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沙洋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3.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完成工業增加值48.48億元,比上年增長3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04億元,比上年增長40.2%;財政總收入4.16億元,比上年增長46.4%,一般預算收入3.1億元;外貿出口551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07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8元,比上年增長14.7%;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49元,比上年增長18.76%。
2010年,全縣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8家,比'十五”末增加24家;農產品加工值超過農業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1:1,被省農業廳授予“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稱號。基本形成了優質稻、優質棉、優質油、優質畜禽、優質水產和優質蔬菜等六大特設生產基地,成為全國生豬調處大縣及全省糧食主產縣、油菜專業大縣、水產大縣、畜牧大縣,連續3年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以“一心三區十園”為體系的農業循環經濟穩步推進,成為沙洋農業發展的名片。弄鏟平注冊商標225件,其中省級著名商標5件,市級著名商標10件,有42個弄鏟平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3個農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382個,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
全縣規模企業166家,其中億元企業21家,形成了以華溢紡織、富泰革基布為龍頭的輕紡業,以洪森實業、楚玉食品等為骨干的食品工業,以秦江化工、天一藥業為支撐的化工產業,以荊玻股份、荊華鋁業、秦江水泥為主體的建材業等四大支柱產業,玻璃、鋁型材、水泥、化肥、服裝和水產品等名優產品俏銷國內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05年的41.4:28.4:30.2調整為31.7:37.5:30.8,二產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改變沙洋以農業為主導的發展格局,進入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時期。食品、建材、化工、紡織四大傳統產業不斷壯大,新醫藥、信電子、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沙洋經濟開發區、后港工業集中區和各類特色園區成為產業的聚集區和經濟增長點。洪森集團、富泰集團、荊玻集團、秦江集團、明弘玻璃、龍池集團、荊華鋁業等骨干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引進中儲糧、正邦集團、楚玉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
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紀山楚文化旅游區成功納入“國家歷史文化遺址保護片區”,進入鄂西十大核心景區行列;成功舉辦了三屆油菜花旅游節,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油菜博物館;天源國際、海怡苑等一批星級酒店投入使用。旅游、商貿、流通、房地產和金融、保險、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等現代服務業蓬勃興起,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科技教育、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生活質量也逐步提高。作為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試點縣,沙洋取得的經驗在全國推廣,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國內近百家權威媒體爭相報道。
基礎設施
境內交通便利,207國道、漢宜公路、荊潛一級公路、荊沙鐵路、襄荊高速公路貫穿全縣,黃金水道漢江、江漢航線以及即將興建的“引江濟漢”工程在這里相匯,使沙洋成為江漢平原水陸運輸的重要樞紐。
圍繞”魅力水城,金色沙洋“城市定位,改造老城城區,拓展新城區,做大開發區,不斷提高中心城區的吸引力、輻射力和帶動力。提高小城鎮發展水平,加大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增強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繼續加大對工業重鎮、旅游名鎮和重點小城鎮的政策傾斜力度,打造格局特色的新型小城鎮。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突出抓好一批特色新農村,全面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
教育資源
該縣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成果,確保小學初中入學率達到100%,初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7%以上。進一步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增加城鄉文化體育設施。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性別比例保持在正常水平。價格水平基本穩定。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縣鄉公路、通村公路建設步伐加快,城鄉交通面貌大為改觀。目前,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1279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6.82億元;就業、再就業成效明顯;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教育、文化、衛生、社會治安、人口與計劃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交通、郵電、通訊、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以踏平湖核心區景觀休閑帶為重點的城市建設正日益彰顯無限的魅力。
沙洋縣實驗小學、沙洋師范高等專科附屬小學、洪嶺小學
沙洋縣實驗初中、長林中學、后港中學、五里高中、警源一中、洪嶺中學、沙洋中學等
旅游資源
沙洋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包山楚墓、楚莊王墓等楚墓群連綿分布,舉世無雙的“郭店楚簡”,震驚中外的戰國古濕尸,均出土沙洋,2009年在沙洋出土的嚴倉楚墓群中發現了大量的竹簡、兵器、鐵器、漆木竹器殘片等珍貴文物,堪稱“楚文化地下寶庫”。沙洋在歷史上也是人才輩出,既是楚國名相孫叔敖、“百步穿楊”神箭手養由基的誕生地,也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的故鄉。沙洋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劉備與曹操南征大軍大戰長坂后“斜趨漢津”于此,南宋名將岳飛、邊居誼在此筑城抗金,血灑疆場,留下千古英名。悠久的歷史、杰出的人物、豐厚的沉淀,使沙洋放射出深邃而典雅的人文光芒。2012年3月舉辦中國農谷·荊門(沙洋)第五屆油菜花旅游節。
沙洋特產
米茶:是沙洋人喜愛的夏季主食, 得名于“食之裹腹,飲之解渴”。制作也很簡單,將大米放在鍋里置火中干炒,至大米發黃帶焦時起鍋,用清水淘洗后濾去水份,再放入鍋里加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開花,起鍋自然冷卻即成。米茶水色淡黃,香氣濃郁,微甜不淡,略澀不苦,既可代替米飯,又具飲茶解渴作用,為夏季防暑降溫佳品,氣候愈熱,食之愈爽。
馬良石頭魚:生長于馬良山潛伸漢江河底的石縫中,馬良八景之一的“萬石撐坡石魚窩”就是指該魚的出處。相傳,在遠古時代,百義與軒轅黃帝在今馬良鎮一帶發生爭戰,一個用水攻,一個用石擋,打得難解難分。爭戰造成河流堵塞,洪水泛濫,大片良田被淹,百姓怨聲載道。此事驚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降旨派雷神劈山炸石,疏鑿河道。雷鳴電閃之際,山石如暴雨傾灑江中,碎石一掉進水里竟都化為游魚,百姓捕食充饑,因此人們管這種魚叫石頭魚。石頭魚光滑無鱗,嘴形彎若新月,魚脊灰石色,隱約露出石頭般的斑紋;圓鼓鼓的魚腹白里泛紅,尾部扁側稍窄。
長湖魚糕:以長湖白魚為主料,摻合淀粉、蛋清、生姜等佐料等,攤成餠形,放進蒸籠,大火蒸制而成。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好魚,但長食生膩,令御廚改變烹飪方法,提出“食魚不見魚”的要求。御廚回家后一時想不出辦法,急得坐立不安。御廚夫人問清情況后便道:“這有何難,你把魚刺和魚骨剔除后,將魚瓤切碎拌以生粉等其它佐料,或蒸或煮,不就吃魚不見魚了嗎?”御廚一聽豁然開朗,在家反復試驗,終于做出了鮮嫩爽口的不見魚的魚制品。
洪森香米:湖北洪森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荊門市洪森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是一家集糧食、油料、飼料加工為一體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湖北省糧油食品工業十強企業。公司下設湖北洪森實業有限公司、湖北萬福運輸有限公司、湖北洪森農業有限公司,湖北康華置業有限公司, 以及2009年與重慶天利合資成立的湖北洪森天利油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現有固定資產總額2.48億,年銷售收入超過11億元。公司總部位于素有中國綠色糧倉之稱的糧油主產區江漢平原腹地,農業大縣沙洋縣經濟開發區高橋工業園。現有干部職工51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38人。
小李子藜蒿:產于沙洋縣李市鎮,又名蔞蒿、蘆蒿、柳蒿、菊科蒿,屬野生草本植物。沙洋地處江漢平原,土地肥沃,野生藜蒿長生不衰,人們歷來有采集野生藜蒿為食的習慣,到明朝初期每年在清明節作為“貢品”進貢到南京。藜蒿含維生素、尼古酸、蛋白質等多種元素。 在《神農本草經》中,藜蒿被列為野蔬上品, 1993 年藜蒿作為“菜籃子工程”在沙洋縣李市鎮大面積種植。 每年陽春三月為藜蒿收獲季節。藜蒿 是人們喜愛的綠色保健食品, 烹制的藜蒿青綠、脆嫩爽口,有開胃理氣、神清氣爽的功效,同時 具有祛風濕、健脾胃、化痰、促消化、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