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俗稱“蒙古貞”,位于遼寧省西北部,是阜新市轄縣,地處東經121°01′—122°26′,北緯41°44′—42°34′之間。東與彰武、黑山、新民接壤;西與北票毗鄰;南與北寧、義縣相連;北靠內蒙古庫倫旗、奈曼旗。全縣轄35個鄉鎮,總面積6339. 4平方公里。自治縣是個團結友愛的民族大家庭,有蒙古、漢、滿、回、朝鮮、錫伯、俄羅斯、布依、達斡爾等14個民族,總人口74萬人,農業人口64萬人,其中蒙古族占20%。
行政區劃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轄20個鎮、15個鄉:
鎮:阜新鎮、東梁鎮、佛寺鎮、伊瑪圖鎮、舊廟鎮、務歡池鎮、建設鎮、大巴鎮、泡子鎮、十家子鎮、王府鎮、于寺鎮、富榮鎮、新民鎮、福興地鎮、平安地鎮、沙拉鎮、大固本鎮、大五家子鎮、大板鎮
鄉:蜘蛛山鄉、臥鳳溝鄉、八家子鄉、哈達戶稍鄉、塔營子鄉、扎蘭營子鄉、招束溝鄉、蒼土鄉、老河土鄉、七家子鄉、紅帽子鄉、紫都臺鄉、化石戈鄉、太平鄉、國華鄉
歷史沿革
戰國時屬燕國北境。漢代為匈奴左地。三國時縣境南部屬(魏)昌黎郡(今義縣),東、北兩境屬鮮卑地。晉時屬宇文氏和慕容氏領地。隋代屬遼西郡和契丹地。唐代屬營州奚都督府和契丹地。遼代縣境先后為懿州,成州、徽州、豪州等州縣。金立國后,縣境初隸懿州,后屬大定府。元為遼陽行省懿州境地。明代縣境西部為營州右屯衛,東部為廣寧后屯衛。1401年后此地屬蒙古游牧地。清初屬扎薩克,后為土默特左翼旗,隸屬卓索圖盟(今朝陽境內)。康熙三十一年于此設養息牧場。乾隆三年蒙、漢分治歸直隸承德府。乾隆十三年歸塔子溝廳所屬(今凌源)。乾隆三十九年縣境屬三座塔廳所轄。光緒二十九年,由朝陽析置阜新縣(治所在今內蒙奈曼旗青龍山鄉境內)隸屬承德府。光緒三十年(1904年)升朝陽縣為府,此時縣境歸朝陽府所屬。

烏蘭木圖山
氣候環境
全縣屬低山丘陵區。境內山丘起伏,溝壑縱橫,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依次為低山、丘陵、緩丘和平洼,相對高差為785.6m。地貌特征大體上是:南部山、北部沙、西部丘陵、東部洼。境內有大小山頭4,483座,其中海拔500m以上的有235座。阜蒙縣八家子鄉境內的烏蘭木圖山,早年叫阿力瑪圖山。兩個名都是蒙語的音譯,前者漢譯為“有紅色樹木之山”,后者譯為“有梨之山”。梨山之名更久。
全縣氣候屬北溫帶半干旱季風大陸性氣候區。多年平均日照數為2865.5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38.5千卡/cm2,年均氣溫7.2℃,全縣大于或等于10℃活動積溫3,298.3℃,有效積溫土,607.3℃,無霜期150天左右。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00mm左右,5—9月份降水量425mm,占全年的85%。雨熱同季,四季分明。
全縣境內河流多。有細河、伊馬圖河、二道河、務歡池河、八道河等二十條主要河流,分別匯入大凌河、繞陽河、柳河三個水系。水資源總量4.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9億立方米,地下水1.9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土7.7萬公頃(土地部門的調查數為22.87萬公頃)。其中:坡耕地有8萬公頃,占耕地45.2%。全縣林地面積土8.7萬公頃,草場面積11.3萬公頃,“四荒”面積有13.3萬傾,其中可開發利用面積有7.3萬公頃,已開發利用面積有土1.5萬公頃。
全縣地處華北植物區與內蒙古植物區交錯地帶。植物種類有110科、456個屬、929種。全縣森林覆蓋率27.59%。林木蓄積量395萬立方米,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大豆、小雜糧、花生、薯類等;樹種主要有松、柏、楊、柳、榆、柞、杏、棗、梨等174種。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黃金、鐵、硅石、石灰石、瑪瑙石、麥飯石、膨潤土等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

經濟概況
自治縣是農業生產大縣。糧食、畜牧、林業生產在省內乃至全國占重要位置。全縣森林覆蓋率27.59%。林木蓄積量395萬立方米,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大豆、小雜糧、花生、薯類等;樹種主要有松、柏、楊、柳、榆、柞、杏、棗、梨等174種。
工業生產門類齊全。有冶金、煤炭、化工、機械、建材、食品、造紙等20多個行業,鄉鎮以上工業企業300多家。 “三溝”白酒、蒙藥、食用油等20多種產品被評為省優、部優產品,有的已打入國際市場。
城建、交通、通訊事業發展很快。城鄉公路四通八達,京沈、廣奈、沈阜紅貫通東西南北;新義、大鄭兩條鐵路交叉于縣境,可直達北京、沈陽等大中城市和環渤海岸各港口。程控電話開通全縣,實現了城鄉傳輸一體化。商飲貿易、財政金融繁榮發展,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事業欣欣向榮。
交通運輸
縣城距錦州港110公里,有錦阜高速公路相連,鐵阜、阜朝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國道101線橫貫東西,省級公路溝奈線縱貫南北,并有沈阜公路相連。大鄭、新義鐵路越境而過。截止2005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542.31千米,公路密度達22.18千米/萬人,已實現“鄉鄉通油路。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就近火車站——阜新火車站。阜新火車站新站舍包括售票大廳、候車大廳、行包房、辦公樓等4部分。其中候車大廳面積達到2000余平方米,較原有站舍擴大1倍以上,以往客流高峰期間候車大廳內人滿為患的景象就此一去不返。

白泉寺
風景名勝
白泉寺風景開發區,地處東經121度53分3秒,北緯42度,屬醫巫閭山尾丘陵區,海拔505.5米。
景區是以峰巒險峻,懸崖峭壁,千年古槐,鳳凰梧桐,圣泉奇洞,奇花屆異草,古墓,遺跡,摩崖造像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結合的山岳型風景區。東至富榮鎮佛爺嶺村,北與細河區接壤,西側與二板村一河之隔,東西長1.6公里,南北1.5公里,總面積2.5平方公里。景區地質構成與普安寺景區同屬于大陸氣候,年降水量570毫米,年蒸發量1942毫米,年平均氣溫7.1攝適度,初霜期9月下旬,無霜期153天,土壤為山地棕褐色森林土,土層較厚,部分地方有陡裸巖,石瀑。
白泉寺風景區,俗稱“小喇嘛洞”,普安寺又稱“大喇嘛洞”與之對應,西與海棠山普安寺風景名勝區對應,相距4公里,這里滿目蔥蘢,山光水秀,泉水叮冬,溪水潺潺,懸崖峭壁,景象壯觀,是飽鑒田園風光,進行考古研究,民族宗教活動,民歌書曲演唱,蒙古民俗風情游于一體的旅游佳境和避暑勝地。
文物古跡
查海遺址:位于遼寧西部丘陵山區最東部的醫巫閭山西麓,與下遼河平原接壤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地內。1982年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到1993年已進行過5次的發掘,發掘面4000余平方米,揭露出房址30余座,復原陶器近200件,還有石器,豬骨,鹿骨及農作的碳化物等,尤其是出土了玉器和龍紋陶片。以測定,這個遺址的絕對年代為距今 7600左右,這是目前遼寧以至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 新石器時代遺址。
遼晉國夫人墓:《遼晉國夫人墓志銘》現存于遼寧省博物館。《遼晉國夫人墓》1949年11目發現于小洞山。墓中出土了漢文墓志一合,還有陶瓷器,銅鐵器和裝飾品等,該墓志銘,綠沙巖刻制,較為完整。志蓋方形,邊長93.5厘米,頂面中心有46厘米的方形平面上刻楷書陰文“故晉國夫人墓志銘”二行八串,四邊磨成斜坡,志蓋通厚15厘米,邊厚5.5厘米,蓋光素無紋飾,現左上角稍殘壞。志石變方形,邊長與蓋同,厚13厘米,志石面邊緣陰刻直溝一周,邊線內刻志文,志文楷書共三十行,滿行三十字,總計835字。
白泉寺:依山傍水,古樸清幽,霧繞天泉,風景秀麗,該寺始建于嘉慶六年,一七九六年,嘉慶皇帝登基,按貫例舉行大典。當時,有參加慶典資格的著名呼格圖活佛在冊60名,查點時,東蒙彌勒寺活佛缺席,班禪大師便奏明圣上恩準,讓隨身同去的普安寺四世活佛參加,補足60位,通過講經說法名列第六位,嘉慶皇帝龍顏大悅,嘉封為“莫日根堪布呼圖格圖”稱號。白泉寺環境幽雅,蒼松翠柏層層環抱,奇石異草遍及山坳,整個地貌似“簸箕”形,東西北三面環山,從南向北由寬到窄,由一馬平陡峭山峰,加之廟宇依山靠石而建,氣勢輝宏。
關帝廟:四世活佛在建造白泉寺大殿的同時,在大殿的前面又監造了關帝廟。關帝廟為三間藏式廟堂,廟里正中塑了關公的坐像,兩旁塑了關平、周倉各握劍.刀的站像。威武神氣,莊嚴肅穆,四周墻壁上畫著關云長忠武一世的二十四部彩畫。
摩崖造像:白泉寺風景區內,現有數尊刻于巨石上的佛像同,有宗喀巴,釋迦牟尼,度母,關公,無量壽佛等。
特色美食
喇嘛糕是阜新境內蒙古族的一種傳統糕點。它選用精制面粉、白沙糖、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瓜籽兒仁、青紅絲、桂花為輔助原料,放入烤爐烤制而成。其特點是,潔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軟,富有彈性,是老少皆宜的營養佳品。
喇嘛肉是由喇嘛發明的一種食肉方法。它以北方盛產的大白菜及豬肉為原料做成。口味特點是:肥肉不膩,瘦肉不柴,肥瘦相宜,滿口溢香,兼紅燒肉、川白肉、大燉肉滋味而有之。由于豬肉浸透白菜,白菜充滿肉味,亦含有干白菜、白菜、酸白菜的混合味道。菜湯鮮美膾口,沁入心脾,尤其以特大號海碗盛之放在桌心,大家圍坐,眾目所視,大有殺大豬、吃大菜的氣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