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東界浙江省開化、常山、江山三縣市,南接廣豐,西南鄰上饒,北毗德興。東西寬75公里,南北長遠62公里,總面積1731.2平方公里, 轄21個鄉、鎮、庫,總人口59.32萬(2011年)。閩浙贛三省交界處,素有"兩江鎖鑰,八省通衢"之稱。縣名由境內有“天帝遺玉,山神藏焉”的懷玉山而得名。唐代詩人戴叔倫贊美了玉山水秀山明的美麗風光:“家在故林吳楚間,冰為溪水玉為山。”
行政區劃
玉山縣轄11個鎮、6個鄉:
鎮:冰溪鎮、臨湖鎮、必姆鎮、橫街鎮、文成鎮、下鎮鎮、巖瑞鎮、雙明鎮、紫湖鎮、仙巖鎮、樟村鎮
鄉:南山鄉、懷玉鄉、下塘鄉、四股橋鄉、六都鄉、三清鄉
歷史沿革
玉山建縣至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始建于唐(周)證圣年(公元695年),分衢州須江(今浙江省江山市)、常山和饒州弋陽三縣之一部置縣,隸江南道衢州。因境內有相傳天帝遺玉而成的懷玉山而得名。從建縣至宋、元朝期間,玉山一直隸江浙行中書省,屬江南東道信州。至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因漕運不便,隨廣信府改隸江西行省。
建縣前,玉山現轄地域在春秋戰國時先后屬吳、越、楚三國。秦朝,金沙溪以東屬會稽郡太(讀“達”)末縣,金沙溪以西屬九江郡余汗(讀“干”)縣。漢代,初沿舊屬,至獻帝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立新安縣,東部屬新安。三國時,為吳國領地。西晉時期,初屬東陽郡,隸吳州;至太康元年(280),改新安為信安,縣東境屬信安、定陽兩縣地。南朝(陳)天嘉三年(562),東境隨信安、定陽縣改隸金華郡。隋朝初,改郡為州,并定陽入信安,東境屬信安縣。唐初,分屬衢州常山、須江(今江山市)縣和饒州弋陽縣。宋朝,初沿舊屬,至建炎四年(1130),江西路、江東路合并為江南路,玉山隸江南路。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縣屬信州路,隸江浙行中書省;至正二十年(1360),改路為府,縣屬廣信府,仍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洪武四年(1371),因隸江浙漕運不便,隨廣信府改隸江西行省;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下分道,縣隨府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清朝(1644—1911),屬江西省廣信府。民國元年(1912)冬,廢府、州,縣直隸江西省。
民國38年(1949)5月解放至8月,縣隸贛東北行政區;9月行政區撤銷,改隸上饒專區;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縣仍隸上饒地區;1980年地區改為行政公署,縣仍隸之;2000年10月撤銷行政公署,改市轄縣,玉山隸上饒市管轄。
歷史文化
玉山縣又名博士縣,這里民風淳樸,人杰地靈,玉山自古書香濃厚,人才輩出。玉山一中是省級優秀重點中學,至今蟬聯上饒市高考二十連冠。從唐朝建縣至清末共有進士95人,北宋有文學家、翰林學士楊億,南宋有欽點狀元、大學士汪應辰。現代有著名醫學家、我國胸外科奠基人、原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黃家駟,著名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柳子谷,航空航天醫學專家張祖德,化學博士、原浙江大學副校長周慶祥,數學家、原杭州計量學院院長謝庭藩。建國以來共培養出新中國首批18位博士之一的理論物理學家黃朝商等玉山籍博士400余人、碩士4600余人,遍布國內外,享有"才子鄉、博士縣"美譽。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玉山縣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境內主要山脈有懷玉山脈和武夷山脈。懷玉山脈是贛、浙、皖省的天然屏障,發脈于三清山,橫貫縣境西北部,其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為懷玉山脈最高峰,也是縣內最高點。懷玉山脈西入上饒縣境內后,又折南向東,由雷公包(海拔1054米)復入玉山縣境,成沙溪嶺。武夷山脈由東南面入縣境,構成丘陵地帶,平方根有華山。華山在縣城南10公里,是武夷山余脈自廣豐入縣境的第一山,海拔437.3米。玉山縣整個地形為“五山、四丘、一平原”,即山區面積占49%,丘陵占41%,平原占10%。 山為水之源。北有金沙溪,發源于三清山東北麓平家源,是信江主要源流之一;東南有甘溪、滄溪。金沙溪與甘溪匯合后成冰溪,冰溪沿縣城流至十里山,與源出懷玉山的玉琊溪匯入信江。黃家溪由西北向東南流,匯入信江;葛仙溪從上饒縣白沙村流入縣境,經臨湖鎮復入上饒境內,至信州區靈溪注入信江;隴首溪流入德興市境樂安河;程溪屬山溪性河流,流至花山進入開化縣境注入婺江。玉山境內8條主干河流總長385.25公里,流域面積1600.2平方公里。 全縣常態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具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有霜期短,隨著季節的轉換,季風的進退,四季變化明顯。年平均氣候在18℃左右,全縣年平均降水量1402.6毫米。年平均無霜期335天,年平均日照1831小時。
自然資源
至2003年末,全縣有耕地面積32.4萬畝,其中水田29.5萬畝,旱地2.86萬畝;糧食總產16.43萬噸,主要產糧鄉鎮為四股橋、下鎮、橫街、文成、巖瑞等。全縣林地面積171.7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66.5%,活立木蓄積量17.3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4.8%,是江西省重點林業縣之一,主要林業鄉鎮有紫湖、懷玉、樟村、南山。
玉山縣是江西省非金屬礦產資源大縣之一。目前已發現礦產資源32種,礦產地60多處。主要非金屬礦產品種有石灰石、石煤、羅紋硯石、青石、大理石、花崗巖、葉臘石、黑滑石、膨潤土等。全縣石灰石儲量達33億噸,主要分布在巖瑞、雙明、下鎮等鄉鎮,其中工業儲量約14億噸,有開采價值的主要集中在巖瑞鎮,儲量2.98億噸,遠景資源量4.42億噸。全縣石煤儲量約32億噸,主要分布在樟村、懷玉、六都、必姆、白云等地。全縣花崗巖儲量約10億立方米,螢石儲量30萬噸,羅紋硯石、青石、大理石儲量30億立方米,均分布在懷玉、樟村、南山、臨湖等鄉鎮,尤其是青石板材屬世界稀缺資源,具有較好的開采和市場價值。膨潤土主要分布在雙明、四股橋,葉臘石、黑滑石主要分布在華村、六都,均已形成一定的開采和加工規模。鐵、銅、金、鈾、錫等金屬礦產均有一定儲量。
玉山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年平均氣溫約17.5℃,年均降雨1841mm。水利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河流主要屬信江水系,其中金沙溪、玉琊溪是信江兩大源流。金沙溪源于三清山,源頭建有“七一”水庫;玉琊溪源于懷玉山,源頭建有峽口水庫。全縣水資源總量約21億立方米。全縣大小水庫總庫容為4.3億立方米,其中:大(二)型水庫1座,即“七一”水庫,庫容為2.49億立方米;中型水庫3座,即王宅、峽口、毛宅水庫。現有水電站52座,裝機24665千瓦,年均發電量約8000萬度。全縣水面面積5.35萬畝,其中宜養水面3.45萬畝。縣內資源豐富,目前探明的礦產資源有32種,礦產地60多處,是江西省非金屬礦產資源大縣之一,其中,石灰石儲量33億噸,石煤儲量32億噸,分別位居江西省第一、第二位。
經濟概況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07年全縣實現了生產總值33904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9993萬元,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162575萬元,增長16.9%,其中,工業增加值128035萬元,增長22%;第三產業增加值116472萬元,增長15.2%。人均生產總值6122元。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46:49.65:30.89調整為17.69:47.95:34.36,二產提高0.89個百分點,一、二、三產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工業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7.76%,比上年提高1.87個百分點。
財政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縣財政總收入突破3億元,達到33166萬元,增長30.21%,一般預算收入20601萬元,增長29%。其中工商稅收26379萬元,增長36.78%,全年財政支出62944萬元,增長32.04%。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和體制不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牢固,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趨勢仍未改變,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較困難,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任重道遠。
農業生產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全縣農業總產值99027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55%。在遭受多種自然災害情況下,糧食總產量203295噸,同比增長0.72%。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高效經濟作物和養殖業較快增長。油料9206噸,茶葉325噸,水果4263噸,其中柑桔2859噸,蔬菜48526噸。
林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全縣各地把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放在首位,進一步加快了植樹造林、國土綠化和低產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積不斷擴大,覆蓋率提高,林木蓄積量增加,主要林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全縣實現林業產值9307萬元,森林覆蓋率高達62.9%。
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全縣生豬出欄179243頭,比上年增長0.46%;家禽年末存欄62.01萬只;年末生豬存欄130467頭,增長6.39%;肉類總產量21984噸,增長2%。
漁業生產穩步增長。全縣水產品總產量達25100噸,比上年增加2100噸,增長9.13%,其中特種水產品10700噸,增長14.44%。
工業生產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28035萬元,比上年增長22%,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7.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97171萬元,增長24.18%。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39200萬元,股份制企業產值66900萬元,私營企業產值171700萬元,其它企業產值50400萬元。
工業園區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縣入園投產工業企業達到79家,比上年新增7家,安置從業人員11648人;園區完成工業增加值105316萬元,完成的銷售收入、利潤、稅金分別增長66.54%、76.71%、35.41%。
建筑業生產發展加快。全縣具有建筑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施產值37954萬元,實現利潤2666.9萬元,稅金總額1670.4萬元。施工房屋面積49萬平方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積36.29萬平方米。
產業發展
隨著軸承、水泥特色產業的迅速崛起,玉山‘經濟馬賽克’效應初顯。站在新起點上的玉山人正以創新的思維、豪邁的氣概,敞開大門迎大潮,全面融入長三角,朝著‘建全省經濟強縣’的目標奮力沖刺。
水泥大縣名揚江西。玉山境內石灰石儲量達33億噸,居江西省首位。近年來,該縣依托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吸引了上市公司——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浙江虎山集團等國內水泥‘大腕’與玉山民營企業強強聯手,三年建成五條百萬噸新型旋窯干法水泥生產線。目前,全縣新型旋窯水泥已形成年產500萬噸的規模,初步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現代化水泥生產基地。為了把水泥產業做大做強,該縣在縣金山工業園專門建立了4平方公里的巖瑞新型建材工業園,按照年產1000萬噸新型水泥的發展定位,聘請中國建材工業規劃研究院進行規劃,打造現代化水泥生產平臺,并大力引進和發展水泥深加工企業,逐步形成采礦、熟料、粉磨、包裝材料和水泥制品的完整產業鏈,提高產業聚集度,力爭到2007年形成千萬噸新型水泥生產能力,建成國內一流的新型建材產業園。
軸承產業形勢上揚。近年來,玉山縣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發展私營軸承企業的優惠政策,使軸承這個傳統產業重現生機,現有私營軸承企業48家,近半數企業通過了ISO9001產品質量認證體系認證,產品銷往67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江西省重要的軸承生產基地’。‘江西軸承檢測中心’和‘江西省軸承商會’都在玉山設立。
今年,該縣一方面加快軸承工業小區建設,形成專業化分工的上下游產業鏈;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現有軸承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加強協作配套,引進精密軸承加工企業,提升軸承產業層次和水平,盡快形成以軸承為主的機械電子產業區塊,朝著建設全國重要的軸承生產基地縣和集散地的目標邁進。目前,玉山已有48家民營軸承企業,軸承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80%以上,年銷售收入占全省的90%左右,產品出口到美國、西歐、日本、東南亞等67個國家和地區。
服裝業和食品醫藥業方興未艾。目前玉山已有32家服裝企業,年產值近億元,力爭建成服裝出口基地。依托豐富的資源和優良的生態條件,大力扶持發展以精制茶油、烤鰻、綿白糖、中成藥為主的食品醫藥產業,使之盡快成長為工業的支柱。玉山縣堅持大開放戰略,通過招商引資,做大水泥、軸承、食品經濟,使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壯大。去年,開放型經濟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了71.5%,獲得了江西省‘工業三年翻番全面先進單位’、‘年度貢獻獎’、‘工業園區六大指標綜合先進單位’三大獎項,縣域經濟發展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工業化初級階段的轉變。今年前9個月,該縣實際進資16.12億元。
玉山縣樹立‘替企業著想,幫企業發展,為企業服務’的招商引資理念,學會換位思考,在工作中做到領導、部門、能人‘三靠前’。該縣在每個鄉鎮都設立了項目服務組,從最初的項目審批到最后的破土動工,政府提供一條龍服務;所有項目全部進入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所有相關手續全部在規定時間內辦好。縣經濟環境服務中心推行‘一個窗口’對外的‘一站式’和‘一條龍’服務,當好投資商的‘服務員’。縣招商局實行24小時服務,公開工作人員的手機和家庭電話號碼,保證外商、企業和基層隨時聯系,隨時解決問題。每年的行風政風評議是玉山的一大創造,表現最差的部門負責人要在大會上進行整改表態。如今,‘親商、安商、富商’成為玉山縣上下的共識,一個人人關心招商、個個參與引資的氛圍正在形成。
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玉山正成為贛鄱大地最具活力的一方熱土。浙江虎山集團、萬年青集團、中氟化工等國內許多實力雄厚的企業集團紛紛前往投資興業。在今年舉辦的第三屆贛臺經貿合作會和南昌經貿懇談會上,玉山成為臺商關注的‘熱點’,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臺商前來參觀考察。上海宏普控股投資有限公司、麥可將實業有限公司等一批臺商企業相繼與玉山簽約。2009年1-9月份,簽約的外資達776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倍。
城市交通
江西省玉山縣地處閩浙贛三省交通要沖,是江西面向江浙滬閩粵實行開放開發戰略的前沿陣地,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浙贛鐵路復線和320國道以及梨溫高速公路橫貫東西。浙贛鐵路、320國道、滬瑞(梨溫)高速公路橫貫縣境東西,距上海555公里、杭州354公里、南京675公里、福州625公里、合肥860公里、南昌290公里、寧波563公里。

三清湖風景
旅游資源
境內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迷人,被稱之為"天下之絕景,世界之瑰寶"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遺產--三清山就坐落在境內,還有"天帝遺玉"而成的懷玉山,與三清山一脈相承的三清湖等等。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氏宗祠、武安山唐相國閻立本墓葬、清代考棚、下鎮玉馬硅化木等。玉山縣素以山清水秀著稱江南,享有“冰為溪水玉為山”的美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三清山坐落在縣境西北部,距縣城約50公里。三清山腳下的三清湖(“七一”水庫)距縣城15公里,湖內有佛教勝地少華山、天梁風景區和連綿十里的溶洞群,可開發景區面積達54.8平方公里。江西省首家民辦賞石博物館----上饒市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落戶玉山縣城西商苑。懷玉山盆地與三清山景區山脈相連,景區面積2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處云蓋峰海拔1538米,山高氣爽,氣候宜人,是一塊待開發的高山旅游避暑勝地。史記有宋朱熹講學之所、與江南四大書院齊名的“懷玉書院”。懷玉山也是方志敏烈士被捕蒙難之地,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外,還有懷玉山、武安山、天梁國家森林公園和眾多古跡遺存等有待進一步開發完善的旅游景點。
現存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七處,即:旌德會館、玉山古城墻、文成塔、錦溪塔、玉山一中石舫、冰溪第一樓、端明書院。
走進玉山,隨處都可以感受到山水玉山的風情。距縣城50公里,5A級風景名勝區——三清山,是大自然賜于玉山的天然寶庫,被譽為江南‘第一仙峰’,也是道教文化名山。以奇峰、怪石、神光、彩瀑構成獨特景觀,絕勝于世。各種三清奇石匯集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三清山下的三清湖,風光旖旎。懷玉山山高林深,朱熹曾講學于山上的懷玉書院。方志敏曾率領紅軍轉戰于此,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高山盆地,是浙贛鐵路沿線氣候最涼爽、容量最大的高山避暑勝地。
玉山歷史文化積淀豐富,唐代大畫家閻立本墓、清代考棚、官溪胡氏宗祠、朱熹講學的懷玉書院、2004年中國重大考古發現——玉山瀆口窯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構成獨具魅力的旅游文化。
玉山的旅游業根植于深厚的歷史文化,孕育于得天獨厚的山水風光。玉山縣充分發揮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優勢,全力‘打造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和三清山旅游的重要依托城市,全力打造‘長三角’城市群的‘后花園’,年接待前往三清山的游客達50多萬人次。近兩年來,玉山縣以‘一城兩線’為重點戰略布局,加以三清山為主體的旅游資源整合與開發,形成對接三清山的縣內旅游精品走廊。‘一城’就是縣城冰溪鎮,開發包括普寧寺、唐代閻立本墓、明古城墻、清代考棚、冰溪第一樓、張家花園等歷史文物和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等文化景點在內的文化旅游休閑帶,規劃建設萬柳洲公園、冰溪文化村,集中展現玉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再現山水文化城市的特色。‘兩線’就是從縣城出發東部和西部兩條進入三清山的環山旅游公路,及沿線的三清湖、峽口湖、金沙溪、玉琊溪的水上旅游項目。
加快發展旅游服務業,延伸三清山旅游產業鏈。著眼于‘景區游,城里住’、‘山上游、山下住’,大力發展旅游賓館酒店和特色餐飲業,是玉山發展大旅游的又一重大舉措。今年,通過招商引資在三清旅游服務區正在興建三家四星級賓館酒店,興建冰溪沿河公園,組織反映玉山民俗文化的精品演出,豐富游客夜間生活,已初步形成了以縣文化藝術中心為主平臺的娛樂休镕一條街。
風景名勝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東北部玉山縣、德興市的交界處,屬懷玉山脈,主峰玉京峰。緊靠浙贛鐵路、滬昆高速公路和320國道線。三清山是我國南方第一流的高山風景區,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名。三清山以奇峰異石、虬松鵑花、泉瀑溶洞、云海神光、冰川遺跡、道教建筑及名貴動植物為景觀特色;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風光稱絕,峰巒“秀中藏秀,奇中出奇”,是“云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三清山以道教文化淵源顯勝,以青山綠水見長。美國國家森林公園主 席保羅先生稱:“三清山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類的瑰寶,是精神的玉境”。昔人曾有“攬勝遍五岳、絕景在三清”之驚嘆,因而享有“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凌云漢江南第一仙峰”之盛譽。景區總面積229平方公里,據考查,有奇峰48座,怪石89處,三清山石刻260余處,景物景觀300余處。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為懷玉山脈主峰。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8年7月8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1年9月6日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
三清湖風景區:位于玉山縣城東北面的雙明鎮,距離玉山縣城15公里。三清湖就是“七一 水庫”,始建于1958年7月1日,主壩高程101米,壩高54米,壩頂長430米,控制流域面積32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94米,總庫容2.49億立方米,故原名“七一 水庫”。又因水發源于三清山而又得名為三清湖,景區面積60平方公里。三清湖截河長46公里,最寬處3公里,上游水流湍急,下游平靜清澈,既可輕舸漫游,又可竹排漂流,兩岸林木蔥綠、怪石玲瓏,湖光山色,兼具千島湖之韻味,小三峽之風光。湖畔是少華山,山上有許多古建筑和摩崖石刻;山下有成群溶洞,鐘乳嶙峋,暗溪潛流,瀑布轟鳴。主要景點有三清湖、天梁、少華山、少華禪寺、羅漢洞等。三清湖環境清幽,美若西子,是旅游娛樂、休閑覽勝的勝地。
懷玉山:位于玉山縣西北,距縣城76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云蓋峰海拔1,538米。山脈綿亙300余里,古界饒、信兩郡,當吳、楚、閩、越之交;今跨閩、浙、贛三省,為贛東北望鎮。2008年12月25日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公布為:“江西懷玉山國家森林公園” 。
三清山景泰賞石博物館:設在縣城西商苑四區(縣財政局背后),館內收藏有各種奇石、玉石、化石等15000余座。
縣城墻:在縣城東南。清乾隆四十九年版《玉山縣志》玉山縣城墻建于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城圍七里,高二仞,廣丈有一尺,女墻四尺。”有城門六:大、小東門,大、小西門,北門和南門。現城樓和北門至小西門一段城墻已在建國前后拆除,僅殘存東、南門部分。城墻長約2.5公里,高3.5米,寬4米(注:一仞合今7.8尺)。
官溪胡氏宗祠: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后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修,有大門、正廳、戲臺、廂房等建筑,1987年12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號稱“江南第一臺”,位于仙巖鎮外村村,面積2400平方米,三重飛檐,精雕細刻,是我縣現存珍貴的古建筑。
龍王廟:位于玉山縣城冰溪鎮七里街(上市頭)234號。坐北朝南,面寬14.5米,進深33米,建筑面積約478平方米。廟分三進,中間龍廷高臺上供奉龍王,龍子龍孫分坐兩旁。正門上方嵌青石匾兩方,上匾豎鐫“龍王廟”三字,下匾橫鐫“澤潤蒼生”四字。相傳龍王廟原址建于冰溪南門大丘頭,始建時間已無考。據清同治《玉山縣志》記載,清·嘉慶戊辰(1808年),“玉山龍王廟合都重建”于現址,迄今已有200余年歷史。清·同治元年桂月(1862年9月),立“奉憲合地公禁”碑于廟前東墻,是玉山迄今發現保存最古老的鄉規民約碑。廟內殿堂兩廂大柱子刻有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江西歷史學會會長、博士生導師 方志遠教授2004年4月獻題的長聯一幅:“龍王廟祀龍王風調雨順四方皆沐惠澤三清山下第一廟,七里街長七里車攘馬熙八省盡稱通衢廣信府中不二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