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區是吉林市4個城區之一,位于市區北部,第二松花江北岸。全區幅員面積1209平方公里,耕地28800公頃,人口53.7萬,其中農業人口18.1萬。轄13個街道、2個鄉、4個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行政區劃
龍潭區轄14個街道、4個鎮、2個鄉:
街道:龍華街道、土城子街道、東城街道、泡子沿街道、龍潭街道、新吉林街道、山前街道、遵義街道、榆樹街道、靠山街道、漢陽街道、承德街道、新安街道、鐵東街道
鎮:缸窯鎮、江密峰鎮、大口欽滿族鎮、烏拉街滿族鎮
鄉:江北鄉、金珠鄉
歷史沿革
龍潭區地處龍潭山麓得名龍潭區。1956年稱龍潭區人民委員會;1956年成立龍潭區人民公社;1962年復稱龍潭區人民委員會;1992年2月1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2]14號):將原郊區的金珠鄉、江北鄉、龍潭鄉的大砬子、北甸子、龍城、土城子、鐵東、東升、天太村劃歸龍潭區管轄,龍潭區人民政府駐遵義西路。
龍潭區設立漢陽街道(調整時間尚不清楚)。2005年春,撤銷龍潭鄉設立承德街道。2005年10月楊木鄉并入缸窯鎮。
氣候環境
地處長白山脈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松花江在龍潭區西側,半包圍流程58公里。西邊是肥沃的沖積平原,東邊是長白山野生資源豐富的低山丘陵區。地勢多為平原和丘陵,屬中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3℃--5℃,降水量650--750毫米,無霜期130天。
資源特點
水資源豐沛,第二松花江傍區而過;森林覆蓋面積廣,是重要的后備森林資源基地,主要樹種有樟子松、長白落葉松、胡桃秋、柞樹、楊樹、水曲柳等;礦物質資源貯量較大,優質花崗巖、白粘土、沸石、褐煤、白矽土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經濟動植物資源豐富,梅花鹿、紫貂、林蛙、獺兔等久負盛名,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享譽中外。盛產葡萄、金紅蘋果、李子等水果和蕨菜、蘑菇等山野菜;綠色有機大米、粘甜玉米、江密峰貢米、烏拉小米和無公害蔬菜等農產品享譽省內外。
經濟水平
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實現52億元,同比增長25%;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59億元,同比增長17.2%;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190元,同比增長17%;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7億元,同比增長32.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3.7億元,同比增長11%。工業:龍潭區是吉林省的老工業基地。國家“一·五”期間156個重點項目,吉林市有7個半,其中3個座落在龍潭區——即所謂的“三大化”。龍潭區工業基礎雄厚,區內大企業林立,化工企業尤為集中,其中包括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中國石油吉林石化集團公司以及吉林熱電廠、江北機械廠、華潤啤酒集團公司等10余家特大型和大型企業。吉化30萬噸乙烯裝置投產后,為發展精細化工、配套項目及下游產品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依托吉化,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化工產業。2004年,全區化工企業實現產值33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9.3%,同比增長30%。加快發展汽車產業。通田汽車公司累計完成投資5.2億元,主體廠房已完工,閣蘿轎車已批量生產,全區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達到21戶,初步形成了汽車整車生產和零部件生產協調發展的格局。在大企業的帶動下,龍潭區初步形成了以化工、汽車、農產品加工、機械加工、礦產建材等為主導產業的新型綜合工業體系。
農業:全區耕地面積27903公頃,是吉林地區水稻、玉米、蔬菜、肉牛、生豬和肉雞的重要生產基地。目前,特色農業是龍潭區農業的主導產業和主要經濟增長點。糧食作物的特色品種主要有綠色無公害小米和粘甜玉米,其中以優質土壤、純凈無污染的牛亡牛河水培育出的優質江密峰貢米潔白醇香,烏拉小米營養價值極高,享譽省內外;蔬菜特色品種主要有紅皮毛蔥、紫皮蒜等,并已申辦了綠色食品標志,遠銷日本、香港、東南亞各國;養殖業的特色品種有獺兔、梅花鹿、柞蠶、肉雞等多個種類。
商貿投資
堅持以培育和建設市場為主線,以提高第三產業社會化程度和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傳統行業、服務行業、新興行業、基礎行業為重點,逐步形成多層次、全功能、高效益的發展格局。努力引進現代物流及知名商業服務企業,現有各類商業經營網點17666個,從業人員39200余人。土城子商貿區、鐵東商貿區進一步完善。倉儲物流業發展迅速,扶持發展了九天儲運、九順儲運、光大米業等一批倉儲物流企業。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擁有石油制品、石化產品、橡塑產品、有機化工、無機化工、精細化工、化肥、染料及中間體、醫藥、農藥等十幾個系列1000多種產品,年商品量580萬噸以上。區內其他化工企業達91戶,年實現產值33億元,產品包括涂料、制劑、生物制藥、化肥、橡塑制品等12類幾百個品種,能為發展化工產業提供充足的原料。旅游特色鮮明。龍潭區有著悠久的文明史,5000年前滿族的祖先肅慎人就在此生息,形成了夫余文化、高句麗文化、渤海文化等古文化,遺存在高句麗山城、烏拉古城池等眾多的古跡。龍潭山層巒疊翠,景色幽深,是少有的市區森林公園。吉林霧凇奇美壯觀,天下聞名,而猶以龍潭區霧凇島霧凇為最佳。烏拉街鎮滿族民俗風情濃郁,是典型的滿族文化遺存地,被吉林省政府命名“省級民族旅游區”歷史文化、古跡民俗、山水林木、冰雪霧凇構成了龍潭區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 幾年來,龍潭區立足于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突出工業經濟的發展,使全區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化工、汽車、建材、機械加工和農產品深加工為支柱產業的經濟發展格局。化工和汽車兩大主導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以香料、有機化工、助劑、有機硅及橡膠加工為主體的化學工業生產體系。在汽車產業方面已形成了以一批民營企業為龍頭企業的汽車配套企業群。主要為長春一汽集體、吉林輕型車廠、吉林通田汽車公司、哈爾濱輕型車廠、沈陽中華金杯汽車廠等整車生產廠家進行配套。機械加工、建材、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
交通運輸
全面推進重點工程建設,累計投資20億元,完成了遵義東路、遵義西路、湘潭街、“東出口”、“西出口”等改造建設工程。目前,全區共有遵義東路、徐州路、漢陽街、湘潭街、清源街、承德街等主干道13條,全長38750米,總面積600690平方米;山前路、合肥路、前進街、新山街等次干道62條,全長68945米,總面積288451平方米。2004年,加大了城鄉道路建設力度,完成了前進街等12條市政道路建設維修工程以及33萬平方米硬覆蓋工程,完成了東南環繞城公路、吉琿高速公路江密峰段、黑大公路大口欽段及中油輸油管線龍潭段的征地拆遷工作,完成鄉村水泥路建設356公里,全區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
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加大了環境污染防治力度,開展了百日消煙除塵和夏季噪聲綜合整治工作,實施了“藍天工程”,強化了對超標排污企業的治理,促進了區域環境的改善。城市管理得到加強。成立了全省第一支“城管女子巡邏隊”,組織了“創建文明街路百店簽約”活動。加強了對季節性市場的管理,有計劃、分步驟地取締露天市場。推進街道社區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共建活動,密哈、龍東等小區被評省、市級物業管理先進小區。
發展空間
龍潭區發展空間廣闊。省級龍潭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9.68平方公里,實行全封閉管理,享受國家級星火密集區和省級經濟開發區的全部優惠政策。在全省46家省級開發區綜合實力評比中排名第四位。吉林化學工業園的起步區5平方公里就在開發區內。還將再擴20平方公里,作為吉林化學工業園的發展區。開發區基礎設施完備,生活及工業排水工程,可滿足區域內的生活污水排放,工業污水直接進入吉化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區內通訊設施完善,網上信息傳遞通暢,可滿足企業的各種通訊需要;同時,開發區內擁有自己的供熱管線和供熱泵房,可滿足區內工業生產及生活需要;道路錯落有秩。目前,開發區南區已基本實現“七通一平”。
文化教育
龍潭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科技、人才優勢。區內共有大專院校3所、中專3所、技校2所、職業學校3所、中學14所、小學80所,初步形成了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以吉化為主的駐區大企業擁有數萬人的科技和管理人才隊伍,其中一部分專家是國內乃至國際知名的拔尖人才。
體育衛生
全區已建立了22個大型文化娛樂場所和5個大型體育活動場所,其中東方游泳館內設施和比賽條件屬吉林省內一流水平。區體校訓練工作不斷加強,體育竟技水平不斷提高,速滑和田徑項目成績突出,曾多次在全國、省運動會上獲得金牌,被國家體委評為速滑訓練先進集體、國家體育后備人才培訓基地,被省、市評為先進業余體校。2004年,榮獲省級金牌8枚、市級金牌7枚、市級銀牌12枚。衛生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健全和完善了以城市為中心,以農村為重點,以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的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網絡,全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82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243人,醫療設備和技術水平先進。
科技普及
龍潭區是國家級化工星火技術密集區,多年來堅持以科技為先導,積極進行科技攻關和新產品開發,進行技術開發、引進、創新,實施星火計劃成效顯著,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現有各類科技人員4181人,其中高級職稱1345人,中級職稱3923人,其中一部分專家是國內乃至國際知名的拔尖人才。吉化研究院和吉化設計院在化工科研設計方面居全國領先水平。2001年3月,龍潭區作為縣區的唯一代表在全國星火技術密集區工作會議上做了典型發言;2003年龍潭區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區,并被確定為全國139個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之一。
人文景觀
龍潭區有著悠久的文明史,5000年前滿族的祖先肅慎人就在此生息,形成了夫余文化、高句麗文化、渤海文化等古文化,遺存有高句麗山城、烏拉古城池等眾多的古跡。龍潭山層巒疊翠,景色幽深,是少有的市區森林公園。吉林霧凇奇美壯觀,天下聞名,而猶以龍潭區霧凇島霧凇為最佳。烏拉街鎮滿族民俗風情濃郁,是典型的滿族文化遺存地,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民俗旅游區”。歷史文化、古跡民俗、山水林木、冰雪霧凇構成了龍潭區獨具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觀。
旅游資源
龍潭區有著悠久的文明史,5000年前滿族的祖先肅慎人就在此生息,形成了夫余文化、高句麗文化、渤海文化等古文化,遺存有高句麗山城、烏拉古城池等眾多的古跡。這些歷史文化、古跡民俗、山水林木、冰雪霧凇構成了龍潭區獨具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觀。 高句麗古城遺址——龍潭山龍潭山位于吉林市龍潭區東部,吉林市四大名山之一,海拔388米,全山被近百種120多萬株樹木所覆蓋,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樹130多株,屬寺廟風景天然園林,山上保存有高句麗遺址,是省內著名風景區之一。
山上有泉積水成潭,名曰“龍潭”,龍潭山因而得名。“龍潭”俗稱“水牢”,是高句麗北疆古城堡的貯水池。水面闊達1300多平方米,水深而碧,無漲無落,終年不涸,吉林八景中的“龍潭印月”即指此處。與水牢相距250米處,有一圓形石砌深坑,俗稱“早牢”,是高句麗時期古城堡儲存軍需物資的地窖。山城頂峰,俗稱“南天門”,在此可一覽江城全景。
民俗風情
滿族民俗風情——烏拉街滿族鎮烏拉街鎮滿族民俗風情濃郁,是典型的滿族文化遺存地,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民俗旅游區”。在烏拉街滿族鎮,許多建筑帶有滿清特色,生活習俗也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其中以薩滿教儀式和婚禮最具代表性。
隆重的薩滿教儀式以祭祖為大宗,慣于龍虎年或蛇年春秋二季操理,分家祭和族祭。家祭時要選擇本家取妻生子、就職榮升、修宅遷居、壽老病故或兒女久病初愈等紅白喜事的時候。全族團結、喜慶豐收可操辦族祭。無論是那種祭祀都得請全族老幼參加。在整個祭祀活動中,可分祭神樹、殺豬祭神桿、領姓、擺件子、蒸糯米、打打糕等一整套習俗。
滿族的婚禮也很別致。結婚前幾天,女方要將妝奩及新娘所用衣物用車送到男方家,次日男青年要到女方家拜謝。新娘不分什么季節都要穿棉服,到婆家門前時新郎拿起特制的弓箭,向新娘的車轎射三箭,以示吉利。滿族風味飲食主要有哈依瑪(水團子)、打打糕、菠蘿葉餅、粘豆包、大小黃米“火勺”有煎、炸、蒸、煮4種做法。 觀賞霧凇美景——霧凇島吉林霧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詩情畫意的美,同黃山云海、泰山日出、錢塘潮涌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吉林霧凇奇美壯觀,天下聞名,而猶以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霧凇島霧凇為最佳。
霧凇通稱“樹掛”,是霧氣和水汽遇冷凝結在枝葉上的冰晶,分為粒狀和晶狀兩種。粒狀霧凇結構緊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塊,而晶狀霧凇結構比較松散,呈較大的片狀。吉林的霧凇就屬于晶狀。它是在吉林市獨特的地理環境中自然形成的。從吉林市區溯松花江而上15公里是豐滿水電站,冬季江水通過水輪機組,水溫升高變暖,每到數九隆冬從水輪機組流出的水仍有4℃,江水載著具大的熱能,形成了松花江幾十里緩緩流經市區不凍的奇境。從水面源源不斷地蒸發出水氣,整個江面白霧騰騰,久不消散。沿江長堤,蒼松林立,楊柳低垂,在一定氣壓、溫度、風向等條件作用下江面上蒸騰的霧氣遇冷凝成了霧凇。 霧凇之美,美在壯觀,美在奇絕。觀賞霧凇,講究的是在“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夜看霧”,是在霧凇形成的前夜觀看江上出現的霧景。大約在夜里十點多鐘,松花江上開始有縷縷霧氣,繼而越來越大,越來越濃,大團大團的白霧從江面滾滾而起,不停地向兩岸飄流。“晨看掛”是早起看樹掛。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樹木,一夜之間變成一片銀白。棵棵楊柳宛若玉枝垂掛,簇簇松針恰似銀菊怒放,晶瑩多姿。尤以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霧凇島”上的樹掛最為壯觀。“待到近午賞落花”,是說樹掛脫落時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時左右,樹掛開始一片一片脫落,接著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風吹起脫落的銀片在空中飛舞,明麗的陽光輝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顏六色的雪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