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縣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東北部。南北縱長108公里,東西橫距152公里,緊靠東北亞經濟貿易區。與我國開放城市綏芬河、琿春、圖們相鄰,面向綏芬河、長嶺子、沙坨子、圖們、三合、南坪、雙目峰等8個口岸,距俄羅斯40公里,距朝鮮18公里。全縣幅員面積9,016平方公里,是吉林省區域面積第二大縣,轄8鎮2鄉。總人口25.3萬人,有漢、朝、滿、蒙、回等多個民族聚居,其中,漢族占64%,朝鮮族占32%,其它少數民族占4%,屬于多民族聚居的縣份。縣人民政府駐汪清鎮。
行政區劃
汪清縣轄8個鎮、1個鄉:
鎮:汪清鎮、大興溝鎮、天橋嶺鎮、羅子溝鎮、百草溝鎮、春陽鎮、復興鎮、東光鎮
鄉:雞冠鄉
歷史沿革
“汪清”源于滿語(女真語)本音“旺欽”,意思為“堡壘”。后又改叫大肚子川,大肚子川名稱的由來因這里的小平原中間寬而得名。設縣之后,由于前清時音義附會,將“欽”改作“清”,又因當時奉天興京(遼寧新賓)之東有一旺清邊門,音義同此,再更“旺”為“汪”。故得今名。
1909年開始設置汪清縣。1929年2月,汪清又歸延吉交涉署管轄。1945年成立縣民主政府,1952年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區,1955年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縣政府駐汪清鎮。
氣候特點
地處長白山麓,屬山區,平均海拔806米。屬于大陸性中溫帶多風氣候,冬長夏短, 四季分明,垂直變化較大,年平均氣溫3.9℃,年平均降雨量為580毫米,無霜期為110-141天,年日照時數為2,700小時。
自然資源
全縣實有耕地面積41150公頃,占總面積的7.4%,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25公頃。其中旱田約占耕地總面積的88%。根據土壤性質、氣候、日照時間,適宜栽培黃煙、水稻、蔬菜等土地面積為26130公頃,主要分布在汪清、百草溝、大興溝、東光四鎮;適宜種植大豆、玉米、馬鈴薯、中藥材、向日葵等作物耕地面積為30250公頃,主要分布于羅子溝、雞冠、蛤蟆塘、復興四鎮;適宜種植蔬菜、玉米等,耕地面積為9994公頃,主要分布在天橋嶺、春陽兩鎮。
全縣有林地面積787106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89.3%,境內有三大森工企業(汪清林業局、天橋嶺林業局和大興溝林業局)和一個縣屬林業局(汪清縣林業局),其中縣屬林業局有林地面積282000公頃。在汪清豐富的森林資源中,珍貴樹種比重較高,紅松、柞樹、云杉、紫衫、椴樹等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尤其紫衫、黃菠蘿更是保護樹種。柞樹林比例較大,其林地面積達23074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28.7%,柞木活立木蓄積量2304萬立方米占活立木蓄積量的26.3%。柞木以其木質致密、淀粉性高的特點廣泛用于食用菌生產。其它如樺木、紅松、落葉松林也占有相當的比例。
汪清縣有野生動物157種。有觀賞動物、藥用動物、毛皮動物和狩獵動物,汪清林間溝系縱橫,應加大溝系開發,做好野生動植物養殖,其發展潛力巨大。
汪清地區地殼有著復雜而悠久的演化歷史,成礦地質條件極為優越,境內有多條大型礦產成礦帶。自1924年開展地質調查以來,共發現各類礦產資源41種(其中:今年新發現6種),占延邊州礦產資源的47.1%,現有各類礦床(礦點、礦化點)256處,各類礦山企業50余家,正在進行的地質勘探礦點73個,已初步查明資源儲量29種,其中油頁巖、石灰巖、金、銅、鉬等資源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是延邊州主要優勢礦產。全縣礦產種類齊全,總量豐富,礦產資源的區域分布廣泛,又相對集中,礦產資源既有可觀的基礎儲量,又有較好的找礦前景,2007年汪清縣被定為“全省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重點縣”。
汪清縣境內主要有嘎呀河、綏芬河、琿春河三大河流,其中嘎呀河境內流長181公里,年徑流量達12億立方米,占全縣河流徑流量的67%,流域面積624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69.4%。支流眾多,擔負著全縣農業生產用水的97%,工業生產用水的99%,生活用水的91%。綏芬河境內流長98公里,年徑流量4.85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45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27.3%。琿春河境內流長32公里,年徑流量1.35億立方米.境內河流水量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水利設施陳舊,河流流程短,河道比降大,流泄迅速,局部易產生旱災、洪災。

汪清縣標志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汪清縣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醫藥、化工、食品、機械、冶金、建材、造紙、木材加工、紡織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林、牧、副、特各業興旺,對外貿易不斷發展,先后與日本、德國、美國、韓國、俄羅斯、西班牙等二十多個國家建立了貿易關系。
汪清縣物產豐富,盛產人參、天麻、靈芝、松茸、木耳、松籽,野生經濟植物達l032種,名貴中藥材有鹿茸、麝香、熊膽、田雞油、山參等。珍貴的野生動物毛皮特別受人青睬。全縣森林覆蓋率占65.8%,每年可提供商品木材70萬立方米。尤以林業資源著稱,現有很多的木業園區正在建設和籌產中,這些新項目新企業完工速度較快具統計按這個進程來說2009年年末林業方面將給財政帶來很大的進步和突破。各種自然資源尚待進一步開發汪清前景也會越來越好。
2010年,汪清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0.3億元,比2006年的16.74億元增長140.7%,同比增長19.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3億元,比2006年的22.15億元增長319.9%,同比增長39.4%;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3.6億元,比2006年的1.27億元增長183.5%,同比增長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8億元,比2006年的5.3億元增長122.6%,同比增長2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960元,比2006年的7900元增長64.1%,同比增長20%。
工業實力
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產業結構,“一區十園”建設成效顯著、后勁十足。進一步擴大園區規模,拉開園區框架,全縣工業園區開發用地已滿足項目入駐需求。累計投入14億元,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園區的服務功能不斷完善,項目承載能力顯著增強。2010年,已入園項目達到123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千萬元以上項目33個,項目總投資達到33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03.9億元;園區完成工業產值28億元、稅收1.5億元;德全金剛水泥、龍騰能源兩戶企業躋身全省百強民營企業行列。通過園區的輻射帶動,全縣工業產值實現37億元,同比增長60.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3.3億元,同比增長49.6%,完成工業投資60億元,同比增長45.6%;節能減排取得階段性成果,規模以上企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7%。加大石材勘探開發力度,已入駐開發企業13家,加工鋸發展到182臺,年加工能力達到180萬平方米。實踐充分證明,汪清已經順利實現了由傳統農業縣份向新興工業縣份的轉變。
項目建設
全縣在建項目達119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7個,新開工項目67個,當年完成投資33.6億元。重大項目進展順利,地球衛士石頭紙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資9.2億元,達到18萬噸生產能力,信德集團在國家工商總局完成注冊,成為我縣首個不含行政區劃的集團;總投資1億元的龍騰燒結磚項目建成投產,龍騰油頁巖綜合開發項目產業鏈閉合;總投資110億元的武漢凱迪低碳循環經濟園區項目全面開工;總投資66億元的泰平電力甲醇燃料電池項目一期工程全面啟動;總投資3億元的銅陵冠華多金屬冶煉項目進入探礦階段;總投資32億元的汪延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已完成路基工程;總投資4200萬元的城西繞越線二級路工程已開工建設。依托《長吉圖規劃綱要》的實施,謀劃儲備了抽水蓄能調峰電站、物流配送中心、琿春經汪清至牡丹江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204個,總投資848億元;包裝災后重建項目330個,總投資7.2億元,確保了項目建設的連續性。圍繞要錢發展,全年爭取項目312個、資金11億元。編制完成《汪清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積極與上級規劃銜接,汪清、東光、大興溝、天橋嶺等四個鄉鎮被納入《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汪清縣林區生態轉型實施方案》被納入《長白山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油頁巖循環經濟園區、汪清經復興至春化高速公路、滿天星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項目進入了省級以上規劃。

汪清縣滿天星滑雪場
基礎建設
汪清縣交通便利,從縣城到延吉機場坐車僅需一個小時,乘座班機十分方便。郵電通訊迅速便捷,全縣八個鄉鎮全部開通直撥電話,程控電話裝機容量己達二萬門,移動電話、電訊傳呼發展也極為迅速。縣城街道寬敞,衛生整潔,綠樹成茵,各種生活娛樂設施齊全。以滿天星旅游區為主體四方山、明月溝、春陽吊水壺等輔助景點的旅游開發,吸引八方來客,并開辦了對朝、對俄和到長白山、鏡泊湖旅游業務。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歷史文化
汪清有著遠古文明和歷史文化的積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和生息。據史料記載,汪清縣在唐虞及周秦時期為肅慎氏疆域,西漢為樂浪都東部,屬穢貊語系的沃沮人轄地,東漢至唐初為高句麗屬地;唐代為栗末靺鞨人的渤海率賓路轄境。汪清開發始于清同治四年(1 865年),關內部分流民沖破“封禁令”,在此從事開墾、淘金、狩獵和挖參活動。以后,清宣統元年成立汪清設治局;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汪清設治局升為縣治;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歸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至今。汪清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早已垂涎這里豐富的資源,先后成立了華林、志信、聚森等林業有限公司,瘋狂掠奪汪清的自然資源。汪清的進步青年在馬列主義的影響下,自發地組織起反日武裝,打響了震驚東北的汪清縣楓梧洞戰斗,拉開了抗日斗爭的序幕。1932年,以童長榮為首的中共東滿特委機關從延吉轉移到汪清馬村與中共汪清縣委合署辦公,同時聯合反目山林隊、抗日救國軍等抗日力量,與東北人民革命軍協同作戰,粉碎了日寇的多次圍剿和進攻,鞏固了抗日游擊根據地。
如今,當年武裝抗日斗爭的遺址遺跡,已經成為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州紅色旅游的重要線路。
民俗風情
汪清是朝鮮族民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民風質樸,勤勞節儉,多數村民仍保留著傳統民居、民俗、水田耕作以及飲食習慣等。汪清的朝鮮族歌舞極具代表性,享有全國“象帽舞”之鄉的美謄。汪清的“象帽舞”表演隊曾多次參加國家、省、州舉辦的大型文藝表演和比賽活動,先后榮獲代表我國舞蹈界最高榮譽的“荷花獎”、全國“文華大獎”、 “優秀劇目獎”和“特殊貢獻獎”等十幾個獎項。2006年,“象帽舞”又被國務院批準公布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如今,朝鮮族的這一傳統舞蹈已成為汪清縣的一張“活”名片。
特色小吃
汪清的朝鮮族美食獨樹一幟,各種美食享譽海內外。這里有風味獨特的狗肉湯,牛肉湯、河魚湯、醬湯等,已形成堪稱一絕的“湯文化”;民間釀制的米酒、清酒、濁酒令人回味無窮;特制的冷面、米腸、打糕、燒烤和泡菜讓您胃口大開。從這些可口的美食當中,可以領略到古老的制作工藝和淳樸的民俗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