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素有“鄂中綠寶石”之美譽,地處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東臨安陸、應城,西接鐘祥,南連天門、沙洋,北倚隨州。是大洪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之一。全縣國土總面積3520平方公里,人口65萬人,境內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尤以“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和名揚天下的綠林起義策源地綠林景區最為游人景仰。所講方言為京山話,隸屬西南官話。
縣人民政府駐新市鎮;郵編:431800;行政區劃代碼:420821;區號:0724。
行政區劃
京山縣轄14個鎮:新市鎮、永興鎮、曹武鎮、羅店鎮、宋河鎮、坪壩鎮、三陽鎮、綠林鎮、揚集鎮、孫橋鎮、石龍鎮、永漋鎮、雁門口鎮、錢場鎮
歷史沿革
京山,因縣城東有京源山而得名�?h境內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地名是新市。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并且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史前文化�?h地秦屬南郡。西漢,北境大富水流域屬安陸縣;南境京山河流域屬云杜縣,云杜縣治在今縣城新市鎮。東漢初,大富水流域從安陸縣析出,立南新市侯國,治所在杜城(今宋河鎮秦關)。三國、兩晉,縣域為南新市縣和云杜縣分轄。三國時,縣域地跨魏、吳,南新市縣屬魏國,云杜縣屬吳國。南北朝,南新市縣改稱為新市縣;云杜縣北境(今縣東南一帶)析出,設新陽縣,新陽因在新市之南而得名。梁置新州,并置梁寧郡,州、郡及新陽縣治所同在今新市鎮。西魏,改新州為溫州,以境內有湯堰溫泉而得名;改新陽縣為南陵縣,縣治在皂南鎮(今天門市皂市鎮);分角陵縣西境置盤陂縣,縣治在今永興鎮盤堰畈;改新市縣為富水縣,又置富水郡,郡縣治同在杜城。此間50余年,縣域為角陵、盤陂、富水三縣分轄。隋大業三年(607),并角陵、盤陂二縣設京山縣,這是京山縣名第一次出現,其時,縣域為京山、富水二縣分轄。宋乾德二年(964),裁富水縣入京山縣,自此,京山縣統領今域。隋至清代,京山縣(含富水縣)先后隸屬荊州安陸郡、溫州、郢州富水郡、安陸府(明代曾先后改為安陸州、承天府)。民國初屬襄陽道,1932年屬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36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土地革命時期,京山南部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曾在今雁門口鎮臺嶺村建立京山縣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京山縣城為日偽占據,建立偽政權六年,縣周邊與鄰縣結合部分別建立京應、京北、京鐘、京鐘隨、天京潛、京安等縣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戰爭時期,分別建立京北、京應、京鐘隨、京安應、天京潛等縣。1949年6月,撤銷各臨時縣政權,恢復京山縣建制,劃屬湖北省荊州地區。1994年10月荊沙市成立,轉屬荊沙市。1996年12月劃歸荊門市。
氣候特征
京山縣屬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區,四季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間有冷害;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勻,氣候年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6.3℃。中部月平均氣溫7月最高,28.2℃;1月最低,3.1℃。極端最高氣溫40.3℃,極端最低氣溫-6.2℃,山地、平原溫差明顯,年平均氣溫南北相差1℃左右。無霜期,南部243天,中部234天,北部223天。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08—110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總時數1970.5小時,日照百分率46%,基本能滿足農作物需求。日照時數低山丘陵稍多,平原略少;夏季多、冬季少。
年平均降水量1179毫米。夏季(6—8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的41—45%,冬季(12—2月)占7—8%,春季占28—32%,秋季占18—20%。年降水量水平分布,東部邊緣略多,北部、西部略少。年降水日數104-130天,主要集中在春季和梅雨季節,4月最多,1月最少。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6—7月最多,6月暴雨中,南部多于北部,7—8月暴雨北部多于南部。降水年際變化較大,各地歷年平均降水變化率為10—18%。1952年以來,全縣年降水量最大變率為2倍多,相差1000毫米以上。干旱、暴雨洪澇、局地龍卷風、冰雹及雷電等氣象災害,其中以干旱和洪澇為主要災害。
自然地理
京山縣地處鄂中,位于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東與應城、安陸接壤,西與鐘祥為鄰,南與天門交界,北與隨州相連。全縣東西寬約75公里,南北長約86公里,跨東經112°43'—113°29',北緯30°42'-31°27'。由于處于低山到平原的過渡帶,故地貌以丘陵為主,西北高、東南低。面積3520平方公里,海拔27-95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縣城新市東南距武漢130公里,西南距荊門107公里。擁有14個鄉鎮,一個開發區,419個村,2692個小組,16萬戶,64萬人,國土面積3520平方公里,優質稻15萬畝,蔬菜面積8.6萬畝,甲魚養殖面積7000畝,水面28.4萬畝,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最高處為三陽的王家大山與隨州交界的山峰娘娘寨,海拔950.2米,最低處為永隆河潘家灣河床,海拔27米。低山面積1418.11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40%,丘陵面積1809.49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51%,平原面積273.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9%。有永隆、鄧李港兩個港口。新建的長荊鐵路與皂當公路平行。
京山縣境內有大小溪流500余條,其中長10公里以上的60多條。主要河流有漳水、大富水、京山河、永隆河。漳水,發源于縣北三陽鎮,沿京山、隨州、安陸交界處向東南注入員水,境內主河道長42.3公里,流域面積170余平方公里。大富水,發源于隨州境內大洪山南麓白龍池,自西北向東南縱貫京山北部五鎮,入應城市后注入漢北河,境內河道長107.5公里,流域面積1255平方公里。京山河,發源于縣北楊集,縱貫京山中部五個鎮,東南流入天門市后匯入漢北河,境內河道長83公里,流域面積624.5平方公里。永隆河,發源于孫橋盤蛇觀,西入鐘祥后向南折轉,沿京山與鐘祥、天門交界處下流,經天門、漢川入漢水(入天門市境后稱天門河),境內河道長49公里。2002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725.72公里。境內有省道5條,漢宜公路、皂當公路和應隨公路分別貫穿南部、中部和北部,京天公路和京安公路縱貫南北。2002年10月長荊鐵路建成通車,大大改善了京山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
經濟社會
“十五”時期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73%,2005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8918元。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0家,其中億元企業12家,千萬元企業39家。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4.06億元,是2000年的2.8倍,利稅、利潤實現連續五年較大幅度增長,2005年分別達到3.35億元、1.95億元。旅游、房地產、金融、現代物流等服務業加快發展,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4%。2005年全地域財政收入達到29394萬元,按可比口徑年均增長8.9%。2001年、2002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經濟效益十佳縣市”,2004年榮獲省“發展縣域經濟先進縣市”稱號,京山經驗在全省推廣,2005年被省授予“發展工業經濟先進縣市”稱號。
2005年糧食總產達到51.09萬噸。全縣優質農產品基地達到100多萬畝,規�;�、專業化養殖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縣建成各類養殖小區12個,規�;B殖率達到60%以上。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種植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到65%以上。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平均每年造林6萬畝。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加快,2005年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達到9萬人。
經濟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五年累計完成66.06億元,年均增長18.5%。一批重點項目已經建成或在建,長荊鐵路通車營運,隨岳、武荊兩條高速公路相繼開工建設,通信網絡覆蓋面不斷擴大,農網、城網改造累計投入1.95億元,全縣變電站總容量增至26.73萬千伏安;新市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13.58萬人;新市大道、人民大道東段相繼竣工,大龍·京都花園一期工程、富水花園等住宅小區建成,城區天然氣主管網鋪設完成;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貨幣工程量2.4億元,建設規模擴大到8.3平方公里,入園企業達到28家,其中16家企業建成投產,2005年創產值14億元,實現利稅1億元。
信用環境建設不斷深化,2003年、2005年連續兩次被評為全省最佳金融信用縣。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五年實施招商引資項目512個,到位資金22.94億元,其中,累計直接利用外資4188萬美元。外貿出口大幅增加,累計出口創匯16592萬美元,年均增長19.2%,2005年出口創匯4702萬美元,約占全市出口創匯總額的50%。
基礎設施
交通便利。她東承硬應城、安陸,北通隨州市,南有天門,有高速公路武荊高速,省道皂當、漢宜、京安、應隨公路和長荊鐵路穿境而過。京山縣城兩面環山,山外環湖,京山河、惠水渠穿城而過。依據京山縣城的地形、地貌、生態等自然環境特征,京山著力構建山在湖中、河在城中、城在園中、樓在林中、院在花中、人在綠中的生態文明城市,先后完成了包括工業新城建立、舊城區改造、縣域城鎮體系等在內的縣城區總體規劃修編,全力打造以老城核心商業區為中心,發展以輕機大道兩側向東的城市空間拓展主軸、以京山河為城市空間的拓展主軸,構建城市老城核心區、工業園城市產業拓展區、京山河下游至湯堰溫泉旅游度假區為重點的“一心、兩軸、三區”的城市發展格局。 通過科學的治理改造,京山縣城現已形成以京山河、惠亭湖為依托,以道路綠化為骨架,以公共綠地、街頭景點、庭院花圃為點綴,以城郊山、泉、林、寺景觀為呼應的“點、線、面”有機結合的立體生態壯景,凸現了京山濃厚的山城文化特色和集生態、景觀、游憩于一體的宜居城市格局。
京山縣城城區面積已達到18平方公里,戶籍內外人口近30萬人,綠化率達到42%,多處人行道由大理石鋪就,連續三屆蟬聯全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連續三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城市”稱號,被譽為“鄂中綠寶石”、“武漢后花園”。京山的旅游業發展迅猛,配套設施日漸完善,綜合接待能力明顯提高。開放的京山將以一流的服務,一流的設施迎接四海賓朋,八方來客。
旅游資源
京山地處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東臨安陸、應城,西接鐘祥,南連天門、沙洋,北倚隨州。境內地質地形地貌獨特,以山、水、洞、泉、瀑為主的自然景觀遍布全境,素有“鄂中綠寶石”之美譽。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有溶洞近30處,溪河500余條,72泉流、三大瀑布。著名的地理旅游景點有空山洞旅游區、綠林鴛鴦溪、天河度假村、湯堰溫泉旅游度假區、虎爪山森林公園,駱駝峰、美人潭景區、惠亭湖風景區、白谷洞景區等。其中尤以“鄂中第一漂”——鴛鴦溪及“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和名揚天下的綠林起義策源地綠林寨最為游人景仰。京山縣加強對境內旅游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按照“高起點、大手筆,大膽設想、慎重決策”和“超前規劃、分步建設,突出特色、配套協調”的基本原則,搞好旅游開發總體規劃和項目策劃,注重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浪費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打造大洪山綠林文化、溫泉休閑養生兩大品牌,發展“綠林文化漂流探險旅游區、溫泉養生休閑度假旅游區、虎爪山森林生態旅游區、觀音巖宗教文化旅游區”四大板塊,形成“溫泉——空山洞——惠亭湖——虎爪山生態觀光旅游線;溫泉——空山洞——天河——綠林寨度假休閑旅游線;惠亭湖——鴛鴦溪——天河水上體驗旅游線;空山洞——鴛鴦溪——綠林寨——美人谷綠林文化旅游線;八字門——小煥嶺——羅家祠堂——綠林寨紅色旅游線;觀音巖——芭蕉寺——太陽寺宗教文化旅游線”六條旅游精品線路。
京山縣堅持大辦旅游、辦大旅游的思路,積極鼓勵旅游投資,引進大客商,開發大項目。支持香港嘉華公司投資6億元實施溫泉整體開發,建成國際一流的溫泉旅游度假區,該工程已于2007年8月開工。第一期重點投資建設溫泉洗浴中心,國家級網球訓練中心、高爾夫球練習場、高檔產權別墅群;第二期配套建設體育公園;第三期重點打造文化影視城。支持湖北廣信集團搞好綠林景區的規劃修編和開發建設,重點抓好投資2億元的綠林鎮東漢、西漢兩條仿古街規劃建設。大力推進投資1億元的觀音巖宗教文化旅游項目,打造華中地區道教、佛教宗教文化圣地。積極推進投資5000萬元的虎爪山森林生態旅游和投資8000萬元的惠亭湖、洪山湖水上旅游項目建設。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在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健全配套產業,提高接待能力上下功夫,做到“食、住、行、游、購、娛”連為一體,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重點完成新市——綠林旅游二級公路、永興——溫泉旅游景觀大道建設,玉豐國際大酒店、溫泉賓館兩家四星級賓館建設。目前,全縣各主要景區(點)間旅游路線全面硬化,通訊信號全面覆蓋,實現重要景區有線電視和無線電話暢通,連通景區(點)旅行社、星級飯店及旅游管理部門的計算機互聯網和自動化管理系統,實現全縣旅游信息資源共享;導游服務素質進一步提高,景區治安環境和收費管理更為規范。
景區景點
鴛鴦溪景區:是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名勝區最具吸引力的景點之一,國家AA級風景點,素有“九曲鴛鴦溪、十里水畫廊”之稱,地處京山縣綠林鎮的鴛鴦溪山高嶺峻,峽險谷幽,水碧林翠,鳥語花香,實為鄂中地區探險漂流的旅游勝景,回歸自然的天然氧吧。鴛鴦溪山莊古樸高雅,環境宜人,可為團體會議、參觀考察、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提供方便、安全、舒適、優質的一條龍服務。年接待游客6萬人,創收500萬元。綠林寨景區:綠林古寨位于湖北中部、江漢平原北緣的荊楚旅游明星鄉鎮—綠林鎮。一世紀時期,這里是西漢末年王匡、王鳳領導綠林起義的策源地。綠林寨是“綠林起義”時5萬多人屯集練兵之地,南北兩城(寨)至今風韻猶存,整個寨內野菊成片,涼風習習,四季山泉涌流,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綠林寨景區胸藏丘壑腹生畫,風情萬種向天涯,景區內有駱駝峰、吞天門、打鼓石、兩王洞、古城墻、烽火臺、點將臺、跑馬場、射箭場、瞭望哨、帳篷休閑、樹化石、火山口等許多景點和旅游項目。
美人谷景區:美人谷景區是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綠林景區的核心景區之一,位于綠林鎮東南的萬福大峽谷之中,面積約6萬平方米,縱長約500米,由深不可測的美人潭、奇妙的沐浴潭、秀麗的覓芳潭和眾多的絕壁、溶洞、瀑布連綴而成,它集奇、險、秀、美于一體。景區內遍布奇石、巖懸古藤、霧靄彌漫、幽深寧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雕鑿出美妙絕倫的美人池、臥龍石、天橋瀑布、古樹化石等18處景觀。新市景區主要包括湯堰溫泉旅游度假景區、空山洞景區 、惠亭湖國家水利風景區、惠亭山城市森林公園 、觀音巖宗教旅游區等。
京山湯堰溫泉:位于京山縣城4公里處,東距武漢150公里,南臨古荊州150公里,西距荊門110公里,北與隨州相臨120公里。縣內交通四通八達,境內有漢宜、皂當、應隨及京安“三縱一橫”四條省級公路,長荊鐵路和已開工建設的武(漢)荊(門)、隨(州)岳(陽)兩條高速公路形成二橫四縱的公路、鐵路網絡。湯堰溫泉以溫泉水似湯而得名。這里終年熱氣浮溢,四時泉涌不斷,日涌水量6000噸,最高水溫72℃,水質清澈,富含氫、鈣、鎂等陽離子和硫酸根、碳酸根等陰離子。湯堰溫泉水質優良,儲量大,溫度高,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氟和氡,對各種皮膚病、風濕病、內風濕關節炎、軟組織損傷、神經宮能癥等有明顯的療效。京山湯堰溫泉度假區總體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依照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標準將該度假區建設成以溫泉旅游為核心,以綠色環保為特色,以健康、休閑、養生、文化為主題,集休閑度假、康體保健、商務會議、人文居住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國際一流旅游度假區。
空山洞:位于京山縣錢場鎮七寶山村距縣城11公里,洞長1148米,極高48米,盡寬20米,可容萬余人,洞內景觀如雕似刻,栩栩如生,如“金龜戀蟾”、“虹橋芭蕉”、“狡兔三窟”、“金雞獨立”等三十余景,景觀動人心魄,令人叫絕,在全國喀斯特地貌溶洞中,別具一格,被譽為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景區內基礎設施完好,有城市公汽直達景區,水泥公路與漢宜路和皂當線相連,景區建有停車場、飯莊、酒家和農家餐館;設有商店和旅游攝影中心,旅游設施完善,樓臺亭閣古色古香,花草樹木環境怡人,湖光山色五彩繽紛,實為游覽勝地。經過20多年的開發建設,空山洞以達到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標準。年接待游客10萬人以上。
惠亭山森林公園:位于京山縣城所在地--新市城區,總面積178公頃,是一座集山、水、林、巖及古文化于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其自然景色豐富多彩。登臨惠亭山頂,西可覽秀麗的湖光山色,東可觀鮮明活潑的城市風貌。公園東距武漢市150公里,西距荊門1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森林公園將建設成以森林生態觀光、休閑為主,兼山水游樂的城市型多功能森林公園,通過富于季相變化的成片森林、花卉園林和青山碧水等景觀,以及林下觀鳥、園中采桔、碑林散步、林中射獵、湖濱游泳、劃船游湖、攀援石壁等生態休閑游樂活動。隨著人們對生態旅游與環境問題的關注,森林公園將成為城市居民一個新的旅游熱點,是觀光、旅游、度假和工作之余休閑娛樂的理想之處。
觀音巖宗教旅游區:位于京山縣永興鎮觀音村。距縣城十五公里,距皂當線4公里。始建于東漢前(公元220年),有三國時期東吳孫文龍親書的的碑文,有御史史褒善留下的“宦游一快”的牌匾,有乾隆帝云游天下在次此留下的“根不染塵”的御筆。1988年投資修復,現有玉皇閣、大殿、祖師宮、觀音殿、西佛寺、三佛寺等二十多座寺廟。寺廟后山的泉水是天然礦泉水,且瀑布一年四季不斷,堪稱一絕。觀音巖的得名,源于千年之前,在兩山的溪流間,有一位女子隱居其中,晨起水流梳妝,用菜籃擔水炊煙;日落取水為油,挑燈而坐,百年如一,后給山中人而見,傳為觀音顯靈,觀音巖由此而得名,隨即建有宮觀。據縣志記載,觀音巖道教在元朝已初具規模,分上下兩院,宮觀數幾,。
虎爪山森林公園:前身虎爪山林場建于1965年,1994年11月虎爪山省級森林公園掛牌營業。近年來,森林公園先后投入800多萬元,完成了虎爪山、朱家沖、鯉魚垱三大景區16處景觀的開發,以及配套的文化娛樂、賓館飲食、水電路郵等設施建設。虎爪山森林公園位于江漢平原北部邊緣,省道皂當公路擦身而過,是國家級風景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的外圍景區。東距縣城28公里,距武漢178公里。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她的莽莽林海、悠悠山川、浩浩碧水以及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享譽一方;她的萬松林海、千頃杉竹、十里銀杏、五嶺櫟林、三山紅葉;她的春花、夏陰、秋葉、冬枝,朝夕晨昏各異,;她的飛瀑、異石、奇洞、流泉,風靈神秀,奇韻猶長�;⒆ι缴止珗@因此被稱為“鄂中小廬山”、天然大氧吧。被列入京山古八景的虎爪山斑斑殘雪延至初夏,使夏季猶為清涼,形成獨特氣候。是度假、休閑、避暑的理想勝地,可為團體會議、參觀考察、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提供方便、安全、舒適的優質服務。
張文秋墓及紀念館:毛澤東同志的雙兒女親家張文秋之墓,位于京山縣烈士公園內,墓分上下兩級,為四方形建筑,總面積196平方米。張文秋展館位于烈士公園西側的京山博物館內,展館分上下兩層,面積156平方米,以圖文的形式,記載了張文秋同志的革命生涯,以及她與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一家的革命情誼。八字門豫鄂邊區委員會:位于京山縣新市鎮八字門村。1932年12月下旬,豫鄂邊區委員會在京山八字門組成召開黨委第一次會議。1940年1月3日,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八字門建軍。李先念任司令員,縱隊統轄鄂中、鄂南、鄂東三支武裝�?v隊司令部駐八字門村,政治部駐祠堂灣,隨營軍校駐水漾泉,孩子劇院駐桃園灣,被服廠駐張家灣,野戰醫院、《七七報》社、《挺進報》、糧油兵站均駐八字門附近村灣里。邊區聯合辦事處設在八字門。八字門,是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建軍誕生地,是統一領導整個邊區黨組織的豫鄂邊區黨委組建地,是邊區政權的首創之地,在邊區創立發展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煥嶺:位于京山縣新市鎮小煥嶺村。1940年10月,日軍對八字門一帶進行了一場空前的大掃蕩,邊區首腦機關轉移至京山小煥嶺,小煥嶺成為邊區新的指揮基地。豫鄂邊區黨委駐小煥嶺吳家灣,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及后來的邊區行政公署、醫院、先后駐小煥嶺一帶的向家灣和羅家窩子,邊區保安司令部先后駐小煥嶺張家坡、向家沖鷹子溝、白果樹萬,洪山中學駐大柳樹灣,《七七報》社印刷廠、修械所駐王家灣唐家沖,被服廠駐小泉沖,邊區建設銀行、警衛團、十月劇院等單位均駐小煥嶺一帶村灣里。在日軍掃蕩時,大小煥嶺中的藏軍洞、巖屋洞、蜘蛛洞、狗眼洞都曾隱藏過新四軍的傷員和槍彈秘密印刷過邊幣和報刊。從1940年10月到1942年6月,邊區黨政首腦機關在小煥嶺常駐近兩年,光榮的小煥嶺,被同志們稱為邊區的“小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