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市的中心城區。樊城歷史悠久,因周宣王封仲山甫為樊城侯而得名,距今已有2800年歷史。樊城資源優勢突出。轄區總面積600平方公里,下轄2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擁有80萬人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東面和北面與襄陽區接壤,南面以漢江為界與襄城區接壤,西面與谷城、老河口接壤,是鄂、豫、川、陜的交通樞紐,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
行政區劃
樊城區轄10個街道、3個鎮:
街道:屏襄門街道、米公街道、清河口街道、王寨街道、漢江街道、中原街道、定中門街道、柿鋪街道、七里河街道、紫貞街道
鎮:太平店鎮、牛首鎮、團山鎮
歷史沿革
1984年,設立襄陽市 襄城區、樊東區、樊西區、郊區。1995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5]100號):撤銷襄陽市襄城區、樊東區、樊西區、郊區,設立襄陽市襄城區和樊城區。以原樊東區、樊西區和原郊區的米莊、團山、王寨、柿鋪4個鄉鎮的行政區域為樊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長虹路。2001年8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1]93號):將米莊鎮劃歸襄陽區管轄,將原襄陽縣的牛首鎮、太平店鎮劃歸樊城區管轄。2004年底,樊城區轄10個街道、3個鎮,65個居委會、88個村委會。
經濟發展
2010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30億元,其中區屬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4.3億元,完成“十一五”目標的176.9%,年均增長2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5億元,完成“十一五”目標的160.8%,年均增長25.4%。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4.8億元,其中2010年完成57.2億元,完成“十一五”目標的114.4%,年均增長4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5億元,完成“十一五”目標的190%,年均增長24%。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18.9:28.9:52.2轉變為10:54:36,有效解決了工業“腿短”問題。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蓬勃興起,金融、保險、物流、中介服務等新型業態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全市最大的商貿和舊城改造項目
中心商業區有了良好起步,建成了天麗國際、領秀中原等一批商貿項目,引進了沃爾瑪、銀泰百貨、武商、國美電器、蘇寧電器等中外知名商貿企業和中國國際期貨、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華康保險等一批金融保險企業,服務業逐步由傳統向現代、由低端向高端轉變。新型工業突破性發展,工業結構趨向合理,以航空航天、電子電氣、機械加工、化纖紡織、農產品加工為支柱的產業體系正在形成,我區兩次榮獲“中國織造名城”稱號。
“十一五”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2005年增加127家,達到178家,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達到105億元,年均增長39.7%。城郊特色農業建設成效顯著,五年新增蔬菜面積2萬畝,建成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小區11個,培育引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2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2家,興建農資綜合服務社25家,樊城農業正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轉變。
產業發展
紡織工業是樊城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樊城是全市乃至全省紡織產業最為密集之地。棉紡織產業做為樊城都市工業區的特色,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其產業特色越來越明顯,在經濟指標方面:2006年底,轄區注冊紡織企業已達120多家,資產總額達55億元,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5億元,利稅總額5.8億元,完成出口創匯6000萬美元,出口交貨值達20億元,全行業從業人員達5.2萬人,在全市10個縣(市)區中名列第一;在產能品牌方面;樊城區紡織產業的主導產品為紡紗、化纖、棉布和服裝,其中紡紗產量達10萬噸,棉布生產能力達2.5億米,化纖抽絲能力8萬噸,服裝2200萬件,培育了“金環牌”粘膠長絲、“福龍牌”、“虎頭牌”高支高密坯布、經緯牌化纖等一批知名產品。區內企業有中國著名商標3個,湖北省著名商標8個;在裝備方面:擁有棉紡紗錠65萬枚,另有在建紗錠26萬枚,各種型號布機1.7萬臺。床單和毛巾織機500臺,服裝專業設備5000多臺(套),印染生產線11條,化纖專業設備3000多臺(套),漿紗生產線15條,噴氣、劍桿織機和化纖專業設備均為90年代生產設備,處同行業先進水平;在用工方面:全行業從業人員約5.2萬人,其中高中級以上1.8萬人,大專以上6310人,技術管理人員2500人。2007年3月,樊城區被全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織造名城”。
機械電氣產業在樊城一直作為創新力強的支柱產業,得到了優先發展。樊城電子電氣企業起點高,技術含量高,企業經營理念超前,企業文化突出,市場定位精確,系列產品在全省、特別是東南沿海和東北先進制造業基地市場占有率較高。市直以上37戶,區屬65戶,總資產15億元,年產值近13億元,實現利稅1億多元;在科技含量方面,樊城機械電氣企業產品科技含量、附加值較高,通過緊緊依靠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廣泛開展技術合作,加快產品結構調整,使企業規模不斷增大,涌現了萬州電氣、歐安電氣、海華照明、賽克斯電氣、海納公司等一大批實力企業,萬州電氣年產值已突破億元。區內機械電氣主要產品—電機控制裝置系列的技術不斷更新,產業規模增長迅速,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50%以上(全市70%以上),不少產品或品種已成為在國內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知名產品,不少企業已成為“國家火炬計劃襄陽節能電子電氣與控制設備產業基地”中的核心力量。萬州電氣、歐安公司、海華公司等企業已形成了2個多億的年生產能力。
樊城位于漢水中下游,氣候條件適宜,水土資源和品種資源豐富,是典型的秀丘綠崗和平原之地,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全區現有農業用地面積2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9.1萬畝,沙洲面積4.9萬畝,山林面積4萬畝)。材林總面積已達2.7萬畝,森林蓄積量75萬立方米,每年可砍伐林木5萬立方米。 近年來,通過立足資源優勢,堅持引進龍頭企業,堅持走精品名牌發展戰略,農產品深加工業得到長足發展,目前已發展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24家,被省、市、區命名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年產值13.2億元,排名全市第一,初步形成了以妞妞、麥隆為骨干的食品加工業,以賽亞、晶琦為骨干的糧食加工業,以金城、金太信為骨干的板材加工業和以聚龍山、亞杰美為骨干的蔬菜深加工等四大農產品加工骨干產業。
交通狀況
樊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它西接渝陜,東連江漢,南通湘粵,北達宛洛,是鄂、豫、川、陜的交通樞紐,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的美譽。
“一條漢江、二座機場、三條鐵路、四條高速”是樊城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的真實寫照。穿境而過的漢江屬三級航道,全年可通航500噸級駁船。市區內的港口年吞吐量在1500萬噸以上,并建有汽車滾裝專用碼頭;襄陽機場和武當山機場位于漢十高速公路附近,分別距市區15公里和65公里,已開通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個航班;漢(武漢)丹(丹江口)、焦(焦作)柳(柳州)、襄(襄陽)渝(重慶)三條鐵路在襄陽交匯,是我國鐵路運輸八縱八橫網絡中的樞紐之一;襄北鐵路編組站是13個特大型編組站之一;樊城是全省高速公路網中心之一,襄(襄陽)十(十堰)、襄(襄陽)荊(荊州)、孝(孝感)襄(襄陽)、樊(襄陽(樊))魏(河南魏集)四條高速公路及316和207國道在市區縱橫交匯,并與京珠和武黃等全國高速公路網相連,實現了湖北省內“1—3小時交通圈”。
基礎設施
襄陽地處華中電網西北部,電力供應充足,擁有裝機240萬千瓦的襄陽火力發電廠,已建和在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65萬千瓦,發電量63億千瓦小時,形成了以220千伏為樞紐,110千伏為骨干,35千伏、10千伏為配網的現代化供電網絡。漢江常年保持國家二類水質標準,可滿足任何一個特大城市的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區內建有自來水廠三座,日均供水量50萬噸;城市天然氣輸送工程已全面投產供氣,區內襄陽熱電廠年供熱量達120余萬噸。
樊城科技資源豐富,轄區內有400多家中央、省、市級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擁有各類高中級人才1.4萬人。尤其以漢江機械廠、5713等為代表的三線軍工企業,聚集著一批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全區共有中小學、幼兒園160多所(高中3所,初中24所,小學、幼兒園133所),教職工5765人,在校學生10萬余人,整體辦學能力在全省前列,連續七年中考綜合指數名列全市第一,有“學在樊城”之美譽。
襄陽是全國重要通訊樞紐,區內電信網絡規模和質量達到省內一流水平,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形成。國家5條一級干線光纜和4個一級數字微波空中通道交匯于襄陽,GSM網、智能網、無線互聯網、信令網、同步網等網絡支撐系統建設已初具規模。

樊城區米公祠
旅游資源
樊城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遺留了西周鄧國遺址、米公祠、山陜會館等底蘊豐厚的文化古跡。近年來,在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推動下,轄區內又新添了諸葛亮廣場、明珠廣場、沿江大道等一大批新的都市觀光景點,樊城周邊景點,如谷城南河小三峽、南漳香水河、保康野花谷等生態自然景區。道教圣地武當山距樊城100余公里,走襄十高速公路40分鐘即可到達。區內旅游服務及接待設施擁有星級酒店17家,規模酒店45家,大型休閑娛樂場所50余家。
襄陽古隆中:4A級景區古隆中位于襄陽城以西15公里處,是諸葛亮隱居的地方。現在的古隆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文物風景區,總面積12平方公里,景區內群山環抱、松柏參天,景色頗為優美。景區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有諸葛亮故居、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隆中形成文物風景旅游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明代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建國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臺、長廊、觀星臺、棋盤石、琴臺、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古隆中的武侯祠,系明代重建,并在嘉靖,萬歷及清康熙時重修,乾隆時定名為“漢諸葛丞相武侯祠。武侯祠系四進三院的四合院建筑,山門以高矗的仿木結構磚雕牌坊構成。祠內建筑多采用木步架與硬山磚墻組合,屋脊多施雕飾格。祠前有石獅一對。
米芾紀念館:米公祠于1956 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樊城區沿江路的西段,原名 “ 米家庵 ” ,是紀念北宋書畫家、鑒賞家米芾而建的祠宇。米芾(公元 1051 年 ——1107 年)(宋仁宗趙禎皇佑三年至宋微宗趙佶大觀元年),初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又稱海岳外史、襄陽漫士。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公祠占地面積 16000 平方米,主體部分是沿中軸線四進院落的建筑群,位于中間的拜殿是米氏后裔祭祀祖先的地方。后有寶晉齋是一座四合院,兩側的碑廊占地 160 平方米,保存有大量的歷代石刻碑文,后又重建仰高堂及潔亭、東、西苑等建筑。祠內植草種樹,置假山石,環境清幽。
霸王墳古墓群:位于老河口市區南約16.5公里處仙人渡安家崗村漢水東岸的岡地上。分布范圍約25萬平方米。1992年10月文物部門已發掘了其中的三座土坑豎穴木槨墓,出土有大量青銅器和珍貴的竹簡,時代為戰國中、晚期,屬典型的楚墓。墓地現仍存有四座較大的封土堆,底徑約20——40米,高約3——8米。其中位于南部的“雙冢子”較大,當地人俗稱“霸王墳”。周圍還有許多戰國時期的中小型楚墓。
皇城遺址:位于宜城城南7.5公里處鄭集鎮皇城村,城址年代上自春秋下至秦漢,是春秋戰國時期襄宜平原上規模最大的中心城市。疑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都城。城址面積2.2平方公里,略呈矩形。周有較完整的夯土城垣,東、西、南、北四邊分別長2000米、1500米、1840米、1080米。城垣底寬24——30米,殘高2——4米。四邊各有兩座城門,四角皆有烽火臺。城內有紫金城、曬金城、跑馬堤、金銀冢、白龍池等古跡。城外還有許多東周至秦漢的古墓葬和文化遺址。
鄧城遺址:位于樊城北約6公里處團山鎮鄧城村。南近漢水,北接南陽盆地,地勢平坦,四周開闊,交通便利,戰略地位重要。鄧城是春秋時期鄧國的故都,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滅鄧,鄧城又為楚在漢北的要邑。城址近方形,夯土城墻,周長約3150米,現存一般高度為3——5米,東南角為最高點,高出地面約6米。城垣厚20--30米。東、西、南、北四面各設一座城門。城外護城河寬50米左右,現已改為水田。相傳城內偶有銅鏃、金粒可拾,城內有時殺雞還可取出金粒,故有“鄧城不賣活雞”之說。城北4公里左右有蔡坡、山灣、團山等多處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墓地,"鄧公乘鼎"和吳王夫差劍也分別出土于山灣和蔡坡墓地。
雕龍碑遺址:位于棗陽市區東北約27.5公里處鹿頭鎮武莊村沙河北岸的臺地上。遺址面積4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3米。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試掘,接著進行了四次正式發掘,發掘面積近150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不同形式或不同用途的房址、窯穴(或灰坑),以及成人土坑墓、嬰兒甕棺葬等遺跡。出土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2300余件,據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距今5000——6000年,是一處典型的、保存完整的原始氏族聚落遺址。
三步兩道橋遺址:位于樊城南約25公里處襄陽縣法龍鄉趙山村的岡地上。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50米,文化層厚1.5米左右。是一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既有屈家嶺文化遺物,也有石家河文化遺物。
余崗九冢古墓群:位于樊城西北約15公里處牛首鎮九冢村。相傳鄧國一公主死后,為防被盜而在一夜間埋了9個冢子,故名九冢。余崗至九冢村一帶,歷史上曾有眾多的大型古墓封土堆,這些東周或漢魏古墓應與鄰近的鄧城古城址密切相關。多被逐漸夷平,僅存九冢村大型封土堆一座,坐落在張營小學院內,封土呈圓形,高約7米,底徑約50米。
玉印巖:位于南漳縣城西南約110公里處巡檢鎮南條荊山的金鑲坪出口處。懸于古樹參天、綠蔭蔽日的高山一側,宛若屏障。屏下一天然石室,額上刻"玉印巖"3個大字。相傳楚國卞和得玉于此。石室高約12米,寬22米,深約15米。室內有三級天然臺階,洞壁上尚有開鑿的佛龕痕跡。石室右壁有一方30厘米、深15厘米的石穴,相傳為卞和取璞之穴。巖頂上有一洞穴,曰龍洞,可容百人,古人常常避難于此。洞頂蒼松翠柏之中有一池泉,味頗甘冽,相傳卞和故宅在此,后人在這里修有卞和廟,今已荒廢。玉印巖對面聳立著一座圓頂高山,山腰有一土臺,名鳳凰臺,相傳卞和常見一鳳凰落在臺上,長鳴后飛入對面巖洞,落于右壁石上。卞和細觀此石,閃閃發光,悟之有寶,遂取石獻于楚王。玉印巖寄寓著千古流傳的"卞和獻玉"故事,故又名抱璞巖或抱玉巖。
特色小吃
涼面:襄陽人有句名諺:"冬至包面夏至涼面"。"涼面"也叫"麻汁面",為襄陽人夏季最喜愛的主食,因其制作簡便,吃起來清涼爽口,已成為襄陽的大眾化食品。據傳,唐代民間即食涼面。杜甫有詩曰:"新面來近市……經齒冷于雪,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涼面的吃法,《清稗類鈔》中記載:"率為白水所煮,將進面時,即有生疏數小蝶,陳于幾,曰面馬。意為前馬之導也,而和以調料而加于面。"所謂"面馬",也叫"菜馬"。有麻汁、食醋、蒜泥、黃瓜絲、胡羅卜菜末、香椿菜末、鹽水等。將煮好的面條用冷水淘涼后,盛于碗中,澆上菜馬拌勻即成。可根據各人的口味自澆自拌,十分方便。
襄陽黃酒:色似乳汁,香氣好,味微酸甜,略帶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漿稀釋,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繼承了古老傳統的制作方法。黃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硫胺素、核黃素,特別是碳水化合物和尼克酸含量,每百克中分別達到78.9克和2.6克。黃酒因含有大量糖、氮浸出物,具有相當高的熱量,酒精度極低,故而一不傷肝,二不傷胃,而且又可加速體內血液循環,增強骨骼,還有舒筋活血和增進食欲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還可將其作為烹調菜肴的味料或解腥劑,以及醫藥上的輔料和藥引子。現為據說系諸葛亮妻子黃月英所創的"茅廬春"和樊城機坊街釀制的"一二三"黃酒最為上乘。
牛油面:是襄陽人最喜歡的早餐。牛油面的特點是這一辣二麻三鮮,味道可口,回味悠長,久食不厭。很多襄陽人如果三兩天不吃牛油面,感覺口中無味,食欲大減。牛油面做法簡單:水開后將面下入鍋內,煮開后撈起,加香油涼拌。吃時,撮一把放入搭勺,伸進沸水中冒熱,然后加上熬好的牛油、辣子及其它佐料即可。吃牛油面時,再喝一碗襄樊黃酒,愜意而舒服。
油茶:是一種適宜于冬季夜晚的小吃。油茶制作方法簡單,但調味講究。先把面粉溫火妙香,略呈黃色,后將羊油或牛油、胡椒、豆豉、蔥、姜、鹽等放入適量,加水煮成糊狀即可。吃時,放碎蒜苗、炒花生米(壓成小粒),真是香味四溢。睡前來一碗,可暖胃、潤肺、生熱。冬季,叫賣者身背好幾十斤重的大銅壺,走街串巷叫賣,所以人們戲稱它為"夜壺油茶"。
夾沙肉:為湖北獨特風味的傳統甜菜。系選以豬肥膘肉做夾,用綠豆制成糖豆沙,蛋清、淀粉調糊氽炸而成。成菜色澤金黃,沙餡飽滿,宛如苗盞盞燈籠,外酥里嫩,落口消融,肥而不膩,是筵宴中最受食客歡迎的佳肴。相傳三國時,徐庶在劉備推薦諸葛亮下前,輔佐劉備打敗了曹仁,奪取了樊城。當樊城縣令劉泌設宴慶賀虎績時,劉備見一氣宇軒昂的英俊少年側站一旁,經問,乃知是劉泌之甥寇封。宴間,隨軍廚役上菜時,因不慎將肉塊遺落在地,寇封意隨手揀起,轉身丟入口中,事后劉備問及寇封:“見肉落地,不去灰沙,不責下人,即隨口吞食,是何意也。”寇封答曰:“身為將吏,應時時垂憐百姓,粒米片肉來之不易,棄之可惜;士座廚役,終日勞累,愛之有余,偶有過失,安忍叱斥。”寇封的寬容大度和愛民之德,引起劉備的愛慕,遂收為義子,并改名劉封。此事傳至軍中上下,莫不為之感動。于是,軍廚們特地烹制一種名為“夾沙肉”的菜肴,送給劉封品食,以表對小主人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