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縣隸屬于遼寧省盤錦市,位于盤錦市的北部,遼河下游,渤海之濱。東與臺安縣、海城市隔河相望,南與盤錦市區、大洼縣毗鄰,西連凌海市,北與北寧市接壤。位于東經121°27′~122°29′,北緯40°45′~40°27′。全縣下轄9個鎮,8個鄉,192個行政村。面積約2145平方公里。總人口29萬人。
行政區劃
盤山縣轄7個鎮、3個鄉:
鎮:沙嶺鎮、高升鎮、胡家鎮、古城子鎮、壩墻子鎮、太平鎮、陳家鎮
鄉:吳家鄉、甜水鄉、大荒鄉
歷史沿革
盤山戰國時屬燕地。秦屬遼東郡。西漢屬遼東郡的無慮縣。東漢屬遼東屬國。魏晉屬昌黎郡。東晉十六國時的前燕、前秦、后燕均屬平州遼東郡。從北燕時起,歷經北魏、東魏、北齊,為高句麗和契丹所割據。隋屬燕郡。唐屬營州。遼屬東京遼陽府。金屬東京路廣寧府。元屬遼陽行省廣寧府路。明屬廣寧衛。清初屬廣寧縣。盤蛇驛成為牧放官馬之區,清同治二年(1862年)在這里設總管。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盤蛇驛撫民通判,次年置盤山廳,并將廳治遷至雙臺子。
地名由來
盤山一名源于盤山驛。盤山驛是明初修筑遼河套邊墻時所建的一個驛站,當時屬廣寧衛,以廣寧境內有十八盤山得名。是明代的邊防重地。清代廢除驛站,當地居民在故站舊址聚集成村,習慣稱城子街,以后原街逐漸西移,因廣寧境內有蛇山,又稱 “盤蛇驛”。
氣候環境
盤山縣處于遼河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低洼 ,平均海拔4米左右。
盤山縣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8.3度,降雨量623.6 毫米,無霜期172天。
盤山縣域內有大小河流13條,雙臺子河、外遼河、大遼河、新開河、太平河、繞陽河等從境內流過,三座平源水庫(八一、紅旗、青年)蓄水量達4000萬立方米,大小坑塘星羅棋布,適宜發展淡水養殖業。 境內溝渠縱橫,廣布沼澤洼地,沿海多灘涂。
自然資源
盤山縣擁有耕地85萬畝(其中水田75萬畝,旱田10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達3.3畝,另有未墾殖土地16萬畝,可供開發利用),葦田85萬畝,林地5萬畝,草地4萬畝,海岸線72公里,灘涂46萬畝。
盤山縣灘涂水質肥沃,餌料充足,是水產養殖的理想基地。淡水魚養殖面積4700公頃,其中有“水中人參”之稱的泥鰍魚養殖面積1300公頃,遠銷日韓等國;河蟹養殖面積3萬公頃,其中胡家河蟹市場具有“天下第一河蟹市場”的美譽,聲譽響徹大江南北,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河蟹養殖基地和集散中心。
盤山縣有海岸線72公里,近海灘涂2萬公頃,有國家二級漁港的盤山港,對蝦養殖、貝類管養發展迅猛,年產對蝦3000噸、海蜇5000噸、文蛤25萬噸。礦產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井鹽儲量可觀,有四座采油廠坐落境內,是中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的主產區。石油、化工、輕紡、機械、建材、食品、醫藥等產業都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良好的發展基礎。
經濟概況
依托資源優勢,盤山縣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 (高產、高效、優質)。有魚、米、禽、蛋、蔬菜、林木、花卉等可供綜合開發利用。在水稻生產上,大打有機牌和營養牌,硒霸大米以富含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硒”,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全縣有機水稻種植面積也已達到10萬畝,六合有機食品基地生產的有機米已進入中南海,成為“貢米”。棚菜生產面積達到3300萬平方米,實現了夏菜冬種,野菜家種,南菜北種,洋菜中種,在品種、質量上都不斷地改進和提高。以河蟹和淡水魚為主的水產養殖業是全縣農業產業的一大支柱,其中河蟹生產面積達到40萬畝,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河蟹養殖基地,胡家鎮的“天下第一河蟹市場”是全國最大的河蟹銷售市場,這里生產的中華絨螯已遠銷到 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同時這里還盛產文蛤、對蝦、泥鰍魚等水產品。文蛤,有“天下第一鮮”的美譽,1999年—2002年縣水產部門與省科研部分合作實現了文蛤的人工孵化育苗,年培育文蛤幼體 1億枚;利用井鹽水養蝦是該縣的一個創舉,一大突破,全縣井鹽水養蝦已達到5000畝;號稱 “水中人參”的泥鰍魚也是我縣一大特產,并出口到韓國,每市斤在韓國可賣到30-50元人民幣。畜禽養殖已有相當規模,生豬年飼養量45萬頭,(甜水公興是全縣著名的養豬村),雞飼養量3000萬只,牛、羊存欄2萬頭;特禽養殖形勢看好,吳家鄉榆樹村的牧養小區是全省最大的特禽養殖小區。林木和花卉生產是我縣近年來新興的一個農業項目,利用縣委縣政府的優惠政策,大力植樹造林發展林木業,東晟公司等龍頭企業還從國外引進彩色樹種,香化樹種豐富,提高這一產業,發展林木業既綠化了環境又使群眾獲得了可觀的收益。
盤山縣有工業企業506戶,石油化工、機械制造、新型建材和食品加工是全縣工業的四大支柱產業。建筑瀝青、盤錦佳釀白酒等產品暢銷全國,其中盤錦佳釀白酒被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評為“全國十大名牌”之一。2002年政府提出了“工業強縣”的發展戰略,并發出號召“舉全縣之力,發展工業經濟。” 推動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從國外和發達地區引進資金和生產技術,在產品質量和打造拳頭產品上下功夫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縣經濟開發區起到了工業經濟“龍頭”的作用,在招商引資和工業園區綠化美化建設方面都走在了全縣前頭。昂油瀝青廠與美國公司合作,改進稠油生產裝置,使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不斷上檔次;有著 320多年歷史的盤山酒公司面向市場積極開發研制新產品,歷時一年多生產獨具特色的蜂蜜飲料酒——麥斯格林,因其具有養顏、美容、保健等功能,產品自2003年6月份上市以來,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現已銷售到南方各大城市。
交通運輸
盤山縣地理優勢明顯,距沈陽市區150公里,錦州市區90公里,大連市區300公里。交通便利,公路、鐵路網絡縱橫交錯,京沈高速公路全線最大的出口位于盤山新縣城內;秦沈高速鐵路客運專線位于縣城北側。溝海鐵路、305國道、盤海高速公路形成一體兩翼大通道。
盤錦北站在盤山縣甜水鄉,在盤錦和溝幫子的交界處,該站是秦沈鐵路客運專線上的一個火車站,位于盤錦市區與錦州北寧市(縣級市)的溝幫子鎮之間,在盤錦市境內,距離盤錦市區相對較遠,距離溝幫子較近。由于這條鐵路非常重要,是東北地區進出關的最便捷的客運通道,可以直達北京、沈陽等中心城市(溝海鐵路電氣化改造完成后可直通大連),且是我國目前建成的最高等級的鐵路。
風景名勝
盤錦市森林公園位于盤山縣喜彬鄉,占地3800畝,是罕見的平原原始森林。森林公園內有8座奇異的大沙丘,據傳說是咸豐年間八仙聚會的落腳地。森林公園內現已開發的“匹特博”運動場令游人真實感受槍林彈雨、硝煙滾滾的“戰場”;容納150人的“念佛堂”讓游人將痛苦與憂愁,郁悶與惆悵在原始森林里化為烏有。
文物古跡
沙崗子高麗城遺址 位于盤山縣高升鎮文奎村北,南北1.5公里,東西0.5公里。屬新石器時期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荒北坨子遺址 位于盤山縣喜彬鄉張荒村北王荒屯,屬商至明多代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麗城點將臺遺址 位于盤山縣沙嶺鎮沙嶺村西北,屬新石器時期至明多代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坨地遺址 位于盤山縣高升鎮文奎村南臺地上,東西300米,南北100米。屬戰國、漢代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屯南坨子遺址 位于盤山縣甜水鄉唐屯村南臺地上,面積約1萬平方米。屬遼、金、元多代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家房后崗子遺址 位于盤山縣太平鄉東、西五棵樹村之間的崗子地上,面積約26.8萬平方米。屬遼至清多代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堡遺址高平堡遺址 位于盤山縣高升鎮街內,城址東西750米,南北500米。據載“堡南曰鎮武堡,堡北曰魏家城。”明代在此設高平驛。1917年,高平改稱高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沙嶺堡遺址 位于盤山縣沙嶺鎮街內,城址各邊長600米。明代在此設沙嶺驛。
西寧堡遺址 位于盤山縣古城子鄉古城子村中,城址每邊長500米。據載西門有石刻“西寧堡靈遠門”。據《奉天通志》載,西寧堡即西平堡,民國時改稱古城子。此堡臨三汊河,為水陸交通要沖。
杜家臺古城址 位于盤山縣太平鄉杜家臺,俗稱西城子。城址痕跡已不清,相傳為高句麗所建。
盤山縣石新鎮大金村榆樹坨和周家屯以及勝利村、羊圈子鎮新立村都有明清墓地。甲午戰爭田莊臺戰役結束后,將戰死的清兵分埋三處:保靈宮西、白家屯北和木廠南。保靈宮處原有碑刻:“光緒乙未,帥自南來,抖抖旗舞,血戰世界,英名萬古,以為良志。”背面刻:“戰役英靈312人”。位于東風鎮葉家村閆家鋪的張氏墓地(即張作霖家墳地),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盤山特產
盤山縣有我國最大的葦田,其面積達60萬畝,年產量24萬噸,是全國造紙原料基地之一。
蘆葦為多年生禾本科蘆葦屬植物。蘆葦的整個植株可分為根、根狀莖、莖、葉、花和種子六個部分。蘆葦的根為纖維狀,隨根狀莖向四面延伸,形成龐大的須根系,借以吸收土壤內的養分和水分。蘆葦的根狀莖即地下莖,一般誤稱為“根”,根狀莖是蘆葦在土中橫向和豎立生的莖,具有匍匐性,一般分布在30—60厘米處。蘆葦的莖又稱地上莖,直立生長,它的粗細、高矮因品種、土壤、養分、水分、鹽分、氣候條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一般高度在2—6米之間,粗1厘米左右。
葦葉互生,頂端尖銳,基部鈍圓,呈披針形。蘆葦的是復圓錐花序,種子為穎果,呈長卵圓形。蘆葦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多生長在江、河、湖、海岸淤灘等地,是濕地環境中生長的主要植物之一。由于蘆葦的葉、葉鞘、莖、根狀莖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氣組織,所以它在凈化污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蘆葦莖稈堅韌,纖維含量高,是造紙工業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