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縣位于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西濱,現為常德市轄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中國黑楊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珍珠之鄉”、“中國苧麻之鄉”。漢壽縣東臨益陽市,西靠常德城,南銜桃花源,北瀕洞庭湖,距省會長沙僅百余公里。境內沅水、澧水通江達海,石長鐵路、長常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9國道橫貫東西,省道S205線縱穿南北,常德桃花源機場近在咫尺。林業是漢壽的支柱產業。

漢壽,湘西北一塊開放而文明的熱土,地處雪峰山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位于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西濱,現為常德市轄縣。全縣轄30個鄉鎮區,總面積2034平方公里,總人口76萬,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9.49億元,同比增長13.2%。其中:一產業增加值26.0億元,增長8.9%;二產業增加值23.0億元,增長14.5%;三產業增加值30.49億元,增長16.1%。先后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中國黑楊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珍珠之鄉”、“中國苧麻之鄉”。
行政區劃
漢壽縣轄16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
鎮:蔣家嘴鎮、巖汪湖鎮、坡頭鎮、酉港鎮、洲口鎮、罐頭嘴鎮、滄港鎮、朱家鋪鎮、太子廟鎮、毓德鋪鎮、崔家橋鎮、軍山鋪鎮、百祿橋鎮、西湖鎮、洋淘湖鎮、龍陽鎮
鄉:周文廟鄉、鴨子港鄉、文蔚鄉、新興鄉、聶家橋鄉、毛家灘回族維吾爾族鄉、豐家鋪鄉、東岳廟鄉、巖嘴鄉、株木山鄉、三和鄉、龍潭橋鄉、月明潭鄉、大南湖鄉
歷史沿革
縣境,戰國屬楚地。 秦為黔中郡地。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童,治所今鼎城區斷港頭。 三國吳,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于今縣城,屬武陵郡。宋大觀年間(1107-1110),改為辰陽縣。紹興三年(1133),復名龍陽。五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三十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明洪武三年(1370),降為縣。至清,屬常德府。 民國元年(1912),龍陽更名漢壽,三年隸武陵道。五年,屬湘江道。十一年,直隸于省。二十七年,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4日,縣境和平解放,隸屬益陽專署。1952年11月,改屬常德專署。1988年,常德專署改市,隸屬常德市。
人口民族
年末全縣總戶數268659戶。總人口806708人,增長1.8%。男性416893人,女性389815人,男女性比為107:100。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665124人,非農業人口141584人。年內人口出生率11.81‰,死亡率3.88‰,人口自然增長率7.94‰。
民族有漢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壯族、滿族、侗族、白族、土家族、黎族、錫伯族、彝族、布依族、瑤族等15個,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07%。

鹿溪旅游度假區
自然地理
漢壽地圖坐標為東經111°42′59″~112°18′,北緯28°36′~29°6′45″。地域上東瀕沅江、南縣,南界資陽、桃江,西接鼎城,北抵西湖農場,與安鄉隔河相望。屬雪峰山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南部丘陵屬雪峰山余脈;全境地勢由南向北呈階遞狀下降,以平原為主,水系發達,平原占49.07%,丘陵崗地占22.44%,其余為水面占28.49%。境內有河流30條,主要河流為沅水和澧水;主要湖泊有太白湖、圍堤湖和目平湖。
縣境地處雪峰山脈向洞湖平原過渡地帶。南部丘陵屬雪峰山余脈,由西至東,連綿起伏,成為資、沅二水在境內的分水嶺。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北部低平開闊,海拔一般在40米以下,最低點白芷障湖底,高程24.4米。全縣地勢,由南向北,呈階遞狀下降,平均比降16.78%。丘陵占6.55%,崗地占15.89%,平原占49.07%,其余為水面,占28.49%。境內地貌隨洞庭湖演變歷有變遷。
氣候特征
漢壽縣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特征獨具。降水量豐沛,年均降水量1342.2mm,年平均氣壓1012.1帕,年均氣溫16.7℃,月平均氣溫有9個月在10℃以上,≥10℃的活動積溫5286.4℃,全年無霜期274天,年均日照1688.4小時,年均太陽輻射總量106.87千卡/cm2,年平均風速2.4米/秒。年平均相對濕度82%。以上氣候因子為各種農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物產資源
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49.24萬畝,總產62.8萬噸;棉花面積12.9萬畝,總產1.1萬噸;油菜面積45.6萬畝,總產3.19萬噸;苧麻面積13萬畝,總產2.3萬噸。
楊樹面積6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80萬立方米;楊樹苗圃面積0.25萬畝,年提供優質楊樹苗木400多萬株。花卉苗木面積3.7萬畝,年提供優質花卉苗木500多萬株。
年出欄肉豬75萬頭、肉牛0.67萬頭、肉羊4萬頭,出籠家禽800萬羽,生產禽蛋25000噸。
全縣有水域90萬畝,其中養殖水面30.5萬畝,年產水產品7萬噸。吊養珍珠蚌8100萬個,年產珍珠300噸,珍珠仔蚌近2億只;存塘親鱉250噸,親龜200噸,年產稚鱉1000萬只,產稚龜600萬只,產商品龜鱉600噸。
該縣立足“四鄉”特色,突出“六大產業”,發展“一鄉一品”,全縣建成各類特色基地120萬畝,其中高效農業示范基地80多個,基地面積1萬多畝;建立“千元山丘”、“萬元田土”的特色農業園區3萬多畝。通過引導基地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了湖洲黑楊林帶、沅南垸和西湖垸兩大珍珠養殖板塊、軍蔣公路沿線和西湖垸苧麻生產“一條走廊、兩大板塊”、城郊無公害蔬菜板塊、沿319國道花卉苗木“走廊”,環西洞庭湖濱湖水牛養殖帶和聶家橋鄉奶牛養殖場等一批具有漢壽特色的產業板塊。
目前,全縣擁有農產品加工企業538家,其中規模企業33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12家。
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協會101家,入會會員14154人,帶動農戶5萬多戶,連接基地30多萬畝,年銷售農產品20多萬噸。從事流通領域的中介組織1100多個,營銷經紀人隊伍3萬余人,年營銷總量突破40萬噸,營銷額達10億元。
全縣各類農業品牌82個,其中湖南省著名商標1個,無公害農產品15個,綠色食品8個,省高新技術企業7家,全縣80萬畝耕地整體完成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80%以上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獲得質量體系認證,有10多個農產品榮獲省農博會金、銀獎。

鹿溪飛瀑
基礎設施
漢壽區位優越,基礎設施完善,地處水陸要沖,東臨益陽市,西靠常德城,南銜桃花源,北瀕洞庭湖,距省會長沙僅百余公里,古為“西楚唇齒,云貴門戶”。境內沅水、澧水通江達海,石長鐵路、長常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9國道橫貫東西,省道S205線縱穿南北,常德桃花源機場近在咫尺。村村通公路,組組有車道。郵電通信全面升級,程控電話達村到戶,電力充足有余,水資源十分豐富,具備了發展現代工商貿企業的良好條件。漢壽水域廣袤,自然資源異常豐富,是典型的農業特產縣,境內沅水、澧水、滄水、浪水、酉水等30條河流縱橫交織,目平湖、太白湖、安樂湖等70多個湖泊星羅棋布,水產品生產一直在全省居領先地位,尤以甲魚、珍珠聞名于世,傍水而生的蘆葦享譽三湘。林業是漢壽的支柱產業,歐美黑楊綠冠江南,成為全國最大的速生林基地之一。境內花崗巖、黃金、石灰石、石英砂、石油、天燃氣等礦物藏量豐富,開采利用價值很高。漢壽經濟發展,人文環境十分優越,是國家確認的重點商品糧、棉、油、魚大縣,瘦肉型豬基地縣,優質農產品基地縣。紡織、醫藥、食品、造紙、建材、鑄造等支柱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漢壽民風古樸,社會安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在全省、全市領先,是商賈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地。
交通現狀
截止2006年底,漢壽境內有通車公路里程2036.3公里,其中:
1、長常高速公路,途經該縣軍山鋪、太子廟、聶家橋,49.3公里。
2、319國道成廈線,途經該縣軍山鋪、崔家橋、太子廟、巖咀、毛家灘,59.4公里。
3、省道205津武線,途經該縣罐頭咀、龍陽鎮、株木山、太子廟、豐家鋪,59.3公里。
4、縣道交通主干線8條:①軍紅線70.3公里;②西坡線28.8公里;③漢巖線14.5公里;④漢發線39.2公里;⑤紅陽線17.6公里;⑥罐六線7.2公里;⑦崔栗線6.5公里;⑧黃東線13.6公里。
5、通鄉、通村公路,總里程1683.1公里。
全縣共有航道38條,通船里程483.7公里。其中,沅水方航道新興咀至游巡塘67公里,澧水主航道從三角堤至姚灣7.2公里。沅水支流12條,里程為139.5公里。西湖航道11條,里程為130公里。南湖航道13條,里程為132公里。
經濟發展
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79.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其中:一產業增加值26.0億元,增長8.9%;二產業增加值23.0億元,增長14.5%;三產業增加值30.49億元,增長16.1%。三次產業構成比為32.7:28.9:38.4,比上年,一產業下降1.8個百分點,二產業上升1.4個百分點,三產業上升0.4個百分點。
2008年,全部工業總產值56.38億元,實現增加值16.57億元,增長21.9%。76家規模工業完成產值33.38億元,實現增加值9.01億元,增長38.0%。
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51億元,比上年增長36.6%。
200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96億元,增長23.0%。
全縣引進縣外境內項目103個,合同資金18.5億元,實際到資5.5億元。
2008年全縣完成財政預算總收入27252萬元,增長4.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1379萬元,增長8.1%。
2008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0元,增長22.8%。農民人均純收入4575元,比上年增長17.3%。
特產之鄉
漢壽縣黑楊種植面積56.2萬畝,位居全國第一,黑楊活立木蓄積量(木材)達到150萬立方米,年蓄積生長量70萬立方米,年采伐量30萬立方米,黑楊加工龍頭企業有國珍木業、洞庭木業、永昌盛木業。全縣年生產加工原木15萬立方米,年加工產量近2億。主要產品指接拼板、縫紉機臺板、黑胡桃木暢銷上海、廣州等地,遠銷歐美國家。1998年3月,被國家授予“中國黑楊之鄉”。
漢壽縣位于湘北的洞庭湖畔,盛產優質中華鱉,每年投放市場的商品鱉占全國的三分之一,1995年3月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
全縣棉花種植面積9萬畝,年產棉花近萬噸,大中型棉紡企業4家,棉紡加工能力12.5萬錠,年織布1300萬米,年產值2.5億元,全縣苧麻種植面積9.7萬畝,年產原麻2.5萬噸,精干麻年生產能力6萬噸,麻紗產量1萬噸,年產純麻布2300萬米,年系列產值近6億元,苧麻加工企業9家,是中南五省最大的苧麻產業群。2004年12月,被國家授予“中國苧麻之鄉”。
漢壽,古稱索縣,東漢時期取“漢朝江山、萬壽無疆”之意始有漢壽之名。蜀漢大將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指的就是這里。這是一方被水賦予了無限靈動的土地,是歷史上典型的洞庭魚米之鄉。據說,創立了浪漫主義詩歌體裁——“騷體”的屈原曾經長期生活在這里,而漢壽與詩歌的緣分也就是從他開始的。2002年6月被國家授予“中華詩詞之鄉”。
漢壽縣是全國淡水珍珠的發源地之一,目前共有養殖面積10萬畝,吊養珠蚌1億只,年產珍珠200噸,占全國珍珠總產量的10%以上,擁有養殖、加工企業1.5萬多家,湖南向八佬珍珠有限公司、中南珍珠首飾廠生產的珍珠項鏈、領帶、戒指等系列產品,遠銷東南亞和港澳地區。2005年11月,被國家授予“中國珍珠之鄉”。

西洞庭湖濕地風景區
旅游資源
漢壽歷史悠久,古跡名勝引人尋訪。西漢為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年)改索縣為漢壽縣。三國吳改漢壽為吳壽,赤烏十一年(248年),拆吳壽縣置龍陽縣。民國元年(1912年)更名漢壽縣。境內酉港等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距今7000多年前的遠古時代,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古文化。春秋末年,范蠡作五湖游,客寓縣境,蠡湖之名猶存。三閭大夫屈原行吟滄港,漁歌互答。太白湖廣袤清澈,因李太白偕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而出奇,靠延綿幾千年的人文民俗而誘人。金牛山峭壁懸崖,“風洞”、“雨洞” 、“白龜洞”等,風景奇秀。
隨著國內外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推動下,縣政府把發展旅游業提到了議事日程,于2002年3月成立了漢壽縣旅游局,掛靠在漢壽縣文化局。作為漢壽旅游業的指導協調部門,經過幾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啟動了漢壽旅游業,基本構建“兩點一線”旅游格局。截止到2006年底,縣內旅游企業已發展到了22家。目前,對游客開放的景區主要有西洞庭湖青山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鹿溪旅游度假區、清水湖旅游度假區、農業旅游觀光走廊。濕地公園主推游洞庭湖,鹿溪主推森林觀光、度假,清水湖主打高爾夫之旅,農業旅游則以農家樂、漁家樂為主,力推珍珠養殖、加工、銷售、農產品采摘、垂釣、水鄉舟楫競技游樂等觀賞和參與性項目來吸引游客。
西洞庭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位于湖南省漢壽縣境內東部的西洞庭湖濕地,總面積3.568萬公頃,199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西洞庭湖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5年,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西洞庭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西洞庭湖濕地由沅、澧水匯聚而成,有“水浸皆湖,水落為洲”的沼澤地貌特征,銜遠山,吞長江,碧波萬頃,浩無涯際,氣象萬千,素以美麗富饒聞名天下。這一帶港汊迂回,洲灘突兀,湖外有湖,湖中有島,漁帆點點,蘆葉青青,魚躍水底,鷗鷺翔飛。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一日之中千姿百態。
鹿溪旅游度假區
鹿溪旅游度假區地處縣境豐家鋪鄉,位于漢壽、鼎城、桃江三縣交界地帶,面積近20平方公里,由次生林、人工林組成,包括楠竹、紅豆杉林、針闊混交林等。森林覆蓋率高,溪谷幽深,竹海茫茫,幽靜、險峻、神氣、迷人,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是避暑休閑的好地方。林間野生動物豐富,有野豬、麂、兔、竹雞、錦雞等。森林景觀保存完好,民風淳樸,山上有天寶庵等人文景點。成為旅游者體驗“農家樂”和登山踏青的好去處。現已基本建成以度假和觀光旅游為主要功能的旅游區。
清水湖旅游度假區
清水湖旅游度假區位于太子廟工業園北側,與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清水湖校區聯為一體,由獵鷹集團公司獨資開發建設并為主經營。總投資1.3億元,占地6000畝。度假區已開辟的旅游項目主要有:釣魚基地(推出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臺灣名貴魚垂釣、國內淡水優質魚垂釣)、天然游泳池、水上步行球、游船、游艇、龍舟競渡、水上卡拉OK廳、吊腳樓餐飲、住宿。陸地推出了波音737飛機參觀點、空中索道(坐纜車)、遛馬場、叢林演習場、12公里電瓶車環湖游、高爾夫練習場、高爾夫球場、國際會議中心。
帥孟奇紀念館 位于縣城縣委會大院內,是我縣紅色旅游主要參觀點,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漢壽縣烈士公園 位于縣城北郊楊旗嘴社區,是我縣紅色旅游主要參觀點,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竺山凈照寺 位于縣城龍陽大道西側中段,屬我縣宗教界及社會人士捐資仿建。
五寶山 位于朱家鋪鎮,由當地村民自發投資興建。
金牛山 位于三和鄉與東岳廟鄉交界處,是踏青、登山的好去處。
文化遺產
民間傳統文藝:地花鼓、蚌殼舞、彩蓮船、打花船、漁鼓、三棒鼓、說鼓、喪鼓、打土地、儺愿、蓮花鬧等。
文藝創作:清末至民國,縣籍作家、詩人、學者作品,以詩歌、散文為大宗、文學理論次之。新中國成立后,則以新詩、小說、散文、戲曲、民間文學為主體,文學理論較前有所發展。其中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填補歷史空白。各個時期作品各有所長,其內容或狀寫山川,或記人敘事以言志,或陳史述今以論理,各具風韻,各領風騷。
縣籍作家、學者從事專業或業余文學創作的,晚清時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劉定范、饒明認、黎嵩寺、易佩紳、易順鼎、易順豫、陳懷甫等。均有作品專集。民國時期,易君左佳作頗多,易瑜(女)、曾毅、黃學藝(女)、鄒蘊真、楊國經等亦有專著或專集出版。
戲曲:武陵戲、燈戲、湘劇、京劇、歌劇、話劇等,境內均有流行。其中,武陵戲、燈戲歷史悠久,地主特色濃郁,為群眾喜聞樂見。
文物古跡:凈照寺遺址、楊幺墓、黃城寨遺址、鎮龍閣遺址、南禪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園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漢壽縣委會成立舊址、抗日將士陣亡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