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龍江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臺灣
   南昌市 | 九江市 | 景德鎮市 | 萍鄉市 | 新余市 | 上饒市 | 鷹潭市 | 吉安市 | 贛州市 | 撫州市 | 宜春市
  
江西的相關信息
江西旅游投訴電話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江西最佳旅游時間
江西處于南嶺以北,長江以南,緯度偏低,而且距離海洋不遠。春季天氣易變,春夏之交冷暖氣流交匯于境內,梅雨連綿;夏季多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偏南風;夏秋之季,氣流單一,晴熱干燥;冬季常受西伯利亞(或蒙古)冷高壓影響,盛行偏北風,陰冷,氣溫低,但霜凍期短。江西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6~20°c,大體為南高北低,一月3~9°c,七月27~31°c,年平均降水量達1341.4~1934.4毫米。
總之,江西省氣候特點是:春寒夏熱,秋燥冬冷,四季分明,但春秋季短,夏冬季長。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宜于各種農作物的生長。

江西旅游特別提醒
暫無內容。

江西娛樂指南
江西的大城市象別的地方一樣,有歌舞廳、游藝廳等娛樂活動。除了這些,江西比較有特色的娛樂活動主要有觀賞奇鳥的活動,南昌等地有專門的旅行團會組織到森林公園去觀鳥。
江西采茶戲是由民間歌舞發展起來的地方劇種,距今約有三百余年的歷史。采茶戲的產生,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谷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采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采茶歌”。
首頁 >> 江西 >> 贛州市 >> 大余縣

  大余縣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贛州市西南部,章江上游,庾嶺北麓,地輿坐標東經114°~114°44′、北緯25°15′~25°37′。東北與南康市相連,東南與信豐縣交壤,西北與崇義縣毗鄰,南與廣東省南雄市襟連,西界廣東省仁化縣。全境呈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條外形,東西長127.5千米,南北寬25千米,總面積1367.63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29.2萬人(2006年末)。為純客家縣,方言為客家話。

行政區劃

  大余縣轄8個鎮、3個鄉:

  鎮:南安鎮、新城鎮、樟斗鎮、池江鎮、青龍鎮、左拔鎮、黃龍鎮、吉村鎮

  鄉:浮江鄉、河洞鄉、內良鄉

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大余境內就有人類居住與活動。夏商周時代屬古揚州域。春秋戰國時,先屬楚,后屬吳,越滅吳后屬越國,楚滅越后復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大余屬九江郡,秦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縣,大余屬之。至西晉屬南野縣地。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將縣地由南康郡轉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頊太建十三年(581)歸始興郡分置安遠郡。隋開皇十年(590)改安遠郡為大庾縣,隸屬廣州總管府始興郡,此為大余建縣之始。隋開皇十六年(596)廢始興郡,大庾縣亦由縣改為大庾鎮,復入虔州南康縣。唐神龍元年(705)復名大庾縣,隸屬江南西道虔州。此后,除領屬關系變化之外,大余建縣歷史不變。宋淳化元年(990)在大余縣治地置南安軍,軍轄大庾、南康、上猶3縣,贛南開始形成南安與虔州(贛州)并列的兩個行政管理區域。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南安軍為南安路總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南安路為南安府,府治大庾,仍領3縣。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京右僉都御使王守仁任南贛巡撫,統領贛湘閩粵八府一州兵力,分十路鎮壓了以謝志山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之后析上猶縣的崇義、上堡、雁湖3里,南康縣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縣的義安、聶都、鉛廠3里建置崇義縣,歸南安府統轄。清沿明制,大庾縣屬南安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存縣,大庾縣直屬江西省。1949年8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八軍一四二師四二六團與贛南支隊、北江二支隊、贛南支隊崇庾大隊凌浪中隊、內良起義軍解放大庾。8月26日成立大庾縣人民政府,隸屬江西省贛州督察專員公署。9月11日成立中共大庾縣委員會。1957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大庾縣改稱為大余縣,屬贛南行政公署。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行署,成立地級贛州市,大余縣屬之。

地理環境

  大余縣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邊緣,居章江上游,大庾嶺北麓。地理位置東經114-144.44′,北緯25.15′-25.37′。東北與南康市相連,東南與信豐縣接壤,西北與崇義縣毗鄰,南與廣東省南雄襟連,西界廣東省仁化縣。全縣東西長約127.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呈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條形狀,國土面積1367平方公里。323國道橫貫全境,縣城南安鎮距贛州市85公里,距南昌市512公里。縣境地處南嶺緯向構造帶東段與武夷山新華夏構造帶南段的復合部,受燕山旋回和海西旋回等地質運動的影響,境內北部、西部、南部地勢崛起,中部與東部凹陷,形成三面環山,朝東敞開的丘陵盆地,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西部和東南部層山疊嶂,中低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中部丘陵山脈海拔一般在300~500米,東部章江兩岸的平原與崗地海拔在200米左右。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峰26座,最高點在內良鄉的天華山,海拔1386.6米,最低點在新城鎮的白田埠,海拔124米。池江盆地是縣內最大的平原水稻產區。全縣山地面積311.17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2.97%,多呈脈狀,逶迤起伏,谷壑交迭;丘陵面積804.65平方公里,占58.86%,屬山地支脈的延伸,多呈樹枝狀和條帶相間分布,以紫紅色巖系丘陵為主,地表呈波狀起伏,分割零亂;平原和崗地面積251.175平方公里,占18.38%,以紅壤、黃壤和沖積土為主,土地松軟肥沃,富含鈣、鎂、鉀等礦物成份。

  縣境自然環境優越,氣候溫和,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春溫多變,夏澇秋旱,冬寒期短,無霜期長。年最高氣溫42.7℃,最低氣溫零下7.2℃,年平均溫度20.54℃,年降雨量1458毫米,日照時間1499.3小時,光照率39%,全年無霜期長301天,夏冬時長,春秋時短。

自然資源

  大余河流密布,縱橫交錯,以贛江支流-章水為主干流的章江流域,在境內有支流537條,河流總長2084.58公里,河流密度1.52公里/平方公里。章江發源于崇義縣聶都鄉的東占腦和鯉魚山中,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流入南康市。按流域面積劃分,有一級支流13條、二級支流27條、三級支流20條。水能資源豐沛,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2.38萬千瓦,可利用水能5.26萬千瓦。

  全縣森林資源豐富,有林業用地159余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4.2%,其中有林地149.5萬畝,立木蓄積量412余萬立方米;灌木林地6.6萬畝,散生立木蓄積量14余萬立方米。在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中,有針葉林83.8萬畝,針闊混交林3萬畝,闊葉林43萬畝。全縣木竹資源按林種結構分,有防護林56.8萬畝,蓄積量144萬立方米;用材林65.6萬畝,蓄積量254萬立方米;薪炭林18萬畝,蓄積量113萬立方米;特種用途林1650畝,蓄積量6108立方米。

  大余植物資源有84科667種,分布在縣境林區的國家珍貴、國家重點保護及省級重點保護的樹種有36種,其中國家珍貴樹種有南方紅豆杉、福建柏、閩楠、花櫚木、鵝掌楸、楠木、厚樸、紅豆樹、觀光木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半楓荷、香樟、喜樹、傘花木、長苞鐵杉、竹柏6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榧樹、沉水樟、八角蓮、野茶樹、金毛狗蕨、五味子、草珊瑚、七葉一枝花、木蓮、天門冬、猴歡喜、黃檀、省沾油、青鉤栲、大葉青岡、含笑花、巴戟、云綿杜鵑、野核桃、多穗柯等21種。野生動物資源有16目37科116種,其中有鳥類11目27科65種、獸類5目10科19種、爬行類23種。分布有云豹、豹、黃腹角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穿山甲、河麂、虎紋蛙、白鷴、鴛鴦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赤麂、黃鼬、灰胸竹雞、鷹嘴龜等。

  縣境西北部山脈受燕山期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全世界著名的鎢礦床,是享譽全球的“世界鎢都”。境內礦化面積約30平方公里,大小礦脈有3000余條。礦床礦物類較多、計有48種,金屬礦物以黑鎢礦為主,伴有錫石、輝鉬礦、輝鉍礦、綠柱石、白鎢礦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石英、鉀長石等。盛產鎢、錫、鉬、鉛、鋅、銅、鉍、鈹、銀等有色金屬,及鉭、鈮、石英石、石灰石、白云白、瓷土等。

經濟發展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大余縣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實現經濟社會跨位發展為目標,突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三大主題,圍繞經濟總量擴張、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體制創新、統籌城鄉發展四大任務,縱深推進“對接珠三角,建設新鎢都”發展戰略,全面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切實采取措施轉方式、調結構,狠抓重點項目和重點工程,強力推進重點工作,全縣經濟運行克服了上年“7.3”特大洪災的后續影響和國際金融危機“后危機時代”的各種不利因素,取得了經濟總量增長加快,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的發展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綜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56942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5556萬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297659萬元,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186211萬元,增長16.0%。人均生產總值19856元,增長11.1%。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1:52.9:32調整為15.0:525.3:32.7。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5%,比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八大類價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類上漲1.9%;煙酒及用品類上漲0.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2.6%;交通和通訊類上漲1.1%;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上漲0.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2%;居住類上漲10.6%;衣著類下降7.4%。全縣財政總收入54500萬元,比上年增長0.4%,人均財政收入1792元,比上年下降0.2%。地方財政收入37662.5萬元,增長5.6%。全縣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9.6%。全年財政支出94260萬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醫療衛生支出7515.4萬元,減少27.9%;教育支出12760萬元,增長7.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7184.9萬元,減少23.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經濟結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二是工業用地少、項目引進難等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仍然較多;三是物價上漲的壓力較大。

  國內貿易全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617.1萬元,比上年增長18.8%。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1023.8萬元,增長18.8%,農村消費品零售額20593.3萬元,增長18.7%;按行業分類,批發業零售額29523.2萬元,增長10.0%,零售業零售額98189.4萬元,增長23.1%,住宿業零售額1632.3萬元,增長15.3%,餐飲業零售額22272.2萬元,增長13.4%。

農業發展

  農業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97817畝,比上年減少395畝,基本持平。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55679畝,增長0.4%;經濟作物面積103101畝,增長0.1%;其他農作物面積39037畝,減少4.0%。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早稻面積89239畝,減少185畝,減少0.02%;二季晚稻100601畝,增加1585畝,增長1.6%;玉米面積9995畝,減少2.2%;花生面積17072畝,減少0.03%;蔬菜面積81567畝,增長0.05%;果用瓜面積3987畝,增長1.4%。年末實有茶園面積1215畝,減少23畝;果園面積75270畝,減少710畝,其中臍橙面積22850畝,比上年增加671畝,增長3.0%。當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952公頃,幼林撫育實際面積13333公頃。主要林產品產量:木材4.38萬立方米,竹材159.87萬根,板栗8噸,油茶籽120噸,生漆35噸,油桐籽5噸,松脂220噸。 

  全年生豬出欄236840頭,比上年增加13200頭;家禽出籠560.07萬只,增加22.58萬只。年末生豬存欄124970頭,比上年增加6850頭;家禽存籠202.3萬只,增加7.96萬只。全年肉類總產量28986.7噸,比上年增長5.4%;水產品產量9294噸,減少0.04%。年末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99707千瓦,比上年增長20.0%。其中農用運輸車690輛,增長1.5%;農用排灌動力機械5776臺,增長19.9%;農用水泵3113部,增長8.5%。全縣有效灌溉面積9000公頃,旱澇保收面積8600公頃,機耕面積29399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3420萬千瓦時,增長2.7%;化肥使用量(折純量)7740噸,增長3.2%。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369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8%。

工業發展

  工業和建筑業全縣全部工業總產值950039萬元,比上年增長34.3%,其中地方工業總產值905858萬元,增長35.0%。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2253萬元,比上年增長41.3%,其中地方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8072萬元,增長44.5%。全縣工業增加值26403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4926萬元,同比增長22.4%,其中地方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8697萬元,增長29.4%,工業產品銷售率99.0%。全縣地方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24253.8萬元,增長41.0%;實現利稅總額11033.2萬元,實現稅金6165.4萬元,增長1.1%。在全縣地方規模以上工業中,鎢、新材料、新能源、旅游工業、新醫藥五大產業集群實現工業總產值248786.8萬元,增長218.2%,占地方規模以上工業的75.8%。

  年末工業園區實際開發面積4.03平方公里,入園投產企業50戶;全年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25億元,比上年減少3.1%;全年園區招商實際到位資金5.71億元,比上年減少23.9%;園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3.55億元,增長23.9%。(注:統計范圍為轄區內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縣工業增加值26403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1%,工業拉動全縣經濟增長5.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6.4%。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4%。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3362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9%四、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1200萬元,比上年增長41.9%,其中50萬元以上投資430160萬元,增長31.1%。在50萬元以上投資中,工業投資324332萬元,比上年增長92.2%;房地產開發投資15630萬元,減少27.3%。

產業發展

  全年接待旅游觀光人數6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6%。其中,境外旅游人數3萬人次,增長24.0%;國內旅游人數59萬人次,增長27.8%。旅游創匯收入45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5.6%,國內旅游收入4.02億元,增長68.7%。

  對外經濟和橫向經濟聯合全年新簽外資合同個數25個,增長66.7%,新簽外資合同金額9193萬美元,增長63.4%,實際引進外資590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新簽內聯合同個數19個,新簽內聯合同金額196500萬元,增長6.0%,實際引進內聯資金170025萬元,比上年增長3.0%。全年外貿出口總值93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0%。

  金融和保險業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72774萬元,比年初增加92361萬元,增長24.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18253萬元,比年初增加46866萬元,增長17.3%。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30869萬元,比年初增加41471萬元,增長21.9%。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48592萬元,比年初增加25251萬元;中長期貸款余額77347萬元,比年初增加14774萬元,在中長期貸款余額中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余額40091萬元,比年初增加12583萬元。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025310萬元,現金支出1049263萬元,收支相抵后,凈投放貨幣23953萬元。全年保險機構保費收入7987萬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203萬元,增長26.2%;人身險保費收入5783.5萬元,增長10.1%。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788.62萬元,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1135萬元,人身險各類給付支出1653.62萬元。

城鄉建設

  城鄉建設全年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1.48億元,增長11.3%。年末縣城建成區面積10.29平方公里,城區擁有公廁12座、垃圾中轉站5座。全年新增城鎮綠地面積120000平方米,城鎮人均綠地面積12.6平方米,綠地率達41%。全縣鄉村公路建設總投資1792.03萬元,比上年增長79.4%。全縣105個行政村通水泥路的行政村105個,通村率100%。100%的行政村通汽車、通電話、通電。全年農村固定資產投資50840萬元,增長100.8%。

  交通、郵電和旅游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096.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2.18公里,國道46.46公里,省道16.72公里,縣道194.38公里,鄉村公路797.21公里。年末擁有載客汽車87輛,比上年減少1.1%,載貨汽車1082輛,增長15.5%。全年貨物周轉量33197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14382萬人公里。全年郵政業務收入1124.01萬元,比上年增長5.9%,電信業務收入2736.2萬元,比上年減少2.9%,移動電話業務收入6820萬元,比上年增長3.2%。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39855戶(含小靈通用戶682部),比上年減少973戶;移動電話用戶120322戶,新增10219戶。電話普及率達到52.4部/百人(含移動電話)。

社會事業

  教育、文化和衛生年末全縣共有普通中學15所,普通中學招生4624人,比上年增長17.2%,在校學生13518人,比上年增長1.1%,畢業生4091人,增長38.1%;中等職業學校2所,招生數473人,減少8.2%,在校學生1730人,增長14.4%,畢業生959人,減少13.7%;小學83所,招生數4335人,比上年增長10.7%,在校學生24252人,增長1.3%,畢業生數3710人,增長0.7%。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升學率100%,初中升入高中階段的比例為62.78%。幼兒園在園人數13343人,比上年增長16.7%。全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全年演出241場;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62.1千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1197件;全縣村村通廣播電視。年末全縣共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24個,其中醫院6個,衛生院9個,皮膚病防治所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鄉鎮中心防保站5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監督所1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935人;醫院實有病床位823床。

人民生活

  人口和人民生活全縣年末總人口305688人,其中農業人口215874人,非農業人口89814人。人口出生率13.51‰,自然增長率6.9‰,分別比上年增長2.36和下降0.44個千分點。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0元,比上年增加916元,增長9.0%;農民人均純收入4808元,比上年增加361元,增長8.1%;全縣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3052元,比上年增加2548元,增長12.4%。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10411元,比年初增加1454元。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到16.7和30.7平方米。

  就業與社會保障年末全縣從業人員15.5萬人,比上年增加0.39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4.22萬人,農村從業人員11.2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含離退休人員)2.8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8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13萬人,城鎮居民參加合作醫療人數6.84萬人,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人數19.52萬人。年末全縣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16人,城鎮低保人數8706人,農村低保人數9219人。

  資源和環境全縣年末常用耕地面積149762畝,其中水田144354畝。當年減少耕地400畝。全縣年末實有自然保護區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227公頃。全年森林活立木蓄積量542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3715萬根,森林覆蓋率為76.5%。全縣空氣質量為一級,飲用水源水質為Ⅲ類,主要河流斷面優質水率為100%,城鎮噪聲達標率100%。

旅游景點

  嘉佑寺塔:位于縣城東獅嶺山麓的南安板鴨廠旁,因塔屬原嘉佑寺院內建筑故名,是縣內歷史最久的一座古塔,距今2000多年歷史,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專家考證,此塔有唐代風格,是不成熟的宋塔,雖歷經千年,多次修繕,依然雄偉屹立。

  丫山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位于大余縣城東10公里處,323國道從丫山山腳穿過,經景區公路可直達丫山腹地。是一處山、林、泉、湖、瀑、洞等自然景觀和寺廟等人文景觀構筑而成的綜合性景區。因最高峰雙秀峰呈“丫”形而得名。丫山歷史悠久,古時即以佛教活動和游覽勝地聞名遐邇。

  牡丹亭公園:是一處集名勝古跡、地文景觀、風土人情為主,溶文化、古跡、建筑、娛樂為一體的文化主題景區。位于縣城東部山清水秀的東山之麓,章水之濱,占地面積15公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園內秀木參天,花草叢族,亭閣雅觀,景色怡人。全園布局結構分五個游覽區,以后花園游覽區景致最佳,園內有牡丹亭、芍藥欄、綠蔭亭、舒嘯閣、蕉龍亭、梳妝臺、玉池、玉池精舍、梅花觀、麗娘冢等景觀,其中牡丹亭為園中十景之最。牡丹亭公園景觀以歷史文化為背景,構建精巧,相映成趣,藝術地再現了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的人文景觀,構成了一組情趣盎然的園林勝景。

  三江口原始森林:位于縣城西北23公里的洪水寨南源山中,海拔400—900米,屬省級森林公園,現存林木在三江口河兩岸,約五公里長,總面積1200萬平方米。進入三江口林區,可見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沿途峰巒疊嶂,溝壑縱橫,且多處瀑布錯落其間,自然景觀絢麗多彩,山上既有美麗的白鷴,也有珍貴的獐、鹿等。河谷多大青石,像牛、像豬形態各異,千姿百態。全年氣候涼爽宜人,平均氣溫15.6℃,是天然的避暑之勝地。

  丫山龍山瀑布群:地處丫山腹地,距縣城9公里,全長約4公里,呈階梯狀分布,有大小瀑布20余處。景區內植被呈原始狀態,山溝縱橫、懸崖峭壁、植被茂盛,是探險、探奇、觀光休閑、避暑的好去處。

  “世界鎢都”景區:大余縣重點風景名勝區,現正申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景區由雅丹沙漠城及地下迷宮等景點組成,是獨具特色的“鎢都”地質游覽景觀。大余因鎢礦資源蘊藏豐富,被稱為“世界鎢都”,尤其以西華山鎢礦為代表的“世界鎢都”礦業資源景觀舉世聞名。雅丹沙漠城,位于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燈芯橋附近,距323國道500余米,是一處人造沙地構成的蝕余景觀,也是江南獨一無二的一大奇景,由西華山鎢礦為主的選礦廢棄的尾沙組成,由于年深月久,尾沙越積越多,又經過長期風侵雨襲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巒”、“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龍擺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其中,猶如進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細沙中享受“沙療”樂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

民俗風情

  大余縣區民情風俗舊縣志載:“南安略同楚俗。”火耕水耨,民食魚稻,風俗淳樸,民情敦厚,向稱“儒雅之邦”。大余為先賢過化之鄉,事簡民恬,勤于生業,儉于衣食。庾俗之最美者:

  市無乞丐,貧不鬻子;其最不美者:“信巫鬼,如囂爭,溺女不育,鉗婢不嫁。”這就概括了以前的民情風俗。建國后,各方面習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點禾種:大余舊時習慣在驚蟄前后“點禾子”。播種早禾,俗稱“點驚蟄”即農家在清晨備好香燭、紙錢到田頭祭祀田螺菩薩,乞求保佑豐收。

  蒔田:昔時農家蒔田時,要請蒔田能手“開秧盤”(即技術高明的師傅第一個下田開蒔,然后按技術高低依次排行。蒔完田后要做“蒔田酒”,俗稱:“蒔田殺鵝,草子變禾”,認為待人大方,收成必好。

  嘗新:早稻開鐮收割后,吃新米飯叫嘗新,舊時家家戶戶嘗新日,買豬肉,殺鴨子,推磨做新米果,點蠟燭敬“米谷神”,以慶豐年。

  洗禾鐮:秋收后舊時農家要備辦酒席,請幫助收種的親友吃飯,俗稱“洗禾鐮”。大多東家都煎糯米糍,釀好米酒。內良、河洞至今仍很興打麻糍、包芭蕉米果分送親友,意為全年農耕結束,家家分享豐收。

  造紙:昔時小滿時節,紙棚中槽戶、包頭要殺狗崽或其他畜禽祭山,初一、十五日“打牙祭”。在山里更不能犯禁,如一人犯禁大家就得停工,犯禁者被罰買魚肉殺鵝請酒以消災。紙棚工忌用紙揩屁股。砍竹子,要將竹蔸上的節放通,倒竹時面要往下不能向上。

  狩獵:昔日獵者進門,不論冬夏都戴草帽,腰系刀鞘插腰刀。若獲得獵物,打頭銃者得雙份,凡在場者均可得一份。出獵前十分講究日子和走向,忌“破日”、“空亡日”。

  打砂子:上山挖鎢砂俗稱打砂子或倒桶。昔時要選黃道吉日,在有砂子的附近搭棚。開工時,棚門前要插兩根短竹筒,點燃香燭,在地上擺好三牲(魚、豬、鴨),殺一只黑狗取血以祭祀天神,初一、十五日不上工,也要打牙祭。上工時,走到窿子門口要先抽煙辟邪才能進入,忌在采找礦時吹口哨,打啊嗬(大聲呼喊)和吃夾生飯,以避兇趨吉。

  訂婚:俗稱“下聘”或“下茶”。男女合八字后,由男方擇定日期,用五色扛盒送三牲和餅蛋等聘禮到女家,是日女家要請親戚前來吃下聘酒,并按親疏分享聘禮。待結婚時,親戚則加倍送女方陪嫁禮品。訂婚后不能更改,遇紅白大事可互相往來行家禮。

  嫁娶:即結婚,俗稱“過門”。事前男家須揀日卜吉期,寫好大紅書帖,備禮通知女家,稱“擔日子”,若女方無異議,婚期就算定了。“過門”之日,男方家要在前一天下“五牲禮”送到女家,女家親友在成親日上午備好禮品合齊到女家賀喜。中午,男家要出轎(舊時或馬,現為小車)去接新娘隨同嫁奩,新娘在伴娘簇擁下上轎(馬或車)出嫁。接親時由一個男子掮兩根扎在一起的竹梢上系著大紅布的翠竹,伴隨著打鼓、吹喇叭、放爆竹,擁至男家,男方主婚人在門前迎親,進門后舉行婚禮,拜天地,入洞房,宴請賓客。

風味特產

  南安板鴨:以色、香、味三大特色聞名于國內外,其特點是定形美觀,皮色潔白,皮薄肉嫩,尾油豐滿,骨脆可嚼,味香適口。具有外形美觀、皮酥、骨脆、肉嫩、咸淡適中、瘦肉甘香、肥肉不膩等特點,風味獨特。1986年獲部優及國家銀質獎,1988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大余多味花生:有40余年生產歷史,以酥香可口、五味俱全、風味獨特、回味無窮著稱,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本品選用優質花生米、面粉、白砂糖、植物油、天然香料精制而成,造型美觀、顆粒均勻、色澤金黃、入口香酥、五味俱全、口味獨特,具有解饑、潤肺之功能。為居家旅游、待客訪友、兒童食用之上乘小食品。

  南酸棗膏:選用江西大余山區特有的天然、野生南酸棗為原料,采用特殊的工藝制成。它含有原果固有的豐富維生素C,果膠、氨基酸、鈣、鐵、鋅、葡糖等營養成份。果味濃郁、嫩糯細膩。口感獨特。據《中國藥典》記載,南酸棗具有行氣活血、養心安神、消食、解毒、醒酒的作用。南酸棗糕采用先進特殊的工藝,保持了南酸棗糕采用先進特殊的工藝,保持了南酸棗的有效功能。南酸棗糕原料取自最佳生態環境,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劑,是純天然的營養保健食品,歷來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臍橙:大余具有臍橙栽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臍橙果皮橙色,大而無核,色澤鮮雅,肉質脆嫩,甜酸適中,風味清香,營養豐富,堪稱果中佳品。大余臍橙是一種無公害綠色食品,在市場上享有盛譽,供不應求。其果皮可做涼拌菜,味美,有消氣健胃之功效;果仁可清火、美容、抗癌、降脂、是防病保健、饋贈親友之佳品。

  大余甜柚:果實橙黃色,表面光潔,具濃香味,單果重1000~1500g,囊瓣數14,種籽75粒左右,果肉淡蜜黃色,細嫩多汁,化渣,味濃甜。可溶性固形物12.8%,每百毫升果汁含全糖9~10g、酸0.3g、維生素C85mg以上,糖酸比高達28以上。果實11月上旬成熟,耐貯藏,在自然狀態下可貯至翌年4月。具有清肝明目、滋心潤 肺、止咳化痰、降低膽固醇等保健功效。素有“天然罐頭”、“果中珍品”之美稱 。

  湯皮:以大米加水磨成漿,置于簸箕內,搪成薄漿,入鍋內蒸熟即可食,可隨意加佐料或置漿內一起蒸熟。或伴熟搪皮吃,也可將熟搪皮切成小塊或絲條, 曬干備用。絲條多用水煮,俗稱水搪皮或搪皮絲。城鄉均有搪皮攤、店,水搪皮以新城、池江為最。多佐以香料調制,價廉味鮮,聞名縣內外,切成塊的,有的用油炸,有的用沙炒,常為迎親送客佳品。

  黃元米果:春節前加工制作,是本縣傳統風味小 食品,相傳明代曾被列為地方土貢。原用大禾米加工而成,黃氣香質軟,“黃元米果”,為特色食品。60年代后多用粳米精制,工序繁瑣。現各地均改 為機器制作,每年臘月均有黃元米果上市。制作黃元米果要先用黃元柴灰加開水過濾成灰 水,冷卻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飯,再將飯拌灰水,攤開晾干后又蒸熟置于大石臼內,用硬雜木棍搗爛成團,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勻,切塊做成各種形狀的米果。由于做工繁瑣,往往要親鄰朋友相助才會動工興做。機制黃元米果盛行后,民間仍有少數家庭在冬季手制黃元米果。做好的黃元米果色黃味鮮,通常用灰水浸沒,藏于缸中,可留至第三年夏天。有的切碎曬干,再用沙炒或袖炸,做成各種類型的果品。具有柔軟細嫩、熏香味鮮、爽口久藏的特點。

  艾米果:用大米和艾草磨漿并炒熟制成各種形狀的果品,置蒸籠內蒸熟,吃起來,有一股獨特的藥草香味。分有餡的和無餡釣兩種。艾米果可隨意造型,可揉做牛、豬、狗、雞等12生肖式樣,也可以作成艾草糕食用。多于清明時農閑合家蒸作。

  香芋扣肉:屬地地道道的大余特色菜。用五花肉切成約0.5公分厚,煮成八成爛后油炸。香芋頭也切同肉一樣厚度油炸成金黃色,與五花肉一塊塊相隔、相扣,放入調料,吃起來味香、不膩、爽口。肉皮金黃,香芋雪白,黃白相間,形成龜背,外觀好看,而肉食不 膩,芋嚼鮮美,香氣撲鼻,回味無窮。原料:豬肉、香芋。先取一層瘦、一層肥的五花肉一塊,煮爛后在肉皮面上 摸上紅糖,再放至油鍋中炸,炸至肉皮起皺呈金黃色。把香芋切成梳子狀,先用鹽拌好,讓鹽味進人香芋內。 然后將用油燒好后的五花肉切成梳子狀,一塊肉、一塊香芋間隔地肉皮朝下碼在碗里,再放上醬油、料酒等各種佐料,上蒸籠蒸1小時,將肉及香芋蒸爛即可,上桌時,用一碗口對口地蓋在裝有香芋扣肉的碗上,反扣過來后,肉皮朝上即可上桌食用。

  荷包肉:此菜是大余傳統特色菜。它具有荷葉的清香、豬肉的濃香、糯米的幽香,還有幾味佐料的烈香,吃起來油而不膩,香能飽肚,飯菜合一。 做這道菜時先將新鮮荷葉摘好,沖洗曬干備用,再用糯米和粳米適量搭配,將米炒至微黃、噴香為宜,然后將 炒好的米加上適量的小茴香、八角等香料磨面粉,并將五花豬肉(肥瘦相間豬肉)切成一寸左右見方,用鹽、醬 油、料酒腌制一小時,將豬肉骨頭熬成湯,將此湯把豬肉、米粉和濕均勻,干濕要適度,然后用荷葉把和好的肉、粉包成圓錐形,根據荷包糌的數量多少上甑蒸數小時(以肉爛為準)即可食用。

熱點城市: 杭州 | 大連 | 青島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蘇州 | 廣州 | 拉薩 | 麗江 | 洛陽 | 威海 | 珠海 | 廈門 | 沈陽 | 哈爾濱 | 濟南 | 長春 | 無錫 | 桂林
熱門景點: 黃山 - 湘西鳳凰 - 九寨溝 - 廣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頤和園 - 杭州西湖 - 山海關 - 圓明園 - 八達嶺長城 - 神農架 - 千島湖 - 五臺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做中國最好的旅游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