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h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吉安市的西北部。地處東經114°-114°47′,北緯27°4′-27°36′之間。東鄰吉安,南接永新,西與蓮花、萍鄉接壤,北和宜春、分宜交壤。全縣東西長76千米,南北寬59千米,總面積2793.15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全縣通行贛語�?h政府駐平都鎮,距省會南昌市278千米,距吉安市區59千米。

行政區劃
安�?h轄7個鎮、12個鄉:
鎮:平都鎮、滸坑鎮、洲湖鎮、橫龍鎮、洋溪鎮、嚴田鎮、楓田鎮
鄉:竹江鄉、瓜畬鄉、錢山鄉、赤谷鄉、山莊鄉、洋門鄉、金田鄉、彭坊鄉、泰山鄉、寮塘鄉、甘洛鄉、章莊鄉
歷史沿革
安福,歷史悠久,為江西18個文明古縣之一。秦以前,先后隸屬吳、越、楚。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王翦滅楚,今安福之地遂入秦國版圖。二十五年(前222)置安平、安成二縣。三國吳寶鼎二年設置安成郡,轄宜春、萍鄉、新余、平都、安成、永新6縣,隸揚州。這是安福歷史上版圖最大、建置規格最高的一個歷史時期,其疆域幾乎曩括了整個贛中西部。唐武德七年(624)改名安�?h,安福之名自此始。清乾隆八年(1743)將安福上西鄉12個都劃給蓮花廳管轄。從秦到清,安�?h先后別稱過安平縣、安成縣、安寧縣、思成縣、平都縣、安復縣、潁州、安福州。中華民國時期的1930-1934年,安福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先后隸屬贛西南、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新中國成立后,安福一直屬吉安市(吉安專區、井岡山專區)管轄。現轄17個鄉,7個鎮,4個國營林場,351個行政村,2234個村民小組,14個居委會。
地理環境
安�?h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吉安市的西北部.東面和南面與吉安縣接壤,西和永新縣及萍鄉市的蓮花縣、蘆溪縣交界,北與宜春市、分宜縣接壤�?h城所在地平都鎮距省會南昌市278公里,距吉安市59公里。
安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面環山。武功山脈屹立于縣境西北部,雄偉峻峭,主峰金頂(又稱白鶴峰)海拔1918.3米,是江西省境內(不與鄰省交界)最高峰。陳山山脈自湘贛邊界的永新、蓮花進入安福西南,向東偏北延伸,止于縣境中部,走向與武功山大致平行�?h境南部和東北部為低山、丘陵地形。東南地勢低平。竹江鄉洋口村附近瀘水可面,海拔57.5米,為全縣最低點�?h內大小河流縱橫,主要的有瀘水、陳山河和同江。
安福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8℃。最熱月為7-8月,平均氣溫28.9℃,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5.9℃。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40.8℃和-8.3℃。年均降水量1553毫米,年均降水日166天。降水明顯集中在春季和初夏。年均日照時數1649小時,山區日照偏聽偏少。年無霜期279天,最長323天,最短247天。適宜農作物和林木生長。
自然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419萬余畝,其中耕地面積3726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3.33%(水田34148公頃,旱地3117公頃)人均有耕地1.49畝;山地面積30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2.3%,全縣森林覆蓋率為55.9%;河流、道路、莊園占土地總面積的14.05%�;盍⒛究傂罘e量716.14萬立方米,毛竹2535萬根,樹種689個,主要有杉樹、馬尾松、黃山松、濕地松、樟樹、楠、柏、櫟、油茶、油桐、毛竹、楓等,其中銀杏、觀光木、鐵杉、紅豆杉、鵝掌楸、伯樂樹、銀鵲樹、香果樹等屬國家重點保護珍稀樹種。彭坊鄉陳山的紅心杉木,甲于中南,聞名全國,具有樹干圓直、圍粗節少、紋理致密、耐腐耐濕、不裂不翹之特點,是用于房屋、橋梁、家具、造船的上乘之材。樟木數量之多,聞名全國,有樟鄉之稱。安福藥材資源豐富,尤以武功山是個天然的藥場。屬于草本的有野人參、沙參、黃連、苦參、玉竹參、細辛、七葉一枝花、八角蓮、半夏、田三七、石斛、前胡、當歸、白芨、白芷、白術、茵陳、草珊瑚等70多種;屬于藤本的有過山龍、大活血、鉆山風、淮山、威靈仙、青木香等24種;屬于木本的有黃柏、烏藥、厚樸、杜仲、十大功勞、半楓荷等54種。
“有村就有樟,無樟不成村”,這就是樟鄉江西安福的真實寫照。據縣林業部門普查,全縣共有散生成材樟樹11萬多株,其中400年以上的有8700多株,千年以上的有200多株。至今還活著的3株漢樟,稱得上是樟樹家族中的“老前輩”。據南朝顧野王《輿地記》記載:三國末年,東吳皇帝孫皓派大臣至安福監砍巨樟,用于建造宮殿,可見安福之樟在1000多年前就很有名氣。
安�?h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鎢、鐵、猛、砂金、石英、花岡巖、稀土、鉛、鋅、銀、瓷土、石灰石等。尤以鎢礦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全縣鎢砂的工業儲量達10.8萬噸。粉石英工業儲量達5000萬噸,純度高。鐵礦工業儲量約3億噸,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 4、水資源 安福水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地表水人均占有量達7152立方米,耕地畝均占有量達3960立方米,不僅高于全國平均值,也高于長江流域水平。地下水儲量為3億立方米/年,日平均產水量84.9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約8.89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約3.9萬千瓦。全縣水域面積11.29萬畝,其中可養殖的水面為4.7萬畝。

金岸廣場
經濟發展
安�?h城市和工業園區這些年呈現“奔跑式”發展。在城市建設上,新增了名駿花園、天安家園等10余幢品位較高的電梯房小區,安福文化廣場、新體育中心、瀘水河河改湖等大手筆重點項目更是贏得了市民的滿意,城市面積、綠化率、人口增長率三大指標直線上升。工業園區也不甘示弱。目前,進園項目已超百家,招工超2萬人的鞋業巨頭裕元集團流水線上全是產業工人。海能實業、賽維LDK太陽能產品配套項目等項目也效益不菲。安福的工業園,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沿海產業項目承載區,而是高科技產品的供給大后方。為了讓這兩個重要區域能夠互補發展,該縣致力于打造一條花園式紐帶路,從而更好地讓城區的閑置勞動力和園區的大產業完美對接。
安�?h泰山鄉今年新建的5000畝毛竹豐產低改示范基地通過有關部門驗收。至此,該縣以毛竹、瓜果蔬菜、烤煙、草食畜禽、花卉苗木等為主體的五大板塊經濟唱起了發展大戲,把農民引入了致富快車道。
安�?h依靠政策牽動、干部帶動和龍頭企業拉動,著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注重發揮“農字號”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的作用,建設規�;r業產業基地,并采取多種形式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投入到農業產業化,整合打造農業優勢品牌,實施集約化規模經營,走出了多而不精、小而全的傳統種植模式,逐漸形成以西鄉片豐產低改毛竹為主的10萬畝林業經濟板塊,以南鄉片烤煙種植、肉牛養殖為主的萬畝煙葉、10萬頭草食畜禽經濟板塊,以東鄉片千畝瓜果、5000畝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瓜果蔬菜經濟板塊,以北鄉片千畝花卉苗木為主的苗木經濟板塊,以中部工業園區務工為主的“農民工資性收入”經濟板塊。目前,該縣已建立無公害蔬菜、肉牛、生豬、毛竹、烤煙等示范基地300多個,帶狀板塊經濟成了安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亮點。據分析,這五大農業板塊經濟,可為當地農民人均年增加現金收入750元以上。
工業發展
安�?h擁有豐富的水電、礦產、林木等工業資源,其中赤谷鐵礦鐵儲藏量居華東之首,全縣水能可開發量為7.98萬kw,森林覆蓋率達66.7%,為全國商品林基地縣和全省毛竹之鄉。依托豐富的地下、地表資源揚優成勢,已初步形成了建材、礦產、機械、林化、醫藥、食品六大工業產業群。2003年,工業企業總數達到4294個,從業人員達到2.1萬余人,完成工業總產值15.76億元。
“九五”以來,對國企實行了脫胎換骨的產業制度改革,優化企業環境,挖掘企業潛力,提高企業效益,江西液壓件股份公司、齊峰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金頂藥業公司等退出國有身份后,產銷均超千萬元,分別成為全市個體私營企業貢獻大戶。眾多國企的成功改造,也極大地帶動了其他經濟形式工業企業的迅速崛起。
縣委、縣政府堅持品牌興業的發展思路,對“洞淵閣牌鉆山風”糖漿、“安�;鹜�”、“白鶴峰”牌松香、“井岡”系列白酒、“金石牌”液壓件等知名品牌給予強力扶持,發揮品牌效應,增加市場份額,提高競爭能力。2003年,“洞淵閣牌鉆山風”糖漿被授予省名牌產品,成為吉安市六個名牌產品之一,縣林產化工有限公司也已成為全省松香行業的3A級龍頭企業。在品牌效應的帶動下,目前全縣已基本形成了以齊峰水泥有限公司、宏盛玉華水泥有限公司等建材企業為龍頭的建材基地;以鐵礦石、煤炭、鎢砂等采掘加工企業為主的礦產資源生產基地;以林產化工企業為龍頭的松脂化工產品出口創匯基地;以安�;鹜取⒕畬盗邪拙�、武功山泉礦泉水等為龍頭的地方名優產品加工基地;以康達竹制品公司、竹膠板廠為龍頭的竹木加工基地。

農業大縣
安�?h是一個農業大縣,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的100個糧食生產大縣之一。全縣人口38.4萬,其中農戶6.84萬戶,農業人口28.7萬,占總人口的73.6%,農業勞動力14.8萬,占總人口的38%,全縣土地面積419萬畝,耕地面積57.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3.65%,其中水田51.74萬畝,旱地5.46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49畝,歷來盛產糧食、油料、大豆、薯類,有“贛西糧倉”之稱。
農產品產量極大提高,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農業結構明顯優化。200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1.3億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981元,糧食產量24.3萬噸,早稻優質率92%,晚稻優質率95%以上,油料產量1.53萬噸,水產品產量9100噸,飼養生豬30.8萬頭、牛11.4萬頭,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得到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1.4萬千瓦,全縣擁有各類大、中型收割機45臺套,有效灌溉面積30090畝,機耕面積16萬畝,早澇保收面積38萬畝。全縣農業規模經營陣容壯大,建成22個農業生產基地和20個畜禽專業村,平都鎮向陽村、魯洋田村、楓田鎮梅田村、松田村、瓜畬鄉新安村、洲湖鎮毛田村已成為蔬菜專業村(基地),寮塘鄉瀝塘村、凍邊村、西邊村和洋門鄉彭山村已成為種草養畜基地,章莊、錢山等山區鄉鎮已發展形成一批養羊大戶,全縣經濟作物栽培面積達16萬多畝,基本上形成了東鄉菜蔗、南鄉煙豆、西鄉油菜、北鄉藥材、城郊蔬菜的格局,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糧油型向糧經型、糧飼型和生態型轉變。
先進農業科技得到大力推廣和廣泛應用,全縣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一是大力實施了良種工程,近年來,全縣共引進推廣優良種養新品種105個,其中種植業新品種70個,養殖業新品種35個,配套推廣了早床育秧、拋秧、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水稻綜防、網箱養魚,立體養殖、油菜板田移栽、配合飼料、黃牛改良、低成本養豬、牧草開發利用等實用新技術,二元雜交母豬、三元雜交豬的飼養量也不斷增加。二是實施國家開發項目進行科技示范。通過實施南方草山草坡建設、肉牛開發、秸桿氨化養牛、種草養畜、沼氣生態農業、水稻全程機械化項目將農業科技輻射示范到全縣。三是實施“陽光工程”和新型農民“四個一”培訓工程。進行以實用職業技能和水稻、蔬菜生產以及畜禽飼養、加工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培訓,提高農民種、養、加水平,為農民科學種田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有力技術保障。四是建設了農業信息網絡。開通了安�?h農經網站和農民熱線118,為全縣農戶提供各地的農產品供求信息,提高本縣農產品商品率。
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躋身于全省前列。全縣建立了農技、農機、畜牧獸醫、經管、水產五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共有鄉鎮農業“五站”76個,其中鄉鎮農技、農經、獸醫站各19個,鄉鎮農機站15個、鄉鎮水產站4個,對鄉鎮農業“五站”實行縣、鄉雙重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建立了農業行政執法機構,實施了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工程,率先在全省試行了農村財務電算化管理和“村有鄉管”制度。
重點林業
安�?h是江西省重點林業縣之一,也是全國首批商品材基地縣之一,更是“全國綠化模范縣”。安福林業以盛產“甲于東南、馳名全國”的“陳山紅心杉”而聞名,還以獨特而豐富的樟樹資源被譽為“樟樹之鄉”,“樟鄉安福”還被列入《中國特產名鄉大典》。
林業是安福的支柱產業之一。全縣現有林業用地200402.2公頃,立木蓄積987.0萬立方米,立竹蓄積3075.6萬根,全縣林木覆蓋率達67.1%。全縣現有天然林保存面積93161.2公頃,人工林保存面積75871.0公頃,其中15933.3公頃被區劃列入國家重點公益林。全縣現有國有林場6個,森工企業集團公司1家,林業科學研究所1個,私營林場10個。全縣現有林業系統干部職工5269人。安福林業經過五十多年的系統建設和發展,逐步走上了“以林為本、綜合開發”的發展道路,全縣現有林產化工、竹膠板、細木工板、纖維板等各類林辦工業企業57家。近年來,該縣還立足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開發森林旅游產業,先后成立了安�?h武功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明月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同時積極扶持果業、花木產業的發展,全縣特色林業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林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安福林業為安福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安福林業將為構建和諧安福發揮更大的作用。
城市建設
作為江西省18個文明古縣之一,安福有著一個文化積淀厚重的古老縣城,為了使縣城脫胎換骨、綻放新姿,近年來,在“城建旺縣”戰略的推動下,縣委、縣政府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一手抓改造,一手抓拓展,著力把縣城塑造成現代化的新型城市。改造方面,通過招商引資、啟動民資先后對安成北路、安成南路、城南農貿市場、王家巷等進行了全面改造。并對安福文廟、東山文塔、洞淵閣等古建筑進行了開發性修復,興建了文塔科教廣場、文化商城、瀘瀟市場、文苑小區、康樂小區、王家巷小區等一大批有規模、有檔次、有品位的商住、娛樂設施,使縣城居民的生活環境大為改善。
拓展方面,以城北行政中心建設為龍頭,著力構建“一河兩岸三橋五區”大框架。經過一年多來的運作,城北新行政中心建設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全長180米、寬24米的安福大橋已經建成,市政廣場、安吉大道建設也已啟動,新體育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即將開盤,安福工業園已初具規模,縣城建成區面積已由1996年的2.5平方公里增至現在的5.7平方公里。一個環境優美、人氣旺盛的安福新城已展現在世人面前。

旅游景點
鳳林橋,位于江西省安�?h縣城中心,她連接著安�?h城的新老兩個城區,著名作家杜宣在《故鄉漫憶》中深情地寫道:“我三歲時隨父來到安福縣。我們家住在北門外的大街上,這條街的盡頭,有一座石橋,叫鳳林橋。橋下是一條石子河,河水清澈。這條河流到吉安和贛江匯合。當時無公路,縣里人去吉安或者省城,分水旱兩路。水路則是這條河了。每天早上開船,傍晚可到吉安。每天到橋上看人釣魚,到河邊看‘人載船’,看著那陌生的過客。月亮好的時候,父親帶著我看看月色。大約九歲的時候,父親奉調去永豐縣。安�?h鳳林橋上的明月,常常是我夢魂縈繞的地方。”
安福孔廟位于江西省安福縣。屬于小型的孔廟。進門有兩個圓形的石碑,中間是一座石橋,橋下是一個圓形的池塘,從上往下看,池塘被橋分成兩個半圓,所以也叫半月瑭。安福孔廟是江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既稱它孔廟,又叫它“學宮”,因為它既是祭祀孔子及名儒先賢的場所,又是該縣歷代官學之所在地。
安�?h東山文塔,原名“東山禪寺塔”,是吉安地區佛教代表性建筑。據《安�?h志》記載,該塔的前身最早為三國東吳時魯肅監造的石塔,規模較小,兩晉后坍塌。宋宣和年間(1120—1125年)于原址重建磚塔并同時興建東山禪寺,故名“東山禪寺塔”。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再次倒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重新在坍塌后的三層基座上續建。
當地特產
安�;鹜仁墙魇≈禺a之一,不僅暢銷內地及港、澳、臺地區,而且遠銷東南亞各國。1915年選送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出得到好評。由安�;鹜燃瘓F公司選送參加1996年“國際食品及技術博覽會”的火腿片、火腿心、熟制火腿全部榮膺金牌。制作火腿的原料是安福米豬的后腿。天下的肥豬千千萬,為啥安福米豬后腿制的火腿特別走俏呢?這除了當地老表在生產加工中反復總結經驗,有獨特的制作方法外,有趣的民間故事也增加了火腿的知名度,使火腿遠銷四方。
特點:其形如柳葉,腳蹄短小,腿身飽滿,皮薄肉嫩,精多肥少,色紅味香,經久不變質。 只要保管得當,存放二、三年仍色味如初,精肉鮮紅似火,肥肉潔白晶瑩,是烹制 佳肴的上乘原料。而且含有的蛋白質、脂肪、鈣、鐵及多種氨基酸等營養成分,既 是補益身體的營養食品,也是贈送親友的上等禮物。
工藝:安�;鹜冗x料講究,加工精細。腿料選自本縣東北一帶農村飼養的一種“安福米豬”。 這種豬體形小,飼養期短,骨細肉嫩,適宜腌制火腿。收購時,嚴格按照 標準規格 驗收,對公豬、母豬、病殘豬之腿一律不用。加工時,首先把住季節關,“立冬”開 始收腿,“立春”結束,其它季節,概不加工。其次是加工工藝上,清腿、配料、入 鹽、磨皮、打簽、入缸、翻缸、出缸、發酵、洗曬、發酵、貯存等工藝方面,安福 火腿還有獨到的工夫,保證了產品的風味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