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區位于湖北省東部,西鄰省會武漢,東連“礦冶之城”黃石,北與黃岡城區一橋(鄂黃長江大橋)相通,是鄂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轄9鎮1鄉1個省級開發區,國土面積592.9平方公里,人口60萬。
行政區劃
鄂城區轄4個街道、9個鎮、1個鄉:
街道:古樓街道、鳳凰街道、樊口街道、西山街道
鎮:杜山鎮、新廟鎮、花湖鎮、楊葉鎮、碧石渡鎮、汀祖鎮、燕磯鎮、澤林鎮、長港鎮
鄉:沙窩鄉
歷史沿革
東漢以前為鄂邑、鄂郡、鄂縣。三國時吳王孫權在此建都,改稱武昌。此后,鄂州或為郡治,或為州府。1914年改壽昌縣為鄂城縣。1949年屬大冶專區,1952年屬黃岡專區,1960年改鄂城縣為鄂城市。1965年屬咸寧專區,1970年屬咸寧地區。1979年屬黃岡地區,并劃城關鎮及近郊置鄂城市。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鄂城市、鄂城縣,設立鄂州市(地級)。以鄂城市、鄂城縣及黃岡縣的黃州鎮為其行政區域 。
1985年,設立鄂州市鄂城區。1987年8月10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7]139號)鄂州市行政區劃調整:將花湖、楊葉、沙窩、杜山4鄉和燕磯、汀祖、澤林、碧石渡4鎮劃歸鄂城區。截至2005年12月31日,鄂城區轄4個街道、9個鎮、1個鄉。共有44個居委會、126個村委會。
自然地理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的東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東經114°32′-115°05′,北緯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武漢,東連“礦冶之城”黃石,北與黃岡地區隔江相望,南同咸寧地區瀕湖毗鄰。這里曾為三國吳王故都,又是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總面積1504平方公里,整個版圖輪廓呈“三葉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間低平;最高點“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點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內擁有大小湖泊133個,水域面積65萬畝,是著名的“百湖之市”、“魚米之鄉”。其中,中國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圓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島,島中有湖。
鄂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位于中緯度地區,季風氣候明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嚴冬暑期時間短,主要災害天氣有暴雨、干旱、大風、冰雹和冰凍等。市年均氣溫17.0攝氏度,為鄂東地區最高值。地溫的變化同氣溫一致,也系冬低夏高,最低月在元月,最高月在八月。月際變化與氣溫一樣。隨著深度的增加年平均地溫基本無變化。年平均降水量為1282.8毫米,年際變化大。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點是:西北部略多于東南部,中部和西南部介于量者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節氣候十分明顯,秋、冬兩季主導風向是偏北風,春、夏兩季主導風向是偏東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03.7小時,平均每天5.5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45%,為鄂東地區高值區。
鄂州礦藏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冶金、機械、建材等產業的物質基礎。從已探明的地質資料看,計有鐵、銅、鈷、金、銀等金屬礦數十種和沸石、膨潤土、珍珠巖石等非金屬礦30余種,其中尤以鐵、鉛礦藏儲量大、品質好。早在3000多年前,鄂州先民就大規模地開發地下礦藏,并發展了冶煉事業,史稱“冶石為器,千爐齊設”。三國時期,鄂州的金屬采煉、瓷器制造、銅鏡加工和造船業就相當發達,是長江中游著名的礦冶古城和手工業中心,又是“古銅鏡之鄉”,有“銅綠山礦冶遺址”。宋乾德5年(967年)割武昌三鄉置大冶縣,將今黃石、大冶一帶都劃了出去,礦產資源亦隨之劃去不少,但在這方面仍有優勢。
經濟發展
2011年末,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到6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2006年的2.46倍,年均增長19.7%;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3.4億元、36億元、20.2億元,較2006年增長60.7%、181.8%、191.1%;預計完成財政總收入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5.36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3.4倍、3.7倍,年均增長27.6%、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286億元,年均增長51.8%。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比由2006年的29.50:45.95:24.55調整為2011年的20.2:50.7:29.1;服務業預計實現增加值11.5億元,是2006年的3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23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6%;關閉“五小”企業147家,淘汰落后產能197萬噸,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年均分別下降1.66%、1.23%,榮獲全省節能減排和環保專項治理先進單位。重點企業培育良好。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預計發展到149家,比2006年新增8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實現增加值47.5億元(按現價計算),年均增長26.8%;年納稅額過千萬元企業發展到10家,過百萬元企業發展到36家。
全區每年招商引資在建項目超過100個,實際到位資金累計97.77億元,年均增長43.2%,世紀新峰二期、勝靈礦業、天華物寶、建華管樁、航宇國際商貿城、鄂東國際汽車城、曼晶五星級酒店等一批投資過億元的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外貿出口由2006年的585萬美元增加到1800萬美元,年均增長32.5%。平臺建設力度加大。花湖工貿新城建設了楊葉大道、鄂城大道、華山大道、濱港路、重慶路、杭州路、楊家湖大橋、胄山橋等基礎設施工程,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五年累計引進各類項目48個,總投資近50億元,建成區面積達到5.3平方公里;鄂城新區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規劃藍圖已經繪就,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前期工作正在抓緊謀劃和有序推進,與江蘇中南建設控股集團簽訂了《鄂城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框架協議》,總投資達60億元;“新廟—燕磯—楊葉—花湖”沿江產業帶開發勢頭強勁,建華管樁、銀龍管業、江燕船舶、華都鋼構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各項改革平穩推進。區級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綜合配套改革順利完成,部門預算、政府采購、非稅收入管理和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成效明顯,鄉(鎮)財區管、村級財務資產“雙代管”、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化經營、集體林權制度等各項改革協調推進,18家原區直企業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大力化解區級財政歷史債務,累計償還債務本息7300余萬元,引進湖北海闊天空、武漢艷陽天公司投資5000余萬元,成功盤活原蓮花賓館資產。
全年累計投資13.6億元,實施城鎮基礎設施項目307個;完成城鎮房屋連片開發210萬平方米(含花湖工貿新城),城鎮化率達到57%,比2006年提高 12個百分點。農村新社區建設扎實推進。近三年先后啟動峒山、池湖、東港、路口等30個農村新社區建設。
農業發達
鄂城區是名副其實的江南魚米之鄉。全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區組成,尤以湖泊眾多而著稱,號作“百湖之市”。市域內,湖泊、庫塘星羅棋布,港汊溝渠連成網絡,共有水域面積近50萬畝,可養殖面積30多萬畝,適于養魚、育蚌、植蓮,是馳名海內外的武昌魚的故鄉。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區,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有發展種養業的良好條件。有稻、麥、豆等農作物品種200多個,銀魚,胭脂魚、螃蟹等水生動物100余種,蓮、菱、芡實等水生植物20多種,豬、牛、羊等畜禽品種近百個,楊、柳、松等樹木數百種,主產糧、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頭等農副產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已吸收五分之二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工業化、鄉村集鎮化初步形成。開發糧、油、果樹、蔬菜、花卉等農作物優質高新品種、新技術開發,蔬菜、花卉無土栽培系列化生產,優良種畜種禽、水產苗種繁育,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糧食、蔬菜、水果、肉食品、水產品貯藏、保鮮、干燥、加工新技術、新設備。
工業城市
鄂州是長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鄂城區建有花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城東港口經濟區、杜山工業園、燕磯金剛石刀具產業園、杜山農業高新科技推廣示范園等五大工業、農業園區,形成了礦產冶金、建筑建材、金屬制品、機械制造、食品輕工和蔬菜、水產、畜禽、苗木等九大支柱產業。鄂城是鄂東“冶金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撐,是武漢城市圈主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全區現有各類企業21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0多家,湖北省名牌產品3個,馳名商標6個。
鄂州投資環境優越。1985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鄂州為乙類對外開放城市。1988年,湖北省為擴大對外開放,實施“在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批準鄂州為全省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鄂州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窗口,是國家確定的開放城市和對外開放口岸,是湖北省唯一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二十佳開發區之一,湖北省紅蓮湖旅游度假區、花湖民營開發區已具有一定規模。有近300多個中外合資項目。
1949年后,進行了重點投資開發建設,興辦了一批重點企業,其中包括武漢鋼鐵公司的重要礦山-程潮鐵礦,湖北省最大的地方鋼鐵基地鄂城鋼鐵廠,國內有名的立窯水泥廠-鄂城水泥廠。1983年鄂州市成立以后,發展了食品、紡織、服裝、輕工等新興產業,成為產業結構比較協調、產品布局比較合理的新興工業城市。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建設起來后,鄂州將為鄂東南的重要能源基地。以鋼鐵為主體的冶金工業,以服裝和紡織為主體的紡織工業,以陶瓷、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為主體的建材工業,以機床、模具和汽車零部件為主體的機械工業,以鍶鹽、化肥、精細化工為主體的化學工業,以食品、造紙和日用消費用品為主體的輕工業,以新型抗生素、生化藥品、中成藥為主的醫藥工業。
交通狀況
鄂州地理位置優越,在長江流域處于“得中”地位。東去上海,西上重慶,水路距離都在1100公里左右。長江依市而過,境內江岸線長達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達,常年可泊5000噸級輪船。106國道縱貫市區南北,武(昌)九(江)鐵路、316國道和宜(昌)黃(石)一級公路三線并行,橫穿鄂州東西。寧(南京)漢(武漢)渝(重慶)光纜數控通訊工程的開通,又使鄂州成為鄂東南地區的通訊樞紐。鄂州基礎設施完備,通訊、供電、供水條件完備。
基礎設施
通訊:15萬門程控電話與國際國內聯網,傳真、移動電話、無線尋呼等現代通訊設施齊備,特快傳遞俱全。 供電:鄂州地處華中電網中部,電力供應充足,市區現有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各2座。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第一期工程60萬千瓦已建成發電。
供水:市區建有自來水廠兩座,日供水40萬噸。
其它:區內各類銀行和證券機構齊全,擁有6座公園、游園,8個大中型購物商場,30多家賓館,其中三星級以上賓館4家。
人文風貌
鄂州歷史悠久,自春秋戰國以來,始為東楚首府,繼為鄂邑、鄂郡、鄂縣,其間曾兩度成為帝王的都城。在歷史上,即是鄂東南的重要商埠,亦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國時期,東吳立國60年,鄂州作為其國都和陪都,先后達45年之久,與南京(古稱“建業”)并稱“東都”、“西都”。兩晉迄于宋遼,鄂州時為郡治,時為州府,始終是長江沿岸的政治和軍事重鎮。 鄂州人有楚熊渠、吳孫權、晉陶侃等歷代王侯重臣,或承封襲爵,或建都駐蹕,鄂王城、吳王城、點將臺等遺跡故址,記載著他們在鄂州的文治武功。李白、蘇軾、丁鶴年等,或結廬隱居,或慕名游歷,都曾在鄂州揮毫濡墨,有《武昌釣臺篇》、《武昌西山詩》、《松風閣》等詩詞歌賦。近現代,鄂州以彭楚藩、吳兆麟為代表在辛亥革命中首舉義旗;范鴻戢、劉伯垂等向國人傳播馬列主義,參與創建了北京和武漢共產主義小組。還有書壇宗師張裕釗,中國工人運動女活動家張金保,近代武術教育家萬籟聲,中國現代話劇萬籟平,全國戰斗英雄趙怡忠等。
旅游資源
鄂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城市。東漢以前為鄂邑、鄂郡、鄂縣。三國時吳王孫權在此建都,改稱武昌。此后,鄂州或為郡治,或為州府,始終是長江中游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鄂州是是長江之濱的旅游城市,山、水、城渾然一體,有以西山、梁子湖、洋瀾湖為主體的山水自然景觀,以“怡亭銘”摩崖、吳王城、觀音閣為重點的古跡景觀,以孫權、元結、蘇軾等歷史名人的遺跡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及以佛教“凈土宗”發祥地古靈泉寺為標志的佛教景觀,是國內有名的“古銅鏡之鄉”的發祥地。遍布全市各地,使鄂州成為“三國旅游線”和“長江旅游帶”上的重要城市,成為湖北楚文化旅游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九龍茶莊位于鄂城區新廟鎮水月村,盛產優質茶葉,是一座集品茶休閑、旅游觀光、享受農家風情于一體的綜合性茶莊。茶莊占地面積2000畝,年產優質茶5000斤,茶莊所產云霧茶、龍井茶、翠峰茶,茶質優良,榮獲湖北省“名茶優質獎”、“鄂茶杯金獎”和“誠信消費者認可產品獎”。推出的采茶踏青一日游,可由游客自己動手采茶、制茶、沏茶、品茶;農家生活一日游,可由游客參加農業勞動、煮農家飯、住農家屋。
日月潭度假村位于鄂城區新廟鎮文塘村,依山傍水,樹木蔥蔥,是集休閑、餐飲、娛樂、垂釣于一體的農家風味綜合性度假村。日月潭度假村占地20余畝,有別墅型客房9棟,擁有水面200余畝,可以休息垂釣、采摘新鮮蔬果、做農家活、品農家菜、唱農家歌、住農家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