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朝陽市,古稱龍城、興中,遼寧省轄地級市,位于遼寧省西北部,地勢為北及北西、西南偏高,向東變低,處在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總面積19699.14平方千米。全市轄2個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全市常住人口278.8萬。
朝陽是中國東北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是多民族的東北歷史名城和歷代塞外戰略要地。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始建龍城(朝陽城前身)為三燕都城,北魏至隋唐時期設營州,遼金時期置興中府,元代設興中州,明洪武年間置營州衛,清末置朝陽府。1984年6月30日,朝陽升為省轄市。朝陽東連沈陽都市圈,南臨渤海之濱,西接京津冀經濟圈,北依內蒙古腹地,是東北地區重要門戶之一。三燕王朝均以龍城(朝陽)為都城或陪都,因此龍城又被稱為“三燕古都”。三燕時期所形成的以馬具和步搖等為代表的文化被稱為“三燕文化”,境內有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鳳凰山、大黑山、浴龍谷等景點。
【行政區劃】
朝陽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
雙塔區 面積
211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122000。區人民政府駐文化路二段5號。
龍城區 面積
346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122000。區人民政府駐中山大街二段8號。
北票市 面積4583平方千米,人口62萬。郵政編碼122100。市人民政府駐市府街3號。
凌源市 面積3297平方千米,人口65萬。郵政編碼122500。市人民政府駐市府西路61號。
朝陽縣 面積3762平方千米,人口56萬。郵政編碼122000。縣人民政府駐朝陽市雙塔區。
建平縣 面積4838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122400。縣人民政府駐人民路10號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面積2240平方千米
人口42萬。郵政編碼122300。縣人民政府駐大城子鎮。

【歷史沿革】
“朝陽”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境內鳳凰山上的朝陽洞得名,援引《詩經》大雅篇“鳳鳴朝陽”之典故。
舊石器時期,屬鴿子洞古人類、西八間房古人類活動地區,境內現存鴿子洞遺址、西八間房遺址。
新石器時期,屬紅山文化核心地區,境內現存牛河梁遺址、東山嘴遺址。
夏朝時期,屬夏家店下層文化地區,為古營州地。
商朝時期,屬魏營子文化地區,為孤竹國北境。
西周時期,屬夏家店上層文化地區。同時期基氏(箕子)族群也北上來到朝陽地區。
春秋時期,屬山戎、東胡的活動區域,為燕國北境。
戰國時期,屬燕國地,境內置酉城都、陽安都、白庚都、狗澤都。
秦朝時期,屬遼西郡。
西漢時期,東部屬遼西郡,西部屬右北平郡。設柳城縣、狐蘇縣、白狼縣。
東漢時期,西部為鮮卑活動區域,東部屬遼西郡。東漢末年,屬公孫度平州。
三國時期,西部屬烏桓,東部屬昌黎郡。
西晉時期,西部屬鮮卑的宇文部,東部屬昌黎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屬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前、后、北燕(三燕)曾建都龍城(朝陽)。
南北朝時期,北魏置和龍鎮,后改營州,東魏、北齊相沿,領昌黎郡、建德郡等郡。
隋朝時期,置柳城郡。
唐朝時期,置營州都督府及東夷都護府。
遼朝時期,地屬中京道大定府,境內置霸州、建州、惠州、榆州、利州、潭州、安德州、黔州和川州。重熙十年(1041年),升霸州為興中府(朝陽)。
金朝時期,西部屬北京路大定府,東部屬興中府。
元朝時期,屬大寧路。境內置興中州、利州、川州、建州,以及龍山縣、和眾縣、富庶縣、惠和縣、金源縣。
明朝時期,洪武二十五年至永樂元年(1392年—1403年),屬大寧都司營州衛地,境內置營州前、后、左、右、中五屯衛及夜不收,后均入泰寧衛。
清朝時期,屬卓索圖盟。乾隆三年(1738年),在西部設塔子溝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在東部設置三座塔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銷二廳,分別改為建昌縣和朝陽縣,均屬承德府管轄。光緒三十年(1904年),升朝陽縣為朝陽府。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熱河省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分屬熱河、錦州省管轄。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建昌縣與喀左合并,置喀喇沁左翼公署,歸熱河省管轄;朝陽縣改為吐默特右旗,建平縣并為喀喇沁右旗,北票縣劃為吐默特中旗,屬錦州省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境內相繼解放,歸熱河省管轄。
1956年,劃歸遼寧省。1958年,以朝陽縣城區設立朝陽市。原錦州專區所屬朝陽、建平(駐建平鎮)、北票、建昌、凌源等5縣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駐大城子鎮)交由朝陽市領導。1959年,建平縣駐地由建平鎮遷葉柏壽鎮。
1964年,撤銷朝陽市,并入朝陽縣。設立朝陽專區,專署駐朝陽縣。原朝陽市所屬朝陽、建平(駐葉柏壽鎮)、北票、凌源、建昌5縣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駐大城子鎮)劃歸朝陽專區。轄5縣、1自治縣。
1970年,朝陽專區改稱朝陽地區。1979年8月30日,國務院批準復設朝陽市(1980年6月正式成立),朝陽市由朝陽地區領導。地區駐朝陽市,轄1市、5縣、1自治縣。
1984年6月30日,朝陽市升為省轄市,設立雙塔、龍城兩個區,撤銷朝陽地區,將朝陽、北票、建平、建昌、凌源5縣和喀喇沁蒙古族自治縣劃歸朝陽市管轄。
1985年1月17日,撤銷北票縣設立北票市(縣級)。1989年6月12日,朝陽市的建昌縣劃歸錦西市管轄。1991年12月21日,撤銷凌源縣,設立凌源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朝陽市位于遼寧省西部,東西跨度約165千米,南北跨度約216千米,邊界周長約980千米。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及通遼接壤;南與遼寧省葫蘆島及河北省秦皇島毗連;東與遼寧省阜新市、錦州市為鄰;西與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島市交界。總面積約19699.1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朝陽市處于內蒙古高原向沿海平原過渡的階梯分界地帶,屬于山地丘陵區。朝陽市以低山、丘陵為主要地形特征,地勢為北及北西、西南偏高,向東變低,形如一個向東開口的簸箕。根據地貌成因及其形態特征,朝陽市可劃分為中西部環形低山區、東部低山丘陵區、河流沖積平原、山間盆地等4個地形單元。朝陽市境內,松嶺山、努魯兒虎山兩大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貫穿全境,其間夾有沖積平原和山間盆地。
氣候特征
朝陽市居于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盡管東南部受海洋暖濕氣影響,但由于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氣經常侵入,形成了半干燥半濕潤易干燥地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日溫差較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氣溫5.4℃—8.7℃;年均日照時數2850—2950小時;年降水量450—580毫米;無霜期120—155天。春秋兩季多風易旱,風力一般2—3級,夏季溫度較高,冬季盛行西北風,風力較強。
水文水系
朝陽市有大小河流共47條,流經本市總長度約2278千米,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條,即大凌河、小凌河、青龍河、六股河和老哈河,有42條支流。6個縣(市)均有水系分布,其中朝陽、北票兩縣(市)水系比較發育,并沖積形成較寬廣的帶狀平原。其它各縣河流多為支流,水流量不大。
朝陽市境內河流基本有3個特點:因降水量較小,河川徑流不豐沛。在常規情況下,除夏秋兩季外,河道充水量均不大。河面較狹窄,水的深度也小,經常呈現間歇狀態。除老哈河流向向北外,其余4條河流流向均為由西向東轉東南或徑直南流。河床地勢陡峻。河的上游均有山巖,河道狹窄,落差很大,造成地形上的強烈切割。中、下游河道曲折而舒展,流速變緩,呈現婉轉迂回的景象。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市獨立設置幼兒園(所)共有776個,在園(所)幼兒52978人。全市小學校數353所,招生24984人,在校生160633人,畢業生25405人,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為100.39%。全市初中學校數136所,招生25503人,在校生84779人,畢業生31793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00.87%。全市高中階段教育學校總數44所(含中職14所),在校學生84779人。全市高等教育學校3所,其中,普通高等專科學校1所,成人高等教育學校2所,其中,普通高中招生20351人,在校生60812人,畢業生19414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302人,在校生18230人,畢(結)業6371人。全市普通專科學校招生2764人,在校學生7289人;成人高等教育學校在讀學生3534人。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學校6所,教職員工239人,其中,專任教師172人,招生98人,在校生1010人,畢業生125人。全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學校4所。全市教師進修學院(校)8所。
主要高等院校:中國民航大學朝陽飛行學院、朝陽師范學院
文化事業
朝陽市有群眾文化藝術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公共博物館16個,檔案館9個。
醫療衛生
朝陽市有各類衛生機構3660個。其中,醫院122家,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26個,民營醫院96個;衛生院(含鄉鎮衛生院)138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含8家結核病防治所)11家,婦幼保健院(所、站)8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99家。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家,社區衛生服務站85家。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22462張,衛生技術人員21410人,其中醫師(含助理)8341人,護士9127人。

【交通運輸】
公路
朝陽高速公路乘車4小時即可抵達北京、40分鐘到錦州筆架山港。有長深高速公路、凌綏高速公路、丹錫高速公路等重要高速公路,密度為遼寧省第二。
丹錫高速錦州到朝陽段、長深高速阜新到朝陽段的開通,使得朝陽到北京、沈陽、赤峰、錦州的時間大為縮短,交通條件大為改善。
鐵路
朝陽南站隸屬于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是錦承線上較大的車站之一。朝陽南站承擔發往全國鐵路各地的行李,包裹和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運輸。鐵路有錦赤鐵路,京沈高速鐵路和喀赤高速鐵路和朝凌高速鐵路。
遼寧朝陽站隸屬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是京哈高鐵沈承段的客運站之一,已于2018年12月29日正式啟用。遼寧朝陽站是京哈高速鐵路京沈段(又稱京沈高速鐵路)的中途重要的停靠車站及朝凌高速鐵路起始站,同時也是遼寧境內新建的最大場站,站場規模3臺10線,并設置動車存車場和高鐵快運基地,站房面積12000㎡。京沈高速鐵路設計行車速度350千米/小時。建成通車后,從朝陽站乘車到沈陽僅需一個小時左右,到北京和大連僅需兩個小時左右。并且通過北京、沈陽、盤錦將直接到達全國東西部大城市、吉林、黑龍江、遼南城市群,朝陽的交通區位優勢也將進一步凸顯,大大促進朝陽與全國各地大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
朝陽西站為錦承線上的中間站,鞍鋼集團朝陽鋼鐵有限公司專用線也在本站接軌。這次封鎖施工將拆除原朝陽南站站房同側貨場,改建后車站設到發線6條(含正線2條),有效長度1050米;預留到發兼調車線3條,有效長度1050米;新建22條盡端式貨物線;增設貨場環形道路與既有貨場連接。
航空
朝陽機場為4C級機場,隸屬于遼寧機場管理集團。已開通朝陽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朝陽機場—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朝陽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航線。
【風景名勝】
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是4A級景區,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龍鳥大街100號,主要地質遺跡為古生物化石、含化石地層、地質構造等,公園總占地面積900畝。
遼寧朝陽鳥化石地質公園,由北票四合屯化石園區、鳳凰山地質地貌園區、凌源大王杖子古生物化石園區、上河首古生物園區以及槐樹洞景區等組成,主要地質遺跡面積207平方公里。上河首中心園區,規劃總占地面積70公頃,是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的主碑區,特殊的地層地貌,使朝陽賦存了極為豐富的化石資源,因此被譽為“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此外園內設有面積一萬多平米的博物館,并配有多臺聲光電等多媒體展示、互動設備,是青少年探索宇宙奧秘、了解地學知識、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的大課堂。
朝陽化石谷
朝陽化石谷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傳奇路一號,占地面積16600平方米,由傳奇化石體驗園、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和樹化玉雕產業園三部分整合而成,是國內一家以化石文化為主題,以古生物博物館為核心,以互動體驗為特色的全新業態的新景點,是暢游化石文化的全景體驗式景區。其主要景點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樹化玉雕體驗館、達爾文廣場、廊橋遺夢、玉樹長廊、淘寶樂園等。這些景點集科普、探秘、淘寶、體驗于一身,是理想的休閑、旅游及科普教育基地。
鳳凰山
鳳凰山,古稱龍山、和龍山,位于遼寧省朝陽市,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國家AAAA級景區,最高峰海拔660米。
朝陽市鳳凰山旅游景區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區東部,緊鄰中心城區。占地67.84平方公里,東至鳳凰山東麓村鎮公路,南至孫家灣,西至凌鳳街環城東路,北至長寶營子,由環山道路圍合而成,集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人文景觀為一體。
鳳凰山是遼西一大名山,是朝陽市著名旅游景點。鳳凰山中現存“凌霄塔”、“摩云塔”、“大寶塔”三座古塔,以及“延壽寺”、“天慶寺”、“云接寺”、“華嚴寺”等四寺。鳳凰山還供奉著釋迦佛與定光佛兩佛真身舍利,分別出土于朝陽北塔和朝陽南塔。兩佛舍利共駐一山,使得佛教圣地鳳凰山愈加神圣和靈光。
大黑山
大黑山,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市西北部,是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和遼寧省生態旅游示范區。景區核心面積30.31平方公里,主峰平頂山海拔1074.3米,為北票市最高點,森林覆蓋率達到93%,是遼西地區面積最大的一片綠地。
大黑山主要由西游仙境、群峰競秀、五月冰以及圣山鹿園四大分景區和山門廣場組成。景區內有天然低溫礦泉一處,水溫31攝氏度,日出水量120噸以上。經科學鑒定,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和保健作用。景區建有遼西地區最大的東北梅花鹿飼養基地國營大黑山鹿場,生產鹿茸、鹿鞭、鹿胎及各種鹿產品。
浴龍谷溫泉度假區
浴龍谷溫泉度假區坐落于遼寧省喀左縣風景秀麗的王子山南麓,距縣城區約7公里,為國家AAAA旅游景區,總占地8500畝,總投資達14億元,是遼寧省朝陽地區首家集溫泉養生、濕地休閑、綜合游樂、民俗文化、豪華酒店、商務會晤、大型室內溫泉體驗等多種配套于一體的多元化旅游度假勝地。
這里青山蓊郁,峻嶺巍峨,凌水南來,浩浩蕩蕩,兩岸柳樹堆云,陰翳蔽日,河湖、景觀樹、濕地、蘆葦蕩、閣亭連廊等掩映其間,形成了“林護河,水潤林,景映水”的生態景觀,同時又與緊鄰的敖木倫濕地公園以及龍源湖景區組成“十公里凌河景觀廊道”,一路上千畝碧波、百畝花海宛若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龍鳳山
龍鳳山風景區,位于遼寧省西部喀左縣尤杖子鄉,距北京與沈陽各430公里。在喀左縣發現了最早的新石器時期的中華龍文化的圖騰和5000多年前的祈福朝拜文化。
在這里有天然巖洞70多處,且洞外鑲洞、洞內藏洞、洞洞朝陽,故稱“朝陽洞”。洞穴內發現過古人類的器具,來這里會讓你穿越到5000年前古人類的村落,去體驗古人類的生活狀態。鉆木取火、石斧伐木、陶器制作;母系社會的女神祭祀;去體驗見證中華古人人類的祭祀朝拜,并且中華歷朝代的龍文化的圖騰演變使你感到震撼。
喀左龍源旅游區
喀左龍源旅游區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縣城,年接待游客35萬余人次,旅游收入15.5億元。旅游區以“游客與居民共享,景區與城市共融”為發展特色,是喀左旅游業的龍頭及核心,是提升喀左城市形象與品位功能最靚麗的名片。
旅游區以龍源湖為紐帶,囊括了城市規劃展示館、康體旅游中心、天成觀、民族民俗博物館、利州塔、白音愛里民族村、紫砂文化園等旅游景點。集聚了湖泊與生態、城市與自然、健康與養生、歷史與宗教、藝術與文化、休閑與購物等旅游資源,是喀左城市魅力風光最集中的展現。
槐樹洞
槐樹洞風景區位于朝陽市區南二十八公里朝陽縣南雙廟鄉境內,朝青路西側一點三公里處的柏山腳下,景區面積57平方公里。
早在紅山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對這塊寶地進行了開發,歷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等時代,時至隋唐,這里就開始有了建筑,遼代尤為興盛。金元時期,錦州、興城等地就在很多游人來此觀光避暑,到清代曾大興土木重修廟宇香火極盛。
槐樹洞前廟宇重修于康熙六十年,面積為500平方米,廟中幾座殿宇依次排列,南為“藥王殿”,中間是“老爺殿”,北邊是“菩薩殿”,“菩薩殿”的左下方便是“龍王廟”。龍王廟下有泉水傳流而過,冬夏不息,淙淙作響。現在“藥王殿”里的孫思邈,“老爺殿”里的關云長,“菩薩殿”里的觀世音早已蕩然無存,只有兩個參天古槐還矗立在殿宇之間。
朝陽北塔
朝陽北塔,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慕容街北端,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
朝陽北塔為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磚筑佛塔,高42.6米,由夯土臺基、磚臺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和剎頂等部分組成。朝陽北塔是東北地區現存年代最早的佛塔,被稱為“東北第一塔”;是朝陽市古城的象征、東北佛教的典型代表。
1988年1月,朝陽北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南塔
朝陽南塔,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慕容街(原雙塔街)南端,始建于遼代大康二年(1067年)。
朝陽南塔青磚砌筑,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原存高45米,現經修繕,標高56米。方形磚基座,座上為須彌座,下部兩層束腰,內設壺門,磚雕云龍和蓮花;上部有仰蓮座承托塔身。塔身南面中央辟券門,上雕華蓋,內通塔心室,其他三面中部設假門,門棚飾卷云紋,上垂華蓋。塔身上部每側各嵌石質塔銘兩塊。
2019年10月7日,朝陽南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佑順寺
佑順寺,俗稱“喇嘛廟”,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位于遼寧省朝陽市新華路東段北側。
佑順寺總占地面積約1.7萬平方米,坐北朝南,呈官式建筑布局及做法。建筑群主要包括天王殿、藏經閣、大雄寶殿、七間殿等。寺院氣勢如虹,屋頂形式包括卷棚頂、硬山頂、歇山頂等,建筑結構嚴謹、階直柱挺,裝飾古樸典雅。佑順寺是研究遼寧地區同時代古建筑的典型實物標本和重要實物依據。
2006年5月25日,佑順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接寺塔
云接寺塔,早年稱摩云塔,中寺塔,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鳳凰山云接寺內,始建于遼代,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僧人海滄、海明募建華云寺守塔,后因塔寺上空嵐氣蒸騰,常有云霧繚繞,遂改名云接寺,塔也隨之改為云接寺塔。
云接寺塔為方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高37米。分為塔座、塔身、塔檐、塔頂四個部分。塔座為須彌式,四面各有一假門,兩側各雕有三個壺門,壺門內雕有佛和菩薩,兩側配有伎樂人,四角有力士。其上有仰覆蓮承托塔身。云接寺塔是塔身磚雕內容最豐實,建筑工藝最精深,體量最大,保存最好的遼塔。云接寺塔是中國佛塔發展史上“遼承唐塔遺風”中最具代表性建筑。它的建筑風格明顯受到朝陽北塔較大的影響,其金剛界五方佛的塔身布局和朝陽北塔一脈相承。云接寺塔為遼代保存較好古建筑精品,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瑰寶。
1963年9月,云接寺塔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云接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南雙廟鎮山后村。景區內林木茂密,空氣清新,是一處純凈的天然大氧吧。令人嘆為觀止的巨大石窟,供奉著千余尊栩栩如生的石佛,素有“南有龍崗石窟,北有千佛洞石窟”之稱。千佛洞石奇巖怪,有點將臺、千佛一線天、日月石、獅王爭霸、蟒仙石等50多處形狀不一,神采各異,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的天然景點,蔚為壯觀。 千佛洞是一個集自然,人文和生態景觀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樂園。
2021年11月,千佛洞被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青峰塔
青峰塔,位于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西營子鄉五十家子村西塔山頂上,建于遼代,屬遼代興中府安德州境內佛塔。
青峰塔塔身平面呈方形磚筑,南面有抱廈,為空心十三級密檐式塔,由塔臺、基座、塔身、塔檐、塔頂幾部分組成。青峰塔具有前出廊廈的獨特建筑形式,體現了朝陽地區遼代古塔建筑的獨特風格,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2013年3月5日,青峰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牛河梁遺址的一部分。牛河梁遺址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遺址于1981年發現,1983年開始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由牛河梁遺址中的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等部分組成。2008年,國家文物局和遼寧省人民政府,正式啟動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并于2012年竣工。
1988年,牛河梁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4年,牛河梁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大遺址。

【文物古跡】
朝陽的文物古跡,不但以流源長、分布廣、類型多、價值大而成為本地悠久歷史的標志,而且為中華民族流源及其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依據。人類居住遺址在朝陽分布廣泛,各個時期均有遺存發現,計有4000多處,最早的古人類居住址為喀左縣鴿子洞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居住址,這是與北京周口店人文化相一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隨著代表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進度的城鎮的興起,古代建筑迅速發展,寺廟和古塔遍布城鄉。朝陽較早的寺廟可追溯到5000年前紅山文化時期的喀左東山嘴祭壇和牛河梁女神廟,這種祭祀建筑為古人祭奠祖先和天地所用。朝陽現存古塔址22處,多為遼代所建,著名遺存古塔有朝陽城內的南塔、北塔、城東鳳凰山上的中寺摩云塔、喀左縣城的利州塔等,這些古塔造形美觀、工藝精巧,堪稱古代建筑的珍存。朝陽現存古代寺觀址142處,其中遼金元時期的22處、明清時期118處,近現代2處。著名的寺廟宮觀有佑順寺、惠寧寺、萬祥寺、天成觀、玉清宮等。朝陽還發現古代石橋2座,其中凌源天盛號金代石拱橋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發現冶煉址4處,最早的一處為春秋時期。發現窯址20處,以遼金元時期陶瓷磚瓦窯居多。發現古墓葬410處,各時期均有遺存。
朝陽市境內出土文物數萬件,計總量約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二,而且文物珍品尤多。陶瓷類文物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遺址中,金器類文物以商周青銅器最為著名,石玉類文物極為廣泛,書畫類文物在晉代、遼代及元代壁畫墓中多有發現。所有這些蘊藏于朝陽這片被稱為“神秘土地”上的豐富的文物古跡,作為巨大的歷史財富,將日益顯示出更為深遠的意義。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位于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因牤牛河源出山梁東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雖為山區,并不閉塞。101國道、錦承鐵路貫穿其間。整個遺址置于萬畝松林叢中,冬夏常青,空氣新鮮,環境幽雅,依然存有原始風貌。遺址坐落在遼西山區一處曼延10余公里的多道山梁上,在50平方公里范圍內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布著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并由它們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圓有致的積石冢內,以大墓為中心將墓葬分為若干等級,隨葬品只有玉器。以寫實又神化的豬龍、熊龍、鳳鳥、龜等動物形玉飾、上下貫通的馬蹄狀玉箍和裝飾著隨光線變化而若隱若現花紋的勾云形玉佩為主要類型,它們與豎立在積石冢上成排的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女神廟、積石冢、大型土臺建筑址是牛河梁文化遺址的代表性建筑。此三個遺址點依山勢按南北軸線分布,壇廟冢三位一體,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紅山文化最高層次祭祀中心場所。它為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上古時期黃帝等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動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術史的研究都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牛河梁是5000年“古文化、古國、古城”之所在,中華五千年古國的象征。它的出現,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中華文明史新曙光”。
東山嘴祭祀遺址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千多年的一種農耕文化,它是指西起內蒙古的克什克騰旗,東至遼西走廊蝗錦西,北抵烏爾吉林倫河流域,南達朝陽地區這樣一個廣闊地域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因首次發現于赤峰紅山而得名。位于喀左縣興隆莊鄉大凌河西側山梁上的東山嘴祭祀遺址就屬于這一文化范疇。東山嘴紅山文化祭祀遺址是1979年由省、市、縣博物館聯合進行發掘的。這是遺址南北長60米,東西寬40米。南側是一用河卵石鋪成的圓形臺基地,北側是一長方形石基址,內置成組立石,均由經過加工的石塊砌成,并以規整的側面向外,使臺基邊緣整齊劃一。在方形臺基址的兩側各有一條整齊的石基帶,構成一組坐北朝南、東西對稱、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址。在圓形臺基址附近出有兩件小型陶塑像,殘高分別為5厘米和5.8厘米,均為裸體立像,腹部凸起,臂部肥大,通體打磨光滑,似涂有一層紅衣,整個形象表現為孕婦的特征。陶塑婦像的出現表明,在五千多年前,喀左地區正處于高度發達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除此之外,出土的還有大型人物坐像殘塊、雙龍首玉璜、綠松石雕刻的鸮鳥等飾件和大量形制特異的彩陶器。東山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成果已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
朝陽雙塔
分別位于朝陽老城區雙塔街的南北兩端,相距300米。北塔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佛塔,從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東晉時期,朝陽是十六國當中的前燕、后燕、北燕三國的都城,名曰龍城。北魏滅掉北燕后,燕王馮弘的孫女入侍北魏皇宮,后被尊為皇后、皇太后。馮太后于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0年)在龍城立了一座思燕佛圖(也就是佛塔)。這座佛塔的舊址就在北塔.北塔下面8米多高的夯土臺基和東晉風格的龍鳳紋方形大礎石就是它的遺跡.隋代奉文帝之命營造的舍利塔也在北塔,馮太后的思燕佛圖和隋代重修的塔均為木塔。到了唐朝初年,又在木塔的基礎上建起一座磚塔,經過后世的幾次整修,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北塔。唐代的北塔是十三層密檐空心磚塔,塔體呈正方形,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有券門,可以進入塔內。各層密檐的束腰白灰壁上,繪有色彩鮮艷的花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遼代對此塔進行維修時,在基座和塔身外面又包了一層外殼,并重修了兩層塔檐和塔剎。北塔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塔,高約40米,是一座方形空心十三層密檐式磚塔,建在一個寬大的方形磚座之上。塔身的南面辟有一券門,可直通塔心,其它三面設假門,門楣飾有卷云紋,門兩側上部各鑲有一塊石碑,刻有八大靈塔的名稱。八大靈塔的內容反映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圓寂一生之中的重大活動。在第一層塔檐的拱眼壁上原供有一尊禪定初祖菩提達摩的石坐像,坐像的造型為普通僧人形象,身披袈裟,手捧經卷,盤膝打坐。這尊精美石像,現珍藏于朝陽市博物館。
三燕龍城遺址(龍城宮城南門遺址及龍騰苑遺址總稱)為十六國時期前燕、后燕、北燕所建的宮城城門(和龍宮弘光門)及園林(龍騰苑)遺址。其中的龍城宮城南門遺址位于朝陽市雙塔區北大街朝陽北塔東南150米處。該遺址于2004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9年10月,三燕龍城遺址入選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城遺址 是西漢柳城縣歷史遺跡,位于朝陽市區南郊朝陽縣柳城街道袁臺子村。遺址出土的“酉城都”陶甕指明,戰國時期燕國“酉城”即為西漢柳城的前身。同時,柳城遺址位于三燕龍城遺址之南,印證了史書中慕容皝在漢柳城之北筑龍城(朝陽城前身)的記載。西漢柳城縣是朝陽市朝陽縣建制沿革的歷史源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2007年,柳城遺址被遼寧省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特色文化】
三燕文化
三燕是指東晉十六國時期(317年—420年),鮮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個地方政權,前后近百年之久。三燕時期所形成的以馬具和步搖等為代表的文化被稱為“三燕文化”。
1965年,考古學家發現北燕貴族馮素弗墓,從墓葬中出土的馬具、金葉步搖、玻璃器等文物為慕容鮮卑歷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創造了新的條件。1993年以來,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北票喇嘛洞墓地進行了多次發掘,共清理三燕時期的墓葬四百二十座,獲得一大批珍貴文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將三燕考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朝陽城北大街發現了龍城宮城南門遺址,三燕文化核心區域最終獲得確證。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因1935年首次發現于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后而命名,距今5000—6000年。
紅山文化分布范圍東越醫巫閭山到遼寧北部邊界,西越燕山山脈,進入華北平原北部,直達河北張家口市桑干河上游,北越西拉木倫河向蒙古草原深入,南到大凌河流域,延伸至渤海沿岸。紅山文化中心區分布在朝陽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間,牛河梁遺址即位于此間的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
紅山文化得名于赤峰,揚名于朝陽。紅山文化因朝陽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而產生重大影響。
佛教文化
朝陽的佛教文化在東北地區最為悠久,擁有東北地區第一座佛寺龍翔佛寺、“五世同體”的佛塔朝陽北塔、歷史上西行取經的關外第一高僧釋曇無竭,以及諸多佛教文物如鎏金舍利塔、金銀經塔、伊斯蘭素面玻璃執壺和佛家至寶七寶舍利塔等,更有定光佛和釋迦牟尼佛兩佛舍利,讓佛學專家們為之震撼,稱朝陽為“東方的佛都”。
化石文化
在朝陽陸續發現了中生代白堊紀的各種鳥類化石及其它動植物化石,共11門、36綱、65目、171科、343屬、628種。所有發現的這些化石種類,構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中生代“熱河生物群”,幾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創下了時代最久、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層位最多、科研價值最高的五個世界之最,被科學界譽為“世界級古生物化石寶庫”。
2004年,朝陽市依托境內化石資源成立了以龍城區上河首為中心景區的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絲路文化
朝陽自古以來就是連接中原與東北和東北亞地區的交通要道(營州道),也是東北亞草原絲綢之路東端的中心地帶。作為東北亞絲綢之路向東延伸的交通樞紐,考古學上曾有“西有敦煌,東有朝陽”之說。朝陽市博物館珍藏著一方遼代漢字官印“興中府綾錦印”,被視作中國古代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而興中府(朝陽)即是當時草原絲綢之路的東起點。

【朝陽特產】
麻花布 采用家織大布為坯。以驢皮燙臘制成縷花版,縷花版用圓形、半圓形、水滴形、鴨蛋圓形、對弧形、方形、菱形、柳葉形等為點組成花卉、鳥魚、葫蘆、如意、盤腸等圖案。圖案構成有二手連續,如散點式、波紋式、折線式和復合式;四手連續,如散點式菱形連綴、波形連綴等。用白土子、綠豆淀紛、蛋清調成漿糊,將大布鋪于平整的案板上,固定、放上縷花版,用漿糊漏印出連續的圖案。待漏印的圖案晾干后,放入靛藍的鍋里煮染,后將漿料漂凈,就成了漂亮的麻花布。麻花布由于漿料在浸染過程形成裂紋而浸染出冰裂紋,有如臘染,可謂妙韻天成。麻花布因用靛藍煮染,色彩鮮艷、不褪色,映襯著白色的國家,古樸典雅。是人們制作被褥、門簾、衣裳、衣裳的好布料。隨著旅游市場的開發
, 朝陽麻花布會放出奇異的光彩。
山杏仁 朝陽市是我國特產—山杏仁的主要產地之一。它與河北的張家口、承德和唐山市并稱為山杏仁四大基地。朝陽山杏大都為天然林,近幾年人工載培林有所發展。山杏仁有甜、苦兩種,杏仁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糖及磷、鈣、鐵,可加成杏仁霜,杏仁茶等滋補佳品。還可加工成工業用油,亦可作藥用。山杏仁還是著名的錦州小菜原料之一,杏核可提取栲膠或活性炭,這種活性炭是造紙和高級纖維板的原料。
酸棗仁 堪稱朝陽一寶。朝陽地區向陽的山坡、丘陵、平原及路旁,酸棗林及酸棗叢隨處可見。酸棗樹屆蓖李科的落葉灌木和小喬木。據現代醫學分析,酸棗仁中含酸棗體皂貳和樺木素、樺木酸及蛋白質、脂肪油和谷甾醇,其生仁可作興奮劑,熟仁則為鎮靜劑,是消毒去火之良藥。酸棗肉中含有水果中罕見的蛋白質,還合有糖、無機鹽及維生素等。
林家溝大棗 遼寧朝陽地處遼寧的西部,氣候溫暖濕潤,很適合大棗的生長.說起棗來,中醫專家們都挑大拇指:那可是果中佳品,食藥兼得,食之,既嘗了美味,又滋補了身體,堪稱其樂無窮。大棗不光是甜美食品,還是治病良藥。大棗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經有補氣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氣的佳品。用黑木耳50克加大棗30枚燉熟,有治療神經衰弱、過敏性紫斑的功效。我國古代醫學家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用大棗的古方達58種之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則說:棗肉味甘,無毒。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潤心肺、補五臟、治虛損、除煩悶。中醫常用大棗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失眠等癥。對神經衰弱、過敏性紫斑、肝炎、血小板減少等病,都有良好的療效。根據藥理研究,大棗有保護肝臟、降低血脂等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