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區是吉安市的中心城區,是吉安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江西省中部。總面積424.9平方千米。總人口31.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7萬人。有漢、苗、回、畬、土家等9個民族。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年均氣溫18.3攝氏度,降水量1457.5毫米。
區人民政府駐石陽路。郵編:343009。代碼:360802。區號:0796。
行政區劃
吉州區轄6個街道、3個鎮、2個鄉:
街道:古南街道、永叔街道、文山街道、習溪橋街道、北門街道、白塘街道
鎮:興橋鎮、樟山鎮、長塘鎮
鄉:禾埠鄉、曲瀨鄉
歷史沿革
隋開皇十年(590年),改廬陵郡為吉州,新建州城于今市區趙公塘一帶,本境屬廬陵縣,為吉州首府。唐永淳元年(682年),廢趙公塘(堂)舊城,新建州城于今市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并將廬陵縣治從石陽古城遷入。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廬陵為吉州。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改為吉州軍。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廢吉州軍改稱吉州路。元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吉安路為吉安府。廬陵縣為歷代州、路、府治所。1914年廢吉安府為吉安縣,屬于廬陵道(治宜春)。1926年,廢廬陵道,吉安縣直屬江西省。1932年,置第九地政區公署于吉安。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為第三行政區。
1979年11月,吉安縣治所從吉安市區徙新縣城敦厚鎮。2000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吉安地區和縣級吉安市,設立地級吉安市,市政府駐吉州區。吉安市設吉州區、青原區。吉州區轄原縣級吉安市的古南鎮、永叔、文山、習溪橋、北門5個街道辦事處和白塘鄉、禾埠鄉、長塘鎮、興橋鎮、樟山鎮以及從吉安縣劃入的曲瀨鄉,區政府駐陽明東路(國函字[2000]40號批復)。
自然資源
境內地表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贛江、富水、瀧江,其中富水流經區內4個鄉鎮;白云山水庫灌區灌溉面積5.3萬畝。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石灰石、花崗石、硅石、錳礦石、鎢等。 水利電力資源充足。現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座,(一)型水庫14座,小(二)型水庫37座;小(二)型以上水庫總庫容量達4418萬立方米;全區有效灌溉面積7546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4.2萬千瓦。區內有水電站4座,火電廠1座,總裝機容量123.5萬千瓦。其中水電以白云山、螺灘電站為主,年發電能力分別為2.1萬千瓦、1.14萬千瓦;火電為華能電廠,是江西最大,中國聞名的大型火力發電廠,總裝機容量達 120萬千瓦。
2005年末實有耕地面積337980畝。農作物播種總面積24701公頃(37.1萬畝);主種水稻,盛產油菜、花生、芝麻、豆類、黃紅麻、瓜果、蔬菜、藥材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林地面積4.99萬公頃(74.85萬畝)盛產松、杉、竹等各種針、闊葉林木和茶油、茶葉、香菇、鮮筍、生姜等土特產品。活立木蓄積量180萬立方米;年采伐量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62.4%,其中濕地松面積1萬公頃。

經濟建設
一、工業 吉州區強勢推進國企改制和工業園區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擴充工業經濟總量,已形成電子、機械、醫藥化工、食品為支柱的30多個工業門類。近年來日本友利電、深圳中興維先通、香港真明麗、香港新永勝、浙江杰克、海南永陽等一大批企業的落戶,更為全區工業發展注入活力。目前,已引進外來投資工業企業上百戶,其中投資上億元企業十多戶,出現外商投資吉州的火熱局面。2005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利稅同比增長55.4% 、35.5%和341%,實現“三年翻一番”的目標。
二、商貿 商家云集,貿易興旺,擁有商品集貿批發市場10多個,是贛中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文山步行街、鼎泰步行街、陽明商城集購物、休閑、旅游、娛樂為一體,成為吉安市城區商貿中心。
三、農業 憑借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吉州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城郊型農業,組建了國家級的“組培中心”,重點培植發展蔬菜、畜禽、水產、花木、優質稻五大主導產業,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生態農業和精細農業園區像雨后春筍般涌現。
四、旅游 吉州區旅游資源獨具特色。不但自然風光秀麗迷人、文化古跡、革命舊址聚集。即將建設的廬陵文化園位于吉州區城北、贛江西岸,規劃總面積3250畝,分前湖、山林、濱江三大功能區。園區以螺子山森林公園和磨盤湖一帶豐富自然山水為基礎,以廬陵文化為主題,各功能區內合理設置的名勝古跡、名人舊居、民俗風情建筑物,科學布置的各種游覽、體閑和娛樂項目。
交通狀況
吉州區位于江西省中部,地處贛江中游,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的共同腹地。基礎設施完備,交通發達便捷。京九鐵路、105國道、贛粵高速公路、泉畢高速公路、阿深高速公路承東啟西、溝通南北、通往全國。
吉州距南昌國際機場240公里、井岡山機場40公里,已構成通往全國的全方位十字架立體交通格局。
吉州已融入1小時航程、6小時車程,可通達周邊8個省會城市的“經濟圈”。經濟圈中聚集著中國1/3以上的人口,創造出中國1/2以上的GDP,并蘊育著12萬億元工業品消費潛力。
資源環境
該區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環境監管能力。贛江吉安段水質達到三類標準,水質質量比上年有所提高。中心城區空氣二氧化氮濃度達到一級標準,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為二級標準,與上年相比,空氣質量總體上保持穩定。中心城區酸雨頻率為93.9%,PH年均值為4.09,比上年降低了0.19;中心城區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為67分貝,為4類標準,噪聲值比上年下降了1.2分貝。
全年總降水量1409毫米。全區總用水量2760萬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027萬立方米。公共服務用水615萬立方米,生產用水319萬立方米。
社會保障
據公安部門統計,該區年末總人口32.78萬人。其中,男性16.71萬人,女性16.07萬人。18歲以下人口比重為21.85%,比上年下降1.36個百分點,60歲以上人口比重為12.34%,比上年提高0.77個百分點。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30:100。
據抽樣調查統計,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4元,比上年增長17.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546元,比上年增長11.0%。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51.3,比上年上升4.6個百分點;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16,比上年下降5.37個百分點。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40.32平方米和31.23平方米。
職工社會保險穩定發展,年末該區共有參保職工33239人,離退休人員12406人,全年共發放養老金9484萬元,比上年增加1954萬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進一步改善,2007年享受低保人數為20675人,比上年增加3478人;發放低保1852萬元,比上年增加305萬元。
旅游文化
古色文化---吉州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培育出民族英雄文天祥、大文豪歐陽修、南宋大詩人楊萬里、《永樂大典》主編解縉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白鷺洲書院曾創造了同榜考中一名狀元、四十名進士的偉績。如今吉州秉承先賢的古訓,民風淳樸、人杰地靈,具有良好的人文環境。
紅色搖籃---吉州還是一座紅色名城,也是通往“革命搖籃”井岡山的天然門戶,文化古跡及革命舊址聚集。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都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并寫下了“十萬工農下吉安”的壯麗詩篇。
綠色生態---吉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城區神崗山、天華山、真君山、螺子山三面環抱,千里贛江傍城北流,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成為了一座宜商宜居的綠色家園、生態的山水園林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