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位于四川省會成都西北部,距成都市區25公里,人口78萬,面積1420平方公里,是成都市人口第三,面積第二的小康市。彭州是古蜀國建都立業的核心地區,自秦漢以來,建縣設郡達2000多年,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素有“天府金盆”、“蜀漢名區”之美譽。
彭州自古就有“天府金盆”、“蜀中膏腴”的美譽,是古蜀文化發源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彭州人在此勞作生息,并開創了湔江文化。唐朝,彭州牡丹揚名天下,南宋著名詩人陸游贊曰:“牡丹在中州,洛丹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現在,彭州已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牡丹觀賞基地,牡丹花也被確定為彭州市“市花”。
行政區劃
彭州市轄20個鎮:天彭鎮、隆豐鎮、敖平鎮、九尺鎮、蒙陽鎮、新興鎮、通濟鎮、麗春鎮、磁峰鎮、桂花鎮、軍樂鎮、三界鎮、升平鎮、紅巖鎮、致和鎮、白鹿鎮、龍門山鎮、丹景山鎮、小魚洞鎮、葛仙山鎮
歷史沿革
彭州歷史悠久,相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即有彭人在此勞動生息繁衍。之后立業興國,建都程上,成為古巴蜀族立國的原始核心部分。《華陽國志》說:“蜀工魚鳧于湔山 ,后有王日杜字,教民務農,移治郫邑”。今考“程上”即為新興鎮,“湔山”即起于新興鎮附近之陽平山,“郭邑”即桂花鎮、隆豐鎮、麗春鎮、慶興鄉相毗連的“九隴”黃土丘陵。
建國后,彭縣隸屬溫江專區,境內分8區、30鄉、4鎮;1983年溫江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后,改屬成都市。1993年11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彭縣撤縣設立彭州市,12月28日召開大會隆重慶典。轄16鎮、12鄉,從此彭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歷程,今后的彭州將如同彭州市花。

地理位置
彭州市位于東經103°10ˊ—103°40ˊ、北緯30°54ˊ—31°26ˊ之間, 屬神秘的北緯30°地區。地處成都平原與龍門山過渡地帶,山、丘、壩俱全,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壩”的自然格局。
彭州地形比較復雜。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各占全市總面積的50%、11%、39%。九隴以北是山地區,海拔多在2000~3000米間,少數山峰達4800米以上。最高峰是太子城主峰,海拔4812米。
彭州地處龍門山脈南段與成都平原的交接處,北部是群山爭拱,風光秀麗的山區,最高海拔4812m。
氣候特征
彭州市屬于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較同緯度地區偏少,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氣候資源較為豐富。其特點是春季氣溫回暖早,但不穩定,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年平均氣溫為15.6℃,年極端最高為36.9℃,最低為-6.2℃,
氣溫年際變幅為1.3℃。最熱的月份為7月為24.8℃,最冷的是1月為5.2℃,月較差是19.6℃。日平均氣溫最高的可達30.1℃;最低的為-1.7℃,最大日較差為31.8℃,全年無霜期平均為276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為932.5mm,最多的是1959年達1280.9mm,最少的是1997年為635.3mm。全年中,平均降水最多的是7月份為237.3mm,最少的是12月份為5.5mm。全年≥0.1mm的平均降水日數為154天。
自然資源
彭州地處龍門山脈南段與成都平原的交接處,北部是群山爭拱,風光秀麗的山區,最高海拔4812米;南部是一馬平川,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最低點489米。4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山、丘、壩俱全的地形和溫暖濕潤的氣候,決定了彭州有豐富的礦藏、林業、藥材、水利和旅游資源。
豐富的礦藏資源主要有煤、石灰石、蛇紋石、銅、金、天然氣等20余種。 覆蓋全市的都江堰水系和湔江水系提供了灌溉的便利和巨大的水能資源。
豐富的農業資源使彭州成為全國商品糧大縣,國家、省、市級的小麥、瘦肉型豬、彭州柚、速生豐產林、中藥材等13大商品生產基地。
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使彭州成為四川制藥企業最多的縣(市),天然的中藥材原料制成的幾十種國家名牌成藥,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豐富的建材資源使彭州成為川西平原的建材寶庫,有“搬不完的彭州,裝不滿的成都”之說。
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便捷的交通條件,使彭州成為都市民眾的休閑港灣。
經濟概況
彭州市,位于省會成都西北36公里,面積1420平方公里,人口77萬,是成都市面積第二、人口第三的縣級市。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61.08億元,人均79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83元,城鄉居民生活步入小康。
彭州地屬四川盆地“盆地北部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適宜于蔬菜生長,春夏秋冬,四季育苗,四季栽培,常年供應。
1988年,彭州被中商部確定為全國(五大)商品蔬菜生產基地。1989年,被成都市政府定為成都市的秋淡菜第二線基地。2001年2月,被財政部立為國家級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 如今,彭州已建成中國西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國家級南菜北運轉運站和全省唯一的縣級蔬菜農藥殘留度檢測中心。彭州蔬菜已有10個大類140多個品種,種植面積46萬畝,產量10.2億公斤(全國人均可享受近一公斤彭州蔬菜),蔬菜加工企業52家,蔬菜及其制品銷往全國260多個縣市,遠銷新加坡、日本等國,蔬菜收入達6.3億元。
綠色工業
彭州的工業建設和發展,曾得到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心。鄧小平、朱德、賀龍、鄧華、張愛萍、田紀云、鄒家華等領導同志曾先后考察過彭州。 彭州工業初具規模,現已建成以醫藥、建材、食品、化工四大支柱產業,涉及40余個門類的工業體系。
如今,緊靠城區規劃6.9平方公里的省級工業開發區和“中日企業高科技合作園區”,已有50多家企業落戶。
同時,彭州還推行以“股份制、民營化、兼并出售”為主的企業改組、改制。隨著工業產業從成都等特大中心城市的向外擴散,彭州抓住機遇,在發展綠色環保工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彭州興威公司與美國恩泰克公司、中國星火總公司合資的壓縮天然氣裝置,獲7項國家專利,CNG減壓調節器已被國家科技部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澳大利亞岳豐國際銀行投資集團投資的利豐雅樂葡萄酒有限公司、日本獨資成都貴藤食品有限公司、中外合資協力生化制藥有限公司、敖平山露食品廠等一批綠色環保企業正興起和發展。目前已有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國際金融投資公司(IFC)、新希望集團等國家和財團投資彭州的綠色工業企業。
彭州農業
農業人口59萬,耕地面積53.27萬畝,2005年全市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6%,屬成都市所轄區(市)縣中農業比重較大的縣級市之一。豐富的農業資源使彭州成為全國商品糧大縣,國家、省、市級的小麥、瘦肉型豬、彭州柚、速生豐產林、中藥材等13大商品生產基地。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使彭州成為四川制藥企業最多的縣(市),天然的中藥材原料制成的幾十種國家名牌成藥,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按照“山區發展菌、藥、林,丘區發展果、牧、桑,壩區發展糧、菜、養”的產業分布,彭州市堅持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和諧新彭州”的發展思路統攬全局工作,堅決貫徹中央、省關于農業稅費減免的政策,用抓工業的思路來抓農業,讓農民深得實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涌現出寶山村、黃鶴村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
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65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萬畝,小家禽畜出欄2180萬只,生豬出欄90萬頭,牛奶產量1.31萬噸,水產品產量2400噸。
基礎設施
彭州市現有城區面積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萬人。為充分發揮彭州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緊鄰特大中心城市的優越區位,四川省、成都市“十五”規劃已明確提出,要在未來5年,把彭州建設成為城市人口20萬、城區面積20平方公里的現代化中等園林城市。
新鮮的空氣、甘甜的水、良好的人居環境和完善的醫療條件,使彭州人得到了健康保障。境內有醫院44所,技術人員1987人,中醫院屬全國示范醫院,日本北海道同位素檢測醫院屬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2000年,全市有百歲以上老人19名,最高壽者達126歲。
彭州有良好的教育優勢和傳統,境內有師范大學1所,中小學332所,每年為大專院校輸送新生2200多人。彭州孕育了許多杰出的人物:現四川省省長張中偉,成都市政協主席駱隆森,成都市委副書記李登菊來自彭州。三位中科院院士也來自彭州,他們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文宣,蘭州大學地質系教授李吉均,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來自彭州的還有: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羅京、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希望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永行……等等。
彭州城市電信、輸電、輸氣、自來水、排污等設施齊備,自來水供水能力可滿足50萬城市人口的需要。彭州與成都的車距僅30分鐘,彭州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通,并保存了全國僅有兩條的一條窄軌鐵路。規劃中的成彭高速公路和建設中的省級園林城市,已對房地產開發商產生了磁鐵般的作用。2000年,僅成都市統建辦,就斥資2.5億元在彭州興建高智能住宅小區“牡丹花園”。

旅游資源
彭州地處神秘的北緯30°線上,境內有許多奇異風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底蘊,使彭州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今,彭州人正以“牡丹故鄉、避暑勝地、宗教文化、地質奇觀”為四大旅游特色,致力于把彭州建設成為成都、重慶等大都市的假日休閑港灣。 牡丹是彭州市花,有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曾與洛陽牡丹并著于天下。如今,彭州已成為中國第三、中國西部第一的牡丹繁育、種植和觀賞基地。牡丹品種已發展到260多個,種植面積300多畝,120多萬株,“彭州紫”、“丹景紅”堪稱中華牡丹之極品。
彭州境內的省級風景旅游區“龍門山風景區”,四季風光各異,春日青山蒼翠,夏天清涼沁人,秋季楓葉流丹,冬日冰簾玉柱。高山峽谷、彩虹幻影、佛光云海、飛瀑龍潭,夏季最高溫度25.5℃,空氣質量超過國家一級標準,被譽為“天然大空調”和“天然氧吧”。 彭州五大宗教齊全,資源更為獨特。道教圣地陽平觀,為張道陵創建“二十四治”之“首治”。早在五代時期,就有道教“元都”之稱,現被歐洲學者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龍興寺是著名的歷史古剎之一,成都解放前夕,劉、鄧、潘三將軍曾在此通電起義。寺內金碧輝煌的印度加爾各答式的舍利塔,高81米,是東南亞最高的佛塔。
作為對彭州獨一無二的地質奇觀的高度評價,2001年3月16日,國土資源部常務副部長孫文盛親自將“四川省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銘牌授與彭州。這是全國首批命名的11家國家地質公園。龍門山構造帶中斷的地質構造,堪與“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地區媲美”。具有地理學上推覆、滑覆等構造奇觀,峰林斷崖、高山峽谷地貌明顯可見,溪流、湖泊、冰川、瀑布比比皆是,還有大量的銀杏、水杉、大熊貓等珍稀動植物,具有極高的科研、觀賞和旅游價值。
風土人情
自隋唐以來,城都或鄉間的賞花活動,逐漸形成了一種集中觀賞形式——牡丹花會。如唐代的長安;北宋時的洛陽;南宋的天彭、余杭、成都;明代的亳州、曹州;清朝的北京等地,相續是中國牡丹的栽培中心,一年一度的“牡丹花會”或“花展”馳名天下 。
現如今,國內規模較大的牡丹花會舉辦地有三處:一是洛陽牡丹花會;二是菏澤牡丹花會;三是彭州牡丹花會。
彭州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百余公里。古時稱“天彭”,自南宋以來,牡丹漸有名氣,是四川的牡丹培育基地。歷史上它曾與河南洛陽、山東曹州、安徽亳縣一起并稱為我國四大牡丹生產基地。詩人陸游曾說:“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說明彭州種植牡丹在唐宋時期已頗負盛名。
唐宋以來,當地人都有在牡丹花盛開時節聚會賞花的習俗,并把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日定為勘花節。建國后,彭州的牡丹又得到的恢復和發展。為發揚這一地方民眾文化傳統,彭州市定于每年清明節前后舉辦一年一度的牡丹盛會。1985年3月18日,彭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將牡丹確定為彭縣縣花,并在每年花開時節舉辦牡丹花會(陰歷3月3日)。牡丹會期間,除展銷名貴牡丹花卉、游丹景山外,還舉辦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經濟技術交流洽談、土特產品展銷等。
彭州的牡丹展區分兩處,一處在城里“天彭牡丹園”,該園十余畝地,有四十余個當地的古老品種,另有從洛陽、菏澤引回的品種少許。另一處是在距城32華里的丹景山“牡丹坪”。這里的牡丹較城里的牡丹遲開些。
丹景山因盛產牡丹而得名。是川西著名的游覽地之一,為我國西部最大的牡丹中心。種植牡丹面積30多畝,品種150多,花期四月中下旬,花開時節,正值春末夏初,山道上每日游人絡繹不絕。
其次規模不算太大,但也有一定影響的,如太原市人民公園牡丹花會,延安市萬花山牡丹花會,臨夏市紅園牡丹華會,北京市各公園及植物園的牡丹花展,杭州市花港觀魚牡丹園的牡丹花展,上海植物園牡丹花展,銅陵市天井湖公園牡丹花展(會)等。
另外,民間的賞花活動也十分活躍:江蘇鹽城便倉鎮“枯枝牡丹園”的一年一度的賞花活動;甘肅隴西、臨洮一帶的庭院觀花活動,安徽寧國南極鄉的觀賞活動,云南大理的游山觀花活動,安徽巢湖屏山的朝山拜花活動,河南洛陽伊川觀“真牡丹”活動等等,牡丹的尊愛之情。
地方特產
成都竹編工藝品“瓷胎竹編”又稱“竹絲扣瓷”,是竹編工藝品中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品種。它是以瓷器器皿為胎,用纖細如發的竹絲,柔軟如綢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
瓷胎竹編用的竹絲選料非常嚴格,在四川生產的一百多種竹子中,只選中了鄧昧山脈生長的慈竹,而且必須是節距在66厘米以上、無劃傷痕跡的“兩年青”壯竹。50公斤慈竹經反復挑選加工,最后只得成品竹絲400克 。制成的經蔑薄如綢,緯絲繃如毛發,且粗細均勻,柔韌適度,原料制作的技術要求極高。
瓷胎竹編工藝品的編織技藝要求高,難度大。從起底、翻底、 翻頂、鎖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現竹絲接頭,不出現絞絲、疊絲等技術差錯,始終保持經蔑緯絲比例勻稱,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瓷胎竹編在圖案設計方面,已從俗稱“城墻垛垛”的簡單花邊發展到復雜多變的幾何圖案、提花圖案、隱花圖案和山水花鳥等自然圖案。在編織技藝上,除了保持傳統的細密編之外,竹編藝人經過反復琢磨,又創造了特細編、疏編、疏密結合編、元心起花、弧形鎖花,以及條花、格花、鏈花、浪花、別花、穿花、貼花、漏花等十多種新工藝。瓷胎竹編工藝品,除了傳統的花瓶、咖啡具、茶具、飯碗等產品外,還有首飾盒、文具、筆筒、竹壓盤等。
四川以前為古蜀國,“蜀”即蠶桑,生產彩錦的歷史源遠流長。西漢時,花色品種繁多的蜀錦已行銷中原。到了唐代,蜀鐵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西方各國,通過海運外銷日本。蜀錦質地緊密堅韌,色調艷麗。圖案紋飾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結構嚴謹,古樸典雅,深受國內外人民歡迎。
蜀錦與南京的云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成都蜀錦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即形成重要產業。漢代官府曾專設錦官管理,故有“錦官城”、“錦城”之稱。蜀錦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錦樣已有數百種之多。蜀錦是純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彩麗,牢固耐用。
錦樣格調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皖花錦、鋪地錦、散花錦等諸多工藝品種。另外還有民族緞等供少數民族作服飾、宗教裝飾用的錦樣品種。
|