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萍鄉市,江西省轄地級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于江西省西部,東與宜春市、吉安市接壤,南與吉安市和湖南省株洲市毗鄰,西與湖南省株洲市相連,北與湖南省長沙市交界,地貌較為復雜,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總面積3823.99平方千米。全市轄2個區、3個縣。全市常住人口180.16萬人。
1970年3月10日,萍鄉升格為地級省轄市。萍鄉市是江西的“西大門”,在贛西經濟發展格局中處于中心位置,素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萍鄉處于長株潭經濟圈的輻射核心區域,同時接受泛珠三角經濟區和閩東南經濟區的輻射。境內滬昆鐵路橫穿市內腹地與京廣、京九兩大動脈相連。319和320國道呈十字型在市區交匯通過,滬昆高速、萍洪高速貫穿全境。市中心城區距湖南長沙黃花機場僅120千米,具有優越的區位地理條件。萍鄉安源早期為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點地區,毛澤東曾9次來到萍鄉和安源。安源,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產業工人支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第一個小團體(支部)。
【行政區劃】
萍鄉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
安源區 面積
212平方千米,人口40萬,區人民政府駐萍安中大道。
湘東區 面積
853平方千米,人口39萬,區人民政府駐湘東鎮。
上栗縣 面積
712平方千米,人口47萬,縣人民政府駐上栗鎮。
蘆溪縣 面積
963平方千米,人口28萬,縣人民政府駐蘆溪鎮。
蓮花縣 面積1062平方千米,人口25萬,縣人民政府駐琴亭鎮。

【歷史沿革】
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萍鄉就有三苗族生產勞動繁衍生息。
西周時,屬揚州。
春秋時,屬吳國。
戰國時,為楚地。
秦時,屬九江郡。
漢高祖時,屬揚州豫章郡和荊州長沙郡。
三國吳寶鼎二年(267年),設萍鄉縣,屬安成郡,縣治設蘆溪古崗(今蘆溪縣古城村),轄地包括今安源區和蘆溪縣的全部、上栗縣和湘東區的大部。太平二年(257年),上栗長平以北從醴陵析出劃歸康樂縣(今萬載縣)。
晉咸寧年間(265~280年),屬宜陽郡。元康元年(291年),析荊州安成郡入江州安成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撤銷康樂縣,上栗長平以北劃歸萍鄉縣。開皇十一年(591年),屬袁州;大業初屬宜春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縣治從蘆溪古崗遷至萍鄉鳳凰池(今萍鄉市區)。武德五年(622年),屬袁州。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劃為10道,萍鄉屬江南道袁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分東、西兩道,萍鄉屬江南西道袁州。
五代十國,先為吳國(907~937年),后為南唐(937~961年)屬地。
宋代,復為江南西道袁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屬江南西道袁州安撫司;翌年,袁州安撫司改為總管府,隸屬湖南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屬江西省袁州總管府。元貞元年(1295年),萍鄉縣升為州,隸屬袁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改袁州路為袁州府,轄地未變。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全國廢行省,萍鄉改州為縣,隸屬江西省布政使司袁州府。
清順治二年(1645年)至清亡(1911年),屬袁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袁州府,直隸省轄。民國三年(1914年),全省劃為豫章、潯陽、廬陵、贛南4道,屬廬陵道,轄地未變。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直隸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屬第八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劃為8個行政區,屬第二行政區,區署設萍鄉縣城。民國三十年(1941年),區署遷至宜春縣城。
1949年7月23日,萍鄉解放。政區設萍鄉市和萍鄉縣;9月,撤市留縣,隸屬袁州分區。
1952年9月,袁州專區和南昌專區合并為南昌專區,萍鄉縣隨隸南昌專區。
1956年,擴區并鄉。
1958年,撤鄉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
1959年1月,南昌專區更名宜春專區,轄萍鄉縣。
1960年9月,撤縣設市,由宜春專區代管。
1966年,撤區并社。
1970年3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地級省轄市。
1992年6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吉安地區蓮花縣劃歸萍鄉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萍鄉市位于江西省西部,省會南昌市的正西方。東與宜春市、南與吉安市、西與湖南省株洲市、北與湖南省瀏陽市接壤,市境南北最長127千米,東西最寬67千米,境域國土面積3823.9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萍鄉市境位于江南丘陵地區,以丘陵地貌為主,但從全市地勢起伏狀況來看,山地、丘陵和盆地錯綜分布,地貌較為復雜。東、南部武功山是萍鄉市與蓮花、安福、宜春等市、縣的界山,主峰金頂海拔1918.3米,為全市最高峰,北部的楊岐山主峰海拔947.6米。西部大屏山最高點為615米,是江西萍鄉與湖南醴陵的省界山。中部廣大地區丘陵起伏,河川縱橫。上埠―高坑―泉江―樓下一線。丘陵崗巒相連,為贛江支流袁水與湘江支流淥水(萍鄉境內稱萍水)的分水嶺。西部陂頭洲海拔僅65.4米,是全市最低處。全市整個地勢是南北高,中部略低,為一馬鞍形。全市土地總面積2764.93平方千米,其中丘陵面積約占三分之二,山地面積約占四分之一,河谷平原約占五分之一。
氣候特征
萍鄉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霜期短,作物生長期長。平原地帶,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開始日期為:春季3月26日,季長70天;夏季6月4目,季長99天;秋季9月11日,季長61天;冬季11月11日,季長135天。夏冬兩季時間較長,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春秋兩季時間較短,各約兩個月,其晝夜時間相近。四季天氣特征表現為:春季濕潤溫和,但天氣多變,時晴時雨,俗有“春無三日晴”之說;夏季多陣雨或雷陣雨天氣;秋季涼爽、干燥、少雨;冬季寒冷,多雨(雪)天氣。春夏兩季多雨水,但夏季是全年的降水集中期。而在夏秋兩季交替時期,晴熱少雨,蒸發量大,易出現伏、秋旱。
水文水系
萍鄉市區內水系地域分屬長江流域的洞庭湖水系和鄱陽湖水系。全市主要河流有五條,即萍水、栗水、草水、袁水、蓮水。袁水、蓮水發源于羅霄山和武功山,流入贛江;萍水、栗水、草水發源于武功山與羅霄山、楊岐山之間,最終注入湘江。主要支流有長平河、福田河、東源河、樓下河、高坑河、萬龍山河、張家坊河、金山河、大山沖河、鴨路河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6565人,在校生53262人,畢業生17023人;普通高中招生13415人,在校生41112人,畢業生11633人;普通初中招生24685人,在校生75204人,畢業生23568人;普通小學招生22596人,在校生141643人,畢業生25115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6216人,在校生19792人,畢業生7758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644人,幼兒園在園幼兒52231人。
主要小學:萍鄉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上栗縣栗江小學、湘東區湘東小學、蓮花縣城廂小學等
普通高中:萍鄉中學、安源中學、上栗中學、蘆溪中學、湘東中學、蓮花中學
高職院校: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萍鄉衛生職業學院
成人院校:江西廣播電視大學(萍鄉分校)
本科高校:萍鄉學院
文化事業
年末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含個體),文化館6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7個,廣播電臺4座,電視臺4座。有線電視用戶75820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
國家一級圖書館:萍鄉市圖書館、蓮花縣圖書館
醫療衛生
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495個(含村衛生所、診所、防保站)。其中,醫院、衛生院8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6個,疾病防治所(所、站)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個,衛生監督檢驗所6個。衛生技術人員19623人(含村衛生所、診所、防保站)。其中,執業醫師4961人,執業助理醫師978人,注冊護士7793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3158張。

【交通運輸】
公路
萍鄉市交通發達,是贛湘交通中心。國道G319、國道G320、國道G322和G60滬昆高速公路(昌金段)、G72泉南高速公路(吉蓮段)、S89上蓮高速公路、S38昌栗高速公路在萍鄉交匯組成了“大十字”主干線,形成了貫通全市,通達四鄰,兩縱兩橫的高等級公路網。
鐵路
萍鄉市境內滬昆鐵路橫貫東西,2014年建成滬昆客運專線(杭長段)在萍鄉城北設立萍鄉北站,使城市形成3小時內到達上海杭州,4小時內到達武漢廣州,到達省會南昌一小時不到,到湖南長沙也只需半小時,規劃中的渝長廈快速鐵路也將經過萍鄉,屆時到達福建海西經濟區更加方便。主要鐵路有滬昆鐵路、滬昆高速鐵路、吉衡鐵路。
【旅游資源】
萍鄉環境優美,山川錦繡,旅游資源豐富。全市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二處,省市級重點保護單位67處。著名的風景旅游區武功山集雄、奇、峻、秀自然風光于一身,主峰1918.24米,是江西的最高峰,有南方罕見的高山草甸數萬畝和眾多的瀑布群,保存有大量原始次森林,國家一二級珍稀的動植物資源。楊歧山禪宗佛教文化遠播海外,在日本、韓國有大量信徒。楊歧山現存唐寺、唐塔、唐碑(韓愈撰)、文廷式墓等人文景觀。地表層有大量的的鐘乳溶洞,其中義龍洞已開辟為旅游景點。萍鄉保存下來的儺文化之豐富完整為全國所罕見。

萍鄉是中國革命圣地,1905年,指揮部設在萍鄉,由黃興組織的萍(鄉)瀏(陽)醴(陵)起義被稱為辛亥革命的預演。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安源路礦成為我黨活動的重點地區,毛澤東從1920年到1930年曾10次來萍鄉和安源,組織領導工人運動和武裝斗爭。1922年9月在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領導下,成功地舉行了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安源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發源地之一。1927年“八七”會議后,毛澤東來到安源部署和領導了秋收起義。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張家灣軍事會議舊址、安源煤礦總平巷等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鄧小平同志題名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位于安源煤礦附近,由江澤民同志題名的秋收起義紀念碑矗立在秋收起義廣場。
萍鄉旅游資源集歷史、文化、自然、人文、宗教與民俗風情為一體,呈全方位立體之勢,旅游開發前景非常廣闊。萍鄉市所屬的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發祥地和秋收起義的策源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之一。在這里,革命斗爭薪盡火傳,綿延不絕;革命志士,舍生取義,前仆后繼,留下了大量的紅色歷史遺跡與革命文物,著名的有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總平巷、談判大樓、張家灣秋收起義軍事會議舊址等。解放后,這里建造了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收藏革命文物8000余件。

萍鄉蘆溪縣境內的武功山,歷史上與廬山、衡山并稱為江南三大名山,是江西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其主峰白鶴峰海拔1918.3米,為江西境內第一高峰,高于泰山、黃山、廬山、衡山等名山川,武功山山體雄偉,奇峰羅列,瑰崎幽谷、懸崖峭壁、涌泉飛瀑,形成了“峰、洞、水、石、云、松、寺”齊備的山色風光,連綿十萬畝的高山草甸更是堪稱一絕。萍鄉上栗縣境內的楊岐山環境清幽,風景秀麗,野趣橫生。登巔遠眺,北里風光,盡收眼底。山南陰水洞,狀如漏斗,溪水四聚,終年不滿;奇特的子午泉,每逢子時和午時,巨泉噴涌,逾時則細流潺潺。坐落此山的楊歧普通禪寺,始建于唐代,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楊岐宗的發祥地,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楊歧宗傳入日本,影響至今。寺后有一高36米、直徑22米的參天古柏,蒼勁挺拔。后山葬有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文廷式。楊歧寺現已列為江西省24個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楊岐山下有被國內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教授譽為“天下第一洞”的義龍洞,洞長4千多米,蜿蜒曲折,溪水相伴,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洞中有山,山中有洞;山水交融,瀑布飛流直下,水隨洞轉,洞隨水活,魚在水中游,花在水中開,
洞中景色變幻無窮,時而是秀麗的江南春色、垂楊倒柳,時而是壯麗的北國風光、冰山銀川,時而又如神秘游人的海底,瑰麗壯觀�!岸粗写髲d”富麗堂皇,“深山茅舍”清雅幽靜,“仙樂廳”的敲擊聲悠揚清悅。洞中奇景,令人目不暇接、為之陶醉。萍鄉城內有建于清代的孔廟,是省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文廟,市郊有始建于唐代的寶積寺,金碧輝煌;有始建于宋代的橫龍洞,這里的古建筑群,布局統一,精美壯觀。環境幽靜奇絕。其十八拱長廊與后殿頂拱的建筑藝術屬國內罕見。寺內有久旱不涸的涌泉,泉水清冽如露,頗為奇特。還有清新、優雅的玉壺山、群峰競秀的大屏山和萬頃碧波的明月湖等。萍鄉民風淳樸,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獨特的指掌畫、多管書法、農民銅管樂、采茶戲、儺藝在全國乃至國外都有一定影響,尤其儺文化以“儺廟、儺面具、儺舞”三寶俱全而蜚聲海內外。

古之吳楚通衢,今之贛西明珠。改革開放以來,萍鄉經濟快速發展,城區環境優美,旅游設施齊全。旅游資源除風景名勝和革命紀念地安源外,歷史文化古跡有孔廟、楊歧寺、橫龍寺、金山寺多年羅漢松等。萬頃碧波的明月湖度假村和天堂湖度假村,是旅游休閑的好地方。城區萍水河以及濱河東西兩路形成的“一河兩岸”風景帶集交通休閑、綠化于一體,綠蔭廣場及面積達334畝的秋收起義廣場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和城市亮麗窗口。秋收起義廣場中心直徑68米的彩色音樂噴泉、水幕電影和高標準建設的城市路燈營造出迷人的城市夜景。
【風景名勝】
◆武功山
武功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世界地質公園--武功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江西中西部,萍鄉、宜春、吉安三市交界處,地處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北段。主峰白鶴峰海拔1918.3米。武功山作為江西省西部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大型山岳型風景名勝區,由七大景區組成,總面積183平方千米,總規劃面積385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88.1%。可從東、南、北三個方向進入,由萍鄉方向進入的金頂、九龍山、發云界、羊獅幕4大景區,面積71.6平方千米,規劃面積為130.5平方千米。
武功山于1985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一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5年,再次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2005年,成功申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2006年,成功申報為國家自然遺產,2011年,成功申報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20年1月,被文化和旅游部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并被授予江西省十大新旅游景區(第一名)、全國風景名勝區自駕游示范基地等。
◆楊岐山
楊岐山是禪宗楊岐宗的發源地,同時,也是栗水河和萍水河的主要源頭。1995年,楊岐山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14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7年3月,入選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楊岐山風景區1995年規劃范圍為100平方千米,為便于管理,2010年,省政府批準將規劃面積調整為30.94平方千米,下轄楊岐普通寺、孽龍洞、鳳鳴湖三大景區,是一個以禪宗古剎、巖溶景觀和自然生態為特色,以宗教文化、休閑度假、巖溶探奇和科普教育為主要功能的省級風景名勝區。2012年,根據申報國家級風景區的需要和資源稟賦,將九龍洞區域納入風景區規劃范圍,面積擴展至57.2平方千米,包括楊岐山、普通寺、孽龍洞、九龍灣4個核心景區和瑤金山寺、李畋故居、長紅檵木3個外圍獨立景點。
◆孽龍洞
孽龍洞是位于萍鄉市城區15千米的上栗縣福田鎮清溪村,是一個形成于1億八千年前的天然溶洞,全洞長達4.2千米,蜿蜒曲折,深邃清幽。
洞內常年恒溫18度冬暖夏涼。洞內景點多達一百余個,如:天堂大廳、童子拜觀音、千丘梯田、倒柳垂楊、許愿池、回龍廳等。最為壯觀的是洞內的洞天飛瀑,它高九米寬七米,天然瀑布水從九米高的上空直奔洞池,濺起無數水花,聲勢浩大聲撼震天,為此洞一絕。清風、怪石、流泉、飛瀑被稱為“洞中四絕”。
相傳古代鄱陽湖有條孽龍企圖把江西變成澤國,到處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后被許真君制服于萍鄉楊岐山下的一個山洞里,孽龍洞故得其名。
◆楊岐普通寺
楊岐普通寺,位于萍鄉市上栗縣的楊岐山上,占地面積7600平方米,原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現存建筑面1200平方米,距萍鄉市區25千米。楊岐普通寺依楊岐山而建,逐層遞高,古樸雄偉。楊岐普通寺系中國佛教五宗七家之一禪宗臨濟宗楊歧派的發祥地。
楊岐普通寺,初名廣利禪寺,乘廣禪師唐寶十二年(753年)創立,宋慶歷年間,方會禪師在此創楊岐宗,將廣利禪寺改名為普通寺。1987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了“楊岐普通寺”匾額。
◆萍鄉孔廟
萍鄉孔廟,是在中國已知的22座孔廟中興建較早,也是江西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孔廟。始建于唐武德年間,為唐萼倡建,故址在萍鄉市南正街的寶積寺后,北宋時兵毀。自南宋后經過八次遷建,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建,現存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1987年就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1981年時,萍鄉孔廟就被辟為萍鄉市博物館,在大成殿西側的訓導齋和明倫堂內,還有萍鄉古代文明陳列館。有著“世界罕見、亞洲第一”之稱的巨型千年靈芝,以及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的恐龍蛋化石都曾在這里展出。2010年,萍鄉市博物館遷出了孔廟,搬到了新的地址,孔廟則變成了博物館的一個分館,時常舉辦一些關于孔廟文化的展覽。
◆安源紀念館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位于萍鄉安源區,距萍鄉城區6千米。前身是創辦于1956年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遺址陳列室。1968年,興建陳列館。1969年,開放。1984年8月,改現名。獲評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安源路礦工人紀念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0畝,建筑面積3245平方米,陳列面積2400平方米。紀念館陳列大樓高24米,長100米,寬30米,系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正中間建有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部徽,兩邊是紅色瓷磚組成的五星紅旗和大型有機玻璃火炬燈。大廳門口有6根用大理石砌成的方開型大柱,高約14米。
◆安源錦繡城
安源錦繡城又名安源古城、安源影視城。該影視城建筑面積達1萬平方米,濃縮了老安源的建筑,茶樓、煙館、祠堂、工人俱樂部等五十多處景觀,旨在重現二、三十年代的安源老街舊景色。同時還將呈現出早期在萍鄉拍攝過的礦井、道具、演出劇照、名人題詞。安源影視城的建成將進一步促進安源紅色旅游開發,更加方便以安源為背景的影視劇拍攝。
◆江西安源國家森林公園
江西安源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江西萍鄉市城區北部楊岐山區和南部安源山、烏龍山一帶,分為南北兩大片區,是中國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森林植被類型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及針闊混交林,總面積9642.23公頃。其中,林地面積8193.06公頃。
江西安源國家森林公園環繞大半個萍鄉城,園內山岳聳峙、峰回嶂疊、森林茂密、泉流瀑飛、洞奇巖異、古剎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公園北至廬山約400千米,南至井岡山約200千米,東至南昌280千米,西至長沙95千米。浙贛鐵路、滬瑞高速公路、320國道橫貫南北景區之間,319國道又將南北景區聯成一體。公園內外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觀獨特,人文景觀豐富,是連接長沙、南昌、韶山、井岡山等名城和旅游勝地的樞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