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因“地接嶺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古稱“南野”,又名“南安”,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縣。總面積1800多平方公里,下轄19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近80萬人。城區面積達1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3萬。1995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南康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全境通行客家話(于桂片),客家風情濃郁。
市人民政府駐蓉江街道。郵編:341400。代碼:360782。區號:0797。
行政區劃
南康市轄2個街道、8個鎮、12個鄉:
街道:蓉江街道、東山街道、
鎮:唐江鎮、鳳崗鎮、潭口鎮、龍嶺鎮、龍回鎮、鏡壩鎮、橫市鎮、潭東鎮
鄉:浮石鄉、橫寨鄉、朱坊鄉、太窩鄉、三江鄉、龍華鄉、十八塘鄉、麻雙鄉、大坪鄉、坪市鄉、隆木鄉、赤土畬族鄉
歷史沿革
古稱“南林”,秦時屬南埜(南野)縣地。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南野置南安縣。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南康縣,因“地接嶺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太康三年屬南康郡。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屬南康國。齊、梁、陳、隋屬南康郡,唐屬虔州。五代十國屬百勝軍。南康屬昭信軍。宋屬南安軍。元屬南安路。明、清屬南安府。民國時期先后屬贛南道和第十一、第四行政區。
1949年8月14日,南康解放,屬贛州分區(后為贛西南行政區直屬縣),1951年6月屬贛州專區,1954年屬贛南行政區。1964年屬贛州專區,1971年屬贛州地區。1995年3月7日,民政部(民行批[1995]19號)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南康縣,設立南康市(縣級),以原南康縣的行政區域為南康市的行政區域。現為省轄縣級市,由贛州市代管。

南山森林公園
自然地理
南康市境內山脈屬南嶺山系羅霄山脈和大庾嶺山脈的支脈,從6個地方延伸入境,形成6個區域性山系,共有12條主山脈:(1)鈀泥嶺——斗笠腦主山脈,(2)廟背白水洞——燕坑崠主山脈,(3)鈀泥嶺——紅嶺上主山脈,(4)蓮花塢~佛坳崠主山脈,(5)障背——蘇訪賢嶺主山脈,(6)障背——陳訪嶺主山脈,(7)瑞坑北——藍壩主山脈,(8)云山——三江肖邊嶺主山脈,(9)馬孜崠——羅邊嶺主山脈,(10)馬孜坳南崠——半境主山脈,(11)田螺丘崠——城防崠主山脈,(12)社背——齊溪口東岸之齊嶺下主山脈。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座,即隆木與遂川交界處的白鶴嶺(海拔1042米)和斗笠腦(海拔1029.8米)。
境內以章江、上猶江為經,大小河流60條,其中干流2條,一級支流10條,二級支流19條,三級支流18條,四級支流7條,五級支流4條。境北隆木水與黃沙水屬遂川水系,西南的梅源水屬信豐水系,其余河流都屬章江水系。除章江、上猶江、龍華江、朱坊河、燕溪屬過境河外其余均發源境內的南北山區。章江在境內名蓉江,長58公里,流域面積為859平方公里,落差43米,有蕉溪水、贛橋水、龍回河、南水河等11條支流。上猶江在境內長34公里,流域面積911平方公里,落差16米,有燕溪水、沙溪水、龍華江、木林水、橋頭水5條主要支流。隆木水屬遂川水系,源出小東,流經樟村、曲潭、瑞坑,出境流入遂川巾石河,境內長13.5公里,流域面積43.8平方公里。梅源水在境內西南面的浮石鄉境內。
南康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9.3℃,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12月均溫8.8℃,7月均溫28.6℃,無霜期286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443.2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856.6小時。
經濟狀況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啟步、五屆市政府履新之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異常艱巨的發展任務,市政府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砥礪奮進,迎難而上,銳意創新,扎實工作,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實現生產總值106億元,增長11.8%;財政總收入11億元,增長34.6%;地方財政收入8億元,增長3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萬元,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5069元,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億元,增長17.3%。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4.3:53.8:31.9,二產比重首次突破50%。市第五次黨代會確立的“產業興康,教育強市,品質鑄城,和諧福民”發展戰略實現順利開局,打造經濟強市和活力新城邁出堅實步伐。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10年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0億元,增長35.0%,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增長36.6%,其中,國有投資8億元,下降12.0%,非國有投資20億元,增長76.0%,民間投資18億元,增長70.3%。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08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5億元,增長25.0%,增速比上年加快6.6個百分點。城市消費需求增長快于農村,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0.81億元,增長26.8%,農村消費品零售額8.64億元,增長22.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8.19億元,增長24.5%;餐飲業零售額1.12億元,增長34.1%。

農業發展
農業主導產業深入發展,以臍橙、甜柚為主的水果產量穩步增長,水果總產量達到38337噸,增長20%,其中甜柚產量達到34411噸,增長25.8%,甜柚產量占水果總產量的比重達46.5%。
畜牧、水產業保持穩步發展。肉類總產量5.82萬噸,增長15.9%。其中,豬肉4.7萬噸,增長11.9%;禽肉0.96萬噸,增長0.84%。全年生豬出欄60.2萬頭,增長19.9%;生豬存欄38.1萬頭,增長18.7%,其中,母豬3.3萬頭,增長46%;家禽飼養量1000萬羽,增長1.1%,家禽出籠640萬羽,增長0.8%;水產品產量2.36萬噸,增長4.0%。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高。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3.1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2%。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3809臺,增長5.0%;農用運輸車1342輛。全市已建成水庫62座,引水工程2717處,排灌站475處。全年有效灌溉面積31.27萬畝,旱澇保收面積24.72萬畝,分別占耕地面積的81.7%和64.6%。
工業建筑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的地位穩步提高,實現工業增加值23.65萬元,增長23.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0%,拉動經濟增長7.9個百分點,工業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4.9%上升為37.2%。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2.04億元,增長20.5%,其中地方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50億元,增長33.7%。
工業園區建設速度加快,工業企業聚集式發展成效明顯。2010年,入戶工業園區工業企業數達到近200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02余億元,增長48.0%,占全市地方工業總產值的70.9%,上交稅金3.2億元,增長49.3%,從業人員3萬余人,增長50.6%。入園企業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7家,比上年增加14戶。六大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六大產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2億元,增長28.7%,增加值18.40億元,增長28.2%,六大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0%,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六大產業中比重最大的為家具和礦產品,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1.0%和13.6%,增長速度最快的是礦產品、電子、服裝,分別為25.0%、22.8%和30.1%。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全市地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60余億元,增長37.3%;實現利潤4億元,增長29.3%;實現利稅5.7億元,增長21.0%。
建筑業加快發展。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7億元,增長5.3%;房屋施工面積18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80萬平方米。
交通郵電
贛州黃金機場是江西省第二大機場,位于南康市鳳崗鎮峨眉村桃芫,距南康市中心城區15余公里,按4D級民用機場規劃,本期按4C級民用支線機場標準進行建設。建成后可滿足波音737和空客319、320等C類客機起降。運營航線11條,通航城市11個(北京、深圳、廣州、上海、廈門、海口、南昌、成都、福州、南寧、貴陽),平均周航班量114架次,進出港平均客座率71.5%,平均載運率65.7%。
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858公里,其中,國道63公里,省道45公里,縣鄉村道1750公里。運輸市場充分發展。2010年全年公路客運量750萬人次,增長8.3%,客運周轉量50678萬人公里,增長2.7%。全年公路完成貨運量545萬噸,增長14.8%,貨物周轉量31262萬噸公里,增長13.3%。
郵電通信業保持快速發展。全年完成業務總量22873萬元,比上年增長26.4%。全市08年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33995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260363戶,比上年增加52163戶,增長25.1%。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04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0.5部。互聯網上網用戶達到3,3萬戶,增長37.6%。

南康出入口境
交通運輸
南康市區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舊縣志載:“據豫章上游,為嶺北巨邑,雄踞贛南通湘粵”。京九鐵路和105、323國道穿境而過,建設、規劃中的龍贛韶鐵路、贛粵高速公路和渝廈高速公路縱橫市區,使南康成為溝通沿海與內地之衢。
南康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距廣州市434公里,距深圳市524公里,距廈門市520公里,距南昌市400公里,距贛州市中心城區僅28公里。境內有京九鐵路、105國道、323國道、贛粵高速公路、昆(明)廈(門)高速和建設中的贛(州)韶(關)鐵路、贛韶高速公路也經過南康,遷建南康鳳崗鎮的贛州黃金機場已投入運行。在南康已形成由兩條鐵路、兩條國道、三條高速、一個機場組成的“三縱四橫一空”的立體大交通網絡。
科技教育
市內3所省屬重點中學(江西省南康中學、南康市第二中學(簡稱:江西省南康二中)、南康市唐江中學),南康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以及40所市屬普通初級中學在校學生48560人,比上年下降0.5%;195所小學在校學生9056人,下降0.9%。
多年來,通過南康市委、市政府及廣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文化事業成果十分明顯。2000年南康市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社會文化先進市”。2005年南康市順利通過省政府組織的“全省社會文化先進市”的復查驗收。同年,南康文化市場稽查大隊被中宣部文化部聯合表彰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單位”。2009年南康市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縣市”。文化發展走在江西的前列,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齊頭并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協調發展。
全市有衛生機構數879個,擁有病床1360張, 增長27.6%,衛生技術人員2555人,比上年增加336人,其中醫生1399人,增加139人。
人民生活
據公安部門統計,全市2010年末總人口803463人。農業人口665144人,非農業人口138319人。年內出生人口9765人,死亡人口9121人。
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5845元,比上年增加2915元,增長12.7%;農民人均純收入4564元,增加505元,增長12.4%;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2410元,比上年增加1389元,增長12.6%
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626102人,參合率94.1%,2010年門診住院共補償參合農民8450萬元;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8617人,門診住院共補償573萬元,全年共發放城鄉低保金4080萬元。

東山公園
旅游資源
我市專門成立了南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公布了南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制定了南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采取了具體保護措施,建立了完備文物檔案。市財政每年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3萬元。現正積極向上申報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在2008年底基本完成,發現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同時,按上級要求,著力抓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我市現有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市博物館有藏品660多件,其中一、二、三級文物達50多件。我們始終按照“四納入”原則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方針,進一步落實文物保護措施,健全文物保護管理網絡,實行免費開放。認真做好文物保護工作使全市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都有原始材料檔案,配置管理員,有明確的保護范圍和醒目的保護牌,“四有率”達100%,并實行免費開放。近3年來未發生不可移動文物被破壞、損毀的責任事故;未發生館藏文物被盜、丟失、損毀等安全責任事故。
歷史文化:古樓隘、四眼橋、景福橋、文峰、 “龍湫”石刻、沙角庵、旌表坊、太窩天主教堂、南康古城墻、陳贊賢烈士墓、龍回革命烈士紀念碑、南康革命烈士紀念碑
人文景觀:南山森林公園(國家4A級景區)、生佛寺、東山公園、文峰塔、蓮花山、大山腦旅游區、羅邊水利樞紐工程、旭山烈士陵園、文峰。
民俗風情:圩下客家民居、大坪南良鄧氏宗祠、隆木黃石花廳、鳳崗大塘村董屋九井十八廳建筑群、唐江盧屋村、幸屋村。

生佛寺
景區景點
南山生佛寺,原名“萬安寺”,始建于三國吳寶鼎年間,后改為“瑞安院”,繼而遷址南山,改為“南巖寺”。該寺坐落在江西省南康市西華鄉境內,距市區2.5公里。南山,又名南臺山,與市區隔江相望。這里山清水秀,重巒疊嶂,景色迷人。南山腳下,悠悠章江,如帶似練,與323國道并行穿越市區,江岸兩邊,芙蓉與桃花相映,垂柳與箭竹相間;江中,輕舟與飛燕競逐,漁歌與船笛唱和。南山腰間,居北一神秘巖洞,面積一方丈,相傳邑人蔡太山,法名釋圓慧,學禪于此,并在此洞圓寂,無人知曉。大山腦旅游區 地處南康市浮石鄉境內.內外林區占地3.864萬畝,其中原始森林5000畝,有原始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毛竹林、人工用材林,有猴面鷹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寺廟和民間傳說。林區山巒重疊,幽谷深邃,溪流清澈,風光秀麗,是避暑、觀光、療養、回歸自然的理想場所。
東山公園位于金雞鎮東山村。建成于2000年,占地248畝。西臨蓉江,北靠323國道,東有東山路、金山路,處市區繁華地段。公園依山而建,景點布局坐落有致。文峰塔矗立園中,雄偉壯觀;贊賢亭、雙思亭、觀瀾亭、叢桂亭、太原亭分建各顯要地段;巨型動物群雕和神話群雕,散立在相應景點。還建有水上樂園、兒童娛樂場、保齡球場、花園、燈光噴水池、迷宮,設有茶社、飯莊、商店。園內林木蔥郁,鳥語花香,是市區集娛樂、休閑一體的綜合性游樂場所。園額是全國政協副主席費孝通手筆。
文峰位于金雞鎮上垅村,距105國道4公里,在市東南25華里處。原名雞籠山,又稱“尖峰山”。宋代蘇軾來游,留下詠山詩句并將其改名獨秀峰。文峰以青山、綠水、奇石聞名。山間溪流上,兩塊碩大的石塊上端緊夾一顆石珠隔溪斜靠在一起,形成一個奇特石洞,清泉穿洞而過。這就是“仙人靠石”。溪邊有“龍湫”石刻大字。
人文藝術
南康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古以來人文蔚起,文化源遠流長。南康多處發掘的恐龍蛋化石證明:南康在人類誕生前就充滿生命的活力。隆木、坪市等鄉分別發現的石鏃、石矛,說明南康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龍回、西華等鄉鎮的漢唐墓葬群,展示了南康古代燦爛的文化。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開鑿了梅嶺驛道,溝通嶺南與古驛道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衣冠文物之名區,財賦舟車之都會”。唐宋以來,詩人賈島、蘇東坡等墨客騷人在南康題詠唱和,留下了不少名句佳話。大文學家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遭貶嶺南,途經南康,詩贊南康“幽人自種千頭桔,遠客來尋百結花”、“浮石已干霜后水,蕉溪閑試雨前茶”。古代,南康名流輩出,鴻篇迭通。宋代有狀元劉必達,“大隱居士”田辟。宋、明、清有進士53人,舉人218人。清代,如林作梁的《四書精要》;謝啟昆的《詠史詩》、《小學考》等,其主修的《廣西通志》為志之精品,學術價值特高。近代,南康人郭大力與王亞南合譯《資本論》,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蔣介石叛變革命后殺害的第一位共產黨人——江西工運先驅陳贊賢,抗日名將賴傳湘,毛澤東的秘書黃祖炎等都是南康人民的驕傲。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文化基礎設施放在首要位置,投資4億多元,相繼建設了文峰塔、生佛寺、鯉山塔、東山公園、市政廣場、文化公園、旭山公園、南山公園(國家4A級景區)、文化藝術中心CAC(藝術大劇院、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老年活動中心)。市區文化設施的面貌大為改觀。在鄉村,我市狠抓了圩鎮文化科技活動中心、村級社區服務中心、文化科技示范戶“三位一體”的農村文化工程建設。幾年來,市、鄉兩級共投入1000多萬元,建立了20個圩鎮文化科技活動中心,126個村級社區服務中心,700個文化科技示范戶。加強了文化館、圖書館陣地建設,市文化館業務用房面積2500平方米、圖書館業務用房面積4000平方米,文化館在首次全國群藝館文化館評估定級中被確定為國家三級館,圖書館在全國第二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被確定為國家二級館;并順利通過全國第三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
為了讓廣大讀者更加快捷獲取文化信息,我市2004年率先在贛州市建立縣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支中心、全市鄉村建有共享站點,覆蓋率達到100%。2005年,江西省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啟動后,南康市精心組織,廣泛深入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和鄉村自身開展文體活動,積極指導鄉村每年利用傳統節日、紀念日組織村(社區)開展2-3次群眾文化活動。如春節、元宵、國慶、元旦等節日開展群眾(廣場)文化活動,并組織文藝調演,較好地實現每一個行政村看2場文體節目。同時,在全市實施了數字電影2131工程,在全市組織了18支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深入鄉村和學校,放映數字電影,全市271個行政村,每年都放映12場,確保了每一個行政村(社區)每月看一場電影。
積極組織送戲下鄉活動,每年,全市專業劇團送戲下鄉演出200多場,確保了每個鄉鎮每年送戲下鄉達6場以上,同時,全市13支業余文藝表演團隊演出150多場,極大地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另外還大力加強了老年教育工作,市里設有老年大學1所,鄉鎮(街道)設有老年學校20所,學校開設了文化知識、音樂、美術、書法、音樂、舞蹈、體育等課程,極大地豐富了老年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大力弘揚客家文化、傳統文化,已連續舉辦了15屆一年一屆的南埜之聲文化藝術節,并成功舉辦了2屆客家歌舞之鄉文化藝術節。廣場文化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已舉辦10多年,每年都舉辦24場,其內容豐富、參與人數多,深受群眾喜愛。廣場文化、客家文化已形成我市經常化、制度化,人人皆知,普及率高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已成為南康文化的兩張名片。
目前,我市有網吧41家、歌舞廳14家、電子游戲廳65家、文化休閑場館52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168家、書報刊經營戶68家、印刷業28家。在文化市場建設中,我市始終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采取“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總量控制、規范發展”和加大宣傳、整治、監管“三力度”的辦法,并設有專門的文化市場管理科和文化市場稽查大隊,認真抓好轄區內公共文化市場所安全措施及責任的落實,轄區內公共文化單位和文化經營場所10多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積極引導發展奇石根藝、文化娛樂休閑、網絡文化信息服務、印刷、文化禮儀等文化產業,初步形成的內容豐富、健康規范的文化市場,促進了全市經濟發展。2005年獲中宣部、文化部“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先進集體。

孔子文化館
民俗風情
南康市民情風俗舊縣志載:“南安略同楚俗。”火耕水耨,民食魚稻,風俗淳樸,民情敦厚,向稱“儒雅之邦”。南康市為先賢過化之鄉,事簡民恬,勤于生業,儉于衣食。庾俗之最美者:
市無乞丐,貧不鬻子;其最不美者:“信巫鬼,如囂爭,溺女不育,鉗婢不嫁。”這就概括了以前的民情風俗。建國后,各方面習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點禾種:南康市舊時習慣在驚蟄前后“點禾子”。播種早禾,俗稱“點驚蟄”即農家在清晨備好香燭、紙錢到田頭祭祀田螺菩薩,乞求保佑豐收。
蒔田:昔時農家蒔田時,要請蒔田能手“開秧盤”(即技術高明的師傅)第一個下田開蒔,然后按技術高低依次排行。蒔完田后要做“蒔田酒”,俗稱:“蒔田殺鵝,草子變禾”,認為待人大方,收成必好。
嘗新:早稻開鐮收割后,吃新米飯叫嘗新,舊時家家戶戶嘗新日,買豬肉,殺鴨子,推磨做新米果,點蠟燭敬“米谷神”,以慶豐年。
洗禾鐮:秋收后舊時農家要備辦酒席,請幫助收種的親友吃飯,俗稱“洗禾鐮”。大多東家都煎糯米糍,釀好米酒。內良、河洞至今仍很興打麻糍、包芭蕉米果分送親友,意為全年農耕結束,家家分享豐收。
造紙:昔時小滿時節,紙棚中槽戶、包頭要殺狗崽或其他畜禽祭山,初一、十五日“打牙祭”。在山里更不能犯禁,如一人犯禁大家就得停工,犯禁者被罰買魚肉殺鵝請酒以消災。紙棚工忌用紙揩屁股。砍竹子,要將竹蔸上的節放通,倒竹時面要往下不能向上。
狩獵:昔日獵者進門,不論冬夏都戴草帽,腰系刀鞘插腰刀。若獲得獵物,打頭銃者得雙份,凡在場者均可得一份。出獵前十分講究日子和走向,忌“破日”、“空亡日”。
打砂子:上山挖鎢砂俗稱打砂子或倒桶。昔時要選黃道吉日,在有砂子的附近搭棚。開工時,棚門前要插兩根短竹筒,點燃香燭,在地上擺好三牲(魚、豬、鴨),殺一只黑狗取血以祭祀天神,初一、十五日不上工,也要打牙祭。上工時,走到窿子門口要先抽煙辟邪才能進入,忌在采找礦時吹口哨,打啊嗬(大聲呼喊)和吃夾生飯,以避兇趨吉。
訂婚:俗稱“下聘”或“下茶”。男女合八字后,由男方擇定日期,用五色扛盒送三牲和餅蛋等聘禮到女家,是日女家要請親戚前來吃下聘酒,并按親疏分享聘禮。待結婚時,親戚則加倍送女方陪嫁禮品。訂婚后不能更改,遇紅白大事可互相往來行家禮。
嫁娶:即結婚,俗稱“過門”。事前男家須揀日卜吉期,寫好大紅書帖,備禮通知女家,稱“擔日子”,若女方無異議,婚期就算定了。“過門”之日,男方家要在前一天下“五牲禮”送到女家,女家親友在成親日上午備好禮品合齊到女家賀喜。中午,男家要出轎(舊時或馬,現為小車)去接新娘隨同嫁奩,新娘在伴娘簇擁下上轎(馬或車)出嫁。接親時由一個男子掮兩根扎在一起的竹梢上系著大紅布的翠竹,伴隨著打鼓、吹喇叭、放爆竹,擁至男家,男方主婚人在門前迎親,進門后舉行婚禮,拜天地,入洞房,宴請賓客。

餐飲美食
湯皮是一種用米漿做成的糕,曬干后可儲藏,特好吃。湯皮有兩種,一種是湯皮絲,它一絲一絲,繞成一團;另一種是湯皮片,可用來沙炒和油炸,十分香脆。現在客家人把湯皮糕當早點賣,把蒸熟的湯皮糕切成絲,配上大蒜、辣椒、醬油、生姜、鹽等作料做成的引(囪)子,十分好吃。做湯皮的工序很復雜,也很累人,因此,客家婦女一般都會互相幫助。頭天要先將米放在水里浸泡一天一夜,然后用石磨碾成米漿,放上切得很碎的蔥、蒜、姜之類的香料攪勻,澆在竹做的小簸箕中,再將小簸箕放于鍋里燒開了的水面上蒸(不直接放入水中)不大一會兒功夫就拿起來。如此反復,一次次蒸成一張張薄薄的米糕,便成了可以吃的湯皮糕。如果要做成湯皮絲,便要用上好的刀工切成絲;繞成團去曬干。如做成湯皮片,便晾在竹竿上曬干,然后用剪刀剪成片。不管是湯皮絲還是湯皮片,都是一種上好的食品,也是客家人才特有。
“荷包胙”享有盛名,與南安府“戴狀元”有關。相傳,乾隆時大余人士戴衢亨高中狀元后,大擺宴席謝請四方鄉鄰。因為講究“狀元”席的排場,廚師們就用本地的荷葉把經過料理后的豬肉包成“狀元帽”的形狀,經蒸熟后,就成了一道色澤淺黃、香味純正、肥而不油、甜而不膩的菜肴。“狀元席”散席后,戴狀元考慮到那些在家無法參加宴會的人(主要是婦老殘幼),就請赴宴的人用荷葉把宴席上未吃完的“荷包胙”、“頭牲”(指雞鴨肉塊)、“炸魚”等“折”回家去讓家人品嘗。此舉因而形成了風俗習慣流傳下來,至今南康等地仍有“折‘荷包胙’”的做法。
黃元米馃是贛南客家人獨特的食品之一,其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黃元米馃以贛南本地產的糯性“大禾米”為原料,現多用軟性雜交米。用一種贛南山區生長的名叫“黃元柴”的小灌木燒灰淋水浸泡拌料,然后用木制大飯甑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飯倒入石碓中,十來個男人齊心協力用黃元棍將米飯搗爛。最后,由師傅將搗爛的黃元米馃揉成圓柱體,用一根細線分出一個個厚約五六厘米的黃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個個圓型或橢圓型的黃橙橙、金燦燦的黃元米馃就制成了。風干后的黃元米馃,盛裝在大缸里,用堿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個月不變質,隨時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年前年后,走親訪友,贈送幾塊色澤金黃的黃元米馃為禮,意寓吉祥富貴。家中來了客人,從貯存缸中取出黃元米馃,切成條塊,炸炒蒸煮皆宜,或用臘肉、冬筍、香菇、白菜條為佐料,潤滑爽口,獨具風味,食之回味無窮。而剛打出的黃元米馃,用手抓成團蘸點醬油或白糖,即可趁熱而吃。打黃元米馃,一般在每年臘月農閑時進行,其打制過程還體現出客家人團結協作的精神,因為打黃元米馃,單家獨戶不行,一般都要幾家人合伙。
酒糟魚是南康特色菜之一。做酒糟魚,多選半斤左右的鯽魚,腌制,晾到半干時,放進釀好的米酒壇子里封起來。十余日,即可取出,或蒸或煮,與酒糟同沸之。關鍵在酒,要把酒做得老一些,有烈性。滲入魚肉,那魚肉呈棗木紅,其色澤即有一種沉醉之美。
花生巴,又名“豆巴”,是南康的傳統食品,花生巴是以面粉為主要原料,佐以五香調味品、燦米粉、鮮花生仁或大豆。經加工成型后,在油鍋中煎炸而成。薄如絲綢,酥、松、脆為一體,香氣郁雅風味獨特,具有香脆可口、松酥宜人的特點是老少皆宜的新潮休閑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