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遼市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處吉林省西部的東、西遼河匯流區,是吉林、內蒙古、遼寧三省的交界處,松遼平原與科爾泌草原接壤帶,素有雞鳴聞三省之稱。南接遼寧省昌圖縣和吉林省梨樹縣,東鄰吉林省公主嶺市,北靠吉林省長嶺縣,西連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和后旗。東西最寬62公里,南北最長89公里,幅員面積3121.2平方公里。吉林省西南門戶城市。總人口41萬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駐遼河路1980號。
行政區劃
雙遼市轄6個街道、8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
街道:鄭家屯街道、遼西街道、遼南街道、遼北街道、遼東街道、紅旗街道
鎮:茂林鎮、雙山鎮、臥虎鎮、服先鎮、王奔鎮、玻璃山鎮、興隆鎮、東明鎮
鄉:柳條鄉、新立鄉、永加鄉
民族鄉:那木斯蒙古族鄉
歷史沿革
雙遼市南有東遼河,西有西遼河,外鄉人多以為雙遼縣是因兩條遼河而得名。其實,“雙遼”二字與水脈無關,而是經過漫長的政區演化逐步形成的。早在遠古“禹平水土置九州”時,就有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雙遼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漢代以后,雙遼是鮮卑、契丹、女真等民族的祖居之地。遼中屬韓州、信州管轄,一些出土文物證明,這里曾是古戰場。
光緒初年,設康平、梨樹兩縣后,鄭家屯隸屬于康平縣。光緒六年(1880年)經奉天將軍許可,達爾汗王和溫都爾郡王贊助,派30名蒙古族兵維護,在鄭家屯設立了分防主簿衙門,隸屬于奉天省昌圖府之康平縣。此時街市貿易漸至興盛,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鄭家屯大小商業店鋪超過300家。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鄭家屯設遼源州,歸昌圖府直轄。 1913年國體變更,遼源州改為遼源縣。與此同時,東部的采合新甸又設立了雙山縣(因大、小哈拉巴山在其境內而得名),由長嶺府管轄。1915~1929年,鄭家屯還設立了洮昌道尹公署,轄遼源、雙山等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整個東北成為淪陷區。同年9月22日日本侵略軍侵占了遼源縣及雙山縣。1932年3月1日分別建立偽政權。1940年按偽滿洲國國務院勒令第五號命令,將雙山縣、遼源縣合并,各取縣名字首,史稱雙遼縣,縣公署設在鄭家屯,直屬四平省統轄。日本侵略者侵入遼源縣和雙山縣后,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祖國光復。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次解放了鄭家屯,中共東北局西滿分局以及中共遼北省委、遼吉省委、遼西省委、遼北省政府先后設立在鄭家屯。李富春、陶鑄、黃克誠、呂正操、閻寶航、鄧華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來到雙遼革命老區參加戰斗和工作。何光、王奔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在雙遼犧牲。1945年,中國共產黨分別在雙山和鄭家屯成立中共雙山縣委和中共遼源縣委。同年12月,鄭家屯第一次設市稱遼源市(亦稱鄭家屯市),1946年3月,隨著中共東北局西滿分局戰略北撤,遼源市撤銷。1947年5月24日,鄭家屯第二次解放,在重建民主政權時,雙山、遼源兩縣又合并為雙遼縣,于199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始稱雙遼市。現轄6個街道、13個鄉鎮,總人口40萬人。解放后,雙遼(鄭家屯)成為沈陽軍區16個重點設防城市之一。
氣候特征
雙遼市處于中溫帶亞濕潤大區第二氣候區,草原,森林性氣候,屬大陸季風性氣候。全年熱量充足,光照充沛,降水一偏少,四季氣候分明,雨熱同步,能夠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基本條件。春季升溫快,干燥少雨,多大風天氣。夏季溫度高、炎熱、降水集中,雨量充沛。秋季降溫快,霜來的早,多晴好天氣。冬季漫長,干燥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為5.8℃,一年中最大年溫差為70℃,大于等于10℃的活動積溫3118.6℃,無霜期145天,年日照2714.9小時,年降水量494.0毫米,干燥度1.23。
資源優勢
1、電力能源國電雙遼發電廠是吉林省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時,一期裝機容量120萬千瓦時,2000年投產發電,二期工程裝機容量120萬千瓦時,計劃總投資50億元,目前,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有望近年開工建設。
2、硅砂資源雙遼硅砂透明度好,砂質純靜,粒度均勻,結構密實,斟探儲量9億噸,被譽為世界四大富礦之一,經過浮選后二氧化硅含量可達98%以上,是生產優質玻璃、加氣混凝土、精密鑄造及電子工業的優質原料,已被國家列為硅質原料生產基地。福耀集團雙遼有限公司投資10億多元先后建設了600噸級優質浮法玻璃生產線、在線鍍膜生產線、28萬噸精選砂生產線,并對雙遼原400噸級浮法玻璃生產線進行線上改造。工業經濟勢頭強勁。突出了“工業立市”這一主線,充分挖掘經濟增長點,重點扶持電廠、玻璃廠兩大支柱企業。2001年,雙遼發電廠一期工程四臺30萬千瓦機組全部投產發電。玻璃工業現已形成系列,雙遼市玻璃廠吉林省最大的平板玻璃生產企業,雙遼市成為吉林省玻璃生產基地。2001年生產玻璃249萬重量箱,其主要產品現已占領國內主要市場,并部分打入國際市場。
3、農業資源雙遼市耕地面積13.2萬公頃,林地6.7萬公頃,草原7.5萬公頃。全市糧食產量年平均15億元,花生年產1億元,不僅是重要的玉米出口基地,大豆、高粱、谷子、水稻和雜豆在國內外市場也享有盛名,躋身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行列,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截止2005年末,全市豬、牛、羊、禽發展數分別達到100萬頭、35.5萬頭、74萬頭、1300萬只,其中,大鵝300萬只,計劃3年內突破1000萬只。雙遼市先后被命名為全國肉羊基地縣、全國瘦肉豬基地縣、全國生態示范縣。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6%,被評為全國生態林業先進市. 雙遼市土地資源豐富,全市可利用總面積為3092.3平方公里,合309233公頃,平均每人占有土地0.88公頃。全縣耕地總面積為13.2萬公頃,耕墾指數為42.3%,雙遼市土地面積較大,資源豐富,光熱充足,雨熱同季,是發展種植業的優越條件。但由于土質差、肥力低和風沙大等不利因素,嚴重阻礙了種植業發展,只有大力發展造林事業,才能鎖住風沙,保土保肥,更好地調節農牧業用地的小氣候,促進農業增產,牧業增收。
4、地下水資源雙遼境內除東遼河、西遼河等5條河流逶迤流過,還有中小型水庫8座。全市水資源總量達2.52億立方米。 5、勞動力資源雙遼市富余勞動力10萬多人,全市現任專業技術人員8482人,僅熟練技術工種工人有3000余人,同時,雙遼市勞動力成本較低,平均僅為南方發達地區工人工資的1/3。 6、存量資產全市現有閑置廠房22萬平方米,閑置場地23萬平方米,閑置大量機械設備,有待盤活的存量資產非常豐富,可為外來投資者投資興業提供廣闊空間。 7、土地資源全市幅員面積3121.2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0.33公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

雙遼市中心
綜合經濟
地處八百里瀚海邊緣,東、西遼河之濱的雙遼市,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譽。新中國成立后,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雙遼市的經濟總量迅速擴大,形成了各項產業齊頭并進的喜人局面。全市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在吉林省各縣(市)當中排名第9位.
雙遼市農業資源豐富,是一方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搞綜合性大農業的富土,是吉林省糧食生產和出口的重要市縣之一。玉米、大豆、高粱、谷子和雜豆在國際、國內市場上也享有盛名。油料、糖料、蔬菜、黃煙、藥材等種植業均形成一定規模,雙遼各業的發展為致富雙遼開辟了財源。
雙遼市工業順利實現了與市場經濟接軌,逐步形成了以電力、玻璃為主體,以建材、醫藥、化工、機械、輕紡、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撐的新的發展格局。
截止2007年末,雙遼市地區生產總值66702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93666萬元,第二產業293078萬元,第三產業180280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222元。
工業經濟
雙遼市全面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后,工業順利實現了與市場經濟接軌,逐步形成了以電力、玻璃為主體,以建材、醫藥、化工、機械、輕紡、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撐的新的發展格局,工業經濟步入了持續、健康發展軌道。
經濟總量規模持續擴張。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發展到32戶,固定資產總量達到60多億元。從行業發展看,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25萬KW,其中,火電120萬KW,風電5萬KW;浮法玻璃產能突破620萬重量箱;硅砂加工能力近60萬噸;軸承生產能力擴大到200萬套,農機具和鑄造產品加工量約5萬噸;硫酸生產能力擴大到8萬噸;中成藥品種達到50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戶,加工轉化能力為玉米60萬噸,大豆30萬噸;規模較大畜禽加工企業2戶,加工能力超過700萬只。
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攀升。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30039萬元,超四平市平均增幅5.3個百分點;完成工業增加值206104萬元,超四平市平均增幅7.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23197萬元,超四平市平均增幅129.4個百分點。連續兩年被吉林省政府評為全省工業十強縣(市)。產業結構布局日趨合理。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全力扶持了電力、玻璃兩大支柱產業。重點發展了機械、化工、醫藥、食品加工等前景看好的企業。同時在資源利用上,開發了硅砂系列產品和粉煤灰水泥、漂珠等產品,使全市工業在產業結構上越來越趨向合理。
在產品結構調整上,雙遼市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產品。目前汽車級玻璃、灰玻、重卡汽車軸承、鏈輪、鑄件、中成藥、生物制劑、重選砂、糠醛、硫酸等產品,都是市場暢銷產品,這些產品的產值已占地方工業產品產值的50%以上。企業體制機制轉換順利到位。至2007年,雙遼市15戶直屬工業企業、3戶糧辦工業企業、2戶商辦工業企業、1戶農辦工業企業、12戶二輕工業企業已全部完成了產權制度轉換,國有工業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已基本完成。改制后新建企業,正按照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投入規范化運行,并已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通過改制、改組、改造和招商引資,電力、玻璃兩個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已占全市工業總量65%以上。在組織結構調整上,32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除電廠和電廠實業公司以外,福耀集團雙遼有限公司、雙藥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吉利軸承有限公司、博來德工貿等企業,都是個人控股的股份公司,在組織結構上實現了與市場機制相對接。其中,博來德工貿、雙藥藥業兩戶企業的上市工作正在取得積極進展,上市后企業規模將迅速壯大。
農村經濟
改革開放的春風使雙遼的農業迎來了“黃金時期”。國家各種惠農政策的實施,給雙遼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畜牧業發展等各方面都帶來了突破性的發展。
農業生產。2008年雙遼市耕地面積222.6萬畝。其中玉米面積120萬畝,水稻面積30萬畝,花生面積54萬畝,瓜菜面積12.6萬畝,瓜菜面積中僅三櫻椒面積就達1萬畝,基本實現了全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目標。科技培訓和科技推廣不斷深入。從2007年11月開始,市里組織專家和科技人員組成講師團進村入戶,采取多種形式圍繞花生、水稻、三櫻椒等高效經濟作物的栽培技術進行培訓。重點培訓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花生大壟雙行覆膜技術、旱作節水灌溉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玉米螟綜合防治技術、農田統一滅鼠技術、玉米大壟雙行地膜覆蓋技術、水稻A級綠優米生產技術、稻鴨米生產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等10項主推技術,全市共辦班1007期,播放電視專題講座15講,趕科技大集5場,培訓農民10.8萬人次,發放科技資料14.3萬份。截至2008年7月16日全市平均降水量274mm,高于歷年平均降水量17.5mm。糧食生產可謂豐收在望,產量有望達到16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達到5000元。
畜牧業生產。截止2008年6月末,全市豬發展到110萬頭,其中存欄20萬頭,出欄13萬頭;羊發展到66萬只,其中 存欄42萬只,出欄24萬只;禽發展到3100萬只;其中雞發展到1860萬只,鴨400萬只,鵝430萬只;牧業經濟強鄉建設成效顯著,重點建設茂林“一黃兩白”,興隆、臥虎養鵝,王奔養牛,新立養鴨,永加養羊,東明養豬,服先等8個養殖特色突出的牧業經濟強鄉。2008年雙遼市提出建設10個奶站任務已全部落實,分別是永加忠信奶站、臥虎賀家奶站、臥虎佐嶺奶站、茂林喜善奶站、茂林新興奶站、茂林三好奶站、玻璃山長嶺奶站、王奔留久奶站、遼東勃山奶站、向陽林場奶站。目前,牧業小區已達到138個,分布在各鄉鎮街。
打井抗旱。2008年全市計劃打抗旱大井1000眼,其中春季打500眼,秋季打500眼,現已完成500眼。在政策上給予資金扶持,即打一眼大井補助1000元,今年計劃完成配套400眼,每眼補貼3000元。鄉鎮企業。2008年鄉鎮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博來德工貿有限公司、晶美鵝業、陽光牧業、光明牧業、永超牧業等一批龍頭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動作用。勞務經濟。截止2008年6月末,全市共輸出轉移剩余勞動力81845人,其中輸出62436人,轉移19409人。
交通狀況
雙遼市是吉林省西部的鐵路和公路交通中心,境內有鄭大線(鄭家屯—大虎山)、平齊線(四平—齊齊哈爾)兩條鐵路通過,過境總長100余公里,設站13個。2010年開始計劃平齊線鄭家屯到太平川段雙線改造和平齊線電氣化在,鄭大線通遼至鄭家屯段雙線改造電氣化改造和重載改造,屆時鄭家屯的鐵路系統可能開行動車,以及加大列車密度,將保證速度更快,減少晚點時間!2011年開工鄭家屯站令址新建,來保證原有站不能擴大和加大客運的能力!截止2004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已達1209公里,其中,有國道230 - 沈明(沈陽—明水)、國道303 - 集錫(集安—錫林浩特)2條國家級公路,總長117公里;長雙(長春—雙遼)、鄭太(鄭家屯—太平川)2條省級公路,總長118.4公里;8條縣級公路、20條鄉級公路,總長330公里,村屯級公路總里程643公里,1997年達到了鄉鄉通油路。 交通事業成就顯著。全市各級公路總里程已達577公里,并已成為吉林省第六個、四平市第一個實現鄉鄉通油路的縣份。通訊事業發展迅速。截止2001年末,全市電話用戶已發展到4.9萬戶。通訊設備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此外,雙遼市的小城鎮建設近幾年突飛猛進,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2008年大慶至廣州(吉林境內 松原至雙遼)、長春至深圳(吉林境內 長春至雙遼)和集安至雙遼三條高速公路開始修建2010年竣工,至時雙遼市將成為吉林省西部高速公路中心點,會積極帶動雙遼市在三省交接的突出經濟地位,成為科爾沁草原的一顆明珠。成為吉林省西南部門戶城市。
教育衛生
雙遼市教育學校門類齊全,初等教育基礎雄厚,適齡兒童就學率為100%.職業教育也是錦上添花。
雙遼市醫療條件較好,醫療門類齊全,其中雙遼市鄭家屯鐵路醫院設備最先進,核磁共振,高壓氧,立體CT成像等,為本地區二級甲等醫院。
雙遼市體育事業發展迅速,今年來體育事業蒸蒸日上。市內有雙遼市體育館、雙遼工人游泳館、雙遼電廠體育館等體育設施,設備齊全,每年都有全市級別的運動會召開,體育人才輩出,其中雙遼市在2006年舉辦的吉林省農民運動會。
居住環境
雙遼市區居住環境幽雅,主次干路全部實現硬面化,主要街路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市內體育館、游泳館等文體設施一應俱全,綠洲大廈等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服務設施在方圓幾百里較有名氣。經濟發展軟環境方面,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治軟力度,結合本地實際,先后制定并實施了項目監察專員制、市級領導包保重點項目制、常委調度重點項目制、“三領”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動作用。雙遼市城市規劃區面積149.2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12平方公里。2006年,雙遼市內有各種道路148條,總長88548米,總面積84.5萬平方米。其中:瀝青油路22條,長26763米,面積34.5萬平方米;人行步道方磚路面積9.7萬平方米;紅磚巷路16條,長4582米,面積2.8萬平方米;砂石路30條,長17727米,面積13.5萬平方米;土路80條,長39476米,面積24萬平方米。道路配套建設的排水管線3.1萬米。配套路燈586桿。2008年,全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積達到4.97平方米。
2007年,雙遼完成了市區八條主要街路、遼河路場前區和迎春街綠島、黨校等四塊街頭綠地、兩橋中間綠化帶、濱河公園、城市東、西出口的綠化。同時,號召全市機關、企事業、學校等單位大搞庭院綠化。全年綠化工作總計投入資金1600萬元,共栽植喬木8240株,灌木4300組,完成公共綠地12.7萬平方米,人均增加公共綠地0.85平方米;單位庭院栽植喬木6500株,增加單位附屬綠地7萬平方米。通過大力開展綠化工作,雙遼城區綠地面積達到了71萬平方米,綠化率達到5.3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3.7平方米。2007年,雙遼進行了西遼河城區段改造,建設了西遼河疊壩工程,建設人工湖100萬平方米。2008年5月,投資400萬元進行了西遼河城區段兩岸綠化帶建設,共栽植喬木10120棵,灌木9800株,綠化總面積21.7萬平方米。
科學技術
2007年,雙遼市共實施科技項目28項,其中工業項目4項,農業項目21項,其它類項目3項。項目總投資8742萬元,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45億元,取得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雙遼市科技工作圍繞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精品牧業草業、節水農業、精準農業等進行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重點抓了優質水稻品種推廣”、“雜交水稻品種引進試驗”、“玉米品系對比試驗”、“大豆良種引進”、羊胚胎移植、“大鵝優良品種引進”、“碧香無核葡萄優良品種推廣”、“花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高功能抗旱保水劑應用”等項目。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農業產業化花生深加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130萬元,其中國家、省科技投入255萬元;截止2007年末,已完成投資928萬元,其中國家到位資金119萬元,雙遼市財政投入160萬元,項目承擔單位雙遼市天華花生食品有限公司自籌649萬元。國家投資的119萬元已全部用于項目建設中,“農業產業化花生深加工”項目的實施,有效激發了農民種植花生的積極性,加快了花生優良品種的應用推廣。2007年,雙遼市花生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項目區種植“雙花1號”優良品種10萬畝,“魯花1號”品種25萬畝,“亞美4號”品種15萬畝,良種率達到了100%;推廣應用花生先進栽培技術10項,先進技術使用率達到了100%;在14個主要花生種植鄉鎮(街)培養花生種植示范戶80戶,示范種植面積1200畝,成立花生種植技術協會160個。該項目的實施,不僅促進了雙遼花生生產向深層次發展,而且輻射帶動了雙遼市周邊地區100萬畝花生生產,促進和加快了以雙遼為中心的花生集散地的形成。項目承擔單位雙遼市天華花生食品有限公司是吉林省惟一一家省級花生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年產3萬噸花生出口加工項目生產線已建成投產,花生蛋白飼料加工生產線已完成生產廠房建設,主要生產設備已購置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