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縣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南麓,渾江中游,東西長96公里,南北寬83.3公里。東與白山市接壤,西與遼寧新賓縣毗鄰,南與集安市交壤,北與柳河縣相連。全境環繞通化市區。縣城快大茂鎮距通化市18公里,距通化機場(柳河)70公里,距長春280公里,距沈陽260公里,距大東港332公里。下轄5鄉10鎮,共有160個行政村。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縣城。
行政區劃
通化縣轄10個鎮、3個鄉、2個民族鄉:
鎮:快大茂鎮、二密鎮、果松鎮、石湖鎮、大安鎮、光華鎮、興林鎮、英額布鎮、三棵榆樹鎮、江甸鎮
鄉:富江鄉、四棚鄉、東來鄉
民族鄉:大泉源滿族朝鮮族鄉、金斗朝鮮族滿族鄉
歷史沿革
通化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居住在渾江兩岸的臺地上,用石器從事捕魚和狩獵活動。1965年在萬發脖子、上龍頭等地都出土了石刀、石斧、網墜、陶器等文物。據考古專家鑒定,這些古文物都是受仰韶文化影響,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 早在4000多年前,通化市渾江兩岸已有新石器時期的古人類在漁獵稼穡,繁衍生息。隨著歷史的發展,通化地區的古人類經過長期相互接觸與影響,逐漸形成了華夏、肅慎、穢貊三大語族先世居住在地區。
周代 周初,通化為肅慎之南界。宣王時,在“肅慎、燕、毫吾北土”境內封韓侯,主領當地穢貊民族。通化為韓侯失國后,被商王朝貴箕子后代所統治的朝鮮侯國并入,朝鮮侯國為周王朝冊封的諸侯國,通化為其領地。
通化縣建縣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隸屬盛京府(今新賓)。中華民國時期屬東邊道,1945年10月1日后屬安東省、遼寧省,1945年通化縣劃歸吉林省。1945年10月1日成立中共通化縣委、通化縣政府至今,通化縣與通化市歷經三合三分;1945年12月25日一合,1948年11月24日一分;1954年8月24日一合,1955年7月4日再分;1959年9月23日三合,1962年6月恢復通化縣建制,市、縣分治。“文化大革命”初期,人民委員會受沖擊陷入癱瘓。1968年3月3日成立市革命委員會。1980年9月26日復稱市人民政府。1985年2月4日通化市晉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下轄通化縣、集安縣,籌建東昌區、二道江區。1986年1月24日,撤消梅河口地級市建制,將輝南縣、柳河縣劃歸通化市管轄,梅河口市由通化市代管。
人口民族
2001年總人口為2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為20.7萬人。以漢族為主,散居有滿、朝族、回、蒙古、苗、土家、白等8個民族。其中漢族約為22.72萬人占88.75%,滿族約為1.69萬人占6.6%,朝鮮族約為1.15萬人占4.5%。

通化夜景
氣候環境
通化縣面積3724.74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81%,耕地面積45萬畝,其中水田面積8.9萬畝。地勢東南和東北部較高,西部和西南部較低。縣城快大茂鎮海拔為372.5米。
境內地表水屬鴨綠江水系渾江流域,共有大小河流626條,其中流程在10公里發以上的有34條,具有代表性的是兩江八河,即渾江、富爾江;頭道溝河、二道河、喇蛄河、依木樹河、二密河、下四平河、大羅圈河、小羅圈河。
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熱冬冷,較為濕潤。年平均氣溫為5℃,最高氣溫7月份為22.2℃。最低氣溫1月份為零下16℃,年均積溫2683℃,平均日照2514.2小時。無霜期110天—150天。年均降水量為879.7毫米,多集中在6、7、8月份。
自然資源
林地面積為2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3.4%,林木樹種250多個,木材總蓄積量為2077萬立方米。名貴藥材年出產200萬公斤,山野菜和食用菌類以及食品原料植物年產出量可達到萬噸以上。
境內藥用和食用動物有30多種,其中年產林蛙油10噸左右。
地下有金、鐵、銅、鎳、石灰石、石墨、石膏、松花巖等礦藏29種,已探明的有11種。資源豐富,品種繁多。

通化縣政府
經濟發展
2001年糧食總產量實現10萬噸,全縣優質糧食作物面積14.1萬畝。已開發生態經濟溝668條,其中實現百萬元以上產值的3條。人參留存面積26萬簾,林下參5790畝,貝母留存面積為8126畝。釀酒葡萄3575畝,日光溫室2500畝,香菇192畝。經過幾年的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已成為農民增收,鄉級財力增強的重要途徑。
工業在縣城經濟中占為主導。全縣工業已初步形成了以醫藥工業為龍頭、輕工食品、化工建材、礦產為支柱的產業格局,其中醫藥工業的龍頭地位得到不斷增強。制藥工業占財政收入比重達44.5%。2001年工業企業實現稅金10442萬元,實現利潤13783萬元。著名的企業有東寶集團、白山制藥廠、振國藥業、白雪山藥廠、化工總公司、大泉源酒業有限公司、林海藥廠等。著名的產品有鎮腦寧膠囊、東寶肝泰片、復方天仙膠囊、碟脈靈注射液、大泉源酒、二密河尿素、通化干紅葡萄酒、復方益肝丸。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14836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9000萬元,農業總產值56100萬元,財政總收入15939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實現2762元。一二三產業比重為24:52: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938萬元。有中學23所,小學140所,企業學校2所,縣級醫院2所,鄉鎮衛生所20個。旅游景點有英額布水庫、灣灣川旅游度假區等。
通化縣是典型的山區縣,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現有耕地面積41.3萬畝,其中水田6萬畝;有林地面積269199公頃,森林覆蓋率74.67%;以“兩江八河”(渾江、富爾江、頭道溝河、二道溝河、喇蛄河、依木樹河、二密河、下四平河、大羅圈河、小羅圈河)為代表的626條大小河流流經縣域,水能總蘊藏量11萬千瓦。境內發現礦藏36種,已探明礦藏21種,已開發利用16種。特產資源十分豐富,有人參、貝母、細辛、五味子等名貴中藥材311種,有蕨菜、薇菜、元蘑、榆黃蘑等食用植物70余種,以梅花鹿、林蛙為主的經濟動物養殖已具備一定規模。通化縣交通便捷,是長白山區通往沈陽、大連、丹東、長春的重要門戶。縣城與通化市區19公里,距三原浦機場70公里,距長春市280公里,距沈陽市260公里,距大東港300公里,省、縣、鄉村公路交錯成網。
通化縣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改革開放以來,通化縣牢牢把握加快發展這一主題,全力實施縣域突破戰略,保持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2003年,通化縣在吉林省縣(市)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中位居第八。2004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8,000萬元;二、三產業增加值實現188,000萬元;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20,0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443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9,000萬元。
通化縣工業基礎雄厚。堅持工業興縣戰略,不斷加大對優勢產業的培植力度,以制藥、食品、建材、礦產四大產業為主的產業框架已基本形成。2004年,統計口徑內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30,0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9,890萬元;實現稅金10,170萬元;實現利潤13,636萬元。全縣已有東寶藥業、通化葡萄酒2戶上市公司。工業技術裝備水平較高,全縣通過GMP認證的制藥企業已達到17戶,基因重組人胰島素二期擴建工程、基因重組葡激酶生產線改造已列入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項目計劃;以人胰島素、鎮腦寧、葡激酶、天仙抗癌系列、苦碟子注射液、綠碳化硅超細微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體系已經形成。
通化縣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以“三增”目標為核心,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和農村工作,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非農化都邁出了較大步伐。2004年,實現鄉級財政收入7,741萬元。以做優耕地、做強山林、做大水域三篇文章為重點,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縣優質糧食作物面積達到18.4萬畝,比上年增長17.9%;“訂單”農業面積達到10萬畝,同比增長13.6%。中藥材留存面積達到5.7萬畝。全縣建立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園區91個。依托園區,有15000戶農民從事中藥材種植。依托龍頭企業,全縣發展中藥材專業鄉鎮8個;畜牧專業鄉鎮7個;林產品專業鄉鎮7個;蔬菜專業鄉鎮4個;釀酒葡萄等經濟作物專業鄉鎮3個。以林業生態縣建設為目標,高標準、實施了宜林地造滿造嚴工程和六大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共完成造林120,165畝。
通化縣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和鼓勵,擴大民營資本的準入范圍,政府職能有效轉變,經濟發展軟環境不斷改善。2004年,全縣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6122戶,民營企業發展到189戶。全縣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27,600萬元,占全縣GDP的56%;實現稅金14,000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69.8%。截至2004年末全縣民營經濟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3戶,1000萬元以上16戶,500萬元以上11戶,100萬元以上達到38戶。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力量。

基礎設施
通化縣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經過三年的縣城建設與改造,一座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品位高雅的山清水秀園林城市已初具規模,2003年,被命名為省級衛生縣城。2004年,被命名為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全國第十八個國家級衛生縣城和我省第一個省級園林縣城。堅持“依托市區、繁榮縣城、強化重點鎮、建設中心村,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的總體思路,加大投入,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光華、大安、果松、二密、大泉源、三棵榆樹等鄉鎮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在2002年實現鄉鄉通水泥路的基礎上,2003年,投資16632萬元,修建水泥路567.7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2004年,投資11,654萬元,完成了328公里通屯水泥路鋪設任務,縣城所有巷路和全縣大部分通屯道路實現了硬覆蓋;投資13.5億元的通沈線通沿段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已獲交通部批復,2005年將開工建設。21個鄉鎮全部開通了寬帶互聯網絡,移動通訊實現主要公路沿線全覆蓋。
通化縣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堅持“科教興縣”戰略,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成果顯著。東寶藥業、白山藥業被確定為國家火炬計劃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骨干企業;振國藥業、華夏藥業等9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通化縣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結合校舍改造,調整優化了教育布局,2001至2003年,新建、改造、維修校舍11.3萬平方米,撤并農村中小學校43所,新建了第七中學,擴建了綜合高中,全縣在校學生總數33460人。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異地新建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了縣醫院擴建,對東來、興林、七道溝7所鄉鎮衛生院進行了擴建和改造,全縣鄉鎮衛生院改造率達到95%,農村衛生“三項建設”位居全省第一。實施了縣鄉廣播電視光纜聯網工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8%。民政工作被評為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和省雙擁模范縣。
2004年,先后獲得全國第十八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國家級衛生縣城稱號和吉林省園林城市稱號,2005年,獲得了全國綠化模范縣稱號。2009年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長劉云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大會,中央文明委成員單位,中央各部委領導參加了會議。會上,通化縣被授予首批“全國文明縣城”稱號,縣委書記龐慶波作為代表,接受國家領導人頒獎。
截止2009年,全縣建有水庫19座,其中中型水庫有1座(英額布)、小(一)型水庫2座(太安、和勝)、小(二)型水庫16座;塘壩13座,總蓄水量為3185.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1713畝。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
城鎮風貌
總投資2400萬元的縣城蝲蛄河平湖“水之舞”大型音樂數控噴泉工程投入使用,突出了“善水納福、諧順四方”這一主題,通過安裝音樂噴泉、激光燈和高端電腦燈光組群,構成了多元聯動的表演系統,以開放、融合的意態展現了我縣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和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強大生命圖譜。龐大恢宏的氣勢和震撼奪目的藝術效果不僅豐富了百姓的業余生活,也進一步提高了縣城的城市品位。
旅游景點
石湖自然保護區位于吉林省通化縣石湖鄉,景點包括頭道湖、二道湖、三道湖、自然保護區渡假村等,是經省政府批準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老嶺長約200公里,是鴨綠江與渾江、頭道松花江的分水嶺,呈北南走向,山脈走向明顯,山脊尖聳,山坡陡峻,屬長白山脈,是長白山西南部的支脈。北起吉林省撫松縣,南抵遼寧省桓仁縣境東南部,為中國、朝鮮邊境城市集安的天然屏障。西南多丘陵,東北多玄武巖被覆的低山。主峰老嶺峰海拔1589米。
英額布水庫位于英額布鎮北側。是通化縣著名旅游景點之一。英額布鎮位于縣境西部,鄉駐地英額布距縣城16公里。
通化縣興林鎮朝陽自然保護區炭鶴位于興林鄉境內,是通化縣著名旅游景點之一。興林鄉位于縣境東北部,鄉駐地大荒溝距縣城52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