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縣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中游,縣域地形為丘陵地貌,年均降水1389毫米。2008年,株洲縣土地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1個風景芪帷?個場。共有23個居委會、332個村民委員會。有耕地面積26851公頃,其中水田24357公頃、旱地2494公頃,總人口45.33萬人,完成生產總值56.93億元。

自古為湘東重要門戶,扼中原通往廣東沿海之咽喉。社會、經濟、技術均與長、株、潭城市群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廣泛接受其市場、技術、資金、信息、人才的輻射和影響,是典型的城郊縣。隨著特區造勢空間的內移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全面實施,株洲縣已成為湖南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被確定為全省招商引資重點縣之一。
行政區劃
株洲縣轄7個鎮、11個鄉:
鎮 :淥口鎮、朱亭鎮、淦田鎮、白關鎮、雷打石鎮、三門鎮、古岳峰鎮
鄉:龍鳳鄉、龍潭鄉、磚橋鄉、平山鄉、太湖鄉、洲坪鄉、南陽橋鄉、仙井鄉、姚家壩鄉、堂市鄉、王十萬鄉
歷史沿革
株洲縣最早于三國時期吳孫亮太平二年(257年)置建寧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建寧,唐高祖李淵恢復,爾后李世民又廢止,至此為湘潭縣轄域。民國23年(1934年),設湘潭縣株洲鎮;民國36年(1947年)湘潭縣株洲鎮和白關鄉、昭陽鄉合并為株洲鄉。1949年8與月12,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轄株洲、藕靈二個鄉;1951年5月,株洲從湘潭縣劃出成為縣級市,歸長沙專員公署管轄,原株洲鎮和湘潭縣第一區的太平橋鄉、荷塘鄉、龍洲鄉、大京鄉、白關鄉、百井鄉、南華鄉和荷花鄉的5個村為其行政區域;1956年3月,株洲市升為省轄市同時新設市郊區,1959年,析醴陵縣的淥口鎮、均壩鄉、鴻仙鄉、漂沙井鄉、姚家壩鄉、南陽橋鄉、洲坪鄉和湘潭縣的朱亭鎮、雷打石鎮、傘鋪鄉、三門鎮、 三門鄉、古岳峰鄉、淦田鎮、平山鄉、太湖鄉、八斗鄉、龍鳳鄉、龍潭鄉、磚橋鄉、堂市鄉、王十萬鄉等鄉鎮入株洲市郊區;1965年4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株洲縣,從株洲市析置,以株洲市郊區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隸屬株洲市管轄,至此成立株洲縣至今。
地理優勢
株洲縣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中游,縣域地形為丘陵地貌,年均降水1389毫米,全縣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現轄21個鄉(鎮)、2個場,總人口45萬人。株洲縣地處湖南發展重心〔五區一廊〕經濟帶中樞,居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城市群南緣,且水陸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距江南工業重鎮、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株洲僅15 分鐘路程,相距大型黃花國際機場50公里,僅1 個小時路程。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省道1815線(S211)、湘江航運縱貫南北,湘贛鐵路、三二0國道連通東西。全縣公里通車里程581公里,實現村村通公路,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44.7公里,居全國先進行列。湘江水運可朔江而上至衡陽、零陵,順江而下直達長沙、岳陽入長江;境內株洲航電樞紐工程、淥江大橋均已竣工。
地型地貌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古為湘東重要門戶,扼中原通往廣東沿海之咽喉。縣城距江南工業重鎮、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株洲僅 15 分鐘路程,社會、經濟、技術均與長、株、潭城市群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廣泛接受其市場、技術、資金、信息、人才的輻射和影響,是典型的城郊縣。隨著特區造勢空間的內移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全面實施,株洲縣已成為湖南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被確定為全省招商引資重點縣之一。
縱貫縣域南北的湘江是湖南“四水”中最大的河流,加上橫穿東西的淥江,全縣年水流量達553億立方米,人均11.7萬立方米,水能資源十分充沛。
湘江又稱湘水,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是湖南省境內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公里,全長856公里 ,歷年平均徑流量722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全縣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1389毫米,降水量21億立方米,湘淥兩江年客水流量553億立方米,人均11.7萬立方米。水能蘊藏量大,可開發利用15.46萬千瓦。域內山青水秀,氣候宜人,光熱充足,適宜于多種動植物的生長。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廣博豐富。湘淥兩江年水流量553億立方米,人均11.7萬立方米。水能蘊藏量可開發利用15.46萬千瓦。境內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的有十余種,特別是石灰石、耐火泥、高嶺土、花崗巖等非金屬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建材、陶瓷工業的獨特優勢。已初步建成商品糧、黃花梨、生豬、蔬菜、用材林、油茶、黑山羊、網箱養魚等種養基地,成為湖南省商品糧、油茶、楠竹、黑山羊、網箱養魚重點生產基地縣。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的有煤、鐵、鉛、鋅、鎢、金、鈾等十余種,特別是石灰石、耐火泥、高嶺土、花崗巖等非金屬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建材、陶瓷工業的獨特優勢。
基礎設施
京廣大動脈縱貫南北,浙贛復線及 320 國道連通東西,人貨均可直達全國各地;京珠高速公路跨越縣境 53 公里,并設有三個互通式立交橋,出入方便;距黃花國際機場僅 1 個多小時路程;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汽車的目標已經實現;湘江水運可朔江而上至衡陽、零陵,順江而下直達長沙、岳陽入長江;郵電通訊設施齊全,萬門程控電話、無線尋呼、數字移動通訊全面開通,并覆蓋全縣;輸變電設施完備,城鄉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并已通過驗收,電力供應充裕;城區供水能力及管網配套,可確保工業和生活用水。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株洲縣商業企業穩步發展,成為株洲縣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個體商業經營蓬勃發展。2000年來,全縣個體經營門店發展到8001戶,從業人員達17343人,完成產值和營業額65798萬元,比上年增長22.95%,上交稅金28425萬元,增長23%,占全縣財政收入的32.78%。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近年來,該縣批發零售貿易、餐飲企業通過加大投入,改善購物環境,開辟量販、專賣等各種營銷方式,方便和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全縣消費品市場明顯回升,2000年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8215萬元,比上年增長6.61%,增幅比上年提高3.49個百分點,全縣商業、供銷、煙草、藥材、農資、木材、種子等主要商業企業營銷網點遍布全縣鄉鎮,擁有固定資產總額17213銷售收入凈額37968萬元,完成利潤總額53.6萬元。
據初步測算, 2008年GDP達到56.93億元,按2005年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4.5%,比上年同期上升2.9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個百分點,比第三季度低0.9個百分點,位居全市除四區外的五個縣市并列第二名。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97億元,同比增長6.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2.84億元,同比增長20.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12億元,同比增長14.1%。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31:37.5:31.5調整為29.8∶40.1∶30.1。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來看,第一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為11.9%,拉動GDP增長1.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為55.5%,拉動GDP增長7.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對GDP增長貢獻率達45.6%,拉動GDP增長6.5個百分點;建筑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為9.9%,拉動GDP增長1.4個百分點),因而,工業成為今年拉動GDP增長的主力軍;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為32.6%,拉動GDP增長4.6個百分點。
旅游風光
全縣境內奇景異觀舉不勝舉。恬淡寧靜的大京風景區是休閑度假的勝地,其內有八景綴飾的婆仙嶺,有水清如鏡、鶴鳴魚躍、花草萋萋、景色可餐的京水湖。風景區內賓館、度假村熱情歡迎四海賓客。懸于湘江西岸的空靈寺,古樸典雅,風光幽勝,與南岳廟、岳陽樓并稱湘江三圣地,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于一身,分外端莊、綺麗。縣城南端有朱亭森林公園,人工林海,飲譽海內外。此外還有伏坡嶺、百圣寺、昭陵、建寧古城、空洲等名勝古跡。
伏波廟位于株洲縣淥口鎮南端伏波嶺上,瀕淥水北岸,前有石崖壁立,下臨深潭。1926年,淥口附近的農民運動蓬勃興起,伏波廟成為淥口農民協會,女子聯合會和國民黨醴陵縣22區黨部的辦公場所,在伏波廟內召開淥口地區農民運動骨干分子會議。
大京風景區地處株洲市郊東南,離市區15公里,是株洲市炎帝陵旅游線的起點。大京風景區是一個以山、水、林、禽同生共榮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觀與盛極明清的古廟遺跡為主的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集游覽、度假、娛樂于一體的旅游勝地,京水湖面近2400畝。
風土人情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后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在達山瑤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里,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 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歷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后頭幾天禁食豬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