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遼縣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處長白山余脈與松遼平原過度地帶。全縣幅員面積2400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284個行政村,40萬人。縣城坐落在東遼河畔的白泉鎮,是一個風光秀麗,百業俱全,繁榮發達的新城。近年來,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依靠全縣人民的力量,東遼正以矯健步伐走向未來。
東遼縣人民政府駐白泉鎮。【郵編】 136600 【代碼】 220422 【區號】 0437
行政區劃
東遼縣轄9個鎮、4個鄉:
鎮:白泉鎮、渭津鎮、安石鎮、遼河源鎮、泉太鎮、建安鎮、安恕鎮、平崗鎮、云頂鎮
鄉:凌云鄉、甲山鄉、足民鄉、金州鄉
歷史沿革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在東北起兵,滅葉赫部后,將東遼縣域劃為大圍場,為清皇室打獵用。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初一奉天省軍督奏請在西流水圍場添設西安縣……
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發(80)27號】):撤銷遼東縣,其行政區域并入遼源市管轄(吉林省革命委員會1980年2月12日通知【吉革發(80)34號】)。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14號】):恢復東遼縣,以原東遼縣并入遼源市的地區為其行政區域(吉林省人民政府1983年10月20日通知【吉政發247號】)。1987年1月7日,國務院批復(國函[1997]2號):東遼縣駐地由遼源市遷至東遼縣的白泉鎮。
2003年以來遼源市共進行了三次撤鄉并鎮工作,其中東遼縣撤并6個鄉鎮:撤銷石驛鎮,并入安恕鎮;撤銷金崗鎮,并入白泉鎮;撤銷椅山鄉,并入安石鎮;撤銷宴平鄉,并入遼河源鎮;撤銷壽山鎮,并入龍山區山灣鄉(山灣鄉更名為壽山鎮);撤銷石河鄉,并入建安鎮;將建安鎮10個村、白泉鎮3個村并入西安區燈塔鄉。調整后東遼縣轄13個鄉鎮。劃歸遼源市管轄的區域面積為224平方千米,其中西安區增加113平方千米,龍山區增加111平方千米;遼源市市轄區人口增加42646人,其中西安區增加25510人,龍山區增加17136人。2003年底,全縣面積2396平方千米,轄10鎮5鄉,259個行政村。總戶數118374戶,總人口38.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4萬人,占總人口的80.9%。

東遼小鎮
地理位置
東遼縣處于中國大連、琿春、滿洲里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心膠地,直接接受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大中城市的輻射,幅員遼闊、住處靈活。交通、通訊便捷。四梅鐵路橫貫東西,境內設有三站,遼那、四渾一級公路穿境而過。西經四平沿哈大高速公路達沈陽至大連,北沿遼那一長營高速公路暢達省城長春。距長春、沈陽國際空港100—150公里。縣內公路四通八達,大小車輛均可通村過屯。客貨運輸十分便利,移動、程控電話直通世界各地。
氣候特征
東遼縣屬于半濕潤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全縣年日照時數為2504.2小時,年日照率為57%,全縣年平均溫度5.2oC,年降水量為658毫米,夏季雨熱同季,光熱水條件好,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資源物產
吉林省東遼縣始建于1902年,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處長白山余脈和松遼平原過渡地帶,屬于低山丘陵地帶,幅員面積2396平方公里,人口 40萬,是自然資源的寶地。縣內盛產玉米、水稻、大豆、高梁,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境內森林資源和動物資源豐富,具有經濟價值的280多種,東遼特產鹿茸、柞蠶聞名全國,以煤為主的礦產資源、石灰石、有色金屬的儲量極為豐富,池塘水庫星羅棋布,養魚等水產業長足發展。 礦產資源儲量多,品位高,優質煤炭儲量達2000萬噸,石灰石儲量4億立方米,伊利石和瓷石儲量可觀,開發前景廣闊,還蘊藏著相當數量的金礦石、硅石、花崗巖、沸石礦脈,品位極高的東遼河源頭天然礦泉水取之不盡等多種礦產資源,貯量大,宜開發。
旅游景觀
東遼縣是“國家級自然生態示范區”,又是國家百萬畝人工林縣,形成了“五山、一水、四分田”的特殊地理地貌,有東北第二大河流的遼河發源地在東遼縣,全縣最高峰烏龍山,如雄獅俯瞰東遼大地,聚龍潭水庫、“八一”水庫等水庫景區的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建設,凌云鄉宗教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和己有的歷史文化名寺――靈云寺,形成獨特的古寺廟景觀等旅游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