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咸寧、岳陽、九江金三角的中心交匯點,區位獨特,交通發達,漢時屬長沙國下雋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境內有杭瑞高速、武深高速、106國道、岳九鐵路交叉過境;著名景點有“華中第一瀑”之稱的白水巖瀑布,“江南藥庫”之稱的岳姑山,“道教第二十五洞天”的黃龍山等。全縣通行方言為漢語通城話(湘贛語交匯現象、屬贛語大通片)。面積1172平方公里。總人口47.7萬人。
行政區劃
通城縣轄9個鎮、2個鄉:
鎮:雋水鎮、石南鎮、北港鎮、五里鎮、馬港鎮、關刀鎮、麥市鎮、塘湖鎮、沙堆鎮
鄉:四莊鄉、大坪鄉
歷史沿革
周朝屬楚國,秦朝屬南郡。漢朝,漢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雋縣;漢武帝時屬長沙國;建武十三年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下雋縣隸之。三國,屬吳國,為周瑜封邑。南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雋縣為上雋縣,設錫山市(今雋水鎮)。梁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廢上雋縣,分立樂化縣、下雋縣,隸屬上雋郡。隋朝,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樂化、下雋并入蒲圻縣,屬荊州夏郡。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縣(今通城、崇陽境),隸屬鄂州。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錫山市為鎮。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為通城鎮。五代,楊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縣為宗陽縣,南唐又改宗陽縣為唐年縣。北宋,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改為崇陽縣,屬鄂州。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陽縣南上雋、樂化、天寶3鄉置通城縣。此為通城設縣之始。元朝,屬武昌路明朝,屬武昌府。清朝,屬武昌府。中華民國,屬江漢道,民國21年后,屬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0月,屬大冶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通城、崇陽合縣。1960年1月,屬武漢市。1960年12月,恢復通城縣,屬孝感專員公署。1965年8月,屬咸寧專員公署1998年12月,咸寧地區撤銷,設立地級咸寧市,通城縣屬咸寧市。
氣候水利
通城地處中緯度,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C(山區)至16.7°C(城區)。7月最熱,1月最冷,最高氣溫為39.7°C,最低氣溫為-15.2°C。無霜期為258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城區)至1600毫米 (山區)。主要災害有低溫、旱澇、連陰雨、大風、冰雹、高溫。
本縣雨量充沛,溪流密布,水利資源豐富,縣內有溪港135條,溪流匯集成雋水河主流、菖蒲港、鐵柱港、沙堆河四大河流,在崇陽境內其它三條河流全部注入雋水河主流經赤壁、嘉魚注入長江。其中:雋水河縣內長43公里,年徑流量2.44億立方米;菖蒲港全長37公里,年徑流量3.08億立方米;鐵柱港全長24.68公里,年徑流量2.04億立方米;沙堆河全長23.5公里,年徑流量1.07億立方米。境內有中小型水庫73座,總蓄水量16811.6萬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六座,即云溪、閣壁、龍潭、百丈潭、左港、東沖,年蓄水量分別為3620萬立方米、1142萬立方米、972萬立方米、1380萬立方米、1340萬立方米、1093萬立方米。縣委政府抓住蓄、引、提和工程配套4個環節興修水利,形成以百丈潭、東沖 、云溪、龍潭和閣壁5座中型水庫為骨干的4大灌溉體系。大小水電站127處,裝機162臺,23745萬千瓦,年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被列為全國400個"十五"規劃重 點水電農村電氣化縣之一。
經濟建設
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58億元,增長15.9%;規模工業增加值20.99億元,增長40.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07億元,增長2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56億元,增長25.2%。
招商引資勢頭良好。全年新引進項目57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1.9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20萬美元,增幅均位居全市之首。全年新開工建設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有4個,其中三贏興電子、杭瑞陶瓷項目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建設。
“三爭”工作成效明顯。全縣共儲備項目935個,列入國家和省、市項目庫項目545個。全年共爭取上級投資項目48個,到位補助資金1.68億元,爭取資金總額居全市第三位。特別是通城至赤壁天然氣管道項目即將開工建設;常岳九鐵路和通城至嘉魚高速公路已列入2011年全省重點前期推進項目。
固定資產投資再創新高。全年開工建設項目207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7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14億元,同比增長57.2%,增幅居全市之首。
工業經濟
“一區多園”建設穩步推進。開發區二期建設全面啟動,陶瓷產業園、寶塔科技園建設快速推進。馬港鎮、麥市鎮產業園進一步發展壯大,關刀、五里、沙堆、石南等鄉鎮工業小區的規劃建設有序推進,以經濟開發區為主體、鄉鎮工業園區為支撐的“一區多園”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年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達到84家。規模工業產值、增加值、銷售收入、利稅同比分別增長79.4%、40.3%、78.6%、90.5%。工業企業提供的稅收達到1.15億元,同比增長40.1%。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4.1%,同比提高8.56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完成1890萬美元,同比增長23.4%。
主導產業繼續壯大。涂附磨具、生物制藥、云母制品、電子信息四大支柱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實現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同比分別增長57.2%、55.7%、74.1%。投資2000萬元的平安電工二期建成投產,產能、稅收可望實現倍增。與此同時,建材、陶瓷等新型產業實現了良性發展。新建了一個年產能100萬噸的水泥粉磨站,投資2000萬元的混凝土攪拌站正在加快建設;陶瓷產業園已有兩家企業入園。
農業經濟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糧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糧食安全得到保障。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達到16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6家,達到80家。
特色板塊加快建設。以黃袍山綠色產品有限公司為龍頭,以培育發展萬頭生豬養殖場、養殖小區和“150”模式養豬大戶為重點,加快推進油茶、生豬產業發展,全國油茶重點示范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中藥材、茶葉、速豐林種植被列入全省優勢農產品板。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全面完成52個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深入推進14個示范村和石南、麥市兩個試點鄉鎮的新農村建設,繼續開展“清潔家園”、“百鎮千村”、“百企聯百村,共建新農村”等活動,麥市鎮被評為“全省生態鄉鎮”,寶塔村被評為“全省生態村”,陳段村、下畈村已申報第三批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整合資金2280萬元,完成11個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作。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低產農田、低丘崗地改造、村組公路硬化、沼氣池等項目建設全面完成計劃任務,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交通狀況
目前,全縣擁有公路1245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1.085公里,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國道25.67公里,縣道70.62公里,鄉村道680公里,全縣現有等級公路242.42公里,有二級公路74公里,有高級、次高級公路118公里。構成了城通鄉,鄉通城的全方位公路格局。縣城北靠武漢,南極長沙,西去岳陽,東通九江。武(漢)長(沙)公路,通(城)臨(湘)公路,通(城)修(水)公路,杭瑞高速,通平高速,岳九鐵路溝通了通城與周邊各大中城市的聯系。
近五年,共投入資金4700多萬元,投工570多萬個,新修公路六條32公里,改造公路6條55公里,新修、翻修油路37公里,新鋪設水泥路面38公里,新建橋18座580多米,全縣所有鄉鎮100%通等級公路,占72%,99.2%的村通公路或機耕路。
歷史文化
通城縣別稱銀邑,漢為下雋縣地,故簡稱雋。通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豐富、風景秀麗 。縣域內遠在龍山文化時期即有人居住。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建縣至今。先后孕育了唐代道教真人羅思遠,宋代丙辰科狀元楊起莘、左閣丞相方迪、吏部尚書戶部尚書方琳、兵部尚書鎮夷將軍方瓊、開國元帥羅榮桓、抗日將軍黃全德、革命烈士趙世當、革命母親黃菊媽、空軍少將徐水香、為敦煌藏經洞保管作出了重大貢獻的汪宗翰、江南神童吳壽平、唐朝父子待郎金興政、金同慶等一批名人。
雋水流域蘊藏著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有唱腔優美,旋律明快,極具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氣息的通城花鼓戲。千百年來,在通城流傳不衰,膾灸人口、為廣大群眾所津津樂道的通城民間故事《張家十伢》以及傳唱在鄉間田邊地角,悅耳動聽的原生態山歌民樂等等。素有“茶葉之鄉”、“牲豬之鄉”、“建筑之鄉”、“云母之鄉”、“砂布王國”、“天然藥庫”、“鄂南明珠”等美譽的通城縣,位于幕阜山北麓的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縣名源于“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之意。三省通衢的雋邑大地上,承載和孕育著四十萬勤勞、睿智、樸實、善良的雋水兒女。
人文景觀
千年古寺白玉寺: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嫦娥峰,唐時為山神土地廟、寺廟始建于宋,興于明,盛于清,今日更是香火旺盛、信士眾多(每逢初一、十五,信士上百人)。幾經朝代更替,寺廟也幾經損毀,又幾度修復。寺廟占地面積約1000多平米,內有佛像一百多尊、銅鐘一、老鼓二、古香爐多個、天井二、古石刻近百塊等等.....
普救寺:始建于南北朝陳南時期,重建于公元2002年。天臺宗智覬祖師云游此地,夜聞神鹿叫,環顧此地,見風景獨特,就地建寺。明有永歷皇帝到此,清有乾隆皇帝夜宿廟中,乾隆皇帝下旨免黃袍山皇糧國稅。普救寺位于黃袍山潤田村夾井峽谷上、鹿叫山南側的一山谷中,三面環山、竹林環繞。
黃袍山:位于通城縣東25公里,主峰華羅寨海撥1368米,是湖北十大名山之一。清代庠生吳家璉賦詩《黃袍山》云:“天匠裁成褕制工,搜懸負扆卓東峰。含風褶漾翩遷浪,映日襟湛衣幘蹤,花鄉青巖披錦翟,紫凝秋嶂曬黃袍。無人敢著儀威赫,長掛崇山襲獷儂。”從山形俊逸秀美的角度來解釋“黃袍”之名。清代正位禮生吳鎮題《黃袍山石溪瀑布》云:“誰把素絲織縞綾,高懸青嶂漂澄泓。
華羅寨:名源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 ,地方豪紳張十萬,在此鋸槐立寨,招兵買馬,護衛一方鄉民,建華羅國,號稱“兵馬十萬眾 宅舍十萬間 糧食十萬擔金銀十萬斤”,既拒黃巢起義軍,也不服腐唐之治。華羅寨系黃袍山主峰,海拔1386米,位于湖北省通城縣東,東與崇陽縣高枧接壤,南與江西修水相鄰。華羅寨峰下為大盤山,大盤山在民間傳說為盤古開天地之所在,因為神話,不足為信。黃袍山下有一巖名石溪巖、又名玉溪巖、白水巖等,有大水,奔涌瀉下而成巨瀑,名黃袍山白水崖瀑布,巖頂海撥約330米,巖高若210米,寬若50米。 早在中國的遠古時期就有黃帝在此建立兵寨,其后又有商朝末年姜尚在此點兵,漢室武帝及其親信衛青在此培育勇士,三國時期是西蜀東漢的必爭之峰,初始是東漢隱兵之地,后是西蜀前沿練兵之所。
黃袍山瀑布:又名白水崖瀑布 白水巖瀑布 石溪瀑布等,黃袍山瀑布 位于湖北省通城縣塘湖鎮荻田村東側,白水崖海撥高度約330米,上有大水從巖石上端傾瀉而下成大瀑布,名黃袍山白水崖瀑布。瀑布單級落差約210米,瀑布巖右上有天然石洞,內約數十平米,可以容近百人。黃袍山白水崖瀑布曾被開國主席毛澤東、開國元勛羅榮桓、唐朝詩人李白、宋代黃庭堅等稱之為“華中第一瀑”“楚天第一瀑”。 黃袍山白水崖瀑布 清朝詩人 嚴遂成 萬里水匯一水大,訇訇聲聞十里外。 巖口逼仄勢更兇,奪門而出懸白龍。 龍須帶雨浴日紅,金光玉色相蕩舂。 雪凈鮫綃落刀尺,大珠小珠飄隨風。 風折疊之繪變相,三降三升石不讓。 有如長竿倒拍肉飛仙,中絕援繩躍復上。 伏犀埋頭不敢出,懷寶安眠遮步障。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書乾封。 叩門絜瓶滴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豈不賢于谷泉之在香爐峰,坐享大名而無功。
錫山:又名銀山,位于通城城南2.5公里處,主峰海拔471米,其北峰名九宮,今縣城雋水鎮即唐代因山得名的錫山市。錫山奇峰突起,渾然有力地融在起伏的山脈之中,顯得雅致而又磊落。山上曲徑通幽,奇巖異動,松竹蒼翠,風景秀麗,舊時有“銀山八景”(瑞慶峰、映天池、積翠巖、金輪嶺、邀月臺、鐘秀泉、碧瀾溪、棲霞石)之稱。錫山腳下有銀禪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曾毀于戰火,幾次維修擴建,而今殿內金碧輝煌,莊嚴肅穆,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寺門口那副楹聯:“銀嶺云開空界自成清凈色,泉湖月皓圓光常現妙明心。”讓人在品味中蕩滌塵心。
九宮山:峰原比錫山峰高,是主峰,兩峰合在一起叫銀山,有銀礦。紫微大帝一次來到銀山主峰(即原九宮山峰),休息了三天。人坐的地方被壓縮了九尺,成了山洼,就是現在的樣子。紫微大帝臨行時說:“這哪里是銀山,只不過一堆錫罷了。”從此,銀礦里的銀子都變成了錫,山名也就改叫為錫山了。人們失去了銀礦,生活很苦,后來就有人給紫微大帝修了座廟,昐望產銀的日子再回來。結果,廟就在紫微大帝坐過的地方建了起來,命名“九宮廟”,并請了真人羅公遠(又名羅思遠,著名道仙)來此修道煉丹,因此,該山因廟名而得名“九宮山”,又因羅公遠的修煉而得別名“羅公山”。同治六年(1867)修《通城縣志》卷三記:“九宮山,白沙圖,錫山東支,一名羅公山。”
黃龍山:位于通城縣東南,距縣城約40公里,是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有“一腳踏三省”之稱。只角樓是黃龍山的頂峰,同時也是通城縣的最高點,海拔1528米。山上景點頗多,其中八處最為著名,被譽為“黃龍山八景”,即:金竹掃臺、湫池勝景、石田三畝、鳳凰池、寒牛不出攔、寶鏡石、玉女峰、點頭石等。歷代文人名士紛紛慕名游覽。唐代呂洞賓、宋代黃庭堅都曾游山賦詩。明初劉伯溫游覽名勝后,賦詩一首:黃龍美景盡幽幽,三畝石田氣勢猷。幕阜行觀南北地,峰尖坐看東西州,湫池塘闊藏蛟鯉,只角樓高近斗牛。青竹臺上勞到掃,鳳凰池畔壯旅游。”日本四大教名之一的黃龍教也發源于此。
李自成墓:為通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九宮山北麓,原墓圍多古木,墓為長形土墳。墳北面有一幾近湮沒于土中的小塊石碑,鐫“李自成墳”。清末有俗語:“皇帝墳,似蛇形,越長越長,墨青墨青。”(注:“墨青”一指墳周草木葳蕤,一諧“滅清”。)1971年,湖北發電機廠在此處建廠,遂將墓依原樣向東遷徙300米。工人在墓周植樹,維護修繕。1991年因大雨,山體滑坡,墓遂倒毀。 1996年10月,縣委、縣人民政府再度策劃培修李墓,1997年4月竣工。墓建于九宮園藝場內,依原式樣擴大,墓高9.5米,其中墓碑高4.8米。全墓用廣西白、蒙古黑、石南青等大理石砌成,增刻縣委書記熊傳經,縣長阮英梓撰“重修李自成墓記”。
通城藥姑山:古名龍窖山。位于湖北省通城縣大坪鄉境內,系幕阜山余脈,主峰海拔1261.1米,總面積近200平方公里。處通城、崇陽、赤壁和湖南臨湘之間,距縣城西北方向25公里。龍窖山地勢險峻,山高林密,生態環境良好,有江南天然藥庫之稱,明代杰出的醫藥家李時珍多次到龍窖山采集藥物標本。傳說神仙呂洞濱也多次按落云頭迷戀山中美景。
民俗文藝
通城花鼓戲又名通城提琴戲,源于湖南臨湘花鼓戲今岳陽花鼓戲,是以岳陽花鼓戲“琴腔”為主調,融合湖南長沙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以及通城,本地山歌、夜歌、民間道教音樂。曲調優美,旋律明快。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唱腔曲調有正調、哀調、夢調、西湖調、陰調、一字調、反十字調(打采調)等及各種花腔小調。因通城花鼓戲是以岳陽花鼓戲的“琴腔”為主調,也據說是為了和原來流傳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戲(今荊州花鼓戲)”所謂的“通城花鼓戲(打鑼腔)”區別開來所以稱其為“提琴戲”。后又因與長沙(益陽)花鼓戲其相互融合,故復名“花鼓戲”,民間劇團奇特地稱其為“提琴花鼓戲”。 但并非是指所謂的流傳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戲”(通城打鑼腔)。
通城花鼓戲的傳統劇目,大多取材于民間生活和神話、傳說。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戲,亦都是表現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泥土氣息濃厚,生活情趣豐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戲,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懲惡揚善的內容。這些傳統劇目,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
大劇目有:《七姐下凡》、《母女討飯》、《慈母淚》、《三子爭父》、《趕春桃》、《雙合蓮》、《張廣大上壽》、《劉海砍樵》、《趙五娘》、《三寶記》、《賣茂郎》、《二姐下凡》、《三子貴》、《買程賣柴》、《金釵冤》、《韓湘子》等。 小劇目有:《補缸》、《討學錢》、《藥板凳》、《駝子回門》等。
通城山歌民歌題材廣泛,旋律高亢優美,句式變化不一。有號子、山歌、田歌、燈歌、小調、風俗歌、童謠、搖兒歌等。1981年,普查收集了400多首。其中,收入《湖北民間歌曲集成》的64首,編入《咸寧地區民歌集》的72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