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區位于荊州市市區西端,是荊州市三個中心城區之一,著名的荊州古城即屬于荊州區。目前,全區轄7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太湖港、菱角湖2個農場管理區以及湖北省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各鎮(街辦)共轄133個村民委員會和37個居民居委會。全區現有國土面積1045平方公里,人口60.12萬。
行政區劃
荊州區轄3個街道、7個鎮:
街道:東城街道、西城街道、城南街道
鎮:紀南鎮、川店鎮、馬山鎮、八嶺山鎮、李埠鎮、彌市鎮、郢城鎮
歷史沿革
荊州區于1994年10月由原荊州地區江陵縣析置。建區之初,全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八嶺山、紀南2個鄉。1995年2月,經上級批準,撤銷荊州鎮,以其區域分設東城、西城、城南、荊北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的城南街道辦事處掛荊州城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1995年8月和12月,經上級批準,紀南、八嶺山2鄉先后撤鄉建鎮。1998年6月,經上級批準,荊北街道辦事處改建為郢城鎮。2004年9月全省進行農場管理體制改革,將菱角湖和太湖港兩個農場劃歸荊州區管理。

荊州古城
自然地理
土壤肥沃。地勢以荊州城為界,北部多丘陵,南部為平原。流經和分布的河流、湖泊有長江、沮漳河、虎渡河、太湖港、龍會橋河、夏家沖、菱角湖(含北湖、南湖、余家湖、張家山4湖)。土壤西北粘、西南砂,有水稻土、潮土、黃棕壤土3個土類,自然肥力較好。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和濕潤,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為16-16.4℃,年平均降水量為904-112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一般在1800-2100小時。
自然物產資源豐富,以植物為最多,動物次之。盛產糧食(水稻、麥、豆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蔬菜、瓜果、林木、藥材,以及優質豬、魚、雞、鵝等。區域內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鹽、澎潤土和礦棉石等,除鹽外,均已部分開采。
經濟發展
201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億元,位列全市第二位;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全區城郊特色農業迅猛發展,已建成無公害蔬菜、苗木花卉、特種水產、優質畜禽四大特色經濟板塊,區內的優質肉雞可左右整個中南市場,川店鎮是中國香樟第一鎮。優質稻、優質棉、優質油、優質瓜、優質水果也較為著名。全區工業現已形成了石油機械、造紙包裝、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及相應的產業集群,現已建成九陽機械電子工業園、拍馬造紙工業園、學堂洲新型建材工業園及紫荊、岳山兩個工業小區四個工業園區。九陽機械電子工業園目前是全國知名、世界有影響的石油機械生產和研發基地,拍馬造紙工業園是中南地區較大的造紙基地。區內商貿繁榮,形成了城北物流經濟園區和城中商務中心區、城南高校社會化服務區的“一園二區”的商貿發展格局。區內貨運、農資、鋼材、玻璃、摩配、家具等十大專業市場均具有一定規模,其中荊州農資市場是中南地區最大的專業市場。
交通概況
荊州古城地處全國國土開發一級軸線(長江)與二級軸線(京廣、焦柳鐵路)的交匯點,具有連東西、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宜黃、荊東、荊襄高速公路、318國道、207國道貫穿境內,滬蓉漢高速客運鐵路,荊岳鐵路即將竣工,荊州有望成為湖北第二大交通樞紐。
社會事業
荊州古城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學城,有由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范學院、湖北職工醫學院合并而成的長江大學,另有湖北省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荊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區內科技力量雄厚,有多項科研成果通過國家和省、市技術鑒定,并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全區基礎教育成績卓著,有各類中小學校57所,在校學生5.4萬多人,高考上線萬人比連續14年位居全市第一。區內醫療服務設施完善,綜合性醫院和專業醫院門類齊全,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健全。
旅游資源
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莊王、孫叔敖、屈原都是從這里走上歷史舞臺。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長達120回的《三國演義》有72回提到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歷史典故,膾炙人口。荊州古城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被譽為“獨一無二的江南完壁”。區內的荊州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碑苑、盆景園、太暉觀、開元觀、玄妙觀、鐵女寺、關廟、熊家冢子墓等景點,令人留連忘返。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獨特的景觀,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到此觀光,眾多商家到此投資興業。 展望未來,荊州區商機無限,希望無限。全區人民將繼續按照“開放引導、工業強區、農業興特、商貿搞活、旅游做大、和諧共建、黨建創新”的工作思路,著力推進結構調整、項目建設和環境優化等工作,突出抓好工業園區、特色農業基地、專業市場建設,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建設經濟強區、文化名區、和諧新區而共同奮斗。全區人民還將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我們真誠地歡迎大家作客荊州、關心荊州、宣傳荊州、投資荊州,與荊州區人民一道,共謀發展,同創偉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