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縣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東北鄰新干縣,南毗永豐、吉水兩縣,西靠吉安縣、西北與新余市交壤。總面積1287.43平方千米,總人口17萬人。縣政府駐水邊鎮。全縣通行贛語。
行政區劃
峽江縣轄6個鎮、5個鄉:
鎮:水邊鎮、馬埠鎮、巴邱鎮、仁和鎮、硯溪鎮、羅田鎮
鄉:桐林鄉、福民鄉、戈坪鄉、金江鄉、金坪京族鄉
歷史沿革
峽江,別稱玉峽。以峽江處于贛江要沖,地勢險要,江面狹窄,流水急湍,故名峽江。
古為新淦、石陽縣地。三國吳寶鼎二年(267年)析新淦、石陽置巴邱縣。隋開皇十年(590年)廢石陽、巴邱縣,縣地分別并入廬陵、新淦縣。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峽江縣。縣治原設贛江西岸的巴邱鎮,1994年月10月,經國務院批準東遷縣治,1997年7月1日正式遷至水邊鎮。
1997年4月16日,金江鄉政府駐地遷至董家廟(贛民字[1997]78號批復)。1999年7月15日,福民鄉政府駐地遷至婁屋得(贛民字[1999]183號批復)。 2001年5月9日,撤銷巴邱鄉,劃歸巴邱鎮(贛民字[2001]190號批復)。2001年12月3日,撤銷沙坊鄉、羅田鄉,合并設立羅田鎮(贛民字[2001]569號批復)。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16.4萬人。
地理環境
峽江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東北鄰新干縣,南毗永豐、吉水縣,西靠吉安縣,北與西北與新余市接壤,南北長約39.5公里,東西寬約64.5公里,總面積1287.43平方公里。縣境處華南褶皺系東北域,屬江南丘陵區,四周高中間低,海拔最高處為五朵梅花主峰(位于水邊鎮湖洲與新干縣接壤處),海拔644米,最低處為仁和鎮涂家贛江江心,海拔26米。贛江自南向北貫穿縣境,境內長34公里,主要支流有沂江、黃金江、象江水等。屬亞熱帶潮濕性季風天氣,年均溫17℃,年降水量1592.4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全縣土地面積1287.43平方公里,約合193.12萬畝。其中宜農面積38.62萬畝,宜林面積129.56萬畝;宜牧面積9.35萬畝。
植物資源。全縣森林面積超過了一百萬畝,森林覆蓋率60%以上。1997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光榮稱號。縣內高等植物有220科1400種以上。
水資源。全縣水域面積9.26萬畝,其中:河流5.27萬畝,水渠1.02萬畝,水庫池塘3萬畝。縣內水能資源豐富,贛江干支流總水能蘊藏量7550多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1866萬千瓦時。
經濟發展
峽江積極策應省、市"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的發展戰略,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兩個文明"建設呈現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農業上,堅持走"公司+農戶"為主的產業化經營之路,形成了糧、煙、林、果、魚、無公害蔬菜等農業商品基地,是全國優質米基地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全省優質煙葉生產基地縣,縣漁種場被列為江西省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以及斑點叉尾鮰魚出口創匯縣,以"魚米之鄉"著稱。工業上,大力加快民營工業發展和工業園區建設,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建材、造紙、林化、藥業、服裝等10多個系列產品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主要產品有優質大米、方便米粉、青池蒿菜、鮰魚制品、板鴨、水泥、膠合板、藥用香料油、白板紙、服裝等。傳統米粉為地方特產,明代曾為貢品。 峽江縣工業園區位于新縣城城南,距京九線峽江火車站僅3公里。園區內有105國道和玉笥路、玉華路等五條城市縱向主干道與新縣城連為一體,另有梅福路、彩云路、月華路等幾條橫向主干道與道教勝地玉笥山相通。按照"高標準配套、大生態格局、園林式廠區"的建設要求,基本實現"六通一平"。工業園區實行"無費區"管理。
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03081萬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507萬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83623萬元,增長26.4%;第三產業增加值55951萬元,增長9.1%。人均生產總值11939元,比上年增加2720元。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3.57:36.27:30.16調整為31.27:41.18:27.55,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4.91個百分點。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第一產業為22.9%,拉動GDP增長3.3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為58.9%,拉動GDP增長8.5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為18.2%,拉動GDP增長2.64百分點。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120288萬元,占GDP的比重達59.2%,比上年增長32.7%。
財政收入增勢強勁。全年財政總收入達21842萬元,比上年增長36.9%,地方財政收入達13309萬元,增長21.4%,完成地方財政支出48238萬元,增長50.8%。
農業生產
2008年, 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4812萬元,增長17.7%。第一產業增加值63507萬元,可比增長6.6%。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7748公頃,比上年增長3.5%,其中谷物播種面積36097公頃,增長4.3%。油料種植面積9444公頃,增長86.3%。糧食總產量225589噸,增產8527噸,增長3.9%。油料產量11027噸,增長93%。肉類總產量10323噸,增長21.9%。水產品產量13502噸,增長34.2%。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66000千瓦,比上年末增長2.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和機電排灌面積分別為16440公頃和2230公頃,與上年持平。農村用電量3396千瓦小時,增長0.4%。
工業建筑
2008年,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69623萬元,比上年增長28.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0302萬元,現價增長31.9%。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3.2%,拉動GDP增長4.82個百分點。全縣工業用電量10010萬度,增長10.1%。
規模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11420萬元,比上年增長72.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6811萬元,比上年增長78.9%;完成利稅總額26262萬元,增長201.3%;產品銷售率為97.7%。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縣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4000萬元,比上年減少0.2%。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3961萬元,增長63.8%;建筑企業房屋施工面積558749平方米,增長149.5%;房屋竣工面積35879平方米,減少61.9%。建筑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3.9%,拉動GDP增長2.01個百分點。
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140萬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32299萬元,更新改造投資9516萬元,城鄉個人投資4125萬元。
全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6200萬元,比上年增長5.1%。商品房屋施工面積92285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29800平方米,房屋銷售面積34059平方米,其中住宅30885平方米。
全縣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5244萬元,同比增長14.0%;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3335萬元,增長15.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820萬元,增長14.0%.“十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6.8%。

基礎設施
峽江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水、陸、鐵交通優勢兼得。105國道、京九鐵路及贛粵高速公路南北穿境而過;水上交通便利,距縣城10公里的贛江峽江段,常年通航,可達南昌、九江及長江各港口。峽江贛江大橋已于2004年7月3日竣工通車,為構建"縣域半小時經濟圈",形成暢通的交通網絡奠定了基礎。縣城距省會南昌137公里,距吉安市城中心70公里。從峽江出發乘車前往上海、杭州、溫州、長沙、福州、合肥、南京、廣州、廈門等地12小時內均能抵達。境內鄉村公路網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
巴邱鎮以南的贛江江面,寬僅400米,為千里贛江最狹處,是天然良好的水電樞紐壩址。峽江水利樞紐工程是90年經國家計委批復的《江西省贛江流域規劃報告》中重點推薦的近期開發工程,該工程位于贛江中游峽江老縣城巴邱鎮上游4公里處,是贛江上的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該工程以防洪、發電為主,兼顧航運、灌溉、養殖等。總庫容16.7億立方米,防洪庫容9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36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1.5億千瓦時。目前,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已經省里批準正爭取國家立項建設。
峽江郵政通訊快捷便利,程控電話、移動通信、廣播電視覆蓋面達100%,全縣各鄉鎮(場)所在地已全部實現廣電光纜聯網,聯網村委占全縣村委總數的35%,入戶率達60%。新、老縣城各有一座110千伏變電站,電力能源充裕;新縣城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2萬噸。
社會事業
全年實現金融保險業增加值1220萬元,增長22.0%;其中銀行業850萬元,保險業335萬元。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29280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年初增加20265萬元,同比多增1064萬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95790萬元,比年初增加29957萬元,同比多增14492萬元。
全縣普通高中在校生3357人,普通初中在校生7677人,職高在校生846人,小學在校生14211人。
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6個,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36人,其中醫生164人;擁有病床床位350張。
社會保障
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66332人。全年出生人口2251人,出生率為13.8‰;死亡人口891人,死亡率為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4‰。
年末單位職工人數8836人,在崗職工工資總額9503萬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0915元,同比增長23.6%。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585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長12.6%。
年末,全縣參加養老保險人數7570人,增長3.3%;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0913人,增長11.0%;參加失業保險人數6865人,下降3.7%;享受城鎮低保人數5237人,下降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