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據市氣象部門觀測資料記載,全市30年平均氣溫為16.4℃,年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5.6℃(1977年1月30日),年極端最高氣溫達40.9℃(1966年8月4日)。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3.8℃,最高的七月份,平均氣溫28.1℃,本市氣溫年均差為24.3℃,較鄰市枝江要小。常年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日數,平均為241天,一年中大于或等于10℃的活動程積溫為5225.1℃,4-10月農作物生長季節,除西北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全市月平均氣溫在15℃以上。
日照:全年日照可照時數為4427.2小時(平年)。據全市30年氣象觀測資料記載,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50小時,占全年可照時數的41.8%。西北山地實照時數少于丘陵、平原地區。日照時間長短,隨季節變化而變化。表現為2-8月份逐漸上升,8月以后逐漸下降。夏季日照時數年平均可達683.2小時,冬季日照時數僅336.8小時,春秋兩季相近,界于夏、冬之間。
降水:常年降水量平均在936-1048毫米之間,雨量充沛,且多集中于夏季。平均降水日數為120天,正常年間,一般發生在6-7月份,故能滿足農物所需水份。最大暴雨日發生于1974年7月8日,一天之內降水158毫米,持續降水日數最長為17天(1964年10月16日—11月1日),連續無降水日數為40天(1975年12月10日—1976年1月18日)。
自然資源
全市土地面積215881.64公頃(折合2158.82平方公里),其中,農用地183306.4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5.31%。農用地中耕地面積70647.7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2.87%;園地面積5490.3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56%;林地面積78964.4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6.75%;其他農用地面積28203.8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3.13%。建設用地21053.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80%。建設用地中城鎮、村莊、工礦用地面積12925.9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02%;交通用地面積1168.4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54%;水利設施用地面積6958.8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24%。未利用地面積10522.0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89%。
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20.48萬畝,其中,森林面積104.9萬畝,疏林地1.0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9.53%,森林總蓄積156萬m3,年森林蓄積增長量9.77萬m3,其中,中幼林面積100萬畝,占森林總面積的96%;中幼林蓄積151.6萬m3,占森林總蓄積的94%,可采伐利用的近成熟林蓄積9.8萬m3。計劃用10年時間建成50萬畝國外松,用4年時間建成10萬畝速生楊,6年時間建成30萬畝高效經濟林。隨著這些基地的建成,將為林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料。
當陽市是湖北省漁業“十強”縣(市)。全市有魚類13科、54種。經濟魚類中,以青魚、草魚、鰱魚、鯉魚、鯽魚、鳊魚、魴魚等為主,名貴稀有魚類有鱖魚、團頭魴、鳥鱧等。已開發利用水面12.5萬畝,其中,精養魚池4.5萬畝,水庫5.8萬畝,塘堰2.2萬畝。全市漁業已初步實現規模化經營。2003年,全市水產品產量達39860噸。
當陽市地處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位于揚子準克拉通一級構造單元內,發育二疊系至第四系地質時期地層,曾發生多期巖漿活動,有較優越的沉積型和熱液型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全市礦產資源種類較多,除水氣礦產(石油、天然氣、煤成氣、地下水)外,已發現并探明儲量的礦種有共有7類、20種,其中,鉈礦、石膏、玻璃用砂巖、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高嶺土等6種礦產已被查明或初步查明為大型礦床,其余礦產為小型礦床。這些礦產儲量分別如下:鉈110噸,占全省儲量的100%,居全國前10位;玻璃用砂巖2048萬噸,占全省儲量的60%;高嶺土392.8萬噸,占全省儲量的40%;石膏礦9448.7萬噸,占全省儲量的6%;水泥用灰巖7788萬噸,占全省儲量的1%。
經濟建設
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76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0.6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7.1億元,實現地方一般 預算收入10.3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6.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7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74元。農業經濟在統籌發展中提升。糧食生產連續五年保持增長,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全市柑橘面積達到31.5萬畝,被評為“中國椪柑龍頭縣 (市)”;生豬出欄在宜昌率先突破90萬頭,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省畜牧大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85家,省級和宜昌市級農業產業 龍頭企業達到34家,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45.6億元。第三產業在加速發展中突破。大力實施“三產興城”戰略,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投資20億元的關公文化旅游城項目成功簽約,玉泉寺、關陵躋身鄂西生態文 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區,關陵入選“靈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并建成3A級景區。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9億元,體育產業產值達到2000萬元。積極推進物流企業 提檔升級,長坂坡物流公司通過了國家3A級評估。商貿流通業日趨活躍。宜安居建材、匯豐源農資、萬華機電市場等專業市場初具規模。限額以上商貿企業達到 119家,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5億元,增長19.9%。積極加強金融監管,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各項存款余 額123.8億元,增長21%;貸款余額65.9億元,增長28.5%。
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2011年,共簽約項目42個,實際到位資金56.38億元,其中投資額過億元項目15個。史丹利復合 肥、天美來飲料、深藍精機等一批大項目成功落戶。建材、化工、食品、輕紡等特色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建陶產業集群實現了超常規發展,連續四年躋身全省重 點成長性產業集群。骨干企業快速成長。華強化工成功躍入年銷售收入過3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行列,三峽新材奮力躋身全國同行業前十強,葛洲壩當陽水泥一舉 成為鄂西地區行業龍頭之一。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76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0.6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7.1億元,實現地方一般 預算收入10.3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6.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7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74元。
全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675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2.93%;城區道路長度212公里,道路面積299萬平方米,排水管道長度116公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為84.1%、100%。 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量675.46萬噸,排放達標率為100%;工業廢氣排放量1599553萬標立方米,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1990.22噸,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為100%;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42.65萬噸,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37.49%。全市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區18個,自然保護區面積3014公頃。
交通狀況
當陽交通發達。城區距三峽機場50公里;焦枝鐵路、襄石復線穿境而過,設有目前湖北省縣市級最大的火車站;漢宜、荊當、荷當、窯馬公路、荊宜高速公路、待建的沙宜高速公路縱橫交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信號覆蓋全境。
高速公路:荊宜高速公路(滬蓉高速)有出入口。
鐵路:焦柳鐵路,襄石復線,當陽站位于錦屏大道。
飛機:有軍民兩用機場-當陽機場。
科技教育
2009年全年獲批宜昌市級及以上科技項目10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4項,宜昌市級5項。獲得宜昌市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登記10項,科技成果獎勵1項。申報國家專利77件,授權74件;其中,申報國家發明專利9件。
全市有各類中小學校63所,比上年減少3所;其中:小學37所,初中14所,普通高中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職業學校1所,特殊學校1所。幼兒園37所。中小學校在校學生46009人,比上年減少2742人;其中:小學在校學生19734人,比上年減少625人;初中在校學生12929人,比上年減少1482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9838人,比上年減少739人;職業高中3508人,比上年增加104人;特殊學校在校學生79人,比上年增加24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506人,比上年增加645人。全市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6.2%,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9%。
旅游資源
當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獨具特色。現有重要旅游景區(點)15處,其中國家級4處,省級風景名勝區2處。旅游資源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三國文化旅游資源,以關公文化旅游資源為主(關陵、三國文化園、長坂坡、壩陵橋、顯圣處等);二是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天下叢林四絕”之一的玉泉寺等);三是山水文化旅游資源(國家AAA級旅游風景名勝區——玉泉山、百寶寨風景區、月亮河旅游度假區等)。
主要景點有:玉泉山風景名勝區,三國文化園,長坂坡盆景園,趙子龍塑像,百寶寨旅游風景區,月亮河旅游度假區 ,玉泉寺及鐵塔,關陵,周倉廟,鬼谷洞遺址,季家湖城址,趙家湖古墓群,糜城遺址,麥城遺址,長坂坡遺址,磨盤山遺址,馮山遺址,度門寺遺址,百寶寨巖屋群,襄西革命烈士紀念碑館。
地方特產
當陽市特產資源豐富,有9項、43類、360種,主要是關公李、仙人掌茶、雙蓮荸薺、金水柑、糜城藕等。
當陽金水柑,又稱椪柑,被譽為“遠東柑桔之王”,我國是椪柑的原產地之一,其味酸甜適中,食后味濃甜,花渣爽口,糖酸比值高達15-24:1,含維生素和胡蘿卜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可食率高,一般單果重120-140G,果蒂具放射溝,果形高樁或扁圓,以高樁形為佳,其果形指數為0.8-1,皮橙紅或橙黃色,果皮蠟質層厚,光澤明亮,皮松易剝,椪柑樹形高大、緊湊,主枝直立,枝條削尖度小。 2001年被評為“中華名果”稱號。金水柑在當陽的主產地在當陽市半月鎮的鳳凰山林果場和王店鎮雙蓮鄉,每年都有大批商販前來調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