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縣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東接英山,南臨浠水,西與團風、麻城相鄰,北與安徽金寨接壤,縣境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寬54.7公里。版圖面積2144平方公里,人口60萬,高山、 丘陵、河流交錯分布。羅田縣山清水秀,資源豐富,是聞名全國的“桑蠶之鄉”、“板栗之鄉”、“茯苓之鄉”、“甜柿之鄉”。板栗產量全國第一,蠶繭年產量湖北之冠,“九資河茯苓”馳名中外,不需脫澀的塹子石甜柿乃中華一絕。農特資源品質優異、獨特,已形成品牌優勢,極具開發價值。羅田縣是大別山區老革命根據地之一。
行政區劃
羅田縣轄7個鎮、5個鄉:
鎮:鳳山鎮、駱駝拗鎮、大河岸鎮、九資河鎮、勝利鎮、河鋪鎮、三里畈鎮
鄉:白蓮河鄉、匡河鄉、白廟河鄉、平湖鄉、大崎鄉
歷史沿革
羅田縣始建于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縣治設于今石橋鋪附近的魁山。唐武德四年(621年),廢羅田縣,其屬地劃入蘭溪縣。宋元祜八年(1093年),復置羅田縣,縣治仍設魁山。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兵攻破羅田縣城、縣治遷往鷹山寨(今英山)。嘉頤元年(1237年),兵亂縣廢。德祜元年(1275年),羅田縣在石橋鋪原址復立。元代前期和中期,羅田先后屬淮西宣撫司、淮西總管府、黃蘄宣撫司、湖廣行省、河南江北行省蘄州路。元大德八年(1304年),知縣周廣將縣治由魁山遷至官渡河(今鳳山鎮)。明朝時,羅田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蘄州府,后改屬黃州府。清朝時屬湖北(湖廣)省武漢黃州府。民國時期,先后轄于湖北省江漢和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區、鄂東行署。建國后,轄于湖北省黃岡地區行政公署。1995年12月,撤銷黃岡地區行政公署,設立黃岡市,羅田縣屬黃岡市。

地理環境
羅田縣縣境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寬54.7公里,版圖面積2144平方公里。地處東經115°06′-115°46′,北緯30°35′-31°16′之間,屬中緯度地區。
羅田地勢北高南低,形成自北向南的山脈走向,東北部崇山峻嶺,群山環抱,多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海拔1729米的大別山主峰天堂寨位于東北部邊界,是著名的休養避暑風景區。天堂寨,號稱“中原第一峰”。登上主峰,環視天下,則可見十萬大山擁拜于下。北望中原,南眺荊楚。有詩云:“探奇直上有高峰,萬象森羅一望中,到此襟懷同海闊,混疑跨鳳入天空。”凌晨觀日出似置身于九天之外,傍晚看日落如在仙宮信步。每當雨過天晴,早晨登主峰觀云海更是氣象萬千,茫茫云海,層層煙流,青黛色的群山,像白浪淘天的大海中的漁舟,時隱時現,又似條條蒼龍翱翔起舞,吞云吐霧。海拔1404米的薄刀峰林場亦在北山區;中部地勢漸趨開闊,是海拔200~500米之間的低山丘陵區,南部為200米以下的波狀起伏的淺丘陵區,其間有著面積不等的山間坪地和因河流沖積而成的平畈地,構成了羅田縣地貌多樣、自然資源豐富的地理特點。
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4℃,無霜期228天,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適合于多種農、林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自然資源
羅田縣水能蘊藏量達13萬千瓦,探明的地熱和優質礦泉水資源可供開發150年以上。全縣已發現金、銀、鉛、鋅、鐵、螢石、長石、云母、水晶等19種品位較高的礦產資源,特別是芝麻點花崗石、天堂墨玉和漢白玉等礦產儲量極豐,可供長期開采。
羅田是聞名全國的“板栗之鄉”、“蠶桑之鄉”“茯苓之鄉”、“甜柿之鄉”。板栗產量全國第一,蠶繭年產量湖北之冠,“九資河茯苓”馳名中外,不需脫澀甜柿中華一絕。農特資源品質優異、獨特,已形成品牌優勢,極具開發價值。
經濟建設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72.9億元,財政收入6.36億元,一般預算收入2.82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2.7倍、2.9倍和3.2倍,年均增長21.6%、23.4%和2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2億元,外貿出口2500萬美元,分別是2006年的3.4倍和3.9倍,年均增長27.8%和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50元,分別是2006年的2.2倍和1.7倍,年均增長17.2%和11.8%;規模工業增加值25.3億元,銷售收入54.6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6倍和5.2倍,年均增長43.1%和39%;各項存款余額86.3億元、貸款余額33.6億元,分別是2006年末的3.2倍和3倍,年均增長26.2%和24.6%。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1.8億元,爭取國家項目680個、資金25.3億元。
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比重由2006年末的29:31:40調整為23:44:33。農業基礎進一步穩固。大興農田水利建設,投入7.8億元完成了38座水庫除險加固,改造中低產田3.92萬畝,新增耕地1.43萬畝,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糧食和油料持續穩定增產。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板栗、中藥材、黑山羊等特色產業,申報認證板栗、甜柿、茯苓、金銀花、蒼術5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培育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家,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榮獲農業部“山羊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工業發展取得突破。堅持“聚焦工業、強攻工業”,強力推進園區會戰,園區規模由600畝擴展到近萬畝。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引進300萬元以上項目450個、資金67.5億元,金富春、南方家俬等一批大項目成功落戶。完成了繭絲綢等139家國企改制。深入開展企業“三創”,培育A級以上信用企業80家,省級名牌產品(著名商標)12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加強政銀企“五個一批”對接,為中小企業解決貸款逾30億元,擔保融資5.4億元。新口徑規模工業企業40家,宏源藥業、三維紡織、天堂抽水蓄能等企業年稅收過千萬元,投資35億元的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建成投產。旅游開發強勢起步。搶抓全省“兩型社會”建設旅游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縣機遇,主攻旅游基礎設施和景區景點建設,對天堂寨、薄刀峰等核心景區全面禁伐,拉開大別川百里生態畫廊建設,引進武漢豐太集團綜合開發薄刀峰、三里畈等旅游資源。天堂寨成功創建4A景區,九資河被評為“湖北旅游名鎮”和“湖北生態鎮”,圣人堂村被評為“湖北旅游名村”,天堂湖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舉辦了板栗科技節、大別山旅游節等一系列推介活動。商貿、物流、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
縣城面積從9平方公里擴展到33平方公里。夯實城投公司平臺,累計收儲土地4738畝,出讓土地1020畝,籌集建設資金7.7億元。拉開了2平方公里城南新區、15平方公里河東試驗區、6條循環路網、12座公園廣場、一河兩岸以及垃圾、污水處理等“十大工程”建設,配套完善綠化、亮化等工程,建成一大批中高檔商住小區。推進城管綜合執法改革,集中開展城區“禁麻”、“五大管理”和“城管會戰”,市容市貌明顯改觀。完成了三里畈、九資河等重點城鎮總體規劃和部分新農村規劃編制,推進鄉鎮“十個一”工程競賽、宜居村莊創建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投入扶貧開發、移民后扶資金1.86億元,支持35個老區村、131個重點貧困村和20個新農村示范點建設,幫助2.1萬貧困人口脫貧和6146人扶貧搬遷。新建戶用沼氣池1.8萬口,解決了18.49萬人安全飲水。完成220千伏輸變電站建設和一大批中低壓改造項目,成功解決網外縣體制問題,掀起新一輪電網建設高潮。武英高速和118公里大別山紅色生態旅游路建成通車,麻陽高速即將開工建設。投入交通建設資金14.82億元,新建改建二級公路235.6公里、三級公路89.6公里、通村公路1126.3公里、大中型橋梁37座,所有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水泥(瀝青)路,城鄉交通條件大為改善。
交通狀況
近幾年來,該縣不斷加大公路上等升級改造力度,先后按二級公路標準動工改造了318國道羅田段、省道麻新線、羅浠線、勝麻線、長三線等出口公路和羅九、羅勝、大別山旅游公路等縣內主干線公路,并加大了通村公路的建設步伐,特別是武英高速公路的建設完工,開創了羅田交通建設新的里程碑。今年全縣共完成交通建設貨幣工程量1.2億元,新改建城關至大河岸、勝利至新昌河、栗子坳收費站至城西收費站、工業園區等二級公路33.5公里,矮李線、盤涂線等三級公路32.44公里,新建通村公路266.54公里,新建大中橋4座。到目前為止,全縣通車總里程達2510公里,硬化路面1423.5公里,其中二級公路123.4公里,三級公路229.9公里,四級公路1072.2公里,大中橋90座。縣內主干線和出口公路基本實現二級化,“三縱三橫十連接”的交通網絡基本形成,鄉鄉鎮鎮通瀝青路,村村通公路, 86%的村通瀝青(水泥)路。
教育文化
學校實施科研興校戰略,視質量為生命,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注重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學研究活動的開展,教科研成績斐然。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面向二十一世紀中等學校思想道德素質的對策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科研成果二等獎,論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結集出版。國家“十·五”美育課題結題論文獲國家一等獎,12篇論文獲國家一、二等獎。學校被中國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授予“課題研究先進單位”、“優秀實驗學校”的稱號。研究學習課題成果已收錄在中央教科所大型叢書中,面向全國發行。該校承擔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和教育部社政司批準的“十·五”國家課題新世紀中國素質教育研究子課題《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學》的研究和實驗,獲優秀科研成果特等獎,研究結題專著《山花爛漫》已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近三年來,學校有24位教師論文獲國家獎,56位教師獲省獎。在省級以上報刊雜志發表論文100多篇,公開出版專著5部。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各學科競賽,包括計算機、小制作、勞技,該校有2000人次獲獎。
年末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11所,在校學生11.94萬人。其中,普通中小學196所,在校學生10.87萬人;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0.55萬人;職業學校3所,在校學生0.51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29人;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學校332個,全年培訓人數8.33萬人。2005年參加高考4634人,實際升入高校人數3467人,升學率為74.8%。年末實有高新技術企業和生產高新產品的企業7家,當年實現增加值1.52億元,同比增長29.9%。年末擁有各類文化機構20個。其中,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1座,藏書量8.12萬冊,比上年增加0.46萬冊。全年制作播出廣播節目4927小時,電視播出1960小時,廣播綜合覆蓋率達到80%,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86.1%,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年末有線電視4.4萬戶,比上年增加2.04萬戶。年末實有衛生機構27家,衛生專業技術人員827人,醫院病床814張,病床使用率43.7%。傳染病發病率比上年下降2.8個萬分點。

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
旅游資源
羅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名勝甚多,是理想的游覽、避暑勝地,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6.8%,乃華中地區高等植物的重要基因庫。旅游景點集中,服務水準一流。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聚廬山之秀、黃山之奇、泰山之雄、華山之險于一體,山勢險峻,修竹茂林,古木參天,奇花奪目。公園區內有三山、四洞、五關、六寨及降風殿、圣人堂、天子墳、天堂積雪等多處景點。縣境內還有孔廟、東坡井、塔山古井、李家樓東周遺址、蛇形地商周遺址及明代醫圣萬密齋等眾多的歷史名人墓葬。
主要有五大旅游區ˇ薄刀峰風景區、天堂寨風景區、天堂湖風景區、龍潭洞風景區、青苔關風景區。春夏秋冬四季特別是秋天的紅楓葉景及冬天的天堂雪景十分幽美。
羅田天堂寨風景區位于湖北省羅田縣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北,集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為一體的天堂寨,總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29.13米,為大別山主峰之一,號稱中原第一峰。系江淮分水嶺。也是鄂皖交界處,“極目山河縱大觀,吳楚東南第一關”,氣勢渾厚的天堂寨有“植物的王國、天然的氧吧、動物的樂園、云霧的海洋、圣水的世界、杜鵑花的領地、娃娃魚的故鄉”之美譽。 被譽為“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地區特產
羅田是中國板栗主要產區,素以"板栗之鄉"著稱。羅田是全國板栗第一縣,其面積產量全國第一。羅田板栗香、大、脆,南無敵手,北有優勢。羅田板栗主要有桂花香、九月寒、紅光栗、早栗、油栗、羊毛栗等17個品種,色味獨特,風格各異。桂花香,果殼暗紫色,富有光澤,果肉黃色,味甜肉嫩,有桂花香味,是羅田板栗中最佳品種之一;早栗果殼紅潤,肉質松脆,其味甘香;紅光栗殼色緋紅有光,肉質脆嫩爽口,入食香甜;羊毛栗果殼色紫且有霜色毛茸,生食清香,熟食甜滋;油栗果殼青烏發亮,富有油膩,食之香如桂花,甜似梨怡,為板栗之上品。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臺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羅田甜柿,指中國湖北省大別山區羅田縣產的甜柿,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羅田甜柿是世界唯一自然脫澀的甜柿品種,秋天成熟后,不需加工,可直接食用。羅田縣三里畈鎮鏨字石村出產的甜柿更是珍品,其特點是個大色艷,身圓底方,皮薄肉厚,甜脆可口。別的地方出產的甜柿一般有籽粒八顆以上,而鏨子石甜柿不超過三顆籽,所以既方便食用,更方便加工。
九資河茯苓,名貴中藥材品種,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湖北馳名特產。因主產于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鎮而命名。因其質量好,藥用價值高,東南亞許多國家把它當作高級飲料,所以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從1872年起,羅田縣鳩鶿(九資河古稱)茯苓就經漢口、廈門、廣州等商埠出口東南亞、日本及歐洲各國,被國外客商譽為中藥珍品;1914年(有文謂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被確定為出口免檢商品;1957年九資河被定為中國茯苓外貿出口基地;1985年九資河茯苓被國家醫藥管理局定為茯苓生產基地;1995年被國家中藥管理局定為中國茯苓重點生產基地;2004年,九資河茯苓順利通過了GAP認證,九資河鎮也成了中國茯苓GAP種植示范基地;2007年批準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