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北區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市中部。東鄰鎮賚縣、大安市,西、南與洮南市接壤。總面積1874.8平方千米。總人口49萬人(2004年)。全區轄10個街道、6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
區人民政府駐青年南大街14號。郵編:137000 代碼:220802 區號:0436

洮北區城區圖
行政區劃
洮北區轄10個街道、6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
街道:海明街道、長慶街道、瑞光街道、明仁街道、鐵東街道、新立街道、幸福街道、新華街道、城南街道、保平街道
鎮:平臺鎮、平安鎮、青山鎮、林海鎮、嶺下鎮、洮河鎮
鄉:東風鄉、三合鄉、金祥鄉、東勝鄉
民族鄉:德順蒙古族鄉
歷史沿革
2000年10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0)10號]文件,撤銷白城市侯家鄉、平臺街道辦事處。設立平臺鎮,將原侯家鄉和平街道辦事處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平臺鎮管轄,平臺鎮人民政府駐平臺。
2002年3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2)4號]文件,撤銷大嶺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平臺鎮管轄。撤銷興建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德順蒙古族鄉管轄。鄉鎮合并后,鎮政府駐地不變,2002年12月,洮北區轄8個街道辦事處、6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
2003年,洮北區轄:(缺街道資料);平臺鎮、平安鎮、青山鎮、林海鎮、嶺下鎮、洮河鎮、保平鄉、東風鄉、三合鄉、洮東鄉、金祥鄉、永勝鄉、德順蒙古族鄉。
2005年,根據省民政廳《關于將鎮賚縣到保鎮劃入白城市管轄的批復》及白城市政府關于行政區域調整暨到保鎮和鎮南種羊場交接工作會議精神,根據白城整體發展需要,市政府決定把鎮賚縣到保鎮劃轉到白城市洮北區。11月2日,鎮賚縣到保鎮劃入洮北區交接儀式在到保鎮政府舉行。
區位人口
洮北區位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為中共白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鐵路公路四通八達,長白、平齊、白阿、通讓四條鐵路干線和301、105、204三條國省級公路從境內通過。
全區幅員面積2568.8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4.6平方公里。區政府所屬機構(各委、辦、局)41個,10個街道辦事處,40個社區,5鄉6鎮和鎮南種羊場,161個行政村。總人口50.9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8.9萬,農業人口22萬,少數民族人口3.04萬人。人口出生率8.4‰,死亡率6.4‰,自然增長率2.0‰。
自然資源
全區林地面積16387公頃,木材蓄積量67萬立方米。耕地總面積11.7萬公頃,其中:旱田83251公頃,水田30387公頃,農村人均占有耕地5畝,農牧漁總產值15.9億元。全區有草場116萬畝。蘆葦47萬畝,總產量5000噸。
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野生植物主要有羊草、桔梗、柴胡、甘草等62科296種。
水資源蘊藏量4.41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4.2億立方米,地表水0.21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占有量919立方米,主要河流為洮兒河。水面3060公頃,其中可養魚水面2000公頃,已養魚水面308公頃。
礦產資源豐富,有石油、中砂、細砂、白粘土等幾十種。轄區內有白城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全市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平臺——白城工業園區;還有吉林省最大的牧業園區——科爾沁精品牧業發展區。
經濟發展
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4.54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首次突破8000萬元大關,實際完成84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000元。
幾年來,該區實施“工業興區”戰略。全區共開發新產品70種,實現產值24000萬元。北方汽車配件廠生產的新型高科技建筑材料砂漿和易粉,被省確定為新產品。北方電吸塵器廠生產的電吸塵器,被確定為國家重點環保技術。稻殼碳棒、刀具預調測量儀2種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速凍粘玉米和洮兒河免淘米被評為吉林省名牌產品,結束了我區無省名牌產品的歷史。穗港印刷包裝廠新上的生產線填補了我市一次成型瓦楞紙生產的空白。丫丫牛乳業有限公司被省教委確定為液態學生豆奶定點生產企業。新興建材的煤灰燒結磚、鶴祥肉業的擴能改造、通寶窗業的門窗等項目建成投產。使我區的工業布局形成以天福食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農產品系列加工、精深開發、梯次增值的資源型工業;以汽車附件廠為代表的合作配套型工業;以紡織彈簧廠為代表的協作服務型工業;以通寶窗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循環利用型建材工業。2005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5戶,有食品加工業、米業、煙草加工業、紡織業、印刷業等16個行業,從業人員2083人。主要產品產量:大米精米9.27萬噸,紙制品2930噸,紙箱2930噸,鐵合金4281噸,紅磚4597萬塊。全區工業總產值8.3億元,實現利潤1430萬元。全區擁有自營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14戶,農產品加工企業944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戶,市級龍頭企業6戶,地方品牌40個,加工轉化率達到38%以上。建筑建材企業110戶,萬噸以上稻米加工企業48戶,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初步形成了農產品加工、能源開發、新型建筑建材三大主導產業。主導產品發展到30種,開發新產品25個,實施技術改造13項,全部順利投產。市區聯動共同建設的白城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完成了“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擺放工業項目。到目前,已有39個項目入駐工業園區。
我區以增加農民收入、破解“三農”問題為重點,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全面推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區旱田全程灌溉能力達95%,節水灌溉面積達30萬畝,是全省唯一達到水利化標準的縣(區)。2005年,全區糧食總產量45.3萬噸,其中:玉米22.3萬噸、水稻17.8萬噸、高粱2.9萬噸、小麥366噸、大豆1424噸、雜豆7297噸。油料作物總產量2.98萬噸,其中:葵花籽4166噸、花生果2.5萬噸、芝麻1201噸。肉類總產量3.4萬噸,其中:豬肉2.4萬噸、牛肉2331噸、羊肉2375噸、禽肉5415噸,其它肉類567噸。存欄豬、牛、羊、禽類分別為15.03萬頭、2.23萬頭、11.12萬只和149.70萬只。甜菜產量1840噸。煙葉產量773噸。水產品產量145噸。造林843公頃,森林覆蓋率6.99%。農業機械化總動力51.25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3555臺,小型和手扶拖拉機1.54萬臺。水庫2座,自流灌區2處,機電井2.7萬眼。農村用電量2877萬千瓦時。化肥施用量6.22萬噸。
特色產業
以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以打造“無公害、綠色、有機”品牌為標準,突出發展規模集中、品牌特色統一、加工服務配套的園區農業。全區共啟動新建續建種植、養殖、資源加工、農產品貿易等園區120個,園區建設總投資5.7億元,總產值達到9.7億元,被省農委授予“吉林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示范區”。農業綜合開發代表省通過國家驗收。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突出成績,被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列為第一個啟動的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天福公司生產的速凍粘玉米產品被列為國家粘玉米生產標準。特別是以防疫體系和無規定疫病區建設為重點,發展壯大了牧業園區,規劃建設了各種牧業養殖園區44個,奶牛發展到1.2萬頭,肉牛發展到2.1萬頭,實現牧業產值4.5億元。在發展的牧業園區中,奶牛園區22個、肉牛園區7個、肉羊園區6個、肉雞園區2個、蛋雞園區3個、綜合養殖園區4個。建成榨奶站16座。奶牛與2001年相比,增長了近10倍,每天銷售鮮奶42噸。在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的龍頭企業建設中,全區初步形成了五條小龍:一是以肉牛、肉羊屠宰加工為主的天福食品有限公司;二是以肉雞屠宰加工為主的東方牧業食品有限公司;三是以獺兔養殖加工為主的吉龍兔業;四是以蛋雞生產為主的蛋禽協會;五是以鮮奶加工為主的阿寶乳業。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牧業發展逐步向“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完善。實施了“三北”四期、農防林更新改造、退耕還林、生態草建設和“瀚海桑田”五大林業工程建設,全區有林面積達到12229公頃,林草覆蓋率達8.92%。特色經濟發展有了新起色,2005年種植烤煙3260畝,完成嫁接桑園1.88萬畝,養蠶633張,產繭4.74萬斤。
商貿流通
我區以建設多功能、多層次、多特色、多品味的市場體系為重點,建設和規范了青年北大街市場、東郊農貿綜合市場、金百合超市開發區分店、吉鶴蔬菜市場和紅干椒批發市場等15個專業市場,完成投資1.05億元,市場占地面積達18.3萬平方米,年交易額實現3.1億元。全區商業、飲食服務網點1980個,從業人員1.25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億元。對外貿易活躍,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730萬元。大力發展旅游經濟,開發了綠色生態觀光園。實現了糧食直補、退耕還林、社會保障體系試點配套資金的足額撥付,財政支出總額達2.76億元。加強了財稅管理,機關事業單位實行了部門預算和綜合財政預算,成立了會計核算中心,對機關事業單位實行了會計集中統一核算,完善了農村財政管理體制,實行村帳鄉管,統一推行了政府集中采購,規范了機關事業單位的支出行為。組織對轄區內的個體稅源開展了調查,全面清查了申報繳稅、查遺補漏、偷稅欠稅情況,做到應收盡收。
城區建設
白城市,是吉林省西部的地級市,轄5個縣(市區),人口200萬,是一個具有獨特比較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的新興城市。地處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區位優勢明顯;風能、石油、煤炭、土地、草原等資源十分豐富;也是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和特色雜糧雜豆、油料糖料、畜產品主要產區;經過多年發展和白城人民的不斷努力,已形成以能源、農產品加工、汽車零部件、紡織、醫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2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8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17.1億元。城市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功能日益完善,為招商引資、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洮北區作為白城市唯一的市轄區,是白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個幅員遼闊、土質肥沃、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新興工業獨具特色、極具發展優勢的理想之地。全區幅員面積2568.8平方公里,轄5鄉6鎮和鎮南種羊場,161個行政村,10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0.9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8.2萬,農林牧漁業勞動力11.7萬。有漢、滿、蒙等19個民族。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3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4億元。近幾年來,隨著招商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洮北經濟迅速發展,工業實力顯著提升,一批具有發展潛力,拉動作用較強的大項目落戶洮北,引進億元以上項目6個,千萬元以上項目55個,哈工大集團龍丹乳業日處理鮮奶500噸生產線項目正在建設之中,華能風電、富裕風電項目已實現當年引進、當年并網發電,年產20萬噸玉米酒精加工項目一期工程已經投產,二期工程和3萬噸秸稈燃料乙醇項目也已開工建設。
轄區內有白城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全市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平臺——白城工業園區,是白城市投資環境的最佳區、工業項目的聚集區。園區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啟動面積22平方公里,可以集中擺放工業項目,承接產業集群,為域外投資者投資創業提供了最理想的環境。園區政策穩定,并執行國家及省市新出臺的有利于招商引資的新政策。
白城工業園區2005年成立以來,已完成“七通一平”面積達到11平方公里,是吉林省內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市級工業園區。園區經濟以工業為主體,重點以農產品加工業、能源工業、建材工業、汽車配套工業、紡織服裝工業、醫藥工業六大產業為主。截止2007年末,累計入園項目77個,總投資110億元,其中在建項目39個,投產項目26個,一個蓬勃發展的工業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招商引資
我區廣泛開展敲門招商、網上招商、親情招商、小分隊招商、產業鏈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全力組織參加各種大型經貿洽談和招商引資活動。2005年,以稅源型項目建設為核心,共引進各類項目128個。其中:總投資在億元以上的洮北華能風電一期工程項目、富裕風電項目已實現當年引進、當年并網發電;20萬噸/年酒精加工項目一期工程,生產規模已達到5萬噸/年,完成投資1.78億元,正在試運行,生產出樣品酒精及飼料達到設計標準,二期、三期工程也將陸續開工,待項目全面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0個億,完成稅收2.7個億,徹底扭轉我區財力脆弱的被動局面。金屬護欄材料、壓縮天然氣加氣站等投資千萬元至億元之間的項目17個。PP-R塑擠管材、風電運檢等8個投資超千萬元的項目落戶白城工業園區。
項目建設強力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名列全市之首。我區項目建設以“5.20”工程為核心內容,即20萬千瓦風力發電、23萬噸/年酒精生產、20萬頭/年標準化育肥牛養殖、20萬噸/年鮮奶加工、20萬噸/年肉類加工項目,基本形成了我區工業發展的主體框架。2005年,洮北區被中共白城市委、白城市政府評為全市招商引資優秀單位。
基礎設施
2005年,全區供水管道長319.35千米,供水量4318萬立方米/年。城市供熱面積69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熱面積441萬平方米。城市燃氣供應企業5戶,用氣人口25.73萬人,燃氣普及率69.71%。全區城市道路總長188.49公里,道路面積284.8平方米。運營汽車2650輛,其中,標準運營車173輛,小公共汽車660輛,出租車1817輛。全區綠化覆蓋面積1132.9公頃,園林綠地面積940.9公頃,公共綠地面積254.3公頃。全區11個鄉鎮161個村全部通電。用上自來水的鄉鎮5個,自來水受益村屯53個。
全區農村道路總長度1393.9公里,形成鄉村道路網,通客車村屯達到160個。強化了城區凈化工程,重點開展“十亂”治理和門前三包活動。嚴格執行“日產日清”、“裝凈掃光”的衛生垃圾清運標準,維修新建公廁45座。開展了農村改廁工作,新建新式分離式廁所200座,進入了省一類縣(區)行列,2006年獲得了省免檢的殊榮。我區的“村村通”等級公路建設實現新跨越,全區“村村通”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136.6公里,實現100%的行政村和76%的自然屯通等級公路,在全省縣(市、區)中位居前列。

白城師范學院
教育醫療
我區健全完善了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為預防禽流感疫情,實施了地毯式消毒。2005年,開展了5項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和“安全生產月”等活動,實現全年無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積極推進九年義務教育,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教育“兩免一補”和“一費制”,投入41萬元補助4145名貧困生,保證了適齡青少年入學。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改造擴建了市醫院綜合樓和部分鄉鎮衛生院,完善了艾滋病示范區建設。全區擁有科研機構2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948人。其中:高級職稱654人,中級職稱3016人,初級職稱4278人。有電影事業單位、文化藝術單位各1個,檔案館、圖書館各1個。廣播人口覆蓋率、電視人口覆蓋率均為100%。全區擁有各類國辦學校59所,其中職業高中1所,初中25所,小學29所,幼兒園4所,在校生49947人,教職員工4394人。
白城師范學院是吉林省西部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其前身是白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8月,白城林業學校并入白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2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院校。2007年與東北師范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2008年以優良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學院現已發展為師范與非師范教育協調發展的教學型省屬普通本科院校。
我區擁有縣級以上醫院2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街道衛生院3所,鄉鎮衛生院15所。各醫療機構引進、購入直線加速器、DR等大型先進醫療設備和中小型設備百余臺件,價值近2500萬元,建立健全了三級預防醫療體系。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實施了生殖道感染干預、出生缺陷藥物干預、阻斷母嬰垂直傳播的艾滋病防治等國家和省的試點項目和優生檢測工作,促進了出生人口素質的提高。城鎮中納入低保范圍的貧困居民有17328人,累計發放城市低保資金1822萬元。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全區農村有4053戶,7130人納入低保。擁有各級福利院(所)13個,床位450張,供養五保老人360人。2005年,全面實施創建“平安洮北”十大工程,無集體去省進京上訪,社會穩定繁榮。
旅游景點
白城華嚴寺:始建于中華民國初年。原寺坐落于現在的市民生中學院內,當時占地面積近四萬平方米。正殿三間,為磚木材料,結構精致,殿中供奉釋迦牟尼等三尊坐佛,立佛四尊,東西有配殿各三間,供僧人居住使用。另有四十余間廟產房屋對外出租。僧人也做道場和化緣,平時香火不斷,廟會時香火更是盛極一時,是當時白城地區的佛教活動中心。文革期間,寺院慘遭破壞,僧人遣散,經像法器蕩然無存,部分建筑因瀕臨倒塌,于一九八五年九月徹底拆除。 落實宗教政策后,由于信教群眾強烈要求恢復重建華嚴寺。一九九四年經省政府批準,同意恢復重建,但該地區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屬草原牧區,經濟落后,生活貧困,靠信眾集資建廟非常困難,美好愿望無法實現。一九九八年省政府再次下發文件,批準重建華嚴寺。白城市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視。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召開市政府第14次專題會議,決定移址城南,重建百年古剎華嚴寺,無償劃撥土地二萬平方米,誠聘長春佛教界釋正行法師來白城主持重建事宜。由于政府重視、省佛教協會經濟支援、廣大信眾慷慨解囊,僅用一年零三個月,山門、圍墻、門衛、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齋堂、念佛堂、僧寮、鍋爐房等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
查干浩特旅游度假區:蒙語“查干”為白色之意,“浩特”為城市之意,“查干浩特”即為白城之意。查干浩特為白城的歷史名稱。為追根溯源,回歸歷史,白城市在市區西北部專辟一地,命名為“查干浩特旅游經濟開發區”。 此舉,既為發展當地旅游經濟之目的,又為白城溯源刻下歷史之印跡。查干浩特旅游經濟開發區地處吉林、內蒙古、黑龍江三省(區)交界處。2002年11月29日由省政府批準建立。位于白城市查干浩特旅游開發區內的民族風情園,整體布局按照馬頭琴外形進行設計,以展示蒙古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歷史文化的積淀。是一處集吃、住、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園內的科爾沁民族風情園,占地面積6.6萬平方米,有大小蒙古包39座,可同時容納500人就餐、娛樂,是吉林省內最大的蒙古包群。“王爺府”是民俗村內最大的餐飲包,占地100平方米,可容納60人就餐娛樂。在民俗村大門口還設有上馬石、下馬石,為游客敬奉上馬酒、下馬酒。村內的每個包里均安裝有空調,冬暖夏涼。民俗村的跑馬場上,駿馬奔騰,風馳電掣,騎在馬背上可領略當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族同胞金戈鐵馬的恢弘氣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