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縣位于江西省西部,萍鄉市北部。東臨本省宜春市、蘆溪縣;南與安源經濟開發區、湘東區荷堯鎮山水相連;西與湖南省醴陵市浦口、富里二鎮接界;北與瀏陽市大瑤、文家市二鎮相依。全縣南北長45千米,東西寬25千米,總面積721.11平方千米。總人口4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萬人。是“中國鞭炮煙花之鄉”、“中國儺文化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縣政府駐上栗鎮大地紅廣場。郵編:337009 代碼:360322 區號:0799

從楊歧山鳥瞰上栗的一角
行政區劃
上栗縣轄6個鎮、3個鄉:
鎮:上栗鎮、桐木鎮、金山鎮、福田鎮、彭高鎮、赤山鎮
鄉:雞冠山鄉、長平鄉、東源鄉
歷史沿革
遠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上栗就有百越族的一支在此繁衍、生息。西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上栗地區(含今桐木、上栗、金山、長平)屬湖南醴陵縣管轄(據醴陵縣志)。東漢初(約公元50年初),醴陵從臨湘縣析出設醴陵縣。上栗地區仍為醴陵所轄。西晉太康年間(280?289),上栗地區從醴陵析出劃歸豫章郡康樂縣(今萬載)管轄。《醴陵市志》有“后萍鄉楊岐山西南一帶從醴陵析出”之句。隋開皇九年(589)撤康樂縣,上栗地區劃歸萍鄉縣管轄。五代十國及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初期,上栗地區均屬萍鄉縣管轄。至民國二十年(1931)11月,中共湘鄂贛省委決定,將上栗、桐木、長平3個區劃歸中共宜萍縣委領導。民國二十三年(1934)宜萍縣委撤銷時,上述地方仍為萍鄉縣轄至今。
新中國成立之后至1971年元月,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準,上栗成為萍鄉市下設的一個縣級區。1997年12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上栗撤區設縣至今。
自然地理
以丘陵、山地為主,約占總面積70%。東北面多山,西、南及中部多丘陵。均勻海撥233.7米;最高點是楊岐山主峰張口嶺,海撥947.4米;最低處為金山鎮麻石,海拔70米。主要河流為萍水河、栗水河及其支流16條,分別注入醴陵、淥水后入湘江。年均氣溫17℃,年降水量1550毫米。
歷為綜合性農業經濟區。有19萬畝耕地,種植業以水稻為主。林業用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成左右。金山、東源、桐木和赤山的茶油、長平的山羊、生姜、板栗和赤山、福田的柑桔是本縣主要的土特農產品。手產業以鞭炮、煙花為主。有煤、鉛、鐵、金、銅、硫、鋅、磷、瓷土等10余種礦產,尤以煤、瓷土為主,煤的儲量在8000萬噸以上,鉛1500萬噸。
上栗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床、礦點達150多處,以煤、鉛、鐵、金、銅、硫、磷、瓷土為主,煤的儲量在8000萬噸以上,鉛1500萬噸。上栗為綜合性農業經濟示范區。農副產品以茶油、蔬菜、香瓜、生姜、板栗、犬羊膠、山棗糕等著稱。上栗工業發展后勁強足。全縣形成了以鞭炮煙花、煤炭、建材、陶瓷、食品、機械、化工、服裝等為主的工業體系。

上栗縣大地紅廣場
經濟發展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們團結一心、攻堅克難、化危為機、成效顯著的一年。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科學發展,推進經濟轉型,實施“四大戰略”,克服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做好了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圓滿完成了縣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的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面進步。全年完成生產總值80.2億元,同比增長1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17億元,同比增長42.7%;財政總收入6.38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04億元,同比增長1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5億元,同比增長1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029元,同比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920元,同比增長8.3%;主要經濟指標好于全市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面貌發生新的變化,社會持續和諧穩定。[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上栗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中部崛起'的時代大潮中,正以一種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姿態發展,用真心、誠心,讓投資者省心、放心、舒心的五“心”級服務,上栗蘊藏著無窮活力。竭誠歡迎各界朋友、各位客商來上栗投資興業,共創輝煌。
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全縣工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6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94.6億元,年均增長26.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從2005年的53戶增加到2010年的186戶,凈增133戶; 工業增加值從2005年的20.2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59.98億元,年均增長24.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從2005年的18.2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88.2億元,年均增長59.6%。連續五年獲全省工業崛起貢獻獎、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十強工業縣,連續三次被評為全省非公有制工業先進縣。
園區建設形勢喜人。規劃實施了“一園三區”的工業園發展思路,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江西省動漫產業基地(中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已落戶29家企業,正式投產15家,在建企業14家,累計總投資22億元,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創利稅約1.5億元。國家新材料產業示范(萍鄉)基地(南區)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已有德邦、富益特、誠泰、天浩、天鼎等5家企業落戶,累計投資4.7億元。現代花炮產業園區(北區)已拓延至12平方公里,現已落戶12家大型煙花爆竹企業,總投資約10億元。
傳統產業整頓提升。煙花爆竹企業第二輪換發證進展順利,安全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加快了“一所兩站”建設進度,引進了熊貓煙花研發、倉儲、燃放中心,煙花爆竹物流中心投入運行,花炮物流“無水港”建設目標已經實現。努力營造“七個最”的投資“洼地”,形成比較優勢,引進湖南、山西等地大型煙花爆竹企業16家。成功舉辦2010中國·上栗國際花炮文化節暨煙花爆竹產業交易會,打響了上栗花炮品牌,全面提升了上栗的知名度。煤礦“3改6”提升進展順利。
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努力構建資源型產業與非資源型產業共同支撐發展的產業格局,以中材萍鄉水泥、印山臺水泥為主的千萬噸水泥基地初步形成;以鑫通機械、德陽機械為主的機械制造產業,以阿爾法藥業、康裕醫藥為主的醫藥產業,以兆隆電子、鵬洋電子為主的電子產業,以宏明食品、金糧酒業為主的食品產業,以天浩電子、富益特科技為主的新材料產業有新的發展;泓雅動漫的引進,實現動漫企業“零”的突破。
開放型經濟突飛猛進。2010年,外貿出口同比增長113.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4.4個百分點,列全市第一,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10.8%,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省引進省外資金先進縣,2008年被評為全省外貿出口先進縣,開放型經濟成為了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基礎設施
上栗境內交通便捷、通訊發達,319國道縱貫南北,長(沙)南(昌)公路和滬瑞高速分別橫貫東西。320國道和湘贛鐵路擦境而過,正在建設的萍栗高速公路貫穿全縣,萍栗高速建成后,往長沙黃花機場僅需半小時。全縣公路村村通達1310.2公里以上。全縣電話總容量達90000門以上,廣播電視、移動通訊網絡覆蓋全縣。
2005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5億元,同比增長57.4 %。總投資16.9億元的萍栗高速公路已完成測量、放線等前期各項準備工作;發展改革委協調爭取的項目逐步付諸實施,采煤沉陷安置小區完成投資3700萬元。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完成投資400萬元,新爭取農村和城市電網改造投資1600萬元。投資6.7億元的彭高500千伏輸變電站項目已完成選址征地等前期工作。爭取上級資金300萬元的縣垃圾場建設已拉開序幕。中小學校改造完成投資1710萬元。疾控中心大樓、林業大樓、城西小區開發進展順利。投資6000萬元的慶豐大道和濱河路延伸工程已完成路面硬化。城市亮化、綠化和小街小巷硬化取得長足發展。瀏萬中路人行道和路燈改造工程已經完成。投資1.5億元的老縣政府小區改造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城區面積拓展到7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發展到5萬。村鎮規劃不斷完善,大部分鄉鎮都編制了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新修水泥公路122.7公里,全縣通路總里程達1210.2公里,農村公路網已形成。農村公路建設獲省政府“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先進單位”。新增加的移動通信10個基站和聯合通信7個基站建設順利完成,消除了農村通信盲區。新建引水工程18處,集中供水工程5處,解決了5萬多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善農村改水改廁2萬多戶,農村居住環境不斷改善。
社會事業
科技科普工作有了新的進步。申報清溪村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村(試點)項目,爭取國家項目扶助資金近200萬元;申報 “國家科普惠農計劃”項目,福田鎮邊塘村獲此項目立項,獲批項目資金16萬元和多媒體手提電腦2部;組織江西省普安化工有限公司和萍鄉市春來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申報了“新型復方鈍感氧化劑(普安一號)花炮安全劑”和“美國8621紅薯栽培示范推廣”項目,獲市局科技支撐計劃立項并簽訂了支撐計劃合同。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縣擁有中、小學校162所,其中小學有135所,普通中學27所。全縣在校學生71389人,專業教師386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在校生輟學率為零。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2007年末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有證)3個,文化站俱樂部10個,圖書館1個,電影院6個。全年圖書館藏書1.2萬本,總流通人數1.15萬人,全年新書購置費達2.5萬元。
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強。全縣共有醫療衛生單位25家,其中縣直醫療衛生機構7家,鄉鎮衛生院9家,鄉鎮防保站9家,有在職干職工1152人。全縣兒童計劃免疫“五苗”接種率達98.8%,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為100%,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為100%,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73歲,基本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工作目標。全縣城鄉群眾的大衛生觀念和健康意識普遍增強,衛生業務收入已連續四年以年均20%速度在持續遞增。
人民生活
人口、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合理優化,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常住人口總數為441860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縣內的港澳臺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減少22519人,年平均下降0.5%。[4]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穩步提高,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2444元,比上年增長18.7%,農民人均純收入4692元,比上年增長17%。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2007年,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3601人,其中: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1055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7200人。
歷史文化
上栗自古以來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有世居“吳頭楚尾”麻石街北的唐代貞觀年間的爆竹祖師李畋,以研制爆竹而聞名遐邇;有編纂《貞觀新書》30卷且“新書聲價滿皇都”的唐朝進士唐廩;有清乾隆時探花、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和兵部侍郎、太子少保、編注《五代史記》74卷的“江西才子”劉鳳誥;有清同治優貢、編纂《遼史記事本末》、《金史記事本末》的著名歷史學家李有;有遵同盟會旨意,發動和組織萍瀏醴起義的左、右督統蔡紹南和魏宗銓;有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教育家、哲學家彭康,有長春地質學院院長、著名地質學家喻德淵教授,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部隊政委、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的王六生少將、有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音樂家的喻宜萱教授;有全國著名的中青年科學家彭曉峰教授。此外,還有曾任中共第一屆中央局組織主任、中央政治局第五屆政治局常委、中央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陜甘寧邊區政府代主席、后叛變革命的張國燾和原臺灣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臺灣國民黨戰爭學院院長,臺灣國民黨陸軍上將肖而光都是上栗人。
上栗山川秀美,環境幽雅。楊岐山重巒疊嶂,鐘靈險峻,奇石林立,氣象萬千。清溪孽龍洞蜿蜒數里,洞中有洞,洞洞相通,石乳石筍,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楊岐山普通寺,為我國佛教五家七宗之一—楊岐宗發祥地,乘廣、甄叔、方會3位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的杰出名人,楊岐宗傳入日本后,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境內儺文化源遠流長,赤山豐泉石洞口的儺神廟始建于元末明初,其儺廟、儺具、儺舞堪稱中國儺文化的“三寶”圣地,至今保存完好。上栗南街花園塘佑神觀始建于東晉永和九年(354),堪稱贛西寺廟之最。赤山拱辰塔,桐木震龍塔,上栗栗江橋、長平平基村的牛王宮均為境內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境內瑤金山寺前的古羅漢松,樹齡1400余年,至今枝繁葉茂,堪稱“國寶奇樹”。楊岐山寺后的“倒栽柏”均為歷經千余年的古樹名木,楊岐山的方竹、金山鎮白鶴村的紅桎木均屬國家名貴竹木之珍品。革命紀念地和革命文物較著名的有萍、瀏、醴起義的策源地金山麻石龍王廟,有班竹山起義的指揮所班竹山慧歷寺,有毛澤東率秋起義隊伍途經小枧駐地的沈華公祠和小枧儺神廟。有1930年8月中共湘東特委在桐木成立時的會議舊址桐木街團山嶺下的李氏宗祠等等。

瑤金山寺
旅游景點
楊岐山:亦為楊歧山,楊岐山現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位于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融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楊岐山層巒疊翠,山勢嵯峨,四時秀色,氣候宜人,素有“楊岐二十四景”之稱。它以峰巒之旖旎,溪澗之蜿蜒,巖石之突兀,云霧之纏繞,嵐光之掩映,成為古今游人的慕游之處。楊歧山也是個光芒四射的紅色根據地。它是一座革命的山,是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又是一座旅游的名山。
楊岐寺:又名楊岐普通寺,座落在楊岐山壽桃峰下,距縣城約10公里。普通寺原名 “廣利禪寺”,建于盛唐時期,歷時1300多年。寺內現有如來佛、觀音、關帝等大型塑像,還有護法韋陀、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等木雕神像,小門、院落、大雄寶殿、觀音堂、住宅一應俱全。楊岐寺肅穆莊嚴,金碧輝煌,富有我國南方古剎的獨有風格。真可謂是殿宇崢嶸,云煙繚繞,古塔巍巍,古柏參天。
李畋公園:位于上栗縣城東部,上栗縣是中國爆竹祖師李畋的故鄉,花炮業的發源地。《唐史》載: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唐大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時年24歲布衣獵人李畋應詔揭榜,借打獵用土銃原理,采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復,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上栗人歷來對李畋頂禮膜拜,早在明大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于東晉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圣觀中設立了“爆竹祖師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這一天,上栗從事爆竹業的人們都紛紛到此悼念祖師,沿襲至今。1999年12月,上栗縣開始建設李畋公園,眾多花炮業主和社會各界為李畋鑄塑了一尊高12.8米,重2.5噸的銅像,立于319國道上栗佛嶺地段龍山嶺上,成為花炮之鄉的亮麗人文景點,上栗花炮傳統產業的標志。
瑤金山寺:位于金山鎮鎮政府所在地,始建于唐開元年間,至今1300多年,是贛西歷史悠久的古寺之一。該寺建筑古樸壯觀。正殿氣勢恢宏,側殿雙層琉璃挑檐,小巧玲瓏,講究對稱。整個寺院既渾然一體,又層次分明。現前殿內院尚存一棵植于唐開元年間的古羅漢松,高約8米,主干直徑為0.5米,雖歷1300余年風雨,但粗壯勁拔、虬枝翠葉,生氣蓬勃。
赤山鎮豐泉村石洞口:歷史屬于儺文化之鄉,有儺文化寶庫之稱,是個開發特色旅游業極好的項目。石洞口儺文化的起源,據當地杜氏家譜中“儺自周始”的記載來推斷,石洞口的袒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石洞口現存的儺廟綜合杜氏家譜中所述: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29年)由時任萍鄉知縣杜谷珍之子杜傳芳倡頭集資興建,至今有622年歷史,期間進行過幾次重修。
孽龍洞:位于萍鄉城北15公里處的楊歧山下,是一個形成于一點八億年前的天然溶洞。相傳古代鄱陽湖有條孽龍想把江西變成澤國,到處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后被許真君制服于楊歧山下這個山洞里,故名孽龍洞。孽龍洞是上栗眾多的溶洞中,最聞名的就是被譽為“地下藝術長廊”的孽龍洞,經科學家考察論證,孽龍洞是一個形成于1.8億年前的天然溶洞,長4公里,內有地下河貫穿首尾,常年流水不斷,泉聲沸然。水聲淙淙如彈琴,瀑布傾瀉似雷鳴。“洞天飛瀑”十分壯觀,清泉從9米峭壁上飛流直下,跌入碧潭,激起無數浪花,頗有“卷起千堆雪”之勢。有一塊巨石上有一“天池”,它的邊沿由薄如瓷碟,形似荷花瓣的石鐘乳疊砌而成。池水清澈見底,池底幾株石花,潔白如玉,似海中珊瑚,璀璨絢麗,美不可言,令人拍掌叫絕。“靈泉”終年保持不溢不落的水位, 留給人們一個不解的謎,“蘑菇山”清流淙淙,環山而下,迭次匯成多處小瀑,正是“黃山無懸流飛瀑”。
天堂湖:位于上栗縣赤山鎮,原名黃土開水庫,1958年修造。水面1050畝,庫容量1200萬方,三面環山,一面是大壩,大壩高20米,長140余米,呈帶狀形,湖中有些小島,島上樹木叢生,參差不齊,透著勃勃生機,湖的左右有兩座連綿起伏的青山,叫夜合山。 目前已在天堂湖建起了“得月樓”、“百利度假村”、“天堂湖避暑山莊”等亭臺樓閣,這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建筑,點綴在青山綠水之中,使天堂湖更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