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陸區是湖北省黃石市下轄的一個區,面積75 平方千米,人口14萬。下陸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黃石市中心腹地,東接黃石港區、西塞山區,西連鐵山區,南鄰大冶市,北毗鄂州市汀祖鎮。全區東西長約13.5公里,南北寬約5.09公里。轄區內下陸大道、快速路、冶建路、銅花路、大泉路、杭州西路等街道縱橫交錯,黃新、浠大省道、106國道、規劃中的阿深高速縱橫通過城區,鐵路西經武大線與京廣線相接,南經武九線與華東路網聯通,素有“黃金走廊”之美譽。
區人民政府駐下陸大道。郵編:435005。行政區劃代碼:420204。區號:0714。
行政區劃
下陸區轄3個街道:新下陸街道、老下陸街道、東方山街道
歷史沿革
下陸古為荊楚之域,秦、漢屬南郡,北魏乃西陵縣郊,唐屬鄂州武昌,宋、元、明、清代為大冶縣之東鄉、北鄉,后稱永豐鄉、四會鄉,民國時期為大冶縣的申五鄉、長樂鄉,建國初始為大冶工礦特區之屬鄉,繼而改稱為黃石市第二區,以后稱黃石市郊區及下陸區等。下陸之名,始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唐相陸贄之弟陸迥宗伯高,任磁州刺吏,七十致仕,逐置業于興國路,定居于大冶。”其子孫繁衍,遍居東方山西南麓,故俗有“東方山下一片綠(陸)”之稱。下陸之名由此而產生。
自然資源
下陸區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金礦、鐵礦、煤礦、鉛鋅礦、硫鐵礦、白云石礦、花崗石礦、石膏礦、粘土礦、天青石礦等11種。其中,天青石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極具開發價值;石灰石礦儲量亦豐,目前尚在開采之中。
經濟建設
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78.55億元,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24億元,增長20.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8.66億元,增長41.5%;全口徑財政收入5.35億元,增長9.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49億元,增長26.4%。團城山經濟開發區蓬勃發展,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龍頭。
搶抓全市“雙迎”機遇,投入18余億元,實施了28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區功能不斷完善,形象顯著提升。經濟開發區黃金山工業新區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并初具規模。“兩型社會”建設扎實推進,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外貿出口4003萬美元,增長52.32%,新增自營出口企業2家。團城山經濟開發區成功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452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37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覆蓋城區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3元,增長11.1%;“村改居”居民人均純收入6270元,增長15%。
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達到61家,凈增9家,總產值達63.66億元,增長2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億元,增長18.96%;限上企業達到35家。大型購物廣場、休閑中心等商貿業蓬勃發展,以餐飲、休閑為特色的銅花路創業示范街入駐個體工商戶224家,營業面積1.2萬平方米的金港量販店建成開業,銅都文化中心、金世紀大酒店等項目順利實施。大力支持東方山風景區發展,完成東方大道一期工程建設,景區全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億元。
全區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5.11%,重點耗能企業萬元產值能耗下降8.32%。總投資16億元的大冶有色銅冶煉節能減排改造項目建成投產,大江集團、鑫寧優鋼、恒鑫電鍍、裕興冷拔等一批重點污染源限期治理項目圓滿完成,轄區內“五小”企業得到有效整治。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8.89億元,增長33.2%。區循環經濟創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展產學研合作活動6次,新建校企聯合技術研發中心2家。新興管業高檔噴涂球墨鑄管、恒鑫無氰鍍銅等10個項目獲得國家、省、市科技資金支持。實施企業專利成長工程,轄區企業申報專利大幅增長。
產業發展
下陸區工業基礎良好,轄區內大中型企業林立,僅中央、省、市屬企業就有20余家。其中,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是全國主要的產銅基地之一,東鋼公司是全國十大扭虧典型之一,黃石紡織機械廠是中國紡織機械集團公司重要的印染機械出口企業,青啤黃石集團是全國首屆飲品博覽會金獎產品的生產企業。區屬企業雖然起步稍晚,但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近幾年,下陸區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依托資源抓開發,依托區位優勢抓引進,依托地區大中型企業抓嫁接,大力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在關停了一批“五小”企業的同時,引進了哈特貝爾、匯波防腐、天思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企業,創建了黃荊山、老鸛廟、長樂等三個民營科技工業園,使精密軸承、精細化工、磁性材料逐步取代了傳統的磚瓦灰沙石產業,全區工業經濟發展保持了良好的勢頭。
下陸區是黃石重要的蔬菜和副食品供應基地之一。近幾年,通過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精品示范農業,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下陸區生態高效農業得到發展迅速。全區現已建成1000畝高效農業基地,2000畝雪梨、板栗、草莓等林果基地,1000畝特色養殖水面,全區優質菜種植面積保持在2000畝以上,優質精養水面達到300畝。近年來,還引進建設了峰烈山野豬養殖基地,填補了省內特種野豬養殖的空白;引進建設了省級苗圃基地,形成了年培育苗木90萬株的規模。投入資金800余萬元,先后完成了江洋水庫、園門水庫整險及黃板橋泵站改造、細溝兒山塘擴建等一批重點水利建設工程,實施東方山梨花峪綠化工程,完成東方山植樹造林和荒山綠化面積1200余畝,全區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100余畝。特色農業穩步發展。全面完成農村土地二輪延包工作,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17個,推廣種養新品種20個、新技術6項,培育了千畝地膜土豆種植、萬只土雞山場放養等特色種養大戶。
東方山是下陸區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近幾年來,下陸區委、區政府將發展東方山旅游經濟作為三大工作重點之一,著力做好規劃、建設、宣傳、管理“四篇文章”,使東方山的開發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通過調整鄉街區劃體制,進一步理順了東方山風景區的管理體制;組織修編了東方山風景區總體發展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劃,使東方山的開發建設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先后完成了東方山自來水上山、有線電視上山、盤山公路改造、梨花峪景區綠化、攬勝賓館建設、試劍石景點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啟動了羅漢堂、栗山路等重點建設項目;先后舉辦了兩屆東方山廟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社會事業
義務教育得到鞏固和發展,企業學校剝離工作全部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面免除,下陸三中新教學樓投入使用,教育“名師”工程穩步實施,新、老下陸片城區學校布局調整順利完成。加快發展衛生事業,開展城區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全區農村人口參合率達91%;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工作,登記人員參保率達100%,參保人數達12125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預期成效。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全區城鎮新增就業4684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07人,為第三批靈活就業援助對象發放社保補貼資金100萬元。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發放雪災救災資金85萬元,救助災民達1.5萬人,恢復重建房屋1356間,為汶川大地震捐款210.6萬元、趕制救災帳蓬500頂;發放城市低保資金1255.6萬元、農村低保資金35.8萬元、城鄉貧困群眾大病醫療救助資金89萬元,分配廉租住房51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241戶28萬元,投資23萬元完成了下陸福利院改造。改制收尾工作順利推進,籌集資金400多萬元,妥善解決改制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遺留問題。
計劃生育“兩治三創”取得成效,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全區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9.3%,出生人口性別比105:100。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文化市場管理得到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東方山陸氏宗祠被公布為全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殘疾人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我區被評為省級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區。
旅游資源
下陸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被譽為“三楚第一山”的東方山,坐落在城區西北角,因西漢大學士東方朔曾寓居于此而得名,以佛事盛而聞名。山中古木參天,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東方攬勝”、“靈泉卓錫”、“鐵牛懶臥”等“古八景”風韻依舊,更有古剎弘化禪寺香火綿延千年,薪傳不息。東方山脈已登記注冊大小寺廟22座,是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旅游圣地之一。東方山風景區現為國家“AAA”等級旅游區,景區內盤山公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完善,賓館、醫療、游樂等配套設施齊全,是游人避暑、休閑、度假的理想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