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情概況
清水河縣因境內有清水河而得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東南與山西省平魯縣、偏關縣為鄰,西隔黃河與伊克昭盟準格爾旗相望,北連和林格爾縣、托克托縣。面積2859平方公里。
清水河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交接地帶,地質構造屬山西臺背斜與內蒙古地軸相接之過渡帶。巖石平緩,黃土覆蓋較厚,地勢由東南向西漸次低下,平均海拔高度1 373.6米;境內以山地最多,灘川地甚少,整個地形是山、川、溝相間,山巒起伏,大體分為低緩丘陵區、低山丘陵區、五陵溝壑區、土石山區和沖積平原五大類型。主要山脈有盤山、玉屏山、金蓋山、銀礦山、火石山、青龍洞山、饅頭山、蘆草山、紫金山。
行政區劃
清水河縣轄2個鎮、9個鄉:
鎮:喇嘛灣鎮、城關鎮
鄉:小廟子鄉、窯溝鄉、王桂窯鄉、北堡鄉、暖泉鄉、單臺子鄉、楊家窯鄉、五良太鄉、韭菜莊鄉
清水河縣地圖
歷史變革
因境內清水河而得名。清乾隆元年(1736年)設置清水河協理通判廳,光緒十年(1884年)改為撫民通判廳。民國3年(1914年)改廳為清水河縣,隸屬綏遠特別區。1949年起先后屬薩縣專區、集寧專區、平地泉行政區、烏蘭察布盟管轄。1996年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清水河
自然地理
清水河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交接地帶,地質構造屬山西臺背斜與內蒙古地軸相接之過渡帶。巖石平緩,黃土覆蓋較厚,地勢由東南向西漸次低下,平均海拔高度1 373.6米;境內以山地最多,灘川地甚少,整個地形是山、川、溝相間,山巒起伏,大體分為低緩丘陵區、低山丘陵區、五陵溝壑區、土石山區和沖積平原五大類型。
地處中溫帶,屬半干旱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由于地形復雜,境內地區氣候變化差異明顯。
主要特點為冬長夏短,寒冷干燥,風多雨少,年平均氣溫7.5℃,一月平均氣溫一11.5℃,極端最低氣溫一29℃,七月平均氣溫22.5℃,極端最高氣溫37.1℃。年日均氣溫5℃以上的持續天數為198天,日均氣溫O℃以上的持續天數為232天,全年平均日照2 900小時,無霜期平均為1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10mm,年蒸發量2 577.2mm。
清水河縣是一個歷史悠久和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戰爭年代,全縣有1萬余人參加革命,先后有700多人壯烈犧牲。原屬烏蘭察布盟管轄,1995年底劃歸呼市。全縣總面積2822平方公里,轄2鎮9鄉,102個行政村,780個自然村,總人口1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6萬人,居住著漢、蒙、回、滿等12個民族。
自然資源
清水河縣資源十分豐富。一是礦產資源,具有品種多、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的特點。主要有石灰巖(生產石灰、水泥、電石的主要原料)、白云巖(生產金屬鎂的主要原料)、耐火粘火(生產陶瓷的主要原料)、高嶺土(生產陶瓷的主要原料)、鋁土(生產鋁的主要原料)、紫砂泥(制作紫砂陶瓷的主要原料)等30多種礦物質。其中耐火粘土儲量6億噸,鋁土礦8400萬噸,高嶺土探明儲量3400萬噸,遠景儲量約30億噸,原礦可達特級品,被江蘇宜興陶瓷研究所譽為“全國之冠”。極好的資源優勢為發展以陶瓷和水泥為主的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二是地上資源。全縣林木保存面積達126萬畝,森林覆蓋率29.4%。主要樹種有檸條、沙棘、樟子松、桃、李、杏等,特別以海紅果及其加工品果丹皮聞名區內外。全縣有天然牧場127.4萬畝,人工優良牧草保存面積43萬畝,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全縣可耕地90萬畝,農作物品種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豆為主,正常年景糧食總產可達1.5億斤,農民人均可達千斤糧,百斤油料。三是旅游資源。境內有黃河、長城,有多處古渡口和原始社會遺址,還有老牛坡革命老區,又毗鄰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發展旅游業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煤、石灰巖、白云巖、耐火粘土、高嶺土、紫木節、大理石、鋁土礦、鐵礦等。
野生藥材
野生藥材主要有甘草、黃芩、山大黃、柴胡、防風、知母、生地、白頭翁、蘆根、白茅根、車錢子、麻黃、蒲公英等50余種.野生植物有檸條、沙棘等,還有天然草場128萬畝。
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主要有狐貍、獾、兔、狼、黃鼠、鷹、啄木鳥等。
城鎮建設
清水河縣地處呼和浩特南山區屬國家級貧困縣 新村是全縣最窮的行政村之一,由新村、井兒溝、板申溝三個自然村組成。地處內蒙古自治區和山西省交界處的長城北側。該村十年九旱交通極為不便飲水十分困難,缺水季節村民只好越過長城弄水,兩省村民常因飲水發生糾紛。井兒溝村因飲用劣質淺層水而患有“克汀病”的村民有近60人成為“矮人”。全村550人有可耕地3600畝均為旱地。即使雨水多的好年景一年畝產雜糧也只有200斤左右或土豆2000多斤,如遇干旱少雨的時候連種子都難以收回。因為種地不養人青壯年多數外出打工以求溫飽。全行政村有教師一名、學生56名分散在三個自然村進行復試教育,校舍利用原來生產隊部的窯洞,上課條件十分簡陋。
清水河縣堅持新區開發和舊區改造同步建設、同步發展,今年著重圍繞功能部局的調整,在做好新增15平方公里地形圖測繪和地質勘察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了新區中心組團豎向規劃和各機關辦公樓修建性詳細規劃,并完成了五橫六縱11條道路和會議中心樓、賓館大樓的施工圖設計。同時,通過積極運作,陶瓷工業區道路工程、規劃三街續建工程相繼動工建設,年內完成三街黑色路面工程。舊區改造有序展開,實施了城關鎮總體規劃的修編和永安街部分地段修建性詳規的編制工作,繼續加強了現有城鎮的功能完善和管理工作,使全縣城鎮容貌不斷改觀。工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托電工業園清水河高載能區道路、供水、供電工程全面啟動,逐步成形的高載能區基本具備了承載新建項目的進駐,目前,該區引進開工10億元以上項目1個,已簽約項目3個,協議投資額3.5億元,達成投資意向項目5個,其他在談項目3個。
生態資源
河縣森林覆蓋率突破29.7% ,對于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丘陵山地占總面積90%以上的清水河縣來說,縣委、政府針對生態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的現狀,多年來,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一項關系百姓生存和生活的重大工程來抓。自2000年以來,全縣共完成退耕還林面積86.2萬畝,飛播造林37.8萬畝,封山育林18.5萬畝,造林綠化面積相當于前20年的總和。目前,全縣林木保存面積達127萬畝,森林覆蓋率突破29.7%,150萬畝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控制,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清水河縣搖林溝自然保護區位于清水河縣東南部,總面積51.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24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26.5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1.2平方公里。該區在呼市地區具有典型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初步查明,保護區內有植物360多種、野生動物62種。經過多年努力,清水河縣搖林溝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屬性、可保護屬性及保護區管理基礎等各項評審指標已基本達到市級自然保護區標準。日前,該保護區通過市環保局的評審驗收,晉升為市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的建立,對生物多樣性及區內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當地氣候環境和生態環境以及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當地特產
近年來,清水河縣把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總體戰略與本地區的實際相結合,積極發展農牧業生產,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力打造品牌產品。目前,清水河縣脫水蔬菜產品已暢銷歐美、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市場中享有較高美譽。
清水河縣蔬菜脫水廠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勢,積極開發國際市場,從山東引進技術和人才,建起了全區第一家蔬菜脫水廠。所產的脫水蔬菜作為康師傅方便面的主要供應商而全部包銷。企業為了挖掘資源優勢的潛力,把握加入WTO后中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機遇,立足做強做大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需求,在得到國家計委和財政部的批準后,在全國同行業中,第一家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引進了國際上一流的全自動熱風干燥脫水蔬菜生產線,具有意大利帕爾瑪生產的全自動脫水蔬菜生產流水線和8臺熱風干燥烘箱、4條逆流式熱風干燥隧道,生產的主要產品有熱風脫水蔬菜、預冷保鮮蔬菜、鹽漬類三大系列、50多個品種,年產量可達3.6萬噸,大部分產品出口,少部分銷往康師傅及華龍等國內大型方便面廠。
作為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蔬菜綜合加工企業,目前清水河縣蔬菜脫水廠的20萬畝蔬菜基地全部實施綠色栽培,為企業加工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企業成為自治區蔬菜加工的出口創匯大戶,也是自治區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連續16年被自治區、市、縣授予先進企業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