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利縣位于湖北省南部,長江北岸,隔江與湖南省岳陽、華容相鄰。別稱“玉沙”。面積3118平方千米。2009年末總人口146萬人,規模居荊州各市縣區之首。2011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6.64億元,總量位居全市第二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8億元。最大人工河流為四湖總干渠,自西向東貫穿中部,獨具一派水鄉澤國的秀麗風光,縣境東南有占地4平方千米的小山——獅子山、楊林山,其中楊林山海拔79米,為監利最高點;最低點海拔21米,在洪湖西岸。
行政區劃
監利縣轄18個鎮、3個鄉:
鎮:容城鎮、朱河鎮、新溝鎮、上車灣鎮、尺八鎮、白螺鎮、汴河鎮、周老嘴鎮、龔場鎮、分鹽鎮、毛市鎮、福田寺鎮、黃歇口鎮、網市鎮、汪橋鎮、程集鎮、三洲鎮、橋市鎮
鄉:紅城鄉、棋盤鄉、柘木鄉
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監利縣屬于古南蠻國。這是一個剛剛步入文明時代的小國,它的都城大約在今天余埠(監利)古井口南面約1里的地方。西周時期,監利稱為州國,是周天子下面的一個小諸侯國。春秋時,楚文王將都城遷到江漢平原的西陲紀南城,楚國開始強大起來,并吞并了周圍的許多小國,州國也為楚文王所滅,監利全境便成了楚國的屬地。公元前576年,河南的許國遭到鄭國的侵略,請求楚國保護,得到了楚王的允許,后經過很多周折,終于在公元前586年在監利境內建立了容城國,成為楚王的附庸。
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監利縣是紅軍、新四軍和解放軍的根據地,1928年就建立有蘇維埃政權,屬鄂西聯縣政府。1930年9月,在監利成立了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1931年12月,在監利縣周老嘴成立了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43年至1946年間,在監利西北地區設立監利縣人民政府,縣東北地區設立監沔行委會,均屬襄南政務委員會領導1947年至1949年縣北已成為解放區,屬監沔縣民主政府管轄。1949年4月全縣解放,屬沔陽專區,1951年改屬荊州專區,現屬荊州市。
人口民族
監利的居民,漢族占99% 以上,少數民族有回族、壯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3個民族,共700多人,以回族居多,是由河南省唐縣遷入的三戶做馬、牛、羊生意的商人發展起來的。其中姓王的一戶,姓武的一戶。一百多年來,已發展到了幾百人。其余的少數民族均系近百余年來,先后從外地流入監利定居的。
2007年戶籍人口為150.9萬,常住人口127.6萬。 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自然地理
監利縣地勢平坦,是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拔高度在23.5-30.5米之間,高差僅 7米。放眼遠望,大地似錦,一馬平川,打破這種平原單調景觀的是位于東部長江之濱的兩個小山丘——楊林山和獅子山,它們是江南丘陵的余脈,由于地殼運動,發生了斷裂和錯動,在長江南移過程中,河床沿斷裂層發育成長,這兩個山丘即遺留在江北。楊林山海拔78.8米,為全縣制高點;獅子山海拔58米,兩山共占地約4平方公里。它們宛如兩個威嚴的武士,守護著監利的東大門,閱盡了人間滄桑,在監利的發展史上,寫下了不同凡響的篇章。解放后在楊林山修建的楊林山泵站,泄洪引水,氣勢螃薄,既保證了縣內20多萬畝農田旱澇保收,又為楊林山增添了新的景點;近年修復的天妃廟(娘娘廟)高踞于山巔,腑視著長江。登山游廟,極目楚天,遠山如游龍起伏,翠疊蒼莽;洪湖浮光掠影,雪亮如鏡;大江滾滾東去,驚濤拍岸,充滿生機活力。如詩如畫的江山,盡收眼底。
監利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全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 1800一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9—16.6℃,年無霜期242—263天,多數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有足夠的氣候資源供農作物生長。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陽輻射量占全年75%,≥10℃的積溫為全年80%,水熱同步與農業生產季一致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
全市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南北兼備的特點。全市栽培作物品種千余種,還有不少地方良種,浮游生物、維管束植物和魚類資源是全市的一大優勢。中國4大家漁種質資源庫設在監利縣老江河。
經濟發展
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億元,增長12.03%;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96億元,增長40%;實現財政收入31333萬元,增長1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4億元,增長15.5%。
農業經濟穩中有升。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04.16億元,增長6.4%,其中糧食總產126.2萬噸,增長1.23%,再度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生豬出欄近100萬頭,增長18.61%;家禽出籠2000萬只,增長24%;漁業總產值達38億元,增長12.2%;完成植樹造林面積6萬畝,實現林業總產值6.3億元。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提高,興辦無公害、標準化、專業化、規�;痉稑影�20多個,推廣優質稻面積180萬畝,優質率達到95%。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實施國土整理項目7個,建設規模17萬畝,投入資金2.55億元;完成灌區、泵站續建改造及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投資22750萬元。國家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發放各種支農惠農補貼24730萬元。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220元,增長16%。
2011年全縣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億元,是2006年的2.2倍。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6億元,是2006年的3.9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5億元,是2006年的2倍。實現財政收入3.6億元,是2006年的1.9倍;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3億元,是2006 年的2.2倍。全縣各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152.3億元,年均增長32%;貸款余額59.5億元,均增長35%,續兩年被評為全省最佳金融信用縣市“年連”。二是工業經濟提質增效。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25億元,全是2006年的6.2倍;完成工業增加值33億元,是2006 年的6.2倍;入庫稅金1.3億元,是2006年的2.5倍。
城市建設
2007~2011年,共投入6億多元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一區四園”格局基本奠定。項目建設力度加大,共建設重點工業項目251個,完成投資57億元,初步形成了輕工食品、醫藥化工、紡織服裝三大支柱產業,福娃、玉沙等58家規模企業成為推動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工業在三次產業中所占比例比2006年提高了4.8個百分點。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共落實工業招商項目284個,協議引資8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5.7億元。華油科技、大和鋼構、福人木業等一批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落戶監利。品牌創建取得突破,“福娃”牌大米、“福江”牌細木工板雙雙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福娃”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三是農業基礎更加鞏固。我們有效克服了各類特大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實現了農業生產連續五年大豐收。到年底,全縣可實現農業總產值120億元,是2006年的2.5倍;糧食總產132萬噸,是2006年的1.5倍,糧食生產成為“湖北標桿”。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水稻、棉花、油料、水產品、畜禽、速生豐產林六大產業優勢凸現;水稻優質率達到97.2%,糧食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成為全省樣榜;發展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3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1260家、農業專業合作組織80家,發展訂單農業面積312 萬畝,獲有機食品標志4個、綠色食品標志43個、公害食品標志30個,級糧食深加工園落戶新溝鎮。無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大中型水利灌渠、現代農業發展項目相繼建設,排澇、灌溉、防洪三大體系逐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土地二輪延包穩妥開展,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五年來,我縣相繼獲得“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發祥地”、“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中國稻米加工強縣”、“全國面點師之鄉”、“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省水產大縣”、“全省首批生豬出口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并成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
城市建設總投資12.6億元,先后開工建設千萬元以上大、中型項目20多個,縣城建成區面積拓展一倍,達到23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面積居荊州縣市區之首。北環大道(高速公路連接線)、荊南大道、沿江大道、章華大道、工業園北路等新建竣工;江城路、容城大道、玉沙大道等擴建完成,“五縱六橫” (注②)路網格局基本形成。后河改造春節前可全部竣工,人民醫院易地重建、殯儀館改擴建等一批城市重點工程進展順利;玉沙廣場、三水廠、城東污水處理廠、常安商業步行街、金源建材大市場等公共基礎設施相繼完工。
交通狀況
至2010年底,全縣現有公路總里程4012.633公里,公路上共有橋梁1232座;公路客運站場13個、貨運站場5個;全縣航道總里程494公里(其中長江航道140公里),有港區9個,岸線總長43.6公里,碼頭39座。全縣擁有營運客車637臺,貨物運輸車輛2018臺,出租車321臺,城市公交車在原有48臺的基礎上新增20臺;擁有客運線路189條;在籍船舶122艘輛。全年交通運輸部門共完成客運量843.6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656萬人公里;貨運量216.24萬噸,貨運周轉量2.416億噸公里。
2010年3月10日,監利隨岳南高速公路正式通行。隨岳南高速公路全長98.06公里,監利境內74.21公里,全封閉全立交,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同時配套建設監利連接線一級公路13.823公里。
2010年12月9日,荊岳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該項目是湖北省“六縱五橫一環”骨架公路網中,隨州至岳陽高速公路跨越長江的特大型橋梁工程,是湖北省“十一五”交通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起點位于監利縣白螺鎮瞿李村4組,跨越長江后止于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大鼓山附近。橋型為主跨816米雙塔全鋼箱梁斜拉橋方案。全線采用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路基與橋梁寬度均為33.5米。項目全長5.42公里,其中橋梁全長4192米,兩岸接線長1228米,并在白螺鎮設置互通式立交、管理分中心、養護工區和收費站。
風俗習慣
監利縣的風俗習慣與鄰縣大致相同。農歷正月初一這天,先拜祖神、后拜父母、出外叫出行。初二拜丈母,初三家家戶戶互相團拜,稱為“拜年”。正月初九為“上九日”,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圓霄燈會,還有監利特色每家每戶自己包團子,蒸團子寓意家庭團圓,蒸蒸日上;清明前后,家家踏青掃墓,祭奠去世的親人;五月初五,賀端陽,門前掛艾葉,吃粽子,劃龍船;六月六日,嬌陽似火,家家曬衣物,稱為“曬龍袍”,七月前半月,到處燒化紙線,告慰祖神;八月十五叫“中秋”,晚上吃月餅茶點,叫“中秋賞月”;十二月初八叫做“臘八日”;家家挑臘水泡糍耙;二十四日過小年敬灶神(注:一般對全國絕大數地方來說農歷臘月23日是小年,但監利風俗與湖南相似24日才是小年,很多監利人都不清楚,在外地都被其他的小年誤會以為監利23日是小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這一天,全家團聚,置辦豐盛的酒菜,開懷暢飲,稱“團年”,也叫“吃年飯”;子弟向父兄拜揖喊“辭年”,到了晚上,家家一團火,家人圍火而坐,敘舊迎新,俗稱“三十夜里火,十五夜里燈”。除夕之夜,通宵不睡稱為“守歲”。 監利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和我國文化的特定氛圍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俗習慣。隨著現代社會的開放與進步,社會結構和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現在監利的婚喪禮儀,節日風俗正在接受現代社會的廣泛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