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縣位于江西省中偏東部,武夷山脈中段西麓(lù),與福建省的光澤、邵武、泰寧、建寧及本省的南城、南豐、資溪等七縣(市)毗鄰,福銀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由贛入閩的東大門之一。面積1728平方公里,轄6鎮、8鄉、1個墾殖場,總人口24.6萬人,其中縣城人口7萬余人。黎川是老區全紅縣,曾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閩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全縣通行贛語。
行政區劃
黎川縣轄6個鎮、8個鄉:
鎮:日峰鎮、宏村鎮、洵口鎮、熊村鎮、龍安鎮、德勝鎮
鄉:潭溪鄉、湖坊鄉、荷源鄉、厚村鄉、社蘋鄉、樟溪鄉、西城鄉、中田鄉
歷史沿革
秦革封建以郡縣治天下廢后沿之數多革之數少,蓋分合統隸旨與時為推移焉,新城分于宋紹興逾元及明悉沿而不革。漢高帝五年穎險侯灌嬰渡高定豫章郡,郡領縣十八析境南為南城。三國吳太平二年以臨汝縣為臨川郡,分南城縣東南境為南豐、東興、永城三縣。唐武德五年復為撫州析南城置永城、東興七年省入南城。宋開寶二年南唐以南城置建武軍,紹興八年(1138)從安撫使李綱,轉運使逢汝霖、徐霖奏析南城東南五鄉置新城縣,辟黎灘鎮為縣治因別稱黎川。元元初仍宋制,順帝至元十年改建昌軍為路。明太祖壬寅二月改建昌路為肇昌府,九月改稱建昌府新城屬焉。國朝(清)順治二年乙酉七月大師定建昌新城歸附,十月閩鄭彩據新城,三年丙戌正月我是復定新城仍為縣屬建昌府。
1985年3月15日,撤銷宏村鄉,設置宏村鎮(贛府廳字[1985]160號)。 1993年1月3日,撤銷洵口鄉、熊村鄉,設立洵口鎮(贛民字[1993]1號批復)。2001年3月2日,撤銷龍安鄉,設立龍安鎮;德勝關墾殖場改制,設立德勝鎮(贛民字[2001]94號批復)。2001年11月8日,撤銷栗塘鄉、裘坊鄉,劃歸日峰鎮;撤銷東堡鄉,劃歸龍安鎮;撤銷坊坪鄉,劃歸熊村鎮(贛民字[2001]509號批復)。
自然地理
黎川縣地處江西省中部偏東,撫州市東南部,武夷山脈中段西麓,介于東經11642--11710,北緯2659——273335之間。
黎川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無霜期長。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山地水面達70萬畝,水能蘊藏量2.57萬千瓦,尚待開發的水能有1.9萬多千瓦,有林地88.9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4.3%。境內有水杉、銀杏、三尖杉、鵝掌、香榧等29種珍稀植物,并有鷹嘴龜、猴面鷹、大靈貓、豹貓、水鹿、綠頭啄木鳥等眾多珍禽異獸。境內礦藏種類繁多,初步探明的瓷土、鎢、錫、石英、云母、鋅、銀、銅等多種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
黎川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速生豐產林基地縣”、“瘦肉型生豬基地縣”、“優質水產基地縣”和“食用菌生產基地縣”,每年可提供商品糧10萬噸、木材8萬立方米、生豬18萬頭、水產品1萬噸。
經濟發展
全縣以京福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為契機,實施“大改革、大開放、大招商”主戰略,努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9.24億元,比上年增長13.1%;財政總收入6289萬元,增長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4億元,增長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億元,增長10%;農民人均收入3008元,比上年增加502元。
近年來,黎川縣工業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以陶瓷、電子、化工建材、服裝織造、出口型農林產品加工、小水電等六大支柱產業格局。縣工業園區規劃面積4500畝,目前,第一期1000畝已基本填滿,二期千畝工業用地也正在進行“三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全縣現有陶瓷企業10多家,年產值1億多元,主要生產日用瓷、耐熱瓷煲及工藝瓷、象牙瓷,有“江西第二瓷都”之稱,康舒牌陶瓷分別被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和“江西省名牌產品”。電子產品主要為永華駿業電子公司的語言電腦復讀機、電話機、電子禮品系列等。化工產品主要有除草劑、殺蟲殺菌系列、乙炔等,年生產能力1.5億元。木竹加工主要產品有竹膠合板、根雕、家具、寵物小木屋等。通過招商,引進外資新上了30多座小水電站,到2006年預計可年發電1億度。2004年,縣財政來自工業的稅收達到1500萬元,其中,納稅上百萬元的工業企業達到5戶。工業通過改組改造,扶優扶強。確定支柱產業戰略,逐漸形成了五大集團,即以開發航空瓷、耐熱瓷為龍頭的陶瓷集團,產值8000萬元;以華港電子產品為龍頭的電子工業集團,產值1億元;以特鋼曲軸為龍頭的機械制造集團,產值1000萬元;以藤茶制品為龍頭的食品、木竹集團,產值1億元;以鰻魚養殖、加工為龍頭的鰻業集團,產值1.2億元。同時重點培植了十個產值達500萬元。利稅達50萬元的骨干企業,
重點發展“三高”農業和特色農業,在建設五大商品生產基地的同時,又自行發展起了鵝鴨、牛羊、果業、蔬菜、白蓮、煙葉、藥材、特種養殖等十個區域性小基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全面增長。黎川是農業大縣,種養殖業規模較大,以優質稻、食用菌、烤煙、特種水產為主的特色農業已具規模。種植業以糧食為主,年產糧食17萬噸左右;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白蓮、西瓜、蔬菜等,近幾年,以茶樹菇、草菇、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較快,2004年生產食用菌1.2億袋,創產值1.5億元。
依托京福高速公路建設,黎川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按照建設工貿型山水園林城市的目標,全縣重點抓好新區、水槽片區等“十大工程”建設,已連續三屆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縣城”。
旅游文化
黎川歷史悠久,始建縣于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黎川處于閩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黎川從事革命活動。1933年5月,中共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省軍區在該縣湖坊鄉成立,紅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閱兵誓師大會在黎川舉行,揭開第五次反圍剿序幕的“團村戰役”、“洵口戰役”發生在黎川境內。
黎川風景秀麗,素有“鐘靈毓秀,黎明山川”之譽。境內自然和人文景觀奇特,巖泉國家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植物王國,動物天堂”;十里長街明清建筑保存完好;洲湖百年“船形古宅”國內罕見;福山寺、妙法寺、壽昌寺、喜山寺等福祿壽喜四大古寺和新豐橋、橫港橋等景觀建筑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
地方特產
黎川陶瓷:黎川以江西“第二瓷都”名聲遠揚。到過黎川縣的外鄉人都不忘帶些當地的杯杯碟碟回去。這里的日用瓷不僅潔白光亮,器形優美,且品種花色特多,中檔茶杯的數量更是占了全國市場的半壁江山,杯碟大批出口歐美和中東。銳意進取的黎川人,繼1995年全縣陶瓷企業全面實現從國有、集體所有制到股份合作為主體的改造之后,去年多家企業已完成買斷企業產權的再轉制,一批有實力、懂管理、善經營的私營企業主正充分協作,利用他們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西安、沈陽、成都等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設立的專營窗口,以強而有力的“聯網”式銷售,把黎川的日用瓷產品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黎川茶樹菇:食用菌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無公害,是優良的食藥兼用綠色食品,國外將其視為蔬菜常年食用,尤其是香菇和茶薪菇,被視為菇中之王,屬天然綠色營養佳品,其風味獨特,香馥可口,并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等成份。有滋陰、補腎、潤肺 、活血、健腦、 養顏等功能,經常食用,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黎川原木香菇:“香菇多糖”能顯著增強機體對腫瘤的免疫力,甚至能使已生長的小腫瘤完全消失。“香菇素”對因膽固醇過高所引起的高血壓、動脈硬化及急慢性腎炎、尿蛋白癥、糖尿病、膽結石、腎孟腎炎等有一定治療功效。香菇中的麥角醇,有利于防止佝僂病原菌和貧血。香菇中的多糖蛋白質及核糖酸對治療艾滋病、肝炎與白血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常規烹調方法: 香菇經清洗后,可以切成丁、條、片、絲狀等,然后,可單獨進行炒、煮、蒸、炸、燴、煨,也可與肉類、禽蛋、魚蝦和各種蔬菜搭配烹飪成各種美味的菜肴、鮮湯、點心、冷盆等,而且還可以作為火鍋的最佳配料。
黎川草菇:黎川有三菇,分別是茶樹菇、原木香菇、草菇。而這三菇里面,味道最為鮮美的應該是草菇。黎川人把草菇叫做“稈菇”。顧名思義,草菇是用稻稈做成的。 黎川縣有200多年的草菇種植歷史,而且美名遠播。早在建國初期,黎川的草菇往往要進貢國家釣魚臺賓館,以招待外賓。種植草菇的鄉鎮比較多,而種的有名的是潭溪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