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市隸屬于中國吉林省,是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市級區劃。暫由白山市代管。位于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腹地,鴨綠江畔,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道(兩江道、慈江道)三郡(中江郡、金亨稷郡、慈城郡)隔江相望。臨江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山清水秀,風景旖旎。雄奇壯觀的長白山,赤壁林立的珍珠門,天水一色的葦沙河漁場,鴨綠江對岸的異國風情等別具特色。幅員3008.5平方公里。全市轄7個鄉(鎮)、6個街道,人口21.6萬人,郵政編碼134600。
行政區劃
臨江市轄6個街道、6個鎮、1個鄉:
街道:建國街道、新市街道、興隆街道、大湖街道、森工街道、大栗子街道
鎮:樺樹鎮、六道溝鎮、葦沙河鎮、花山鎮、鬧枝鎮、四道溝鎮
鄉:螞蟻河鄉

臨江全景
歷史沿革
自古以來臨江就是鴨綠江畔的邊境重鎮。夏、商、周時隸屬青州和營州,秦時屬遼東郡,唐初為安東都戶府所轄,后為渤海國西京鴨綠江府所在地;宋遼時屬東京道綠州,明時屬建州衛;清時屬盛京。古稱“貓兒山”[帽兒山],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設立臨江縣,并形成一個東西寬2.5公里南北長0.5公里,總面積5平方公里的臨江縣城。成為鴨綠江沿岸固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四保臨江時期'臨江為遼東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所在地。1985年4月設為臨江區,1992年9月1日,臨江撤區設為縣;1993年11月28日,撤縣設為臨江市。
自然資源
臨江素稱“長白山立體資源寶庫”,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1萬千瓦,并有礦泉、溫泉多處,現已建成水電站16座。礦業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可供工業開采的硅藻土、白云石、煤、金、銻礦石等礦藏資源種類達46種,其中,硅藻土和白云石儲量及品位居全國第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得天獨厚,全市有林地2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3%以上。野生動物有鹿、貂、黑熊等250余種;野生植物有山參、天麻、細辛、貝母、黨參、高山紅景天等100余種,被譽為“中國高山紅景天之鄉”和“國家北藥基地”。

變化的臨江
經濟發展
為發展地方經濟,1992年11月7日經省政府批準成立了臨江經濟開發區,享受省賦予臨江經濟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臨江市設有國家一類口岸,中朝邊境有公路大橋相連接,是吉林省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具有邊貿、外貿進出口權。海關、邊檢、檢驗檢疫等機構健全,可獨立開辦一切進出口業務。“十五”期間,臨江市抓住了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有利契機,積極爭取資金,加快公路、電力、通信、供水、供熱、旅游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全市齊動員,舉市大筑路”活動,使公路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五年用于公路建設資金達9.8億元,修建公路418公里。先后完成了臨江至八道江界、臨江至大湖、臨江至撫松等(水泥)油路。現在全市人民企盼已久的沈長線老嶺隧道工程于2005年9月29日竣工通車。構建了“兩縱兩橫、四個出口”的路網格局。公路建設的迅猛發展,提升了臨江區位優勢,加快了經濟和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按照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總體規劃,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十五”期間每年都以10多萬平方米的速度, 對舊城進行改造,初步建立了三公里林產工業區、臨城經濟開發區、建國商貿區新市邊貿區、六道溝、花山工業集中區。完成了文明小區、世紀春小區、西成小區、交通小區、迎賓小區等10余個花園式住宅小區建設。每年都投資數千萬元對城市道路、綠化美化、燈光等工程進行更新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城市整體功能,市容和環境衛生質量逐年改善。通訊事業和信息網絡建設迅猛發展。
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近年來,臨江立足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財力增強,促進農村穩定繁榮”為目標,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完成6.4億元,同比增長8.5%;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1.7億元,同比增長7.4%。“十五”期間,該市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重點,加快了肉牛繁育改良體系建設,扶持培育了中藥材種植加工、山葡萄種植加工、甜玉米專業生產、食用菌培植等農業龍頭型經濟產業。同時,全面啟動了長白山生態建設恢復工程,加快了農業綜合開發步伐,該市被國家列為“國家北藥生產基地縣”,并獲得“國家山參仿生保護栽培技術專利權”。中草藥、山野菜、林蛙、林果生產初步形成了群體參與、基地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模式。效益農業、綠色農業和訂單農業發展迅速。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目前,全市已有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60個,有效地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加了農民收入,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49元,同比增長5.6%。這一切為加快社會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業經濟實現快速增長。臨江市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工業強市”不動搖,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著力解決工業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工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得到確立。“十五”期間,該市工業經濟每年以兩位數增長。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9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利潤7000萬元,比上年增加3433萬元。各項主要指標在白山各縣(市、區)評比中名列前茅。2005年全市有34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其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6.5億元,木質百葉窗二期擴建、超微細二氧化硅等17個重點工業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繼吉林健今藥業改造和美詩頓新型超微細二氧化硅項目被列為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項目之后,5萬噸硅藻土基體無毒殺蟲劑等3個項目的申報工作進展順利。這些工業項目全部投運后,將進一步擴充經濟總量,為臨江早日實現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

臨江市新區
產業發展
對外開放成效顯著。近年來,我市在充分發揮臨江經濟開發區對外窗口作用和龍頭帶動優勢的同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積極參加國內舉辦的各種經貿洽談會,在國內外廣泛尋求合作伙伴。通過努力,德國駛多飛公司、遼寧科貿公司、吉林風電公司、北京章光101集團等國內外企業先后在臨江落戶。2005年全市共簽訂合同項目38項,引進域外資金2.6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4億元。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2600萬美元,同比增長17%。該市還進一步加強了對外友好交流,分別與美國印第安那州哈蒙德市、韓國的九里市締結友好城市,對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產生深遠影響。
民營經濟穩步增長。通過資金支持、法律保護、重獎激勵等方式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到目前,我市民營企業發展到82戶,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5913戶,從業人員22300多人,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國民經濟比重的70%。培育和扶持了寶健木業、興輝助濾劑廠、臨江金銀礦等一批市場潛力大、產品銷路廣的優勢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整體素質由弱到強,經濟規模由小到大,不斷發展。
大力培育旅游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針對境內旅游資源豐富的狀況,我市制定并實施了《臨江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積極構筑生態旅游格局,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資建成了江心島公園、溫泉度假村游泳館,溪谷莊園、鴨綠江漂流、金銀峽風景區等為代表的長白山文化、鴨綠江風情的生態旅游景點和陳云舊居、“四保臨江”烈士陵園為主的紅色旅游景點景區。200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數達20萬次。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200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5億元,同比增長11.3%。口岸貿運市場、西苑綜合貿易市場等一批集倉儲、批發、運輸為一體的專業化市場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區服務、保險、證券、中介等行業健康發展。
當地特色
臨江素稱“長白山立體資源寶庫”,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1萬千瓦,并有礦泉、溫泉多處,現已建成水電站16座。礦業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可供工業開采的硅藻土、白云石、煤、金、銻礦石等礦藏資源種類達46種,其中,硅藻土和白云石儲量及品位居全國第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得天獨厚,全市有林地2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3%以上。野生動物有鹿、貂、黑熊等250余種;野生植物有山參、天麻、細辛、貝母、黨參、高山紅景天等100余種,被譽為“中國高山紅景天之鄉”和“國家北藥基地”。臨江市針對境內旅游資源豐富的狀況,制定并實施了《臨江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積極發展以紅色、生態、沿江、環山、跨國為特色的旅游產業。先后投資8000余萬元相繼開發和建成了江心島公園、北山公園、溫泉渡假村游泳館、溪谷莊園、鴨綠江漂流、葦沙河風景區等為代表的一批能夠體現長白山文化、鴨綠江風情的生態旅游景點。開通了集安經臨江至長白山等3條旅游熱線。同時,利用臨江被國家確定的兩個紅色旅游經典景點和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的有利時機,修繕了陳云舊居,擴建了“四保臨江”紀念館和烈士陵園。臨江市還加大對唐朝渤海國時期歷史文化遺存的開發力度,寶山——六道溝渤海國時期冶銅遺址被國家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江市充分發揮地處中朝邊境的優勢,開通了“對朝一日游”,現在異國風情游已成為臨江旅游的一大品牌。每年都吸引大批國內外旅客來臨江觀光旅游,200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數達20萬人次,旅游業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旅游業的興起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

臨江主城區
城市建設
近年來,臨江以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本著“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集中連片改造”的原則,突出經營城市的理念,采取市場運 作,每年以10多萬平方米的速度,對舊城進行改造。經過多年的建設,臨江市區一改過去雜亂無章的狀態,形成了科學有序發展的格局。電業大廈、稅務大廈、海關大樓等70余棟造型各異,具有時代特點的高層建筑拔地而起,鱗次櫛比。文明小區、世紀春小區、交通小區、西盛小區等10余個花園式小區已初具規模,極大地改善了居民住宅條件。目前,市區人均住房由1990年的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現在的16.21平方米。投入了專項資金,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已建成花山、葦沙河等各具特色的衛星鎮,并日益顯現輻射效應。同時,城市基礎設施相配套的供水、供熱、環保、垃圾處理等設施日趨完善,滿足了城市需要,城市總體功能大大增強,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山水園林城市初具規模。依山(長白山)傍水(鴨綠江),異國風光盡收眼底。199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根據臨江的地貌特征和山水景色,把城市發展定位于建設山水園林城市上,下氣力規劃布局和建設。在加快縱橫交匯的街路,錯落有致建筑群的同時,注重城市的綠化美化建設。1998年結合舊城區改造,市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了政府廣場,成為當時整個白山地區唯一的多功能廣場;投資100多萬元在市區至大栗子鎮之間建設了鴨綠江綠色生態文化長廊,為鴨綠江畔描繪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994年在國家文化部、林業部等18個部委共同組織開展的“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活動的推動下,經過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投資1400多萬元,建設了集園林藝術和休閑娛樂為一體,有很深文化底蘊的北山公園,現在已成為國家2A級風景區;目前,市區已有各類游園4處,大型綠地20多處,綠化街路23條,公共綠地面積125.5公頃,綠化覆蓋率為17.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1平方米。

臨江市鴨綠江國際大橋
觀光夜市
臨江觀光夜市由通化街39巷及臨江街所形成的十字型觀光夜市,臨江街夜市是所有女性的最佳購物天堂。白天是朝日菜市場,販賣著各式魚,肉,菜,聚集的每家婦女來此采購,也成了婆婆媽媽相會交流的好地點。一旦接近黃昏,兩旁的服飾店面,小吃攤販,也陸陸續續的開始營業,準備向人山人海的顧客接招。交通方便,接近世貿中心及臺北101ˋ信義商圈ˋ華納影城,血拼完后,不妨到夜市體會當地人的人文風情。
生活上的另一個需要,即是食物。而臨江街的后半段便可實現顧客的口腹需求。這里最著名的就是那打破傳統的香腸和特制的魯肉飯。專注于小吃的口感,臨江街夜市提供著多種臺灣美食,從青蛙下蛋,烤鴨夾餅,米粉湯,愛玉冰,到國外的日式鐵板燒,壽司,上海水煎包;樣樣吸引著人潮。不仿有空來逛逛,感受一下熱鬧又熱情的臺北文化。
當然,夜市只賣這些東西,是不可能滿足消費者的。臨江夜市除了小吃之外,還一條俗稱家具街的文昌街,是臺北市家具集散地之一。文昌街家具店擁有幾種類型,有販賣中式家具、走西式家具、也有充滿現代感的家具店。寢具街則位于通化本街上靠近臨江街入口處,因為鄰近家具街,或多或少都有賣床,而床單棉被樣式可說是多得不勝枚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