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GDP由2000年的6億多元增長到2005年的12.7億元,年均遞增近14個百分點,五年翻了一番,為歷次五年計劃中增長最快的五年;財政總收入實現歷史性跨越,由4000多萬元增長到1億多元,五年增長了近1.5倍,提前一年完成了過億目標。2004年榮獲省政府500多萬元縣市發展獎,2005年又獲得400多萬元的發展獎。二是新型工業化快速推進。工業增加值由2.1億元增長到4.3億元,年均遞增了2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分別增長2.1倍、3.1倍和4.4倍,扶持發展了永安特材、惠金公司、隆森實業、水輪機公司、高升生物、保良生物、大地制藥、天宇實業、光宇針車、實慧電子等一批規模工業企業。工業用電量由3000多萬度增長到1.2億度,年均遞增了38個百分點;石油銷售量由3000噸增長到12000噸,四年翻了兩番;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近幾年來累計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完成園區“七通一平”面積3.65平方公里,園區產業聚集效應日益顯現,入園企業發展到56家,其中建成投產30家,工業園區產值、稅收、出口創匯連年高位增長,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05年被列為全省3家民營科技工業園之一,2006年被列為省級開發區;三次產業比重由2000年31.3:35.3:33.4調整到25.2:42.5:32.3,工業已成為推動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6.2億元,同比增長24.8%。三是開放型經濟取得重大突破。五年來,全縣實際引進內資20多億元,引進外資5000多萬美元,引進項目400多個;2005年全縣實際引進內資10.4億元,引進外資1901萬美元,出口創匯超1000萬美元。四是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在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蛋雞養殖、中藥材種植和多彩苗木種植規模在全省嶄露頭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連續三年進入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一類縣行列,水利工作2005年囊括全市三個單項獎。五是發展環境呈現質的改善。319國道蓮花段改造竣工通車,吉蓮公路蓮花段改造基本完成,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目標;另外,新建的2萬噸水廠投入使用,城鄉電網改造順利完成,途經蓮花的泉南高速公路2007年即將動工,蓮花經濟發展的環境優勢開始凸顯。六是內生動力日益強勁。縣屬工業企業“雙置換”工作順利完成,盤活資產6億多元,包袱變成了財富,企業職工得到了合理流轉;流通性行業改制基本結束,已滋生出新的活力;民營企業由2000年的39家發展到596家,群眾創業熱情越來越高。七是鄉鎮經濟活力明顯增強。制訂出臺了放開放活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近幾年來,鄉鎮經濟快速發展,鄉鎮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均在35個百分點以上,鄉鎮總收入占全縣的比重由40.3%上升到67%。其中琴亭、坊樓兩鎮進入全省百強鄉鎮。八是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五年來,全縣共籌資2億多元,完成或啟動了蓮花中學改造、城廂中學改造、縣醫院外科大樓改造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廣電大樓、計生大樓、國土大樓、公安大樓、文化大樓新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全縣教科文衛體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得到整體提升,高考成績連年位居全市前茅,廣播電視“村村通”水平名列全省第一。
城鄉建設
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五年來,縣城建設投入近9個億,完成或啟動了金三角、濱河公園、二環路、蓮花廣場、金城大道、永安大道、康達路、解放南路、廣興路、319國道繞城公路等一大批重點工程的建設和改造,縣城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了對外開放的一張名片;縣鄉投入500多萬元,抓實了13個小康文明示范村的建設,以點帶面推進了農村面貌的改變。城區面積已由3平方公里增加到7平方公里,縣城人口由2萬多人增加到6萬多人,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品位明顯提升,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有力吸引了永新、安福、茶陵等周邊縣區的人流、物流。十是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27元增加到2216元,年均增長1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28元增加到8848元,五年翻了一番;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由4.3億元增加到16億元,增長了近1.5倍。另外,由于發展快、變化大,近三年獲得了省政府頒發的財政增長獎,連續四屆榮獲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光榮稱號;2004年獲得了全省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獎;2005年被評為全省工業發展先進縣,榮獲全省農村水利工作“鄱湖杯”綜合大獎,招商引資綜合目標考評和大項目考評均獲全市第一名,引進外資列全市第二名。作為縣區發展典型,還先后兩次在省委全會上作了書面發言,開了蓮花的先河。
交通運輸
蓮花地處湘贛邊界,319國道和泉南高速公路貫通全縣境,南與105、106、107國道、京珠、贛粵高速相接,北與320國道相接,全縣村級公路全部水泥化,公路通車里程達1200公里。縣城東距京九線井岡山火車站、井岡山機場90公里,分文線安�;疖囌�63公里;南距永新文竹火車站20公里,西距湖南茶陵火車站65公里,北距萍鄉火車站69公里;距南昌火車站、昌北機場330公里,距長沙黃花機場200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縣普通高中招生2039人,在校生6122人,畢業生1789人;初中招生2242人,在校生8433人,畢業生4855人;小學招生3005人,在校生19805人,畢業生2258人。全縣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村義務教育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蓮花中學榮獲全市高考綜合排名第一和市政府表彰的高中辦學質量優秀獎,全縣中考成績平均分居全市五縣區第一,師資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全縣有專任教師2190人,其中中學1116人,大專文化以上的人數占96%,小學1074人,大專文化以上人數占49%。教育投入繼續增加,學校環境不斷改善。
文化事業健康繁榮。全縣人民開展了豐富多采的文化活動,文藝創作和文藝宣傳進一步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藝術表演團體全年演出148場,“春節”、“七一”、“國慶”分別組織了文藝匯演,舉辦了六期文藝調演主題晚會。積極開展“掃黃打非”活動,進一步加強文化、廣電市場的管理,特別是網吧和游戲廳市場監督和管理,對銷售音像制品和書報刊業主進行2次法律、法規培訓,聯合公安、工商、消防等部門進行了3次“掃黃打非”整治活動。共收繳非法盜版音像制品18000余盤,收繳盜版書刊2000余冊,處罰違規網吧38家。文化市場得到進一步凈化。有線電視收視質量明顯提高,宣教功能日趨完善。電視臺對新聞和欄目進行了改版,更加注重民生,關注民意,重視報道老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蓮花移民歡歡喜喜過大年》在市臺播出后,被評為A 級新聞�!蹲呓傩铡窓谀抗膊コ�25期。同時加大了輿論監督的力度。全縣系統內電視發射機3座,衛星電視地面收轉站1780座,其中系統內3座。全縣有線電視用戶8000余戶。電視人口覆蓋率95%以上。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全縣有醫院、衛生院18個,病床床位443張,衛生技術人員535人,其中醫生數240人,城鄉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9個鄉鎮衛生院的房屋得到改造。制定并實施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重大疫情信息網絡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
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教興縣"意識增強,科技扶貧力度不斷加大。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6%�?萍缄犖檫M一步擴大。全縣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4973人,比上年增長3%,其中正高1人,副高291人,中級1887人,初級2794人。質量檢測標準化建設和天氣預報服務水平取得新的突破。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各地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群眾的全民健身活動和比賽。群眾體育運動進一步普及,老年體協活動豐富多彩,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
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繼續增長。年未全縣戶籍人口257585人,比上年增加2508人。全年出生人口2718人,出生率為11.06‰,比上年上升0.2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992人,死亡率為4.04‰,下降0.25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6.45‰,上升0.49個千分點。
生態環境逐漸改善。以創建國家生態縣為抓手,結合林業災后重建,實行“封山育林、植管并舉”,全縣新增造林面積4.1萬畝,城區新增綠地面積18.2萬平方米,城市綠地率達30.07%,森林覆蓋率達66.7%,是省政府確定的11個省級生態縣創建縣之一,也是市委、市政府唯一表彰的全市造林綠化先進縣。加大了節能減排力度,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270.4噸,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約168.16噸,欽用水水質達到二類標準,出境水水質于三類標準。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抽樣調查顯示,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0元,增長20.8%。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417.3元,增長16.6%,其中來自第一產業的純收入740.69元,比上年增長11.8%。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90.66元,增長5.92%。年末每百戶農民家庭有49戶擁有摩托車、每百戶擁有電話、移動電話94戶、有90戶擁有彩電、有15戶擁有電冰箱。
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日益完善。全縣享受城鎮低保3064人,經費支出36.29萬元,城鄉低保月人均補差水平分別從85元和35元提高到110元和45元以上。五保供養工作順利推進。全縣共有優撫對象1354人,其中集中供養1087人,集中供養率達80%。共有社會福利院14個,其中新建1個。
社會穩定取得突破。正確處理了各方面和利益關系,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完善,積極開展了百日平安活動,對不穩定因素和違法犯罪行為的排查、整治、打擊力度不斷加大,社會治安保持了穩定的態勢,公眾安全感大幅提升,安全感測評滿意度達97.8%,在全省排名第31,列全市第一。深入開展了煤礦、非煤礦山、焰材企業、�;沸袠I的隱患排查治理專項行動,打擊關閉非法礦井56處,全縣安全生產取得歷史性的好成績。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保障功能不斷增強。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年末,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7559人,失業保險費征繳金額260.3萬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9664人,征繳養老保險金3753萬元,養老金發放人數2960人,養老保險基金累計支出3023萬元;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數19114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199114人,參合率達到91.93%。
旅游景點
現保留著革命紀念地達30余處,如蓮花一枝槍紀念館、蓮花革命烈士紀念館、列寧學校(花塘官廳)、甘祖昌將軍墓地、高灘紅軍行軍舊址,棋盤山游擊基地等�?h城、坊樓甘家村、三板橋鄉均有毛澤東舊居,西天庵有秘密交通站舊址,獅古塘有棋盤山會議舊址,縣博物館還保存了軍缸、湘贛蘇維埃郵政總局牌、黨小組記錄、蘇區貨幣和蘇區郵票等革命文物。
蓮花縣一支槍紀念館始建于1968年,原名為“毛主席領導蓮花人民斗爭陳列室”,“宣傳毛澤東思想辦公室”及“蓮花縣革命歷史紀念館”,1983年定名“蓮花縣一支槍紀念館”�!○^址在縣城南門,房屋為清道光年間建的“賓興館”。其為二進式祠堂建筑,長34米、寬21米、高為12米,整個建筑面積為713平方米,占地面積為3600平方米,是一座古色古香、環境幽雅的活動場所。近年來,先后被命名為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圳市、萍鄉市中小學生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的作用日漸擴大。全館分一支槍的來歷、一支槍的保存、一支槍的戰斗和一支槍的發展四部分內容,系統地介紹一支槍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數十年來,該館接待過數以萬計的國內游客,為宣傳革命傳統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玉壺山風景區、高洲水云山風景區、荷塘白竹瀑布群、河江水庫、樓梯蹬水庫等;分布于縣內各地的石灰巖溶洞幽深壯觀,氣象萬千。有徐霞客稱贊過的石城洞,有唐朝名相姚崇為布衣時曾寓居的元陽洞,有明末文學家賀子翼贊賞過的蕊珠洞,有留著革命烈士張子銘筆跡的張天洞等。古色文化方面,有正氣浩然的勤王臺,名傳遐邇的復禮書院,古色古香的琴亭橋,氣勢磅礴的吳楚雄關,高聳入云的仰山文塔,雕梁畫棟的路口古民群等,這些堪稱蓮花的旅游勝地。
當地美食
蓮花血鴨”誕生:公元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文天祥集師勤王。這天,他來到蓮花,準備和當地義軍一起喝雞血酒,歃血為盟。當時找不到雞,而蓮花又盛產鴨子,便以鴨血沖酒�;痤^軍大師傅劉德林在炒鴨子時,把沒喝完的鴨血酒錯當成辣醬倒入了鍋中。不想不久,一股香辣味四起,只見菜呈糊狀、色呈紫紅。鴨子端上桌,文天祥一嘗,贊不絕口,問道:“此為何菜?”劉德林將錯就錯答道:是本地的特色菜,叫“蓮花血鴨”。一道菜因此得名且世代流傳,后來,又上了晚清宮廷的皇家菜譜。
如今,以贛湘邊界蓮花縣的一道“蓮花血鴨”命名的酒家、菜館遍布天南地北,數量達千余家,每年可為這個蓮花人民賺回近2億元收入,而且這些酒家、菜館成為了該縣在外游子聯絡感情的“驛站”、“會館”。通過這道風味獨特的菜肴來帶動一個產業,成為許多人的期待……
“蓮花”由來
蓮花縣地處吳頭楚尾,以蓮花山為名,山五峰攢簇,狀若蓮花,又有蓮花潭、蓮花寨。歷史上的蓮花被分作礱西、上西兩個部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管轄區域。礱西為楚地,上西屬吳。
北宋太學博士、安福人劉弇的一首七律,是目前最早出現蓮花這一地名的書面記載。他的這首詩叫《題蓮花客肆》:“片心長是樂清虛,一到蓮花喜有余。柳伴古溪風不斷,路迷芳草客來疏。樽無美酒難浮蟻,手有文竿未釣魚。細雨晚天時躍馬,紅塵無復上衣裾。”
蓮花分廳設治后(乾隆二十三年),蜀人李其昌出任蓮花第八任同知。治政之余,他踏訪山水,查閱譜牒,寫下了蓮花第一部系統的地方志《蓮花廳志》。他編纂的志書與詩句“村居原自爽,地又是蓮花。疏落人煙里,天然映彩霞”給蓮花平添了絢麗迷人的色彩,蓮花的歷史人文得到了空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