎社區、龍坡社區
行政村:海羅村、東岸村、田獨村、中廖村、大茅村、安羅村、博后村、六盤村、干溝村、榆紅村、新紅村、羅蓬村、紅花村、抱坡村、落筆村、南丁村
【建置沿革】
清代,屬臨川里,民國時期屬臨川鄉管轄。 1950年,分別屬榆亞鎮和榆紅鎮管轄。 1953年土改后,田獨地區成立五個小鄉,屬六區管轄。 1955年上半年,撤銷六區。 1957年,撤區并鄉。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1983年,改為田獨區。 1986年,改為田獨鎮。 2001年8月,鄉鎮撤并,荔枝溝鎮的羅蓬、紅花、南丁、落筆、抱坡、荔枝溝6個村(居)委會歸田獨鎮管轄,海羅、東岸2個村委會并入河東區管理委員會;原田獨鎮、荔枝溝鎮、紅沙鎮3鎮合為1鎮,鎮名沿用田獨鎮。 2011年1月,田獨鎮更名為吉陽鎮。 2014年2月11日,國務院批復三亞市撤銷原河東區、吉陽鎮、亞龍灣管委會,設立吉陽區;同年9月22日,成立三亞市吉陽區籌備組,進入“撤鎮設區”實質階段;10月23日,三亞市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決定:分別成立三亞市吉陽區、海棠區、天涯區、崖州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籌備組,負責籌備各本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相關事宜。 2015年1月2日,三亞市吉陽區舉行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吉陽區黨委、區人大、區政府正式掛牌成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吉陽區位于三亞市中東部,東靠海棠區,西與天涯區相接,南抵南海亞龍灣,北部與保亭縣交界。總面積37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吉陽區北面靠山,南面傍海。其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勢,北部山高嶺峻,峰巒連綿,南部平原海岸東西分布,大部分地區海拔幾十米至三百米之間,最高海拔611.5米。東部、西部與北部為中低山環繞,中部為東北向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南部以低丘為主,有山間小盆地。擁有88.34千米海岸線。 吉陽區東部、西部與北部為中低山環繞,中部為東北向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南部以低丘為主,有山間小盆地。 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鹿回頭角至榆林角,亞龍灣及灣內5個海島沿岸。 紅樹林海岸:主要分布于泥質灘涂海灣和受潮汐影響的河口海岸。
氣候 吉陽區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1至6月為東北季風期,6至12月為西南季風期,年平均氣溫25.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21.4℃,最熱的六月份平均氣溫28.7℃,沒有嚴重低溫。降雨季節分布均勻,干濕季節明顯。4至10月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雨量90%,11月至次年3月為干季。熱帶風暴或臺風平均每年1至2次。年日照2539小時,年平均蒸發量2344毫米,屬于半濕潤半干旱地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長夏無冬,秋春相連,陽光充足,蒸發量大,干濕各半、雨驟旱酷,臺風頻繁,雨急風狂的特點。
水文 吉陽區有三亞東河、大茅河、抱坡溪、白水溪、亞龍灣、草蓬水、半嶺水、臘尾山塘、五一水、中村水等10條河流。 大茅水發源于吉陽區北部與保亭縣交界的甘什嶺,流經鎮區在榆林港流入南海,三亞東河流經荔枝溝。轄區地下水巖組厚度為30至90米,有三個含水層,紅土坎至上新村一帶,水層及水位埋藏深,富水性差;榆林到榆林潭一帶,含水層較淺,厚度小,富水性較好。 吉陽區轄區海岸線總長度88.34千米,轄區海域從三亞小洲島向東20米至竹灣東側止,包括紅沙港及青梅港內水域,海域面積801.45平方千米。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鹿回頭角至榆林角,亞龍灣及灣內5個海島沿岸。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吉陽區共有各類學校36所,其中,九年一貫制5所,普通中學3所,小學28所,幼兒園74所。教職工4384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433人,小學專任教師1340人,幼兒園專任教師1189人。在校學生數42694人,其中,普通中學學生(普通初中)5414人,小學學生21709人,幼兒園15571人。 高等學校: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三亞學院、三亞理工職業學院、三亞城市職業學院 海南省一級中學:海南中學三亞學校
文化事業 吉陽區各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全區共有各類圖書閱覽點19個(其中市圖書館1個、吉陽區分館1個、市圖書館分館12個、城市書房1個、旅游咨詢服務外閱點4個),6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41個流動圖書站。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吉陽區醫療衛生機構有242個(含公立、社會辦醫療機構,個體診所、衛生室)。公立醫療機構29家,市級綜合醫療機構1家,即三亞市中醫院;區級基層醫療機構9家,即河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荔枝溝衛生院、田獨衛生院、南新醫院及丹州社區衛生服務站(三亞市婦幼保健院下屬機構);河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設5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即商品街社區衛生服務站、月川社區衛生服務站、大東海社區衛生服務站、鹿回頭社區衛生服務站、紅沙社區衛生服務站。其中南新醫院原為農墾系統,于2016年整體移交吉陽區政府管轄。出獨衛生院和荔枝溝衛生院為鄉鎮衛生院,分別管轄10家和9家村衛生室。
【交通運輸】
公路 吉陽區境內有海南地區環線高速公路(G98)、三亞繞城高速公路以及海口—榆林(東)公路(G223)等主要干線貫穿全境,迎賓路、榆亞路、紅沙隧道以及亞龍灣互通立交、檳榔互通立交等多條交通線。
鐵路 吉陽區境內有海南環島鐵路途徑,設有亞龍灣站。
水運 吉陽區的水運主要有鳳凰島國際郵輪母港、沿三亞濱海地帶的鹿回頭半島、三亞河口等處系列游艇港灣等。
【風景名勝】
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亞龍灣位于市區以東30公里,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享有“天下第一灣”之美譽,海灣近10公里,海水能見度達20米以上,灣內風平浪靜,海水湛藍。亞龍灣屬典型的低緯度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全年長夏無冬,陽光充足,碧海、沙灘、空氣、陽光和綠色融為一體,海內外游客盛贊“不是夏威夷,勝似夏威夷。”
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4A級旅游景區)
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位于中國唯一的熱帶濱海城市海南省三亞市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總面積1506公頃,是按照國家森林公園規范要求開發建設的三亞市第一個森林公園,是海南省第一座濱海山地生態觀光兼生態度假型森林公園。園區定位于國際一流的濱海山地生態觀光兼生態度假型森林公園,植被類型為熱帶常綠性雨林和熱帶半落葉季雨林。其生物、地理、天象、水文、人文資源豐富多彩,景觀建設極盡生態自然,可開展登山探險、野外拓展、休閑觀光、養生度假、科普教育、民俗文化體驗等多種旅游活動。海南省是中國第一個生態省,而“熱帶天堂”就是離城市最近的天然森林氧吧。2016年1月,國家旅游局和生態環境部擬認定海南省三亞市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亞龍灣玫瑰谷景區(4A級旅游景區)
亞龍灣國際玫瑰谷位于吉陽區亞龍灣旅游度假區內,占地面積2755畝。亞龍灣國際玫瑰谷以美麗▪浪漫▪愛為主題,以農田、水庫山林的原生態為主體,以五彩繽紛的玫瑰花為載體,集玫瑰種植、玫瑰文化展示、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亞洲規模最大的玫瑰谷。
亞龍灣海底世界(3A級旅游景區)
亞龍灣海域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軟珊瑚族群以及豐富的硬珊瑚、熱帶魚等海洋生物,是中國乃至世界開展海底觀光旅游的最佳景區之一。同時,亞龍灣海底世界已建成包括海底世界半潛觀光、美人礁水肺潛水、海底漫步、深海潛水、摩托艇、香蕉船等娛樂項目。
大東海風景游覽區(3A級旅游景區)
大東海位于三亞市吉陽區榆林港和鹿回頭之間。三亞大東海旅游景區現為3A級景區,為三亞首家免費開放式景區。大東海是三亞的一處標志,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中國四十佳景”之一。這里風平浪靜,海水清澈透明,沙灘光潔細軟,陽光和煦,氣候適宜。區內濱海度假旅游設施齊全,建有大型濱海廣場,觀光游艇、潛水、常年進行多種水上活動和沙灘活動。
小東海風景游覽區
小東海位于鹿回頭開發區,距三亞市區約4公里,該海域是經國務院批準的三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海域的水質為一類,各種海洋生物有600多種。區內設有水肺潛水、海底漫步、夜潛、觀光船、半潛艇、拖曳傘、深海垂釣、水下攝像及沙灘休閑等各類海洋娛樂活動。
鹿回頭公園(4A級旅游景區)
鹿回頭公園位于三亞市吉陽區東南鹿回頭半島上,三面環海,一面毗鄰三亞市區,以“情愛文化”為主題定位,素有“南海情山”的美譽。這里是登高望海和觀看日出日落的制高點,在山頂可以俯瞰市區和小東海的全貌。晚上站在三亞灣以鹿回頭的燈光為背景照相不錯。每年的中秋之夜,都要在天涯海角風景區和鹿回頭公園兩個活動場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及游園活動、“鹿山賞月大會”。鹿回頭公園是定位為情愛文化和生態展示并重的主題公園。 內部主要景點“鹿回頭”雕塑是根據海南黎族美麗的愛情傳說而建造,高15米,是海南全島最高雕塑,并成為三亞市的城雕,三亞因此被稱為“鹿城”。
【文物古跡】
落筆洞遺址 位于田獨鎮荔枝溝落筆村東1公里落筆峰南面洞穴。 1983年4月,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組織開展的廣東省文物普查(海南建省以前歸廣東管轄)中曾進行考察。1992年12月、1993年10月,由海南省博物館、三亞市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考古發掘隊,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兩次發掘共出土人類牙齒化石13枚及左側距骨一塊。人工制成和使用過的石器30余件,主要有打制石器的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石核、石片等,磨制穿孔石器6件、骨鏟、骨錐、矛形器、骨鏃、鳳管、骨匕等骨器51件;角鏟、角錘、角錐等角制品39件;另有蚌制品、牙制品共6件。遺址內大量的動物骨骼化石,主要有華南虎、長臂猿、貘、掃尾豪豬、亞洲象、鹿和魚、鳥、龜、蛇等動物及人類使用火的堆積和灰燼。年代距今1萬余年。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山洞屬自然形成的石灰巖洞,呈不規劃形,洞口朝南,內寬10米,進深14.5米,頂高約13米,面積約145平方米。
田獨“萬人坑” 日軍侵瓊田獨死難礦工遺址位于田獨鎮新村東北面1千米的黃泥嶺,1990年1月17日,被三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7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田獨鐵礦土礦井東北50米處有一坑,坑長約100米、寬50米,坑內埋有死難一萬余人的礦工尸骨,故名“萬人坑”。坑西北500米處有海南鐵礦修建的“日寇時期受迫害死亡工友紀念碑”,碑高2.6米,直徑1.72米。碑前建難友余骨冢,墓冢由水泥砌壁而成,長0.92米,寬0.85米。 日軍侵瓊田獨死難礦工遺址原為田獨鐵礦土礦井。1940年2月14日,日軍登陸三亞,8月即在田獨鎮命名日軍石原株或含社開礦,至1941年投產建成。為了掠壓資源,奴役中國勞工在此處開采鐵礦,致使近萬名勞工罹難,1945年冬,田獨鐵礦被國民黨資源委員會接收,并成立了海南鐵礦籌備處。
亞龍灣遺址 亞龍灣遺址位于田獨鎮海坡村東約4千米的亞龍灣海濱。屬濱臨大海的沙丘遺址類型,南北長約2千米,東西寬約15米,距海邊20米,高出海面15至20米。1957年7、8月間,廣東省文化局文物普查工作隊與中山大學歷史系聯合作過調查,確認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至漢、唐、宋等不同時代的遺跡遺物。1990年1月,被三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該遺址上采集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粗陶、(泥質)紅陶圈足碗,漢代的泥質灰陶千字戳印紋、網格紋、方格紋、水波紋等陶器物殘片。
【民俗文化】
黎藥的開發 海南島黎族地區地處熱帶北緣,更多集中在山地,這些山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全年無霜雪,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蘊藏著豐富的藥材資源,是我國主要的“南藥”生產基地。如今,包插靈、檳榔、沉香等藥材,可入藥的植物達200種,占全國的40%。其中的靈芝就有38種,南藥達30多種。 吉陽區因為多山,同樣也是藥材富足的地區、為時提供了不少幫助。吉陽區作為三亞重要的黎區,且擁有山地、坡地、溝谷、平原,適合種的生長,完全可以挖掘產能潛力,引導種植開發,同時打造區域的黎藥文化。
黎家釀酒 黎族人們熱情奔放,在農業化生產時代,飲酒曾經是他們日常的鐘愛,因而家家戶戶都有釀酒的傳統,包括山欄酒和蒸餾酒。曾經在吉陽區境內流行的黎家豐收節,就以村村寨寨黎酒飄香而讓人印象深刻。客人來了有美酒,還有祝酒辭,情境特別美妙。羅蓬村、中廖村、南丁村等很多村莊都還有釀酒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