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縣是陜西省漢中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陜西省西南角、漢中西部,介于東經105°21′10″—106°35′18″、北緯32°37′06″—33°12′42″之間,地界三省、毗鄰八縣,東鄰勉縣、南鄭縣,南接四川的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西連甘肅的康縣、武都區,北與略陽縣相連。
寧強縣總面積3246.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31萬畝,其中水田6.6萬畝。總人口33.96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55萬人,有回族、蒙古族、苗族、羌族、藏族、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近千人。轄26個鄉鎮269個行政村、8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超過2萬人的鄉鎮有6個,其中3萬人以上的2個,低于5000人的鄉5個。寧強是漢江發源地,有“三千里漢江第一城”之美譽。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達14.68億元,財政總收入7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1元。
行政區劃
寧強縣轄12個鎮、14個鄉:
鎮:漢源鎮、高寨子鎮、大安鎮、代家壩鎮、陽平關鎮、燕子砭鎮、廣坪鎮、青木川鎮、毛壩河鎮、鐵鎖關鎮、胡家壩鎮、巴山鎮
鄉:舒家壩鄉、廟壩鄉、南屏鄉、寬川鄉、鞏家河鄉、東皇溝鄉、曾家河鄉、太陽嶺鄉、蒼社鄉、巨亭鄉、安樂河鄉、禪家巖鄉、黃壩驛鄉、二郎壩鄉
歷史沿革
寧強原名寧羌。古屬梁洲,為氐羌據地。唐朝初年在陽平關設三泉縣,宋乾德三年直屬京師,南宋紹興三年設大安郡,轄三泉縣。明洪武三十年在縣城建寧羌衛,后置寧羌州。1935年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942年元旦改為寧強縣。

歷史文化
寧強原名寧羌,系衛、州舊稱,古屬梁洲,縣境東周以前為氐羌所據。秦漢為葭萌縣地,唐初在陽平關設三泉縣,宋乾德三年三泉縣直屬京師,開我國歷史上中央直轄縣之先河。1935年紅軍長江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時,分別建立寧羌、四道水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942年,于右任提“安寧強固”,改名寧強。1949年12月11日寧強解放。寧強歷史文化沉淀甚厚,獨特險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北文化在這里撞擊,秦蜀風情在這里融合,巴蜀文化特色鮮明。歷代文人騷客對寧強多有題詠,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文同、陸游,明代的薛宣、楊慎,清代的曾國藩、何紹基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羅章龍等人,都曾寫下贊美寧強的壯美歷史篇。李白有詩曰:“秦開蜀道置金牛,漢水元通星漢流。天子一行遺圣道,錦城長作帝王州。”三國名將趙云曾在陽平關子龍山駐扎軍隊,古時入川險道“金牛峽、五丁關、西秦第一關”等遺跡猶存。諸葛亮經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寧強文化事業也蒸蒸日上,涌現出了一大批本土書畫、文學、音樂名家,其中多名書法人才多次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各項展覽中獲獎,這一現象被界稱為“寧強書法”現象,引起了省內外的廣泛關注。
地理氣候
寧強屬中低山區縣,北屬秦嶺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屬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縣委、縣政府駐地海拔800米。毛壩河鎮三道河九埡子主峰海拔2103.7米,為全縣最高峰;燕子砭鎮嘉陵江入川處海拔520米,為全縣最低點。
地處秦嶺和巴山兩大山系的交匯地帶,地形多呈“V”形構造,分為谷壩、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個地貌類型。屬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
自然資源
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物、礦產、水能資源是寧強的三大優勢資源。
林木資源豐富,有樹種282種,屬于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有連香、杜仲等7種。林業用地316萬畝,森林覆蓋率49.8%,活立木總蓄量達419.8萬立方米,有五丁關、紅石梁兩大林場。已初步形成以杜仲、天麻、西洋參為主的中藥材,以木耳、香菇為住的食用菌,以核桃、柿餅為主的干鮮果等七大生產基地。生漆、油桐是寧強的傳統項目,歷史悠久。“寧強雀舌”、“金牛早”等名優茶葉,享譽海內外。
野生動物有18目50科142種,屬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0種。寧強草場資源豐富,適宜養殖。養牛、養羊、養豬、養禽為主的養殖業已成為縣上的優勢產業。
寧強地處寧略勉三角地帶,成礦條件優越,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列漢中市第二位。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1種,礦石量26840萬噸,潛在價值達132億萬。其中金屬礦藏5種,42個礦點,主要有鐵、銅、錳、鋅、金等,經初步探明,單黃金儲量既有3萬多公斤。非金屬礦藏占全縣礦藏的94%,構成本縣礦藏的主體,主要有石棉、磷、硫、重晶石、大理石、花崗石、海泡石、菊花石等。
縣境內有嘉陵江、漢水兩大水系,蘊藏水能資源17.46萬千瓦,已開發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23萬千瓦,正在建設中的省級重點建設項目——二郎壩水電工程計劃裝機5萬千瓦,年發電量2億度。

寧強夜景
工業經濟
寧強工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就有制陶業,唐宋時期有釀酒的記載,明朝時期金、銀、銅、鐵等礦產資源已經得到開發,清代逐漸興起了紡織、印染、土陶、冶煉、火柴等工業,民國年間出現了以米面加工、釀造、縫紉、制鞋、木器、磚瓦、造紙為主的手工業,解放以后特別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寧強工業得到迅速發展。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決定》、《關于對重點骨干企業實施掛牌保護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企業包抓聯系制度、“綠卡”制度和掛牌保護制度,不斷加大對工業的扶持力度,全縣工業經濟呈現出發展增速、效益增高的良好態勢。
“十五”期間,依托礦產、水能、生物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加大資源開發,盤活整活原有企業,先后建成了漢中長江公司、陜西金燕鋅業、漢中金燕公司、山坪鉛鋅礦、天洋制藥公司、丁家林金礦、球溪礦業、大關峽電站、永康油脂公司等一批規模企業,縣域工業由礦產資源開發拓展延伸到水能、生物資源開發,工業經濟結構日趨優化,初步形成了以礦產采選冶煉、水能開發、生物加工為主的三大工業支柱體系。同時,“十五”期間,先后完成了漢中長江公司2萬噸電解鋅技改、天洋制藥公司GMP生產線技改、球溪礦業公司西礦區和尾礦庫技改、西秦建材公司10萬噸粉磨站、丁家林金礦環保技改等工業企業技改項目,累計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1976萬元,年均增長11.4%,工業經濟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十五”期間,全縣地方工業總產值完成28.03億元,年均遞增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6.09億元。2006年,全縣地方工業總產值完成9.29億元,其中26戶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06億元。
寧強地域寬廣、物華天寶,是一塊發展工業經濟的熱土。縣境內礦產、水能、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極具開發潛力。今后,縣委、縣政府將繼續堅持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資源開發為依托,以招商引資為動力,通過改造提升和整合擴張,逐步壯大礦產采選冶煉、水能開發、生物加工三大工業支柱,努力實現工業經濟新突破。依托礦產資源,抓好代家壩、廣坪、鞏家河、廟壩等工業小區建設,建成一批礦產企業群;依托水能資源,重點啟動嘉陵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新增水電裝機容量5萬千瓦;依托生物資源,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打造寧強綠色食品工業品牌;依托科技進步,進一步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大力發展環保、循環、高效經濟,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力爭五年內投入技改資金2億元以上,完成金燕、鑫燕、同強公司和火烽埡金礦等工業企業技改項目。同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增強工業發展后勁的突破口;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切實強化政務服務,提高行政效能,努力把全縣打造成低門檻、高回報的投資“洼地”,力爭五年引進到位資金5億元以上。到2012年,力爭地方工業總產值達到13億元以上,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達到36戶以上,其中年產值過5000萬元的企業達到10戶,過億元的企業達到3戶。

寧強天津中學
城市建設
近年來,寧強縣按照“打造魅力綠色寧強,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以建設“人在綠中、綠在城中、城在園中、園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態型園林城市為目標,堅持改造舊城和開發新區并重,完善功能和加強管理并舉,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縣城常住人口達到4萬余人,縣城建成區拓展到5.2平方公里,被命名為省級園林縣城。
聚集各種社會資金,先后投資4億元,實施了上關街、河街、等15個片區的拆遷改造和校場壩、王家壩等5個新區開發,完成拆遷12萬平方米,新建商住樓34萬平方米,建成了河濱小區、石獅小區、寧興花園、永惠小區和山水嘉苑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區,二郎壩商住樓、羌城明珠高層建筑拔地而起,縣城骨架不斷拉大。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人民廣場、羌州公園、供水工程、天然氣工程、永惠橋、永寧橋和垃圾處理場一期工程,改建、硬化城區道路13.4公里,2007年又完成了云書西堤、臨溪東路拓寬改造及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羌南路、永惠北路、梁家巷拓寬改造及人民廣場擴建工程正在緊張進行。加大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力度,自2005年以來,先后投資2000余萬元完成了玉帶河縣城段綜合治理一、二、三期翻板閘工程,縣城形成了近20萬平方米的人工水面,極大地改善了縣城生態環境;積極實施拆墻透綠、破硬植綠、見縫插綠工程,新增城區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
2006年,被建設部通報表彰為“全國城市園林綠化先進縣”。在狠抓縣城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鄉鎮集鎮建設,胡家壩、高寨子、鐵鎖關、大安、代家壩、燕子砭、廣坪、青木川等一批小城鎮蓬勃發展,聚集、輻射、帶動功能明顯增強。
名優特產
四道水臘肉:是陜西的特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四道水時,四道水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陜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后,贊不絕口。 加工制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余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制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于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里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
綠筍針茗茶:產于漢水之源的寧強縣境內,是采摘清明前后的細嫩芽頭,要求芽葉緊包,長短基本一致,不采病芽、蟲芽、紫芽,經殺青、理條、做形、烘干、揀剔精制而成的高檔名茶。此茶沖泡方法也相當講究。取克茶葉置透明杯中,將杯傾斜,用開水(溫度在95℃以上)沿杯壁沖下,使芽葉在水中翻滾,然后放平茶杯,不加蓋,不搖動,先是茶葉懸墮于上,后芽葉舒展如綠傘徐徐下落,待完全泡開后,鮮活的芽葉如綠筍一般玉立杯中。即可見“綠傘下降,春筍玉立”之景象。
寧強雀舌:來自漢江源頭,茶葉生長在海拔800米——1200米間,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常年云霧繚繞,是生產有機茶葉的理想基地。 “寧強雀舌”茶是寧強研制出的扁形名茶。該茶于清明前后采摘,標準為1芽1葉初展,不能采紫葉、病蟲葉、展開葉、對夾葉,不帶鱗片、魚葉、茶蒂、茶果、老葉及其它夾雜物。制作分殺青、理條、做形、烘焙、簡易分裝等工序完成,外形微扁挺秀,色澤翠綠,銀毫披露,形似雀舌,湯色綠亮,香氣高長馥郁,滋味醇爽甘甜,可謂茶中至寶,人間仙品。
寧強麻辣雞:在陜西寧強,有一種獨具特色的風味涼盤,高檔的宴席少不了它;老百姓的餐桌上時常見到它;朋友來了一定要吃它;給人饋贈也常常選它。它就是鼎鼎大名、享譽西北的寧強地方風味小吃王家麻辣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